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普洱咖啡的故事是真的嗎
感謝邀請
雲南咖啡種植歷史悠久,朱苦拉咖啡被稱為中國咖啡的「活化石」,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
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來到大理賓川朱苦拉村進行傳教活動,並在這里種下第一粒咖啡豆。被種下的咖啡種子第一次在中國雲南孕育出咖啡的生命,這粒種子成為了雲南咖啡歷史之芽,開辟了雲南咖啡種植的先河,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雲南省作為連接南亞東南亞國際大通道的樞紐,位於世界咖啡生產大國越南、泰國等進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隘口,周邊國家區域咖啡產量達200多萬噸,佔全球咖啡產量的1/4,雲南在咖啡貿易及市場方面的「橋頭堡」優勢十分明顯。
B. 咖啡的最初起源地是在哪裡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咖啡樹是屬茜草科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種不同的烹煮器具製作出來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樹果實內之果仁,再用適當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有關咖啡起源的傳說各式各樣,不過大多因為其荒誕離奇而被人們淡忘了。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非洲是咖啡的故鄉。咖啡樹很可能就是在衣索比亞的卡發省(KAFFA)被發現的。後來,一批批的奴隸從非洲被販賣到葉門和阿拉伯半島,咖啡也就被帶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葉門在15世紀或是更早既已開始種植咖啡了。阿拉伯雖然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卻禁止任何種子出口!這道障礙最終被荷蘭人突破了,1616年,他們終於將成活的咖啡樹和種子偷運到了荷蘭,開始在溫室中培植。
C. 咖啡的起源是什麼
源於非洲大陸上的「忘憂葯」,全世界都十分確定第一顆咖啡樹種子在非洲衣索比亞一個斷裂的河谷斜坡上生長,據說咖啡這一名字的由來也取自附近一個叫「咖法」的小鎮。(coffee同音咖法)
衣索比亞位於北緯6度~9度,東經34度~40度之間,地處熱帶,是非洲之角的中心,當地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具備咖啡生長的氣候、土地條件。在基督教影響下,衣索比亞有不少修道院和傳教士蓋的教堂,很多宗教的書籍里也能找到疑似咖啡豆的影子。
在歷史迷們的猜想中,《舊約聖經》里斯巴達人所謂的「黑湯」和《奧德賽》中試圖驅趕憂傷和憤怒的「忘憂葯」,都極有可能就是當時對咖啡的稱呼。可惜,那時的非洲在食物鏈的底端,一直籠罩在被擴張侵略的痛苦之中,咖啡的發現沒能夠真正的把當地的人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
(3)中國哪裡最早有咖啡擴展閱讀
發展:伊斯蘭籠罩下的「牧羊人傳說」
到了6世紀,穆罕默德一舉復興了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迅速佔領了阿拉伯半島,不再動盪不安的阿拉伯半島也慢慢將非洲東部的衣索比亞高原地區納入自己的統制圈,當茶文化在隋唐帝國風靡起來時,咖啡與伊斯蘭的緣分也就此開始。
「牧羊人的傳說」也橫空出世。這一說法對咖啡的起源做出的解釋是,咖法地區一名叫卡迪的牧羊人發現羊群中總有一些「異常興奮」的羊,它們有時會將前蹄站立起來與人一起起舞,觀察發現,這些異常表現的羊是吃了一種緣色灌木的紅色漿果。
卡迪本著西式神農嘗百草的精神,以身試果,驚奇地發現「這種果實真的能讓自己精神亢奮起來」,於是他把這種湯汁分派給作晚禮拜的僧侶,達到了提神的效果,後來這個能夠提神的咖啡果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了。
D. 咖啡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晚清咖啡傳入我國,民國在華已站穩腳跟。
咖啡傳入中國
從語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無「咖」字,又無「啡」字,更無「咖啡」一詞,可知清初中國人尚未接觸到咖啡。清中葉中國有沒有咖啡(飲料),目前尚在搜尋當中。筆者仔細查閱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所收的幾種清中葉至清末的字書、辭書及其他書,均無收獲。如清乾隆年翟灝所編之《通俗篇》(有商務印書館1958年點斷版),清嘉慶年顧張思之《士風錄》,清嘉慶年郝懿行之《證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譯名肯定不統一,例如「嗑肥」等。①而且還不排除被音譯成其他詞彙的可能性。不過,今日漢語之正式名稱「咖啡」則應化出於日語的「珈琲」。因為如前所論,日本人先接觸記下咖啡,先開辦咖啡店,且把它寫成「珈琲」。從1894年起日本又大舉侵華……是故漢語就定其名為「咖啡」。據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詞大概出現於民國初年的《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15年),意思也對:「咖啡,西洋飲料,如我國之茶,英文 Coffee」。此後,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辭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詞,且解釋得又詳細又正確。可見「咖啡」一詞在民國時代進入了漢語詞彙庫並固定下來,廣泛使用。
來華的外國人何時何地在中國煮、喝他們自己帶來的咖啡,似乎已很難確定了。不過據現在所查知,在鴉片戰爭以前的嘉慶年間,來到中國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廣州的洋人已煮、飲自己帶入的咖啡。這種飲食習慣中國人亦有所感覺。「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②據《廣東通志》所說的番鬼、黑酒、飯後飲、能幫助消化等判斷,所謂黑酒,應該是指咖啡。與之有些類似的可可多製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飲無咖啡飲那樣流行。
個別中國人開始品嘗飲用咖啡可能始於同治年間。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國傳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飯書》,該書是為來華的外國人吃西餐和培訓中國炊事員、廚師而編寫的。書中除了把coffee音譯成「磕肥」之外,還講授了製作、燒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③這里先講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飲料時,才軋碎馬上煮。後面則講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沒講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國人培訓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僱傭的中國人,他們因工作需要難免不嘗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國吃西餐喝咖啡時,有時也會請中國官員和他們的中國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間已有中國人嘗過咖啡。中國出現經營性的咖啡館則大概在清末。據清末民初之人徐珂敘述:「飲咖啡:歐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國之茶館。天津上海亦有之,華人所仿設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飲」。徐珂的書採取了許多清人筆記,可推斷所談之事出現在清末。但此書出版稍晚於《中華大字典》,故難判明「咖啡」一詞哪本書最先使用。不過最先印成鉛字的則是《中華大字典》。可見到了民國,咖啡館或大飯店酒店賓館所附的咖啡廳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見清同治五年高丕第:《造洋飯書·雜類·二五一》,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第52頁。
②清嘉慶年陳昌齋等撰:《廣東通志》卷95《輿地略·物產·谷類》注引《舟車聞見錄》,同治三年刊本,第1646頁。
③清同治年高丕第:《造洋飯書·雜類·二五一》,第52頁。
關於中國何時何地開始引種栽培咖啡,其種植又如何傳播,這些情況更加不明。《中國大網路全書·農業卷》咖啡條,《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業卷》咖啡條等皆說,咖啡於1884年引種到中國台灣省,1908年引種到海南省,以後相繼引入雲南、廣西、福建等地種植。但條中既無書證,又無資料出處,也無任何論證、參考文獻。故此說尚待考證。筆者據此提供的線索,查閱了清乾隆年晚期余文儀撰寫的《續修台灣府志》,清光緒年集體編修的《台灣通志》,清乾隆年晚期陳壽祺等編《福建通志》,清嘉慶年陳昌齋等撰《廣東通志》,清嘉慶年謝啟坤監修《廣西通志》,清光緒年王文韶之《續雲南通志稿》,仔細研讀了其中各府州縣的「物產」、「土宜」部分,但仍未覓得栽種、生產咖啡的蛛絲馬跡。另外,筆者還查閱了清咸豐年英人合信的《博物新編》,清道光年吳其溶的《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書中均亦毫無提及。所以,這個工作還得繼續下去,並盼知曉者惠示。中國大陸最早引種咖啡大概始於20世紀零十年代的雲南。當時,一個法國傳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省大理州的賓川縣栽培種植。①雲南屬亞熱帶熱帶氣候,近代屬法國的勢力范圍,所接壤的越南、寮國等又已是法國的殖民地。故說20世紀初法國人把咖啡種植傳入雲南,我認為較為可信。到民國時代,中國已確定有咖啡的大田栽培生產了。1926—1936年的台灣省,日本殖民當局鼓勵種植旨在排擠蔗、米的作物之中便有咖啡。[7](p368)從1932年至1942年,台灣播種面積中增長較大的作物中亦有咖啡。[7](p370)祖國大陸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也有引種栽培生產。所以現在只能肯定,在民國前夕和民國時代中國已有了咖啡栽培生產。解放後咖啡種植有所發展。[1](P258-259)
E. 咖啡是什麼時期進入中國
據史料記載,1884年台灣種植首次獲得成功,從此中國有了咖啡樹,大陸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1902年一個叫田氏的法國傳教士從「印貢」地方引進種子,在雲南賓川縣,位於金沙江支流魚熗江沒岸叫做朱苦拉的地方種植成功。
咖啡豆傳入中國
直到近年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咖啡更多地進入了尋常中國百姓的生活,咖啡的種植才在中國逐步發展起來。雲南咖啡宜植區分布在雲南南部和西南部的思茅、版納、文山、保山、德宏等地區。1985年,雲南農墾開始咖啡的商業化種植。 1992年,UNDP援助中國建成第一家現代化咖啡加工廠一一雲南咖啡廠。1995年,咖啡產業列入雲南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程。2003年,雲南成為中國唯一優質咖啡原料基地。截至2012年1月1日,據雲南省綜合相關調查顯示,雲南咖啡種植的面積已超過80萬畝,預計本期咖啡豆產量將超過5.5萬噸。
個別中國人開始品嘗飲用咖啡可能始於同治年間。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國傳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飯書》,該書是為來華的外國人吃西餐和培訓中國炊事員、廚師而編寫的。書中除了把coffee音譯成「磕肥」之外,還講授了製作、燒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這里先講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飲料時,才軋碎馬上煮。後面則講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沒講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國人培訓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僱傭的中國人,他們因工作需要難免不嘗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國吃西餐喝咖啡時,有時也會請中國官員和他們的中國熟人吃一吃喝一喝。
F. 咖啡起源於哪裡
咖啡起源於非洲的衣索比亞,至於是誰先發現這種果實,眾說紛紜。現在人們較為認同牧羊人的傳說。咖啡的發現充滿神話色彩,而它在世界的傳播過程中也不乏趣事。
衣索比亞的人們發現咖啡果後,並沒有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他們只是簡單地食用咖啡果實的果肉,用來提神。於是咖啡首先在醫學和宗教中得到應用,僧侶用來提神以便提高傳教效率,而醫生用來治病。
G. 古代的時候中國有沒有咖啡
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 千年,衣索比亞的阿交族人就已經在咖法省的熱帶高原上採摘和種植咖啡了。而現代咖啡的發源地應該起源於古阿拉伯。相傳,有一位牧羊小男孩偶然發現羊吃了咖啡豆便不停地蹦跳,出於好奇他也品嘗了幾顆,果然興奮不已。後來一位阿拉伯僧侶從中受到啟發,調制一種 "咖啡豆肉湯",竟然銷路大開,轟動市井。直到有人將咖啡豆炒熟、粉碎、加水煮沸,並加食糖,才成為醇香撲鼻的飲料。1615年,世界第一家咖啡館在地中海威尼斯港口建立了。從而引導了近現代咖啡文化的潮流。咖啡從北非和阿拉伯被發現,到中世紀在歐洲的流行,再到近代在北美及歐洲的風靡。那麼,咖啡是什麼時候以書面方式進入東方中國這擁有數千年茶文化的國度的呢?成品咖啡何時進入中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而史書最早有咖啡記載的便是1884年中國首棵咖啡樹在台灣的種植了。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有位英國的茶商,發現台灣的氣候與中南美洲十分相似,應該會是個適合種植咖啡的好地理。於是,這名商人引進了一百株阿拉伯種的咖啡樹到台灣種植,從而便成了中國咖啡的「鼻祖」了。而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是在20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現在在我國的廣東、廣西、雲南、台灣以及福建的廈門等地就有一百多年前引進的咖啡樹的種植,也就是所謂的「Chinese coffee」(中國咖啡)了。
H. 咖啡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咖啡傳入我國的歷史並不長,直到1884年咖啡才在台灣首次種植成功。
在大陸,最早的咖啡種植則開始於雲南。二十世紀初葉,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樹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從此咖啡開始在大陸種植。
20世紀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館開在外灘,供那些外國水手們過過咖啡癮,或許也有解解鄉愁的意味。
那時的咖啡,被上海人稱為「咳嗽葯水」。當然,這只是上海咖啡館的一個片斷,那個時期的上海,還有許多從海外歸來的華僑,他們在生活中,保持著喝咖啡的習慣——不僅僅是去咖啡館,更多的時候他們在自家的餐廳或客廳里,品嘗香濃的咖啡。
I. 中國主要咖啡產地在哪些地方
1.中國咖啡產區主要在海南、雲南、廣東、台灣。海南島北部、雲南省南部,位於北緯15度至北回歸線之間,其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非常獨特。且帶一點果味,是咖啡上上品,國際上贊譽有加。
咖啡是用經過烘焙的咖啡豆製作出來的飲料,與可可、茶同為流行於世界的主要飲品。咖啡樹是屬茜草科常喬木,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種不同的烹煮器具製作出來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樹果實裡面的果仁,再用適當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標準的咖啡品嘗起來的味道不應該是苦澀的,一名合格的咖啡師在製作咖啡時會嚴謹地進行每一步操作,最後為客人呈上的咖啡在味覺上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甜度、酸度、醇厚度或是干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