Ⅰ 螢石的產地分布介紹
螢石是一種很美麗的礦石,像翡翠和瑪瑙閃耀著珠光寶氣。螢石的產地資源分布十分普遍,螢石主要產於熱液礦脈中,中國是世界上螢石礦產最多的國家之一,螢石礦開采一般有露天和坑下兩種開采方式。接下來就來看看螢石在世界的分布吧。Ⅱ 中國哪些省份產螢石
中國氟都浙江衢州(螢石資源全國最豐富地區,擁有全國60%左右螢石資源)
Ⅲ 湖南省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床
一、礦床概況
1.礦床名稱
湖南省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床。
2.地理位置
位於衡南縣金竹鄉。地理坐標:東經112°57′05″~112°58′47″,北緯26°56′40″~26°57′09″。
3.礦床類型、資源儲量、規模、品位、勘查程度和開發情況
湖南省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床屬低溫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
1972年湖南省地質局417隊對雙江口螢石礦區進行了地表普查評價。1975年至1978年進行了初勘,1981年至1982年進行了詳細勘探,經勘探證實,該礦床螢石資源儲量達大型規模。
目前,該螢石礦床正在開采。
4.所屬Ⅲ、Ⅳ級成礦區帶
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位於Ⅲ級成礦區帶Ⅲ-71-②武功山-北武夷山Fe-W-Sn-Cu-Pb-Zn-Ag-Au-RM-葉蠟石-瓷石-石膏成礦亞帶。
5.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1)大地構造位置
該區大地構造位置屬武夷-雲開-台灣造山系,Ⅱ級構造單元屬羅霄-雲開弧盆系,Ⅲ級構造單元屬羅霄岩漿弧。雙江口螢石礦床位於次一級地質構造單元湘東斷隆南部,常德-安仁北西向和潘家沖-水口山北東向基底斷裂帶的交匯部位,衡陽斷陷盆地的北東部,川口復式背斜的西翼。
(2)區域地層
區域地層發育不全,主要出露元古界板溪群五強溪組巨厚層地槽型淺海相類復理石含火山岩碎屑建造及中泥盆統—中二疊統地台型淺海相-濱海相碳酸鹽岩和含煤碎屑岩建造。
(3)區域構造
區內斷裂構造極為發育,特別是基底斷裂發育,為常德-安仁北西向和潘家沖-水口山北北東向深大斷裂的交匯部位。後期斷裂主要為北東和北西向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斷裂。由衡陽盆地延伸出來的北東向斷裂,數量多,規模大,長達數十千米。斷裂構造活動時間較長,從華力西期之前就已開始,至燕山期晚期尚有構造活動,致使一些斷裂構造有幾次活動的跡象。這些斷裂的多期多階段活動,為成礦物質的運移和沉澱提供了通道和空間。
(4)岩漿岩
區域內岩漿岩出露較多,除礦區所在的將軍廟黑雲母花崗岩體外,尚有狗頭嶺花崗閃長岩、吳集花崗閃長岩等侵入岩體,這些岩體均屬酸性岩漿岩。岩漿活動從印支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燕山期晚期。岩體一般出露面積不大,且多具礦化現象。
二、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區成礦及控礦地質條件
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床賦存於將軍廟花崗岩體中,受構造破碎帶控制。
1.地層
礦區內除花崗岩外,可見到一小部分中泥盆統跳馬澗組和棋梓橋組已遭受蝕變的沉積岩捕擄體,無系統的沉積地層(圖9-1)。
圖9-1 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地質圖
(據吳自強等,1989)
1—花崗岩;2—絹雲母化花崗岩;3—硅化、絹雲母化花崗岩;4—交代硅質岩;5—石英脈;6—螢石礦體
2.構造
礦區內主要斷裂為切割將軍廟岩體之將軍廟-楓林斷裂帶。
此斷裂帶貫穿全區,長12km,傾向南東,傾角70°左右,蝕變帶寬50~400m。斷裂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緩波狀,斷裂面上斜沖擦痕、構造透鏡體發育,屬於壓扭性斷裂。局部礦石中有角礫狀螢石被二氧化硅膠結,顯示其為張性斷裂的產物,說明該斷裂具有先壓扭後張性質。
3.岩漿岩
礦區內的岩漿岩為將軍廟花崗岩體,岩性為中細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細粒黑雲母花崗岩。岩體與上泥盆統佘田橋、錫礦山組呈侵入接觸。結合構造活動與成礦時代的關系推斷將軍廟花崗岩體形成時代為燕山期早期。岩漿岩破碎帶的岩石為硅化、絹雲母化花崗岩,螢石礦賦存於破碎帶中。
岩體內局部見扁長型圍岩捕虜體。經岩石人工重砂樣分析,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螢石,說明岩體本身含氟較為普遍(劉昌福,2007)。
(二)礦床地質特徵
1.礦體特徵
本礦床礦體均產於北東東向硅化破碎帶中,含礦段長1200m。該礦床計有4個螢石礦體。礦體呈脈狀,與破碎帶產狀基本一致,走向60°~70°,傾向南東,傾角70°左右。與螢石礦伴生的有方鉛礦,但規模較小(圖9-2)。
本區最大的螢石礦體,地表出露長520m,深部控制全長800m,斜深456m,尚未尖滅。礦體在走向和傾向上都有分支復合現象。一般分支部分礦體厚度較小,復合部分礦體厚度較大,最大厚度27.60m,平均厚6.46m。該礦體形態較簡單,為比較規則的復脈狀礦體。礦體走向70°,傾向南東,傾角一般70°左右,局部傾角較陡,個別部位出現傾向相反的情況。該礦體螢石資源量達357萬噸,平均含CaF255.48%,品位變化系數24%,自上而下平均品位逐步降低。
圖9-2 衡南縣雙江口螢石礦體剖面圖
(據吳自強等,1989)
1—螢石礦體;2—花崗岩;3—絹雲母化花崗岩;4—地質界線;5—坑道;6—鑽孔;7—斷裂
2.礦石特徵
(1)礦石自然類型
分為塊狀、條帶狀、角礫狀和石英脈型螢石礦石4種類型。塊狀螢石礦石,CaF2含量高,多在70%以上。這種礦石在礦區佔主導地位。條帶狀、角礫狀和石英脈型螢石礦石CaF2含量相對較低,而且由於受後期石英脈的穿插溶蝕,使石英和螢石的鑲嵌關系復雜,呈港灣狀嵌合或石英呈隱晶質存在。
(2)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 主要有半自形晶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花崗變晶鑲嵌結構、半自形晶鑲嵌結構等。
礦石構造 主要有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
(3)礦物組成
螢石礦石主要礦物為螢石,伴生主要礦物為方鉛礦,次要礦物為閃鋅礦、黃銅礦和微量的輝銅礦、赤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方解石、鉀長石、重晶石、白雲石和粘土礦物等。
螢石,以淡綠色為主,可見白色和紫色,半自形晶,粒徑>2mm,鑲嵌組成礦石的主要部分。螢石與石英的鑲嵌關系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螢石與石英同期生成,二者以晶面平直嵌合,二是微粒石英集合體呈大小不同的細脈縱橫穿切礦石,對礦石有明顯溶蝕交代現象。
(4)化學組成
螢石礦石中以CaF2,SiO2為主,二者之和多在94%~97%之間。SiO2的含量隨CaF2的增高而降低。Al2O3,Fe2O3和MgO隨SiO2的增高而增高,CaCO3,BaO則隨CaF2的增高而增高。S,P,Pb,Zn含量很低。
3.圍岩蝕變
岩體內破碎帶的岩石及其附近的圍岩,均有強烈的蝕變現象,蝕變有明顯的水平分帶。破碎帶中部礦體的近礦圍岩遭受硅化,向外依次是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並被晚期重晶石化、碳酸鹽化所疊加。
三、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
(一)礦床成礦及控礦因素
1.地層、岩性對螢石礦床的控製作用
當螢石礦體所在的破碎帶較寬,而且附近又有棋梓橋組灰岩捕虜體時,則礦體厚且品位高;當破碎帶狹窄,附近沒有棋梓橋組灰岩捕虜體時,則礦體薄而且品位低,甚至尖滅。這表明,雙江口螢石礦床的形成與附近的棋梓橋組灰岩有密切的關系(湖南省地質局四一七隊,1982)。
2.斷裂對螢石礦床的控製作用
雙江口螢石礦體均賦存於將軍廟岩體中的斷裂破碎帶中,礦體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礦床受斷裂控制明顯,斷裂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礦體圍岩蝕變廣泛。這些均表明該礦床螢石為熱液成因。
(二)螢石中包裹體特徵
螢石中包裹體數量較多,其長軸大部分平行生長線方向,大小相近,氣相體積百分含量為1.5%~4%,形態多為不規則狀。紫色與綠色螢石中包裹體均見有重結晶現象,說明螢石在形成過程中曾發生過重結晶作用(塗登峰,1987)。
(三)成礦溫度
雙江口螢石礦床近百個樣品原生包裹體均一法測溫結果為140~300℃,平均為240℃,其均一溫度沒有明顯受深度影響,說明,螢石作用成礦階段為中溫熱液相(塗登峰,1987)。
(四)成礦期次及成礦時代
雙江口螢石礦床成礦只有一期,即形成於燕山期。
(五)物質來源
前已述及,螢石礦體所在將軍廟岩體,經岩石人工重砂樣分析,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螢石,說明岩體本身含氟較為普遍,螢石中的氟可能來源於將軍廟岩體。
螢石礦體與棋梓橋組灰岩關系密切,當礦體附近有棋梓橋組灰岩捕虜體時,則礦體厚且品位高。礦體附近沒有棋梓橋組灰岩捕虜體時,則礦體薄而且品位低,甚至尖滅。這表明,棋梓橋組灰岩捕虜體提供了充足的鈣。由於沒有棋梓橋組灰岩F含量數據,所以,本區螢石中的F是否來源於棋梓橋組灰岩還需要做工作。
浙江八面山螢石礦床、內蒙古蘇莫查干敖包螢石礦床的形成都與灰岩地層有關,灰岩地層中有沉積螢石礦層或含氟很高,形成礦源層。與之相類比,推測雙江口螢石礦床中的氟可能部分來源於棋梓橋組灰岩。
(六)礦床成因
燕山運動早期,本區岩漿活動強烈,岩漿侵入到泥盆系中並裹挾泥盆系跳馬澗組和棋梓橋組灰岩形成將軍廟花崗岩體。其後,本區發生了大規模構造運動,形成以北東東向為主的斷裂構造,斷裂構造形成之後,地下熱液萃取了棋梓橋組灰岩中的鈣和氟、花崗岩體中的氟,在斷裂破碎帶中沉澱形成中低溫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
Ⅳ 中國螢石礦床的空間分布規律
一、中國螢石礦床總體空間分布規律
中國螢石礦床分布廣泛。在地理分布上,除天津、上海、寧夏和西藏部分省市外,其餘省市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勻,集中於中國的北部、東南和西南部。按行政區劃,主要分布於浙江、內蒙古、湖南、江西、福建、河南等省區。大中型螢石礦床集中於我國東部沿海、華中和內蒙古中東部。
1.按礦床類型
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 僅分布於內蒙古中部和貴州省西南部—雲南省東北部,分布較集中。
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 分布廣泛,集中於中國中東部。按行政區劃,集中於內蒙古中東部、河北北部、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廣東等省。
伴生型螢石礦床 集中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和內蒙古中部。鐵鈮稀土伴生螢石礦床僅分布於內蒙古白雲鄂博,鎢錫鉬鉍伴生螢石礦床分布於湖南省南部,鉛鋅伴生螢石礦床主要分布於湖南省東北部,重晶石(共)伴生螢石礦床集中分布於重慶市南部和貴州省東北部。
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多形成大型礦床,熱液充填型大中小規模均有,鐵鈮稀土伴生型、鉛鋅礦伴生型多形成大型礦床,而與重晶石(共)伴生型多為中小型。
2.按大地構造位置
主要分布於天山興蒙造山系、武夷-雲開-台灣造山系、揚子陸塊區,其次為秦祁昆造山系,塔里木陸塊區。
3.按成礦要素
中國螢石礦床成礦必要要素有(老)變質岩、灰岩、火山岩(包括火山碎屑岩)、侵入岩(花崗岩、次火山岩等)和斷裂。變質岩、灰岩、火山岩和侵入岩均為礦床形成的物源條件。斷裂是各種礦床類型共有的必要成礦要素。
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的形成都與灰岩和火山岩有關,這種與淺海相灰岩有關的螢石礦床多形成大型、特大型螢石礦床。
形成大型螢石礦床的侵入岩絕大部分為燕山期侵入岩,而與華力西期及更早期的侵入岩有關的礦床多為中小型礦床。
無論是沉積改造型、熱液充填型還是伴生型螢石礦床,與灰岩有關的多為大型、特大型礦床。如蘇莫查干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資源量達1千萬噸以上,柿竹園鎢錫鉬鉍伴生螢石礦床螢石資源量達數千萬噸,浙江省常山縣八面山礦床高塢山礦段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螢石資源量達二百多萬噸。
同時具備灰岩、燕山期侵入岩和斷裂成礦三要素的礦床多形成大型、特大型螢石礦床。如蘇莫查干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柿竹園鎢錫鉬鉍伴生螢石礦床、常山縣八面山礦床高塢山礦段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湖南雙江口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
二、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的空間分布規律
該類型礦床主要集中分布於內蒙古四子王旗一帶和貴州省晴隆縣—雲南省富源縣一帶。從大地構造位置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一帶屬天山-興蒙造山系大興安嶺弧盆系和包爾汗圖-溫都爾廟弧盆系,螢石礦床產於中蒙交界的兩大板塊縫合線的邊緣。晴隆縣—富源縣一帶位於揚子陸塊區上揚子古陸塊,螢石礦床產於基性火山岩發育地區。
在地理位置上,該類型螢石礦床分布於內蒙古中部及貴州、雲南交界處,其他地區目前未見該類型螢石礦床。
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賦礦岩層均與碳酸鹽岩有關。內蒙古四子王旗一帶螢石礦床產於下二疊統大石寨組三岩段所夾的灰岩及大理岩層中,礦體嚴格受碳酸鹽岩層位控制。而晴隆縣大廠、富源縣老廠螢石礦床賦存於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岩假整合面之上,上二疊統龍潭組凝灰質砂礫岩、硅化灰岩層中(表13-1)。
表13-1 我國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的賦礦岩性及礦化特徵
三、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的空間分布規律
大地構造位置上,該類型螢石礦床分布於天山-興蒙造山系、華北陸塊區、秦祁昆造山系、武夷雲開-台灣造山系和揚子陸塊區,集中分布於武夷-雲開-台灣造山系。
地理位置上,該類型螢石礦床分布於全國各地,集中分布於我國東部,而在東經98°以西地區,僅見小型螢石礦床、礦點,未見中大型螢石礦床。在中國東部地區,集中於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其次為廣東、廣西、河南、河北等省區。
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的賦礦岩層多種多樣,既有太古宇變質岩,又有古生界沉積岩和中新生界火山岩、侵入岩。其岩性有片麻岩、大理岩、泥質灰岩、鈣質泥頁岩、花崗岩、安山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熔岩凝灰岩、流紋岩等。賦礦圍岩為灰岩者多形成大型礦床,如八面山螢石礦床、德安縣洪溪坂螢石礦床。
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多與侵入岩有關。七壩泉式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在空間分布上與侵入岩有關,螢石礦床附近有侵入岩存在。岩漿活動為地下熱水萃取F,Ca成為含礦熱鹵水提供了熱源。武義式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的形成與火山岩有關,這種火山岩是螢石礦床的氟的源岩之一。八面山式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在空間分布上不僅與侵入岩有關,而且還與沉積灰岩、泥灰岩有關。
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均與大斷裂、斷裂破碎帶有關。大斷裂、斷裂破碎帶是含礦熱源的運移通道和賦礦空間。
據統計,形成熱液充填型大型螢石礦床的侵入岩絕大部分為燕山期侵入岩。
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的形成與高含氟的源岩有關,礦床周圍必然有高含氟的岩石,其岩性可以是變質岩,沉積岩(尤其是灰岩)和侵入岩。
四、伴生型螢石礦床的空間分布規律
伴生型螢石礦床主要伴生於鐵礦、稀土、鎢、錫、鉬、鉍、鈹、鉛鋅礦、重晶石礦。與鎢錫鉬鉍和鐵礦伴生的多形成大型、超大型伴生螢石礦床,而與重晶石共伴生的多為小型螢石礦床。
地理分布上,伴生螢石礦床分布於內蒙古、湖南、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6個省區,集中於中國中部和西南地區。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伴生螢石礦床是中國北方唯一一個伴生螢石礦床,螢石含量低(<20%);湖南是中國伴生螢石礦資源量最大的省份,郴縣柿竹園鎢錫鉬鉍伴生螢石礦資源量達特大型規模,平均品位19.00%~21.31%;臨湘縣桃林鉛鋅伴生螢石礦資源量達大型規模,螢石平均品位9.37%。四川省和重慶市主要為與重晶石共伴生的螢石礦,規模較小。雲南省的伴生螢石礦主要是鎢、錫、鈹的伴生螢石礦。
從大地構造位置看,伴生螢石礦床分布於天山-興蒙造山系、揚子陸塊區及揚子陸塊區與西藏-三江造山系接觸帶附近。
碳酸鹽岩對大型、超大型伴生螢石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湖南省郴縣柿竹園鎢錫鉬鉍伴生螢石礦床產於千里山岩體與佘田橋組泥質條帶灰岩的內外接觸帶,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伴生螢石礦床賦存於白雲鄂博群八岩段白雲岩中。
五、螢石礦床在區域上與其他礦種的空間關系
(一)螢石礦床組合
螢石即可作為礦石礦物產出,形成一定規模的礦化或單一礦床,又可作為脈石礦物產於其他非金屬或金屬礦床中。螢石和許多金屬(Pb,Zn,W,Sb,Nb,Ta)和非金屬(重晶石、方解石、石英等)礦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不但經常相伴而生,有時可形成共生礦床,有時可形成伴生綜合性礦床。
1.輝銻礦-螢石組合
典型礦床為貴州省晴隆縣大廠螢石礦床。該礦床輝銻礦與螢石礦共生,各自形成獨立礦床,具有單獨開采價值。同時輝銻礦中伴生有少量螢石,而螢石礦中,局部伴生有輝銻礦。
2.鉛鋅礦-白鎢礦-黃銅礦-螢石礦
典型礦床有湖南衡東縣銀礦沖鉛鋅螢石礦床。該礦床以螢石礦為主,氟化鈣含量為36.58%,產於板溪群斷裂帶中,與鉛鋅礦、鎢礦共生。
3.磁鐵礦-稀土礦-鈮鉭礦-螢石礦組合
典型礦床為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該礦床主礦為磁鐵礦、菱鐵礦、稀土礦,螢石、方解石、重晶石、石英為伴生礦物,螢石含量較低。
4.鎢-錫-鉬-鉍-螢石組合
典型礦床為湖南省郴縣柿竹園鎢錫鉬鉍礦床。該礦床螢石作為伴生礦物出現。
5.重晶石-螢石礦床,螢石-重晶石礦床
典型礦床有重慶市彭水縣郁山螢石重晶石礦區苦草坪礦床、河北平泉雙洞子螢石礦床、貴州沿河豐水嶺螢石礦床、四川彭水二河水礦床等。這些礦床中,螢石、重晶石相伴而生,一些礦床以螢石為主,重晶石次之,而另一些則以重晶石為主,螢石次之。
6.鉛鋅礦-黃銅礦-螢石礦組合
典型礦床有湖南臨湘縣桃林鉛鋅礦。該礦床主礦為鉛鋅礦,螢石為伴生礦。
7.鉛鋅礦-白鎢礦-錫礦-螢石礦
典型礦床有湖南臨武縣香花鋪鉛鋅礦。該礦床主礦產為鉛鋅、鎢礦,螢石為伴生礦產。
(二)螢石礦床組合的分帶
在一些有螢石礦和其他金屬和非金屬礦同時出現的地區,從區域上看,有水平分帶的現象。如湖南衡東銀礦沖礦床所在的區域內,自白蓮寺岩體向東南方向,大致可分為4個礦帶,即白蓮寺的鎢、鉬、銅礦帶,東崗山、吊馬壠的錫、毒砂、黃鐵礦、鉛鋅、銅礦帶,銀礦沖的鉛鋅、銅、鎢、螢石礦帶,錫岩沖-石峽的鉛鋅、汞、銻、金、雄黃、雌黃礦帶。顯然,這里含螢石的礦帶處於遠離岩體的部位。
貴州西部大片玄武岩出露地區的內側,有晴隆大廠鐵-銻-螢石綜合性礦床,而在其外側則僅有單一的大型螢石礦床,如雲南富源老廠螢石礦床。
在某些碳酸鹽岩地區,螢石礦與其他礦產之間也存在分帶的特點。例如,川東南與黔東北地區,奧陶紀地層中廣泛分布有螢石、重晶石礦床,而在寒武紀地層中,存在有汞、鉛、鋅礦床或礦化。
六、螢石礦床的控礦因素
控制螢石成礦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岩石類型和構造特徵。這兩種因素,對不同類型的螢石礦床,其控製作用程度有所不同。
(一)岩石類型
岩石類型對螢石礦化的影響,因礦床類型而異。產在酸性-中酸性岩漿岩及其接觸帶的礦床,一般與螢石礦化有關的岩漿岩為酸性或中酸性岩。螢石礦化很少與基性或鹼性岩漿岩有關。以酸性花崗岩(包括黑雲母花崗岩、花崗斑岩)及某些中酸性岩(如花崗閃長岩、閃長岩)等富SiO2或鈣鹼性岩石對成礦有利(曹俊臣,1987)。
產於碳酸鹽岩地區的螢石礦床,礦化對圍岩的依賴關系十分明顯。前已述及,我國沉積改造型螢石礦床的賦礦層位、賦礦圍岩都與碳酸鹽岩有關。產於碳酸鹽岩地區的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礦化對圍岩岩性的依賴關系更為明顯。例如,江西德安洪溪坂螢石礦床,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志留系薄層砂岩夾頁岩和奧陶系瘤狀灰岩夾泥質條紋灰岩和白雲質灰岩等,礦脈主要產於中奧陶統純灰岩中,上奧陶統瘤狀灰岩次之,志留系砂岩、頁岩,除在斷裂附近次級裂隙中見有少量沿裂隙充填的螢石脈、網狀螢石脈外,一般對礦化只起蓋層作用。而下奧陶統白雲質灰岩、白雲岩未見螢石礦化。在川東南、黔東北地區的螢石礦床,主要賦存在下奧陶統紅花園組中厚層較純的生物灰岩中,而紅花園組上部大灣組粉砂岩、泥質砂岩,及紅花園組下部分鄉組灰質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礦化則很弱。
產於碳酸鹽岩中的螢石礦床,白雲岩或白雲質灰岩、白雲質大理岩或灰質白雲岩等富鎂岩層,或為螢石礦化層的基底岩層,或為其賦礦岩層。例如,河北平泉雙洞子螢石礦床賦存於白雲岩中,安徽含山縣橫山螢石礦床賦存於白雲質大理岩或白雲岩中,川東南、黔東北螢石礦床產於白雲岩岩層之上的純灰岩中,江西德安洪溪坂螢石礦床也產於白雲岩、白雲質灰岩上部的純灰岩中。李長江(1987)研究了皖、浙、贛、閩等地區的螢石礦床後指出,在這些螢石礦化比較發育的地區,基底地層中往往含有晚震旦世—寒武紀的灰質白雲岩、白雲岩或白雲質灰岩等沉積地層,少數螢石礦床和含礦岩體也直接產於這些地層中。國外已發現的沉積螢石礦床大多數與白雲岩、炭質白雲岩等有關。實驗資料也證實,F傾向於在白雲岩等富Mg岩層中富集(Wood S A,1990)。由此可看出,F的淺部富集以致成礦,與所在岩層或其底部的富鎂性是相聯系的,這可以用F在地下熱水溶液中的遷移形式來解釋。
在F的遷移形式中,MgF+配合物是所有含F配合物中最穩定的形式之一。這是由於MgF2的溶解度遠大於CaF2。因此,當Mg/Ca值增大時,有利於F的遷移,而Ca的增加(比值減小)則有利於F的沉澱。即成礦溶液中Mg2+的增加,強化了MgF+的形成,促進了F的遷移。因此,基底富Mg岩層或賦礦層中的富Mg岩石,成為F活化、遷移的物質基礎,而賦礦層(或較上的非賦礦層)中富Ca岩石為F的富集和螢石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構造控制
構造對螢石成礦的控製作用中,褶皺與斷裂相比,斷裂為主,褶皺次之。除產於沉積岩中的礦床多與背斜有關(較多的產於背斜核部、近軸兩翼)外,其餘均受斷裂、裂隙控制。
許多螢石礦床實例表明,在一個礦床或礦區內,總有一個方向的含礦斷裂含礦最佳,該斷裂往往成為礦區的主導控礦斷裂,又稱主幹斷裂。這類主幹斷裂,在那些與背斜有關的礦床內,往往近於垂直背斜走向,少數近於平行背斜走向。不但單個礦田或礦床如此,就是在一個較大的地區范圍內,也存在主幹斷裂問題。例如,我國東南部螢石礦出露地區,大部分含礦斷裂為北北東向,或北東向。從更大范圍看,華北東部沿海、華中、華南、華東等中新生代岩漿活動地帶的螢石主礦脈方向,亦即產於酸性、中酸性岩漿岩及其接觸帶的礦床和產於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中螢石礦床主控斷裂方向,多數為北東向或北北東向,顯然,這是與中國東部北東向構造密切相關的。
Ⅳ 螢石 產地 用途
螢石在南非、墨西哥、蒙古、俄羅斯、美國、泰國、西班牙等地也有產出。中國是世界上螢石礦產最多的國家之一,主要產於湖南東南部的郴州一帶,此外浙江、福建等地也有出產。我國比較著名的螢石產地有:江西省德安縣螢石礦、河北省平泉縣楊樹嶺螢石礦,河北省靈壽縣百信螢石礦、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秋靈溝螢石礦,
遼寧省義縣地藏寺螢石礦、浙江省武義縣螢石礦,廣豐縣銅山螢石礦、安徽省廣德縣螢石礦,福建省光澤縣東風螢石公司光澤螢石礦、山東省蓬萊縣氟石礦,河南省信陽市明港螢石礦等。
Ⅵ 螢石礦的開采品位是多少,我國哪個省螢石礦儲量高
中國螢石礦資源狀況 螢石資源分布十分普遍,世界各大洲都有發現。從成礦地質環境來看,環太平洋成礦帶的螢石儲量最多,約佔全球螢石儲量一半以上。螢石資源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中國、蒙古、泰國,北美洲的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等地。非洲的南非、肯亞和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等地也有一定的儲量。據1996年《Mineral Cammodity Summaries》報道,1995年世界螢石儲量為1.9億t、儲量基礎為2.8億t。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成礦帶,螢石資源十分豐富,全國20多個省區內均有不同規模的螢石礦床。全國計大型、特大型礦床30多處,中型礦床70多個,列入儲量登記表的螢石礦產地240多處。截至1996年底,我國螢石礦保有儲量:以礦物量計190個礦區,儲量10871萬t。其中A+B+C級儲量2140萬t;以礦石量計的40個礦區儲量2 999萬t,其中A+B+C級儲量為768萬t。如果將內蒙古白雲鄂博伴生螢石(CaF2)儲量13 183萬t也統計在內,我國螢石儲量將大大超過世界其他各國螢石儲量的總和。圖4.3.2顯示了近40年來我國螢石的礦物和礦石保有儲量增長狀況。圖 4.3.2中國螢石保有儲量增長曲線 中國螢石礦地理分布 中國除上海、天津、西藏、寧夏等省、市、自冶區尚未發現有價值的螢石礦外,其餘各省、市、自冶區均有螢石礦分布,現已發現各類螢石礦床、礦點874處(表4.3.5)。主要螢石礦床及其儲量均分布在我國東部的省、市、自冶區。而大中型螢石礦床又都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華中地區和內蒙古白雲鄂博—二連浩特一帶(圖4.3.3;表4.3.6)。 1)東部沿海地區,螢石礦主要產於北東向火山-構造活動帶中,北起遼東半島,經膠東半島、安徽、浙江、福建,延伸至廣東、廣西。全長2 000km,寬200km。該范圍內已知大型礦床22處,中型礦床28處和眾多的小型礦床(點)。如浙江省就有螢石礦床(點)359處,佔全國礦床(點)數的41.08%(表4.3.5)。圖4.3.3 中國螢石礦分布圖表 4.3.5全國各大區螢石礦床、礦點統計表 2) 華中地區的湖南、湖北、河南三省,螢石礦床分布在京廣線的郴州以北至鄭州以南的鐵路線兩側。該地區的螢石礦床多數與花崗岩,或者與夕卡岩型鎢錫、鉛鋅硫化物相伴生。目前我國已知與鎢錫、鉛鋅伴生螢石礦床幾乎都集中在這一線的南部。如湖南的桃林鉛鋅硫化物伴生型螢石礦床,柿竹園鎢錫多金屬伴生型螢石礦床。 3) 內蒙古白雲鄂博—二連浩特一線,螢石礦主要分布在陰山東西向構造帶的中段,有四子王旗蘇莫查干敖包熱水沉積型螢石礦和白雲鄂博稀土黑色金屬伴生型螢石礦。這一帶集中全國17.96%的螢石礦床(點)。 4) 雲南、貴州地區,該區還包括四川南部。這一地區主要是與錫石、鉛鋅硫化物伴生型螢石礦。如雲南個舊與錫石、鉛鋅硫化物伴生型螢石礦,螢石品位一般在7%~8%;貴州、四川主要是產於碳酸鹽岩中重晶石型螢石礦,螢石品位一般在35%以上。
Ⅶ 遼寧哪裡是螢石產地
螢石在南非、墨西哥、蒙古、俄羅斯、美國、泰國、西班牙等地也有產出。中國是世界上螢石礦產最多的國家之一,主要產於湖南東南部的郴州一帶,此外浙江、福建等地也有出產。我國比較著名的螢石產地有:江西省德安縣螢石礦、河北省平泉縣楊樹嶺螢石礦,河北省靈壽縣百信螢石礦、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秋靈溝螢石礦,
遼寧省義縣地藏寺螢石礦、浙江省武義縣螢石礦,廣豐縣銅山螢石礦、安徽省廣德縣螢石礦,福建省光澤縣東風螢石公司光澤螢石礦、山東省蓬萊縣氟石礦,河南省信陽市明港螢石礦等。
Ⅷ 螢石礦的開采品位是多少,我國那個地方的螢石礦儲量最高
中國螢石礦資源狀況 螢石資源分布十分普遍,世界各大洲都有發現。從成礦地質環境來看,環太平洋成礦帶的螢石儲量最多,約佔全球螢石儲量一半以上。螢石資源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中國、蒙古、泰國,北美洲的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等地。非洲的南非、肯亞和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等地也有一定的儲量。據1996年《Mineral Summaries》報道,1995年世界螢石儲量為1.9億t、儲量基礎為2.8億t。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成礦帶,螢石資源十分豐富,全國20多個省區內均有不同規模的螢石礦床。全國計大型、特大型礦床30多處,中型礦床70多個,列入儲量登記表的螢石礦產地240多處。截至1996年底,我國螢石礦保有儲量:以礦物量計190個礦區,儲量10871萬t。其中A+B+C級儲量2140萬t;以礦石量計的40個礦區儲量2 999萬t,其中A+B+C級儲量為768萬t。如果將內蒙古白雲鄂博伴生螢石(CaF2)儲量13 183萬t也統計在內,我國螢石儲量將大大超過世界其他各國螢石儲量的總和{鐵合金現貨網}為您解答G
Ⅸ 浙江省盛產的岩石有哪些
浙江省盛產的岩石有:黃蠟石、青田石、昌化石、蕭山石、螢石等。
1、黃蠟石
衢州黃蠟石主產於浙江省衢州市境內的衢江。質地如玉,色艷如虹,渾然天成,堪稱石中奇品。衢州黃蠟石中,品質上乘的稱作黃玉。
2、青田石
青田石產自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青田石紋理細膩溫潤,是雕刻,篆刻的理想材料。
3、昌化石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是我國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昌化石的顏色主要有白、黑、紅、黃、灰等各種顏色。
4、蕭山石
蕭山石又稱珍粟紅石、蕭山紅石、西山石,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河上鎮偉民村的西山上。
5、螢石
螢石(Fluorite)又稱氟石。自然界中較常見的一種礦物,可以與其他多種礦物共生,世界多地均產,有5個有效變種。等軸晶系,主要成分是氟化鈣(CaF₂)。
Ⅹ 廣德縣白茅嶺螢石礦()
白茅嶺螢石礦位於安徽省東南角廣德縣城北約15公里處的花古鄉三保村境內。由黃牛山(又名三員)和白雲山兩礦段組成,北起白雲山頂,南到黃牛山腳,南北寬約500米,東西長約800米,面積約為0.4平方公里。
礦區北距郎廣公路約1.5公里,南距318國道和宣杭鐵路約10公里,交通方便。
白茅嶺螢石礦床賦存在宣郎坳陷和廣德坳陷接觸部位的北北東向隆起斷裂破碎帶內,為受斷裂破碎帶控制的中低溫熱液充填大型脈狀螢石礦床。共有礦脈23條,礦脈形態較規則,多呈似板狀體,向南傾斜傾角40°—50°和70°—80°,最大延長330米,最大延深300米。礦石為石英-螢石型,礦物成分主要為螢石、石英,次為方解石、重晶石,少量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石以貧礦為主,礦段平均含氟化鈣為51%—70%。
礦體圍岩為硅化碎屑岩和硅質岩,二者界線分明;圍岩蝕變以硅化最為普遍,次為高嶺土化、葉蠟石化等。
礦床成因與鄰近的燕山晚期姚村花崗岩體及其派生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株有關。
新中國成立前,此處沒做過地質調查工作,僅在白雲山頂白雲庵門前約百餘米處發現古掘跡兩處,說明螢石可能早為前人所發現,但詳情無法查證。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1958年全民大辦鋼鐵的開展,對與發展鋼鐵有關的礦物原料的需求日趨緊張,在這種形勢下促進了全民找礦、采礦及全民辦地質的興起,上海市白茅嶺農場於1958年9月在白雲山發現了螢石並隨即進行地表開采。同年下半年,省地質局蕪湖地質分局第三地質隊李懷榮來此做鐵礦調查時發現了螢石,但沒有進行工作。1959年10月,廣德縣地質隊派員來此進行螢石調查,在黃牛山地表發現螢石碎塊及礦化,接著採用探槽進行揭露,發現螢石礦脈,初步確定了礦床的存在,估算了礦石量,並編寫了《廣德縣地質隊1960年工作總結》和《白茅嶺螢石礦與三員螢石礦普查評價報告》。1960年5月,省地質局三二二隊三分隊派員來此進行螢石普查,於1961年1月由王文新編寫了《廣德縣白茅嶺螢石礦評價報告及普查勘探設計書》,但普查勘探設計未能付諸實施。1972年6月,三二二隊一分隊對黃牛山礦段進行地質勘探,開動鑽機一台,到1974年8月勘探結束,完成鑽探進尺0.34萬米,計26個鑽孔,探明螢石礦石儲量88.34萬噸,於1977年12月提交了《廣德縣白茅嶺螢石礦床黃牛山礦段地質勘探報告》。1979年1月26日,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通過。地質勘探費用約17萬元,平均每噸礦石勘探成本約0.20元。
黃牛山礦段勘探結束後,當年9月即轉入白雲山礦段的普查勘探。第一階段工作至1976年7月暫告一段落,同年8月鑽機奉命調往馬鞍山參加鐵礦勘探會戰;1979年底,鑽機又搬回白雲山礦段進行施工,後因地層復雜、礦石易碎、鑽探工藝落後等因素,致使鑽探工程質量很低難以達到地質要求而停止鑽探施工,前後完成鑽探工作量共0.14萬米。於1980年8月提交了《安徽省白茅嶺螢石礦床白雲山礦段普查評價報告》,求得螢石礦石儲量104.67萬噸。
白茅嶺螢石礦於1958年9月由上海市白茅嶺農場首先開采,次年廣德縣城關鎮亦組員采礦,並於1960年接管了白茅嶺農場的采礦場。1961年起停止采礦,1965年又復開采,至1972年由地方國營廣德縣螢石礦接管開采至今。1987年前為小規模露采,其後螢石礦自行設計施工建井,進行井下采礦;現有一個開采中段,中段高40米。現有職工167人,高峰期有205人,年產礦石1.30—1.40萬噸。礦石經手選後即可出售,故其經濟效益好。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實,1986年前後縣螢石礦把白雲山礦段的采礦場退讓給山場所屬權的各鄉村,由此興辦起一批鄉村小礦山。至此,礦區內采礦坑遍山,采礦炮聲不斷,運礦車來往穿梭,呈現出開礦的繁忙景象,為發展地方和鄉鎮經濟增加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