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在哪個戰爭中投降了

中國在哪個戰爭中投降了

發布時間:2022-07-19 16:27:28

A. 遼沈戰役中誰投降了

曾澤生。
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沈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沈會戰「。

B. 抗美援朝時中國軍隊有投降的嗎

抗美援朝時中國軍隊有投降,當時的被俘軍人也很多,當然有的是沒辦法的,有的是怕死的。

  1. 解放戰爭後期部隊中補充了大量解放戰士,大部分是國民黨的士兵,思想教育還沒有跟上。五次戰役由於高層的絕策失誤造成了180師的悲劇,全師差不多成了戰俘,這是1W多志願軍戰俘中的絕大部分,有近7000人。除此,志願軍的戰俘沒有多少人。同樣為志願軍,他們的行為不應當受到任何歧視,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2. 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因為補給問題,只可以持續攻擊1個星期,一周後,志願軍疲憊不堪,美軍利用這點誘敵深入,然後以機械化部隊穿插切斷退路,以重火力轟擊,志願軍整建制的被消滅的有很多,主動投降的很多,被俘的也不計其數。

  3. 當然,我軍很多英雄俘虜在聯合國軍戰俘營中與敵人展開堅持不懈的斗爭,最終由約數千人經過斗爭,返回祖國,而數萬人卻選擇了去台灣。

  4. 最終,回國、投台者的下場各不相同。回國的戰俘在回到祖國後,先是鳴鑼鳴鼓歡迎、好酒好肉伺候,繼而詢問其為何要投降,要其反思,歸國戰俘們便開始了自我批評,然後組織為防止有敵特混入,根據其自我批評展開調查;歸台灣者卻在台灣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被稱作義士。

C. 中國戰場的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抗日戰爭在中國戰場的轉折點有兩次: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在武漢會戰之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3)中國在哪個戰爭中投降了擴展閱讀: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

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於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佔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為此還規定「集中國家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爭目的」、「結束對中國的戰爭」。

但是,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日軍佔領武漢、廣州而結束。

中國政府在武漢失守後聲明說:「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局」;表示將「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

而在日軍已經佔領的後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裝成長起來,大片的國土又被收復。用日軍自己的話說,日軍佔領的「所謂治安恢復地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里地區之內」。

因而可以這樣說:武漢會戰,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

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斗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

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D.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是什麼時候

一、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
1、國際上公認的抗日戰爭,這個時間是從1937年7月7日開始起算的。

抗日戰爭,在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由於全面戰爭時間約為8年(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為抗戰。
2、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從1931年的9月18日開始的。
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才全面爆發。
當然,國內也有把1931年視為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日戰爭勝利日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中國戰區向國民政府正式投降。
中國人民把1945年9月3日視為抗日戰爭勝利日,這個時間是海峽兩岸公認的。

E. 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妥協投降實例

近代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許多官員貪污腐敗,剋扣軍餉。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他們大多害怕擁有堅船利炮的外國侵略者,甚至為了自身的權利,不惜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們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晉中之窗人民群眾動員起來以後可能危及自身的統治。所以,他們不僅不敢放手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且常常壓制與破壞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以道光帝為首的一夥腐朽封建統治者完全浸沉於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之中,對世界大勢毫無了解。當英國侵略者磨刀霍霍,作出了侵華決定之時,他們竟然還一無所知。敵人打起來後,道光帝的無能以及他那令人搞笑的軍事指揮才能弄得前方將帥不知所措。而清軍指揮人員因為其文化素質和軍事素質低下,根本無法適應近代戰爭。沒有正確的戰術思想,又對敵人缺乏了解,他們只能混亂指揮,御敵不堅決,最終只能失敗。中法戰爭中,中國陸路取得了晉中之窗鎮南關大捷和諒山大捷,但清政府當權者卻力主避戰求和,並以此為和談資本,加緊妥協求和活動,接受法國條件,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國最後「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甲午戰爭中,中國的北洋海軍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對戰爭缺乏預見性,戰前缺乏准備。掌握北洋海軍指揮權的李鴻章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避戰求和,消極防禦,忽視和放棄制海權。甲午戰爭最後只能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八國聯軍之戰中清政府依然存在這些政治腐敗的問題。在這樣腐敗的政府領導和指揮下的戰爭,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
國家綜合實力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後最直接導致武器的落後。同時戰術戰略的落後,在與裝備先進和訓練有素的英軍作戰下也只有被摧毀的機會。鴉片戰爭是這樣,其它反侵略戰爭大都有類似的情況,中國科學技術不如列強,綜合國力低下。這其中主要還是人的問題,當時的中國政府不能很好地組織反侵略戰爭,不能有效地發動和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甚至壓制人民群眾,其失敗是必然的。

F. 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怎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8月,北京政府宣布中立,但1917年,以親日派頭子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派為獲取協約國和日本貸款,主張從速參戰,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1917年 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加入協約國。參戰後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1919年1月,中國作為戰勝國代表,參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60%以上的日軍兵力,至抗戰結束,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按1937年比值計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

(6)中國在哪個戰爭中投降了擴展閱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要求中國與之採取一致行動對德宣戰,並答應借給軍費,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參戰,答應借巨款給段祺瑞,以擴充其勢力。因日本支持段祺瑞,中國若參戰必有利於日本,美國遂指使黎元洪夥同國會反對參戰。

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雙方展開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召開督軍會議,決定參戰,並要挾黎元洪和國會同意參戰案,但未能得逞,於是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黎元洪利用人們反段要求,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務,段祺瑞被罷職後,離京赴津,以天津為基地,揚言另組臨時政府,段黎矛盾白熱化。

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壓力下內外交困,只好同意張勛入京「調停國事」,後演為張勛率辮子軍入京復辟,史稱"丁巳復辟"。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是,英、美等國操縱會議,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並無理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日本。消息傳到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一天。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在哪個戰爭中投降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世錦賽門票多少錢 瀏覽:693
中國建行產假多少天 瀏覽:626
古印度的文明開始時間是什麼時候 瀏覽:134
去印尼旅遊要多少錢可以過海關 瀏覽:73
中國高鐵多少錢一架 瀏覽:600
義大利十年後回國有什麼發展 瀏覽:944
義大利情侶哪個視頻是真的嗎 瀏覽:814
旅遊完中國各大景點需多久 瀏覽:281
義大利位於什麼山脈以南地中海 瀏覽:224
印尼手機怎麼交費 瀏覽:616
印度的萬國是怎麼造的 瀏覽:865
印尼屬於什麼半島 瀏覽:224
伊朗紙幣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101
伊朗粉紅清真寺現在長什麼樣子 瀏覽:719
越南傢具廠多少錢 瀏覽:255
伊朗紅花喝了有什麼好處 瀏覽:207
伊朗為什麼要殺美國特工 瀏覽:18
給伊朗匯款一次最多能匯多少 瀏覽:810
如何轉變中國廚師 瀏覽:342
中國聯通wap是什麼意思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