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浮龍湖的簡介
單縣浮龍湖旅遊度假區位於山東省單縣西南部,距縣城18公里,南至高(高韋庄)鄧(鄧窯)路,東至單虞公路,北至黃(黃崗)高(高韋庄)路,西至聶(聶付庄)王(王許庄)路,總規劃面積5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平方公里。度假區是單縣「一城兩區」中重要「一區」, 是單縣「文化旅遊」、「商貿物流」兩大中心之一。 2013年10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省級旅遊度假區,是目前菏澤市唯一一家省級旅遊度假區。
浮龍湖水源充沛、日照充足、草豐魚躍,荷花爭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東西長8.6公里,南北寬2.5公里,水域面積21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4倍,平均水深3.5米,享有「江北西湖,故道明珠」的美譽。
浮龍湖為中國四大名澤之一的孟諸澤遺址,自古以來在此隱居和游歷的名人雅士不勝枚舉。傳說舜師單卷就長居於此,舜多次來此問政;春秋時期,道祖老子隱居此地,所悟「上善若水」,啟迪人生;唐玄宗時,「琴台四君子」--李白、杜甫、高適、陶沔聯袂游獵孟諸,賦詩抒懷,留下眾多詩詞古跡。
湖西水上會務中心、浮龍廣場、棧橋、生態島、漢賢茶樓、老君廟、南岸環堤生態景觀長廊、百年基督教堂、釣魚島、生態水鄉、生態濕地、四君子洞藏酒基地等景觀星羅棋布,各景點之間各類遊船、觀光車穿梭其中,設置了多處休閑小憩等服務場所。每年春夏之交,都會舉辦的「古澤之首 養生天堂」浮龍湖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異彩紛呈。
浮龍湖是鳥類遷徙重要的越冬、棲息、繁殖地。浮龍湖內有鳥類36種,其中國家保護鳥類10餘種。湖中盛產鯉魚、鯽魚、湖蝦、湖蟹、鵝鴨、蓮藕、蓮子、蒲草、蘆葦等。湖畔盛產青山羊、小尾寒羊、魯西黃牛、柴雞、蘆花雞、烏雞、雞鴨鵝蛋、玫瑰、雜果等。豐富的特產成就了獨具特色的浮龍湖餐飲文化,饕餮大餐與鄉野名吃在這里共同迎接四方賓客的到來。
浮龍湖旅遊度假區採取「休閑、觀光、商務、度假」四輪驅動的模式,著力打造中原地區生態旅遊高地和魯蘇豫皖交界區域水上樂園。目前度假區已完成了打基礎、聚能量的開發起步期,編制完成《浮龍湖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旅遊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遊客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浮龍湖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環境教育基地、全省鄉村旅遊重點單位、全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省級旅遊誠信示範單位、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休閑漁業基地、省級自駕游示範基地。
2015年12月3日-4日,國家4A級旅遊景區驗收組一行三人組認為:浮龍湖生態旅遊景區已具備國家4A級景區標准,通過驗收。
❷ 孟諸澤畔在今天的中國哪啊
孟諸澤
孟諸澤又名望瀦澤、孟瀦澤、孟豬、望諸、明都、盟諸、盟豬,位於今單縣西南、商丘東北的古代湖泊。《禹貢》、《左傳》、《周禮》、《史記》、《漢書》均有錄載,此澤至遲在夏代就已形成。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唐朝時此澤方圓尚有50里,宋代以後,歸德、單州屢遭河患。1168年(金大定8年),河決李堌渡,黃河改道,分流於單州之境,之後百餘年間單州連遭水患,遂使孟瀦澤逐漸淤堙。
孟瀦澤是個澤面寬闊、草木豐茂、獸禽魚類眾多的游覽勝地,據古書記載:漢梁孝王劉武為了遊玩狩獵,建梁苑300里,即將孟瀦澤劃在裡面。文學史家王謠在《李白》一書中說:「孟瀦澤是山東單縣一帶的一片五十里的大澤,很適於游獵」。李白於天寶三年秋天與杜甫、高適同游單父,他們呼鷹逐兔於孟瀦,飲酒賦詩於琴台,在單縣共同度過了一個美好而愉快的秋天,留下許多動人詩篇。李白作《秋獵孟瀦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伎》一詩。生動地描繪了在孟瀦圍獵的熱鬧場面和在單父東樓徹夜歡宴的情景:
傾暉速短炬,走海無停川。
冀餐圓丘草,欲以還頹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
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
邀遮相馳逐,遂出城東田。
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
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
出舞雙美人,飄搖若雲仙。
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
這首詩開首唶嗟嘆時光易逝,如江河入海,永不止息。希望求得仙草用以延年益壽,而得長生。然又不可得,流露出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的感慨。進而振筆抒寫游獵孟瀦的豪情:騎著駿馬,手持雕弓,向城外飛馳,大澤中的秋草已經霜發白了,雄鷹在頂上飛旋,野兔在地上奔跑。眾人呼鷹逐兔,引弓鳴弦,忽見飛矢射中,鞍馬前同聲一呼……場面何等歡騰!何其豪邁!詩的末六句寫滿載獵物而歸,當晚就在單父東樓烤炙,把酒狂飲,眾人皆言秋天燒烤野味最好,為助酒興,還在單父城內請來兩位美麗的歌舞女子,載歌載舞,豪興不盡,連白天騎射的疲勞也忘了。大家徹夜歡騰,直到東方欲曉,才興盡而歸。
今單縣古孟瀦澤一帶,滄海桑田,一部分成為良田;一部分變為水庫;一部分廣植樹木,林木蒼蒼,遮天蔽日;一部分辟為玫瑰園,花開時節,繁花似錦、香氣四溢;一部分鶯飛草長,狐兔出沒,是人們休閑游獵的理想地方。
孟諸澤又名望瀦澤、孟瀦澤、孟豬、望諸、明都、盟諸、盟豬,位於今單縣西南、商丘東北的古代湖泊。《禹貢》、《左傳》、《周禮》、《史記》、《漢書》均有錄載,此澤至遲在夏代就已形成。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唐朝時此澤方圓尚有50里,宋代以後,歸德、單州屢遭河患。1168年(金大定8年),河決李堌渡,黃河改道,分流於單州之境,之後百餘年間單州連遭水患,遂使孟瀦澤逐漸淤堙。
孟瀦澤是個澤面寬闊、草木豐茂、獸禽魚類眾多的游覽勝地,據古書記載:漢梁孝王劉武為了遊玩狩獵,建梁苑300里,即將孟瀦澤劃在裡面。文學史家王謠在《李白》一書中說:「孟瀦澤是山東單縣一帶的一片五十里的大澤,很適於游獵」。李白於天寶三年秋天與杜甫、高適同游單父,他們呼鷹逐兔於孟瀦,飲酒賦詩於琴台,在單縣共同度過了一個美好而愉快的秋天,留下許多動人詩篇。李白作《秋獵孟瀦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伎》一詩。生動地描繪了在孟瀦圍獵的熱鬧場面和在單父東樓徹夜歡宴的情景:
傾暉速短炬,走海無停川。
冀餐圓丘草,欲以還頹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
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
邀遮相馳逐,遂出城東田。
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
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
出舞雙美人,飄搖若雲仙。
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
這首詩開首唶嗟嘆時光易逝,如江河入海,永不止息。希望求得仙草用以延年益壽,而得長生。然又不可得,流露出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的感慨。進而振筆抒寫游獵孟瀦的豪情:騎著駿馬,手持雕弓,向城外飛馳,大澤中的秋草已經霜發白了,雄鷹在頂上飛旋,野兔在地上奔跑。眾人呼鷹逐兔,引弓鳴弦,忽見飛矢射中,鞍馬前同聲一呼……場面何等歡騰!何其豪邁!詩的末六句寫滿載獵物而歸,當晚就在單父東樓烤炙,把酒狂飲,眾人皆言秋天燒烤野味最好,為助酒興,還在單父城內請來兩位美麗的歌舞女子,載歌載舞,豪興不盡,連白天騎射的疲勞也忘了。大家徹夜歡騰,直到東方欲曉,才興盡而歸。
今單縣古孟瀦澤一帶,滄海桑田,一部分成為良田;一部分變為水庫;一部分廣植樹木,林木蒼蒼,遮天蔽日;一部分辟為玫瑰園,花開時節,繁花似錦、香氣四溢;一部分鶯飛草長,狐兔出沒,是人們休閑游獵的理想地方。
❸ 老子隱居的孟渚大澤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老子隱居的夢竹大澤是現在的什麼地方,現在陝西的某個地方吧,應該快到甘肅這個地方去了。
❹ 孟渚澤的文獻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 ◎河南五》:孟諸澤在歸德府東北,接虞城縣界。今虞城縣西北有孟諸台,亦故澤地也。《禹貢》:導荷澤,被孟豬。《爾雅》十藪,宋有孟諸。
《左傳》僖二十八年,楚子玉夢河神賜以孟諸之麋。又文十年,宋道楚子田孟諸。哀十四年,宋皇野語向巢:跡人來告,逢澤有介麋焉。或曰:逢,猶遇;澤,即孟諸。
《周禮》謂之望諸。
《史記》謂之明都。
《漢志》謂之盟諸。○漆溝,在府城北,一名隕石河。
《左傳》:隕石於宋五。相傳水涸時,五石猶存。
《單縣志》載,它「南起歸、虞;北至濟、兗;西連曹、成;東接豐、沛……」,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澤又稱作孟瀦、望諸、明都、盟都。
《尚書禹貢》豫州:「導菏澤,被孟諸」;
《周禮 職方》青州:「其澤藪曰望諸」;
《爾雅 釋地》十藪:「宋有孟諸」;
《水經注》:「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均指此。
它位於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古泗水支流丹水橫貫其中。唐時,「周廻五十里」;金、元以後,屢遭黃河沖積,澤漸湮沒。
❺ 孟渚澤的上古九澤
九澤:古代九個沼澤地帶,著名的有孟渚澤、雲夢澤、巨鹿澤等。
當時聞名遐邇的九藪——亦即內陸湖泊,而宋地的孟渚澤更是天下之最。孟諸澤蓄水量非常的巨大,足夠引灌整個宋國的土地,所以,宋人多是祈禱上蒼不要過多地下雨,因為澇災減產是宋國人望洋興嘆的傷腦大事。
❻ 孟渚澤的形成原因
孟渚澤是由上古時代的洪水所形成的。上古五帝之時,人們視洪水若猛獸。其神話及傳說僅典籍所載不下上百種。由於地勢原因,天下之水多聚集東南而入海,西北高原多為沙漠乾旱之地。關於地勢往東南傾斜的現象,造了「共工怒觸不周山」之神話。然治理洪水,無論是典籍史料或傳說,其功首推夏禹。《呂氏春秋》載:「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所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疏河決江、為彭之障於東土,所括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是大禹將匯集在東南一帶的洪水用疏導之法引入東海,才使這一帶顯出了陸地。《淮南子.人間訓》中又載:「古者溝防不修,水為害民,禹鑿龍門,辟伊闕,賓士水土,使民得陸處」。古人不懂水利建設,洪水來了只知用土圍堵,而不知挖渠排泄,是大禹鑿開「龍門」,(亦作凌門),才使洪水東流入海。
關於大禹治水的情形及所採用的方法,從《墨子.兼愛》中可以看出來:「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魚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後之邸,噱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防孟渚之大澤,灑為九澮,以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這里所說的泄、注、灑、鑿、漏、流,皆為大禹治水所採用的方法。大禹根據山川地貌,結合不同實際情況,該採用什麼方法都是經過長期觀察江河,調查水系得出來的經驗。為了使東南匯聚的大片洪水退去,他「北決九河,通十二渚三江」,一氣治理了十三年,「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孟渚洪水去後,大澤成為一片濕地,此濕地廣渺無限,水草豐茂,人們「填淤肥美,聚而耕之,稍築室宅,遂成部落」,這大概就是古孟渚形成的情形。
《本經訓》中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在神話傳說中,天下洪水是由共工造成的。這里所說的「空桑」,乃古地名。據考在今魯西南一帶。「薄」者,音「迫」也,這是說由共工帶來的洪水,已經迫近了魯西南一帶,也就是說孟渚一帶。當時的情形是什麼樣的呢?典籍又載:「江淮通流,民皆上丘陵,赴樹木」,「水逆行……」「蛇龍居之,民無定所。」由此可見,夏禹之前的孟渚澤是一片無際河澤。除典籍之外在中國許多古代神話故事中,也能窺見和證明孟渚澤洪水浩大的樣子。如神話故事「誇父逐日」,《海外北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為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魯地在北,孟渚屬魯。誇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帶的洪水不能解渴,於是他欲「北飲大澤」,可惜沒有達到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又如《林辭.宋玉對楚王問中》,宋玉也提到了孟渚:「……鯤魚發昆侖之墟,暴髻碣石,暮宿於孟渚……」。鯤魚是傳說中海中的大雨,多居於北海。每天早晨從北海到昆侖,從昆侖到河北碣石稍作休息後再往東南,晚上就棲在孟渚澤大湖中,次日游東海。如果孟渚無水鯤魚便不會棲於此的。由此也可說明:古時孟渚是一片洪波河澤,夏禹之後,洪水退去而形成了大澤。
❼ 孟渚澤的介紹
孟渚澤,又作孟諸、望諸、盟諸、明都。位於商丘東北、虞城縣西北、單縣西南。1是中國九大古澤之首。2《禹貢》、《左傳》、《周禮》、《爾雅》、《史記》、《漢書》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