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哪個王朝更成就如今的中國

哪個王朝更成就如今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2-07-18 16:34:48

1. 認真說起來,漢朝和唐朝哪個朝代更能代表中國

當然是漢。。。
中晚唐什麼樣子大家都不清楚嗎?帝國衰落到丟河西,丟西域,恢復國都居然請外國友人燒殺劫掠,漢最爛的時候也沒爛到如此吧。。。。即使漢末,還是把周邊吊起來打。。
漢唐明是中華古代的三個巔峰,明經濟文化確實可以一書,但格局上不夠恢弘大氣,總會陷入各種各樣的麻煩,看明代政治,奇葩輩出。
唐巔峰確實遠勝其他朝代,格局宏大,氣勢磅礴,但一來盛世時間短,二來下限實在低。這個帝國,近300年的時間里,接近一半時間在分裂,還有請外國友人入京搶劫的騷操作,實在令人難以信服。
漢帝國上限不如唐,但勝在持久,高祖之後,沒出現過什麼喪權辱國的奇葩事件,最差的時候還在吊打周邊。漢的政治經濟文化,更是中國歷史的標桿。。

2. 說實話中國現在的版圖到底是哪個朝代的貢獻

中國現在的版圖是在幾千年的整合、變遷、融合後形成的,在這期間,中國各朝代、各民族都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從歷史的角度,要說對中華版圖貢獻最大的朝代,當是清朝。

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有盛極一時的康乾盛世,但因其晚期遇上了工業時代的西方,割地賠款、幾近滅國,一直被史學界所詬病,其成就也被當做是落日余暉、迴光返照。當我們拂去歷史沉重的灰塵,摘掉有色眼鏡,從中國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清朝,至少他對中華版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中國歷史其實有兩條主線,我們通常所說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是一條主線,這條主線的核心是中原王朝,還有一條就是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蒙古這條線,核心是漠北地區。兩條主線的分界大概是長城一線,他們之間的斗爭、融合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從這兩條主線來看,清朝的確是最偉大的朝代之一。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清朝把兩條主線融為了一體,還保持穩定三百餘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秦漢時期,中原國力強盛,動輒出師北擊,也僅僅是保持了對漠北的攻勢;魏晉以降,強勢的漠北更是占據了中原;縱然是令漠北俯首稱臣的隋唐時期,對漠北也僅僅是羈縻管理,漠北的俯首,也僅僅是懾於聖人可汗、天可汗、天皇大帝等猛人的威勢;兩宋時期,漠北與中原更是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競爭了幾百年;忽必烈家族用強大的武力後盾,融合了兩條主線,但僅僅維持了八十餘年,後果是明朝三百餘年間長城一線的殊死搏殺。直到大清勃興,兩條主線才開始完全融合。

清朝初期,幾乎馬不解甲征伐了一百餘年(這種精神非常可貴,堪比盛唐一百三十年),從順治到乾隆歷經四位皇帝,經過滿漢聯軍不畏犧牲的戰斗,終於將大東北、大西南、大西域、漠北……幾乎是歷史上所有中華文明到達過的地方全都囊括在了一起,從此長城內外與大河南北共奉一主,再無攻殺,中國歷史上的兩條主線之爭自此結束,清朝皇帝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同時統領中原、大漠、西域、江南、西南的皇帝。
由此觀之,清朝對中華版圖的貢獻,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

3. 你覺得歷史上哪個朝代最耽誤中國哪個朝代最成就了中國呢

古代中國一共有著12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分別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在這12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當中,基本上每一個王朝對今天的中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秦朝直接奠定了今天的中國。但是也有這么一個朝代,不僅沒有存在感還差一點耽誤了中國,這個朝代就是晉王朝。

秦、晉兩朝相差四百多年,對中國的影響卻是相差甚遠。今天的中國,在疆域、文化、思想等領域都受到了秦朝深刻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都是積極的。反過來看晉朝對中國的影響,更多是消極的「偽娘」、「嗑葯」。

除了因為統治問題導致的幾近亡族之外,晉朝的文化在中國歷朝歷代當中也算得上是「奇葩」、「詭異」。我們現在嘲笑韓國文化是「偽娘文化」,其實要說「偽娘文化」晉朝才是鼻祖。兩晉時期,男人們都以「偽娘」為榮。當時的偽娘多得屍橫遍野,美得慘絕人寰。「美姿儀而色白」、「口習清言,綽約嫣然,動相誇許」、「面如凝脂」「玉山之將崩」……這些都是當時形容這些「偽娘」的詞語。

「嗑葯」則是當時這些「偽娘」們最喜歡做的事,兩晉時期非常流行食用「五石散」。據說這是因為服用「五石散」之後,人會產生幻覺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這種感覺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偽娘」。好在它的「偽娘」、「嗑葯」文化沒有流傳到後世,不然今天的中國可就慘了。

4. 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是哪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哪個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加武則天則為21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文化方面,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後,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 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為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5. 中國哪個朝代最強大最能代表華夏文明

漢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王朝,令匈奴聞風喪膽,不敢入中原一步(當然,隨著歷史的推進,部分匈奴地域後來也成了中國版圖),但是和唐朝軍事文化雙全相比,略微有些遜色。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 ,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6. 是哪個朝代為現在的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版圖最大的是清王朝,許多人將蒙古人建立的各個「金帳汗國」也算在元朝版圖內,這是錯誤的。這些「汗國」並不歸元朝管轄。元朝的中國部分其實遠遠小於清朝。 中國只是四個汗國之一! 其他朝代都沒有清朝大,而且還沒有有效的統治,清朝不但版圖大,而且還加強了有效的控制,並把滿(東北)蒙藏疆,真正的加入了中國版圖,即使末年割地,到滅亡的時候還留下了1120多萬的領土! 至於最小的是夏朝,夏朝的領土在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之間,面積大約有五十萬平方公里。可能還不如比他早的紅山文明波及的面積大呢 但是,通常人們認為,夏只是傳說時代,沒有確切的考古證明,還不被西方承認。春秋時期小國林立 周封了百餘個國家,可想而知版圖極小 一般認為,版圖最小和最弱的應當是宋朝,有宋一朝是史學界公認的中國封建王朝時代最弱小,但經濟卻比較發達的王朝。 那個王朝最強很難說,綜合來說,比較強的是清朝。這一點許多專家是很認同的。 元朝前期軍事上可能強一些,可這個王朝只存在一百多年。其他封建王朝,包括漢唐,鼎盛時期也很短暫,開國的那幾代君主賢明一些,後來的子孫就都很不成器了。 整個清王朝沒有昏君,沒有暴君。清末受到外強的欺凌,實在是制度不行。 即使清王朝被推翻後,中國也並沒有強大起來,依然受到外敵的凌辱。這也是事實。 清末新政:中國最偉大的政治革命 清末新政是自1901年開始,在慈禧太後(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主持下,進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清末新政的偉大和成就,在海外史學界已經得到承認,參見相關的綜述論文,但是,在中國。或者在整個華人歷史界,清末新政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這是一個非常離奇的景象,但這類事並不是孤立的,比如,海峽兩岸的個別歷史學家引用中國第一檔案館的史料,無可辯駁的證明了所謂康有為和梁起超的「公車上書」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但是,絕大多數華人歷史學者依舊在散布謊言,有的在相關專著中繼續扯謊。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文化上,華人歷史學者基本是儒教傳人,而儒教華夷之分侵入骨髓,明明在撒謊也在所不惜,這是儒教的老傳統了,儒教弟子們撒謊不認為是可恥的,而是認為在維護儒教的神聖,比如,孔子刪詩,孟子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書上說的不一定是真的,也就是儒教把持的「歷史」撰寫很多是假的,但儒教弟子不臉紅。二是政治上的,民國的建立,以摧捧明朝貶低清朝為其基本論調,而我黨是幾個階段,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等等,也就是繼承了孫文的革命。台灣和香港的更是維護民國的中國歷史「定義」。因此,從文化和政治兩方面看。今天的華人歷史學界基本是在否定和醜化清代為目標。 清末新政是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後,最偉大的事件。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不過是進行了經濟改革,政治改革還沒開始呢。 清末新政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徹底而迅速地對中國政治系統加以改造,在體制和思想兩個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從傳統向現代轉移,從中國轉向西方模式,造就了新舊兩個中國的分野。 1840年,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帝國緊閉的大門,將中國帶入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歷史,160年來,中國屢經變革,愈挫愈勇。政治體制,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凡是曾在歷史上出現過的幾乎無不試驗過,中國成了各派政治理論的試驗田。政權組織形式,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是單一制還是聯邦制?是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是一黨專政還是輪流坐莊?是虛君共和還是開明專制?等等,都經過實踐的檢驗。 清末新政之前的中國政治與清末新政之後的中國政治有著根本意義上的區別,清末新政成為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標志著中國政治在西漢至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唯一的一次革命。 中國政治史是各國政治史中最完備最連續的。可能是政治史重大歷史時刻,有三次。周公制禮作樂,多出諸傳說,不可考。秦始皇帝掃六合,創立了全新的統治方式,「千載猶行秦法政」,影響了整個君主專制時代;西漢黜百家,尊儒術,為兩千年的政治文化定下了基調。最近的一次,資料也比較完備的,就是清末新政。在中國開創了憲政的新時代,播下了現代政治文明的種子,後來的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如清末新政深刻。

7. 我國古代哪個王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最大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准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准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鍾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中國歷史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裡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里來看,那些被逼上樑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樑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樑山的極少。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並」。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日夜開采),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英國產業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規模要比英國大許多倍,時間比英國早幾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難比英國少得多。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大量募兵。由於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於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政府就在那裡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後遺症就是「冗兵」。慶歷年間宋軍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億人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雇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跡。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以至於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並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質,是政府在為國家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採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當然,我不是)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游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後的見聞感受)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葯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葯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2%,如以平均2.5%計,則一年納稅商品額即達80000萬貫,平均每人8貫以上。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後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此被處死。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宋朝實際上正處於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如果說,中國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時機的話,那麼我認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世界,而不是蘇州橋上那幾個等著僱主的機工。

可是,這剛剛萌生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

蒙古人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前面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有所描述,這里再看幾個數字。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僅得戶87萬,短短28年間在籍戶數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得戶937萬,也陡減26%,這還沒有包括此後元軍與南宋殘余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這減少的上千萬戶,幾千萬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還是死在蒙古騎兵的屠刀之下。

堅決不肯同化,試圖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來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立刻就使宋朝社會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邁進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後,雖然漢族起義者又奪回了國家政權,但朱元璋卻錯誤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教訓,大開歷史的倒車,將中國社會重新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去,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戰艦開進珠江口

州橋夜市煎茶斗漿,相國寺內品果博魚。金明池畔填詞吟詩,白礬樓頭宴飲聽琴。

這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么?這是燈紅酒綠中的什剎海么?非也,這是千百年前,處處皆是「情調」的汴梁城的真實寫照。試想一下,一個羅曼蒂克的少年高坐於東京樊樓之上,與那心儀的娘子,焚上一缽獸香,相對坐調笙,看伊輕持了如水並刀,在一盞鈞瓷的蓮花盤里,纖纖玉指破新橙。那是怎樣一幅美輪美奐的動情場景?是多少現代「小資」們夢想中的生活?

提起趙宋,提起東京汴梁,我們不禁會想起以上的畫面,會想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想起柳郎「寒蟬凄切」的《雨霖鈴》。從中我們不難想像這詩人筆下的「花花美景汴梁城」,更對陳寅恪先生「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評價體會有嘉。甚至是飽受康河性靈熏陶的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亦為之感嘆道,「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

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趙宋王朝是如何成就這番「終極盛世」的。個人認為這其中最應該被著重關注的,還是趙宋在經濟上的成就。從許多的歷史書中你也許都會發現,趙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工商立國」的王朝。那麼為什麼「工商立國」能夠造就我國封建社會的「終極盛世」呢?在這里有必要拿經濟學的理論做一下分析:

根據對經濟學有關「最優」的理解,一個國家的國力絕非疆域越大越強,人口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二者的比例要恰當,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達到邊際效用的最大化。特別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古代,自然條件的優劣對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就導致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極大,勞動生產率更是有天淵之別。

在北宋時期,一個在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亦穿「絲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過當時歐洲一般的封建主。看過《水滸傳》的朋友也許會記得,武大郎不過是個縣城裡賣炊餅的小販,他家的居住條件怎麼樣?拿現在的標准衡量算得上是「獨棟別墅」了吧?也沒聽說他向銀行借了幾十年的貸款。武娘子潘金蓮就更瀟灑了,整天在家擦胭抹粉,就憑武大郎一個沿街叫賣的小販就能供養得起她?在我們今天的社會恐怕都很難實現吧?從這樣一件小事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勞動生產率之高簡直不可想像。

這一切都應該感謝宋太祖和他和後世子孫們,他們堪稱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的「經濟學家」:

首先,國家的疆域絕不能無限的膨脹,宋朝的歷任統治者顯然都深諳此道。因此宋朝(北宋)的疆域遠非像它的前朝們那樣達到兵力可供支撐的極限。與之相反,宋朝注重的是實際有效的國土控制以及在所屬國土上能夠產生出的實際效益。在農耕文明時代,受地理,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的貧富差異很大。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好的地區。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先天優勢無疑是巨大的。

查查歷史上的宋朝版圖,疆域雖然不及前朝的漢,唐廣闊,但是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始終處於中央政府的最直接管轄之下。這些地區資源豐富,物產豐饒,人民可以相對容易的達到「豐衣足食」,並且向政府貢獻大量的剩餘產品作為賦稅。同時,「國泰民安」的社會條件又使政府支出的社會管理成本隨之降低。換而言之,這種高回報,低成本的地區是任何人都想擁有的。

宋被蒙古毀滅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大悲劇,不然我們比歐洲提前進行工業革命是理所當然的.只要再給宋兩百年時間,工業發展帶來的生產力和軍事能力增長足以抵消冷兵器騎兵的威力.
當然,如果宋元戰爭是另一個結局的話,中國是不是就真的能發展到資本主義,誰也不敢斷言。就像沒有人知道薩拉米海戰如果波斯人勝利會怎麼樣,勒潘多海戰如果土耳其人勝利會怎麼樣一樣,也沒有人知道崖山海戰宋人勝利會怎麼樣。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宋朝時的中國社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中最繁榮,發達,最有希望的一段,我們想要擺脫「寄託」的困擾,讓傳說中的中文托福成為現實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裡。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這希望早就隨著那輪血紅的殘陽一起隕落到崖山背後去了。所以在這里空發感慨也沒有什麼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點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點什麼有用的東西的話,還是讓我們奮發努力,爭取讓百年之後的後人不要再發這樣的感慨吧!

閱讀全文

與哪個王朝更成就如今的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血清怎麼做檢測 瀏覽:868
中國馬犬在哪裡可以買到 瀏覽:176
南印度佛僧有多少 瀏覽:627
印尼的拼音怎麼寫的 瀏覽:451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 瀏覽:546
印度的大米是哪裡的 瀏覽:792
印尼3月穿什麼衣服 瀏覽:940
英國為什麼扶植日本 瀏覽:875
伊朗打下的是什麼無人機 瀏覽:887
伊朗世錦賽門票多少錢 瀏覽:693
中國建行產假多少天 瀏覽:626
古印度的文明開始時間是什麼時候 瀏覽:134
去印尼旅遊要多少錢可以過海關 瀏覽:73
中國高鐵多少錢一架 瀏覽:600
義大利十年後回國有什麼發展 瀏覽:944
義大利情侶哪個視頻是真的嗎 瀏覽:814
旅遊完中國各大景點需多久 瀏覽:281
義大利位於什麼山脈以南地中海 瀏覽:224
印尼手機怎麼交費 瀏覽:617
印度的萬國是怎麼造的 瀏覽: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