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豆腐起源於哪個朝代
豆腐起源於中國西漢時候。
豆腐存在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與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1)臭豆腐發明在中國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紹豆腐製法。
在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不太熟悉豆腐,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物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
㈡ 臭豆腐是怎麼來的
一:簡介:
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赴京考試落第,又無盤纏返鄉。王家原以做豆腐湖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藝,於是留京以磨豆腐謀生。一日,遇到豆腐滯銷,積存不少,王生怕豆腐變壞,血本無歸,便將豆腐切成小塊,配以鹽香料,置於壇中,並封其口,以為這樣便可造出腐乳來。誰知過了一些日子壇口打開,腐乳做不出來,豆腐臭氣熏天。王生試嘗之,其味鮮美。遂將此臭豆腐試銷,竟也獲得顧客好評,臭豆腐從此流傳開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連慈喜太後也嗜吃此物。
二: 臭豆腐的種類:
臭豆腐有很多種類,而且它們之間又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追尋它的原場地是無意義的!
長沙火宮殿的臭乾子則是湖南小吃中名氣最響的。臭乾子其實就是油炸臭豆腐,因為它特有的味道,只能得到少數人的偏愛。
長沙坡子街的火宮殿,過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祝融的廟宇(楚人有崇尚火的習俗),距今有四百年的歷史。後幾經戰亂,幾度修葺,最終成了販夫走卒匯聚之地,經營起湖南各色小吃,有點像老北京的東安市場。隨著歲月變遷,如今這里的一條街上,涵蓋了湖南的各種菜式、小吃,成為長沙之行不可不到的去處。
火宮殿的臭乾子選用上等黃豆做成豆腐,然後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筍、香菇、曲酒、瀏陽豆豉的鹵水中浸透,表面會生出白毛,顏色變灰,初聞臭氣撲鼻,用油鍋慢慢炸,直到顏色變黑,表面膨脹以後,就可以撈上來,濃香誘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鬆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
京派風味的自然是響當當的王致和臭豆腐。不過,北京的臭豆腐與南方的臭豆腐幹完全是兩種食物。北京的臭豆腐是一種腐乳,配著饅頭、大餅吃的,佐餐妙不可言,但絕對下不得油鍋。相傳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進京趕考。春闈落第,又無盤纏反鄉,困居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內。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家傳的做豆腐的手藝讓他勉強維持了生計。時值夏季,豆腐作得多了,賣不出去,就會發霉變質。他冥思苦想,忽然想起家鄉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於是將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塊,一層層地碼在壇子里,用鹽腌起來。誰知,到了秋風送爽,王舉人這時才想起那壇腌制的豆腐,急忙打開壇蓋,一股臭氣迎面而來。豆腐已變成了青灰色,一嘗,卻味道獨特,「臭」中有奇香。送給鄰居品嘗,眾人稱贊不已。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致和的臭豆腐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王舉人考場失意,屢試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卻日漸興隆,乾脆棄學經商,開了「王致和南醬園」。至清朝末年,臭豆腐已列為御膳小菜之一,得到西太後的喜愛。因臭豆腐的名稱聽起來不雅,於是皇上賜名叫「青方」。這臭豆腐一經「上用」,頓時身價百倍,生意也跟著蒸蒸日上,於是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成了京城小吃一絕。
湖北的臭豆腐是黑色的,臭氣四溢,臭氣沖天,沾上獨特的泡椒調味料非常地夠味。
安徽臭豆腐——俗名「大獃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康熙皇帝品嘗後贊不絕口,特地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乾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獃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里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而由於大獃臭的製作工藝很復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黃山的遊客才能吃到了。大獃臭在黃山市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
浙江的臭豆腐是黃色的,這「三味臭豆腐」可不是說它有三種味道變化,而是因為它的原產地在浙江紹興,也就是魯迅三味書屋附近特產的原汁原葉的小吃臭豆腐。浙江的臭豆腐,聽著挺新鮮,看著也挺特別的。看起來又白又嫩又細又軟。聞起來,雖然也有一股淡淡的臭味,但一點也不刺鼻。炸好的豆腐表皮金黃,敷著一層密密的細孔,似乎是裹了一層雞蛋才炸出來的。配上外面刷的一層鮮艷奪目的甜辣剁椒醬。
江蘇臭豆腐——提到紹興的吃食,好像總是離不開臭的霉的腌的,和清冽明凈的鑒湖水,超凡脫俗的西施美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紹興人,對於這一點,我總是以魯迅徐文長為榜樣,解釋為吃的是臭豆腐霉豆腐,出來的卻是錦心綉口的好文章。臭豆腐是紹興美食的必修課,但對大多數外地人來說也是最難過的關,它是用莧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較多見,因為吃起來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細品品其實鮮味無窮。愛吃的是聞臭而動,不愛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個中高手吃起來是不用加任何調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現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爾也可以解解相思,不過總覺得不如紹興小弄堂里的夠味,笑眯眯的老人守著暖烘烘的爐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長日久的安寧的味道。
江西臭豆腐——景德鎮三閭廟的臭豆腐是中國傳統的豆腐菜餚,也是典型的民間菜。各地都有風味特色。然而,然而在江西景德鎮,人們說起臭豆腐,一般都會想起三閭廟的臭豆腐。
臭豆腐有二種,一種是豆乾,聞起來象臭豆腐乳,吃起來卻鮮香,經得起長時間慢慢細嚼、品味。另外,還有一種,人稱鹽水臭豆腐,市面上也有賣。那是布包方豆腐塊。當天賣不完,上籠蒸過,然後放涼,浸在一種用冬天留下的雪水特製的鹽水裡。也有的浸在腌制雪裡蕻的鹹菜汁里。用不了多長時間,豆腐染上了一層灰綠色,上了味才撈上來,用涼開水洗過後食用。
市面上賣的三閭廟臭豆腐,要講究用鮮荷葉盛托蓋住,放在籃子里叫賣。買回來食用、下茶、下酒、下粥、下飯、零食、做菜,無所不可。這不同於江蘇徐州八義集的臭豆腐,要用煎餅、大蔥卷著食用;也不同於湖南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要用熱油炸過,中間捅一個洞放上辣醬油來食用;更不同於貴州畢節臭豆腐,要用木炭火將臭豆腐烤脆,佐以花椒末及細鹽來食用。
三閭廟臭豆腐的製作很考究,不僅豆腐乾是精製而成的,鹵水配料也特別講究。需要用青礬、雞湯、鮮荷葉、粗鹽、熟芝麻等原料。而湖南長沙臭豆腐的鹵水配料,系採用豆豉、純鹼、青礬、香菇、冬筍、鹽、茅台酒等製成。上海臭豆腐乾的鹵水配料,系採用老金花菜、老竹筍頭、野莧菜桿、生薑、胡椒、花椒等製成。湖南益陽的臭豆腐乾的鹵水配料最特別,要用腌菜水、鮮魚蝦發酵,再放入冬筍、香菇和白酒製成。
景德鎮三閭廟臭豆腐始於什麼年間,沒有記載。我國的臭豆腐始於漢代,普及於宋代,到明代各種精緻的豆製品已逐漸增多。從三閭廟小街清一色的明代建築和製作豆腐的多半是安徽九華山青陽縣人來推測,三閭廟臭豆腐有可能始於明末,至遲也是在清末,距今也有一百來年的歷史。在三閭廟不大長的「明街」上,開有好幾家豆腐店。景德鎮年齡在四十歲左右的人幾乎都知道三閭廟臭豆腐的盛名,上了歲數的長者還能數說抗金名將岳飛,於一一三三年住在三閭廟,以食臭豆腐為最大愛好,並題詞的千古佳話。據此推斷,當年三閭廟豆腐買賣何等紅火。
貴州臭豆腐——貴州人臭豆腐不是油炸而是水煮,真是千奇百怪。
雲南臭豆腐——呈貢臭豆腐是雲南民間頗為盛行的一種名特豆製品,以昆明市呈貢縣所產品質最佳,且歷史悠久。呈貢臭豆腐相傳始於清康熙年間,最早是由該縣七步場村的王忠發明的。康熙帝品嘗後,對其美味甚是贊賞,列為"御膳坊"小菜之一,並賜名為"青方臭豆腐"。
呈貢臭豆腐以優質黃豆為原料。製作工藝較為復雜,黃豆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等十道工序。呈貢臭豆腐質地軟滑,散發異香。先人贊譽雲:"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它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較好的葯用價值。古醫書記載,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氣,和脾胃,消脹痛,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常食者,能增強體質,健美肌膚。
臭豆腐食法較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蒸吃,即將臭豆腐用水漂凈,置入碗內,配以食油(最好是雞、鴨油)、食鹽、辣椒面,放在鍋里蒸熟,食之美味可口,鮮嫩無比。一種是燒吃,即將臭豆腐切成小方塊,擺在塗油的鐵簾上,用栗炭火慢慢烤燒,來回翻動,直至兩面呈金黃色。另用一隻小碗,放入甜醬油或咸醬油,以及鹵腐汁、椒麻油、蒜泥、辣椒面兌面佐料,再放上芫荽末或薄荷末,蘸著吃;或蘸上食鹽,味精、花椒面、胡椒面、辣子面混成的乾粉後,亦可食之。一般都是邊燒邊吃。
㈢ 臭豆腐由來簡介
臭豆腐的由來
阿劉
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名叫王致和的人,在北京前門外延壽街開了一家豆腐坊。一年夏天,王致和因要給兒子娶媳婦,急等著用錢,就讓全家人拚命地多做豆腐。說也不巧,做得最多的那天,來買的人卻最少。大熱的天,眼看著豆腐就要變餿。王致和非常心疼,急得汗珠直滾。常言道:「急中生智」。當汗珠流到嘴裡,一股咸絲絲的味兒,忽然使他想到了鹽。他懷著僥幸心理,端出鹽罐,往所有的豆腐上都撒了一些鹽,為了減除餿味,還撒上一些花椒粉之類,然後把它們放入後堂。過了幾天,店堂里飄逸著一股異樣的氣味,全家人都很奇怪。還是王致和機靈,他一下子想到發霉的豆腐,趕快到後堂一看:呀,白白的豆腐全變成一塊塊青方!他信手拿起一塊,放到嘴裡一嘗:嚇,我做了一輩子豆腐,還從來沒有嘗過這樣美的味道!王致和喜出望外,立刻發動老婆孩子,把全部青方搬出店外擺攤叫賣。攤頭還掛起了幌子,上書:「臭中有奇香的青方」。市人從未見過這種豆腐,有的出於好奇之心,買幾塊回去;有的嘗過之後,雖感臭氣不雅,但覺味道尚佳。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不到一上午,幾屜臭豆腐售賣一空。消息傳進皇宮,勾起慈禧太後的饞蟲來。一日,她半夜用膳,忽然要吃小窩頭就臭豆腐,立即遣人到王致和豆腐店買青方。自那以後,王致和的臭豆腐名氣大振,買賣也越發興隆了。後來,許多豆腐店效法王致和,都做起臭豆腐來,但生意終不及王致和豆腐店。於是,也紛紛打起「王致和」的字型大小,以假冒真,為的是擴大銷路多賺錢。以前北京到處都是「王致和豆腐店」,就是這樣形成的。
㈣ 臭豆腐誰發明的
王致和發明的。
屬於豆腐乳的一種。顏色呈青色,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原是個文人,多次進京趕考不中,改為以制豆腐為生,並創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4)臭豆腐發明在中國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製作臭豆腐的方法: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凈,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
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做鹵水
以用豆豉2.5kg為標准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3、成品
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小時,夏季約浸泡2小時左右,冬季約需6-10個小時,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干水分。成品即完成臭豆腐的製作。
㈤ 臭豆腐發明於哪個朝代
發明於清代
㈥ 臭豆腐發明於哪個朝代
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准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參考:王致和臭豆腐的來歷
http://biz.ynet.com/view.jsp?oid=5321077&pageno=1
㈦ 臭豆腐的歷史!是什麼時候有臭豆腐的
清朝開始!
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名叫王致和的人,在北京前門外延壽街開了一家豆腐坊。一年夏天,王致和因要給兒子娶媳婦,急等著用錢,就讓全家人拚命地多做豆腐。說也不巧,做得最多的那天,來買的人卻最少。大熱的天,眼看著豆腐就要變餿。王致和非常心疼,急得汗珠直滾。常言道:「急中生智」。當汗珠流到嘴裡,一股咸絲絲的味兒,忽然使他想到了鹽。他懷著僥幸心理,端出鹽罐,往所有的豆腐上都撒了一些鹽,為了減除餿味,還撒上一些花椒粉之類,然後把它們放入後堂。過了幾天,店堂里飄逸著一股異樣的氣味,全家人都很奇怪。還是王致和機靈,他一下子想到發霉的豆腐,趕快到後堂一看:呀,白白的豆腐全變成一塊塊青方!他信手拿起一塊,放到嘴裡一嘗:嚇,我做了一輩子豆腐,還從來沒有嘗過這樣美的味道!王致和喜出望外,立刻發動老婆孩子,把全部青方搬出店外擺攤叫賣。攤頭還掛起了幌子,上書:「臭中有奇香的青方」。市人從未見過這種豆腐,有的出於好奇之心,買幾塊回去;有的嘗過之後,雖感臭氣不雅,但覺味道尚佳。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不到一上午,幾屜臭豆腐售賣一空。消息傳進皇宮,勾起慈禧太後的饞蟲來。一日,她半夜用膳,忽然要吃小窩頭就臭豆腐,立即遣人到王致和豆腐店買青方。自那以後,王致和的臭豆腐名氣大振,買賣也越發興隆了。後來,許多豆腐店效法王致和,都做起臭豆腐來,但生意終不及王致和豆腐店。於是,也紛紛打起「王致和」的字型大小,以假冒真,為的是擴大銷路多賺錢。以前北京到處都是「王致和豆腐店」,就是這樣形成的。
㈧ 臭豆腐的發源地是哪裡!
自從清朝康熙年間,王致和發明了臭中有奇香的青方臭豆腐後,王致和臭豆腐一躍而成為一個著名的美食品牌,致使北京城王致和豆腐店店滿為患。隨後經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向逐漸向全國各地流傳發展。子虛市自從清朝末年引進臭豆腐手工作坊後,經過幾代人的技術創新及經營發展,已成功地向企業化、集團化、機械化生產轉型,並創造了子虛菌香臭豆腐、五柳臭豆腐、麻醬臭豆腐、涼拌即食臭豆腐等四個著名美食品牌,產品面向全國,遠銷港、澳、台及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臭豆腐已成了子虛市的城市名片,就如「狗不理包子」於天津,「麻辣火鍋」於成都。同時,子虛在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下,已成為全國醬缸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更為我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子虛人民依託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努力從臭豆腐醬缸文化中發掘先進生產力要素,積極將其轉化為經濟成果。目前,子虛市的臭豆腐產、營、銷「一條龍」化,生產總值佔全市GDP的62%,成為子虛經濟的重要支撐。可以說沒有臭豆腐,就沒有子虛市改革發展的今天,也沒有美麗富裕的明天。
㈨ 臭豆腐發明於哪個朝代 朱元璋王致和誰發明了臭豆腐
話說朱元璋出身貧寒,年少時當過乞丐和和尚,有一回因餓得無法忍受,拾起人家丟棄的過期豆腐,不管三七二十一,以油煎之,一口塞進嘴裡,那種鮮美味道刻骨銘心。後來他當了軍事統帥,軍隊一路勝利地打到安徽,高興之餘,命令全軍共吃臭豆腐慶祝一番,臭豆腐之美名終於廣為流傳。
㈩ 臭豆腐最早出現在哪個地方
臭豆腐相傳始於清康熙年間,最早是由呈貢縣七步場村的王忠發明的。康熙帝品嘗後,對其美味甚是贊賞,列為"御膳坊"小菜之一,並賜名為"青方臭豆腐"。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