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互聯網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
⑵ 互聯網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⑶ 中國互聯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1986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University of Karlsruhe)。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是通過義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經由義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信速率最初為300bps。
⑷ 中國互聯網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第一次使用互聯網是1986年錢天白先生發送的第一篇電子郵件。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是1994年。
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前對其最早的應用,可以上溯到1986年第一封電子郵件的發出。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24秒(北京時間11點11分24秒),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吳為民在北京710所的一台IBM-PC機上,通過衛星鏈接,遠程登錄到日內瓦CERN一台機器VXCRNA 王淑琴的賬戶上,向位於日內瓦的 Steinberger發出了一封電子郵件。
中國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聯網,1994年4月20日,NCFC通過美國Sprint公司的64K專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至1994年底,NCFC共連接中科院中關村地區30個研究所和北大、清華兩校的各類工作站及大中型計算機500台,PC機及終端2000台。網上每天國際傳輸數據量達300兆位元組,相當於1.5億漢字。
(4)中國互聯網多久開始發展的擴展閱讀:
中國接入互聯網的重大意義:
中國是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農業大國,面對洶涌而至的信息化浪潮,只有抓住時機迎頭趕上。接入互聯網,無疑是當代中國重要的決策之一和關鍵一步,而這一步是與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同步的。也就是說,改革開放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會與市場環境,而中國互聯網又不斷地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自身也將迅速成長為一個巨大的產業,在推進國家信息化的進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由於接入互聯網,中國也才更緊密地與全世界聯系在一起,網路傳播的力量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將產生重大而長遠的影響,使億萬中國人的生產、工作、學習、生活、交往、娛樂的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今後的事實將證明,中國的崛起沒有互聯網是不可想像的。
⑸ 互聯網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志。(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主題是「越過長城,通向世界」八個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⑹ 互聯網的普及是什麼時候
90年代
互聯網(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指的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
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internet表示的意思是互聯網,又稱網際網路,根據音譯也被叫做網際網路(Internet)、英特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且巨大的全球化網路,在這個網路中有交換機、路由器等網路設備、各種不同的連接鏈路、種類繁多的伺服器和數不盡的計算機、終端。使用互聯網可以將信息瞬間發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會的基礎。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馬薩諸塞州劍橋的BBN科技參與執行 [4] ,BBN構建了IMP(介面信息處理機) [5] ,那是一種定製的霍尼韋爾小型機(Honeywell DDP-516 Minicomputer) [5] 。在經過BBN對軟體設計,路由,流量控制及網路控制的設計和構建後 [4] ,它們被分配到各個站點充當接入ARPANET的網關。BBN在1969年8月30號到年底間陸續製造了4台IMP [6] ,並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 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 相連。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1]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時代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title
title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示例
示例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互聯網應用示例
互聯網應用示例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⑺ 中國網路是哪一年普及
中國互聯網從1994年正式接入國際網路,應當說從94年開始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已經發生了三次大浪潮。分別是1994年到2000年,2001年到2008年,2009到如今。
⑻ 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的時間
1994年4月20日。
1994年4月20日,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CFC)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標志著我國正式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
這一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16年,也是中國開啟互聯網時代的元年。自此,中國成為第77個正式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從1994年中國首次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到2017年底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飛躍式發展。
時至今日,我國高速光纖網路建設加速推進,國際互聯網及國內骨幹網路大幅擴容,寬頻和4G網路基礎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大力發展,互聯網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8)中國互聯網多久開始發展的擴展閱讀
1990年11月28日,中國頂級域名.CN完成注冊,從此,中國在國際互聯網上有了自己的身份標識。但由於當時中國尚未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聯接,中國.CN頂級域名的伺服器只能寄設在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大學。
直到1994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的伺服器設置,才結束了中國.CN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寄存在國外的歷史。中國互聯網,幾經周折,終於蹣跚起步。
1995年,郵電部電信總局也通過美國Sprint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接入美國網路的64K專線,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開啟了面向大眾提供商用互聯網服務的時代。
一年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開通,對於普通家庭用戶而言,只要擁有電腦、Modem和電話線,上網「沖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⑼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1、在1989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4、在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5、在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6、在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7、在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讓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9、在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9)中國互聯網多久開始發展的擴展閱讀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階段
1、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2、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3、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互聯網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4、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