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年結下的梁子,中國哪個朝代一戰就滅了日本的爭霸
在中日甲午海戰之前,日本歷史上最強的時代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而那個時代最強的人是織田信長,第二強的是豐臣秀吉,織田信長由於部下叛亂被殺,沒有機會展現更強的力量就死了,但我們中國在明朝的萬曆年間擊敗了最巔峰時期的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也因此郁悶而死,這就是著名的萬曆壬辰倭亂
Ⅱ 中國在那幾個朝代攻打過日本
1、中華大唐帝國曾經出兵援助朝鮮半島抗倭,這也是中華將士與倭奴軍第一次直接交鋒!中國在朝鮮半島白江村以7000大唐海軍、陸軍將士以水陸夾攻的戰術焚燒倭寇戰船400艘,俘獲數萬,斬首萬餘人,殘部狼狽乘船逃跑。倭寇以10倍於唐軍的兵力力戰不能勝,倭奴軍被唐朝海軍打的在岸邊看到唐朝軍旗便紛紛跪地求饒,隨後,唐軍將領命令將這些倭寇一概拘押在船。這也是日本軍隊對外作戰唯一一次向敵人下跪的戰例!戰後,日本人集結全國物力人力修建了一道位於朝鮮海峽的城牆,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中國軍隊渡海追擊,此戰使日本認識到了與中國的巨大差距。可以說,如果中國此時渡海追擊,倭國上下幾乎沒有可用之兵。倭奴國必亡!
2、中華大明帝國,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侵略朝鮮半島,朝鮮國王向中國求救,中華大明帝國出兵。最後徹底將倭奴軍趕出朝鮮半島,倭軍精銳再朝鮮幾乎被中國全數殲滅。倭國從此100多年間,國力一蹶不振。
3、胡虜蒙元帝國,廢物的蒙古人得得嗖嗖的不會玩海戰,還率領20多萬蒙漢朝聯軍去攻打日本,結果兩次攻打均以失敗告終,再加上運氣不佳,每次都遭遇台風。元朝統治者把中國的臉丟了個精光!(雖然他們不是中國人)日本由此開始輕視中華,從前兩次被中國打得丟盔棄甲的失敗中走了出來,日本也由此產生了謀取中華大地的念頭。
回答完畢,全手寫
Ⅲ 對比一下中國唐\元\清三個朝代與日本對抗,哪一朝代的軍事實力更強
清朝最弱,這是可以肯定的。康熙帶了幾萬軍隊,都打不贏幾百俄羅斯冒險家。 唐朝軍隊我認為比元朝強大,這並不是從對日戰斗的輸贏來看。因為元朝打日本,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消耗掉投降的宋軍,加上台風的原因,才失敗的。並不是元朝打不過日本。 但分析可以看出,元朝的軍隊戰鬥力不強。主要還是靠屠城 驅使百姓為擋箭牌 不打堅城而用掠奪消耗對方實力等方法作戰。在和南宋的交戰中,多次被南宋擊敗。要不是賈似道逼反了宋軍,南宋根本不會亡。 反觀唐朝。唐朝的軍隊在和游牧民族作戰時,基本上都是勝利的,而且大部分是以少勝多。對抗蒙古這種游牧民族軍隊,無疑也是占優勢的。
Ⅳ 能夠消滅日本的朝代是哪個指我國的。
可以消滅日本的朝代就多了如秦朝,有強大的軍隊,漢朝,漢朝想要的沒有得不到的,唐朝更不用說了,宋朝,岳家軍多利害,明朝,明朝鄭和,海軍世界第一。至於元嘛,敗了就是敗了,還是慘敗的那個,清朝不行。用手機發字不多不能一一詳細說。
Ⅳ 中國有能力並能夠徹底打敗和滅亡日本的朝代
唐朝。唐朝在支援高力時就與日本在海上交戰,日本輸了,怕唐朝進攻日本本土,日本就做好了防禦唐朝進攻日本本土的准備。所以說唐朝有實力。元朝連海都過不了,明朝、清朝又不好打,也沒那個心去打。
Ⅵ 中國哪個朝代可以碾壓日本人自認為的無敵
除了清末日本明治維新後,只要國家不分裂,都可以碾壓日本。
就是明萬曆年間,這種被認為很弱的時期,也一樣把日本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的夢想打破了。
更別說唐代白江口碾壓日本水軍了。
Ⅶ 中國哪個朝代打日本
元朝曾經進攻日本,但是船隊在海上出事了。日本人把那場風叫神風
Ⅷ 中國哪個朝代一戰就打掉日本千年野心
朝鮮半島在公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系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3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率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及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戰船400餘艘,唐軍僅百餘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
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余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