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gdp總值是多少
截至2021年查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該數據來自2020年統計)。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0467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386165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534233億元,增長6.9%。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9%。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為31.2%,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為11.0%。
㈡ 中國2021年gdp總量是多少
中國gdp2021年總量是532167億元。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快速發展,國人也是有目共睹的,回想起20年前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總量才僅有不到10萬億元,僅佔到同年美國經濟總量的約十分之一。
對比美國才3億餘人口,而我國當時也有超過12.7億人,不僅在經濟總量上差距明顯,在人均GDP上更是差距顯著。
現在20年過去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先後超過了法、英、德、日等一眾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並且和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總量差距越來越大,不斷接近甚至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美國的經濟總量。
指標意義
1、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 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
2、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
㈢ 2021中國各省gdp是多少
2021中國各省gdp各自達到2000億(西藏)至124369億(廣東)不等。
從GDP總量來看,廣東依舊穩居全國第一,為124369.67億元。相比2020年廣東GDP總量110760.94億元的數據,2021年廣東省GDP總量增加了約1.36萬億元。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
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㈣ 2022年中國gdp是多少
2022年我國GDP增長目標設定在5.5%左右。
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定在5.5%左右,處於市場預期的5.0%—5.5%區間的上限。
設定5.5%增速目標的原因:
第一,保持GDP增速目標的連貫性。2011年至今,除2020年因疫情沖擊而未設定GDP增速目標外,其餘年份和上一年相比,GDP增速目標要麼是持平,要麼是下降0.5個百分點。2021年GDP增速目標定在6.0%以上,因此2022年定在5.5%左右,符合歷史規律。
第二,2020—2021年我國GDP復合增速為5.1%,2022年雖仍面臨較大的防疫壓力,但對我國而言,大趨勢是逐步從疫情沖擊向常態回歸。因此,2022年GDP增速目標高於前兩年的實際復合增速,也是疫情影響減弱、GDP增速中樞向潛在經濟增速靠攏的體現。
第三,保市場主體和穩就業的需要。2022年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約有1600萬,這高於1100萬的新增城鎮就業目標,也高於2021年實際的新增城鎮就業1269萬。
㈤ 中國歷年gdp
如圖。
上圖是中國1960年—2015年的GDP總量走勢圖,從1960年到1993年GDP曲線走勢平穩,從1993年開始到1998年出現了一次較快速的增長,1998年是第一次突破萬億美元,從GDP曲線變化中可以看出,1998年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年份。1998年前一年是1997年,香港回歸,而後一年1999年澳門回歸,這對促進中國GDP的增長也是有不小幫助。
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將GDP比作描述天氣的衛星雲圖,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像,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之中。如果沒有GDP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制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這一點確實不假,如果沒有GDP這個指標,我們就無法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進行比較。
㈥ 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數據,我國的GDP有何變化
一、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發展基礎更加鞏固
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402億元,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07154億元,同比增長14.8%,兩年平均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96611億元,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長4.9%。
二、生產形勢不斷向好,發展動力持續激發
二季度,夏糧夏油再獲豐收,生豬生產快速恢復,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5%。工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拉動經濟增長2.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4%,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佔GDP的比重為28.3%,比一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佔比回升態勢已延續三個季度。
上半年,工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以及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較快,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15.9%、17.0%、21.0%、29.1%、13.6%和20.3%,合計拉動經濟增長9.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6.6%。
三、消費拉動作用明顯,投資凈出口協同發力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顯著。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1.7%,拉動經濟增長7.8個百分點。
投資需求拉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上半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拉動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
凈出口需求延續增長勢頭。穩外貿成效繼續顯現,進出口增勢良好。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1%,拉動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
四、新動能助推經濟恢復,新業態釋放市場活力
新動能發展勢頭良好,新興產業表現活躍。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6%和22.8%,分別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7和6.9個百分點。服務業重點領域企業營業收入保持快速增長,1月份至5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7.6%和28.3%。
夏糧生產再獲豐收 生豬產能持續釋放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 李鎖強
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毫不鬆懈抓緊抓實糧食生產,夏糧再獲豐收,為實現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堅實基礎;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生豬生產快速恢復;主要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農產品價格總體平穩。農業經濟形勢總體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夏糧生產再獲豐收,增產59億斤
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916億斤,比2020年增加59.3億斤,增長2.1%;其中小麥產量2687億斤,增加52億斤,增長2.0%。
夏糧播種面積恢復性增長,扭轉了連續五年下滑勢頭。2021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3.97億畝,比上年增加398.2萬畝,增長1.0%;其中小麥播種面積3.44億畝,增加300.4萬畝,增長0.9%。
夏糧單產穩步提高,連續三年保持增長。2021年全國夏糧單產367.7公斤/畝,比上年增加3.8公斤/畝,增長1.1%;其中小麥單產390.9公斤/畝,增加4.2公斤/畝,增長1.1%。
二、畜牧業保持穩定增長,生豬生產快速恢復
上半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429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802萬噸,增長23.0%。豬肉產量快速增長,牛羊禽肉產量穩定增長,禽蛋產量有所下降,牛奶產量保持較快增長。
生豬產能持續釋放,存出欄同比大幅增長。二季度末,生豬存欄43911萬頭,同比增加9915萬頭,增長29.2%,比一季度末增長5.6%;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564萬頭,同比增加934萬頭,增長25.7%,比一季度末增長5.7%。上半年,生豬出欄33742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8639萬頭,增長34.4%;豬肉產量2715萬噸,增加717萬噸,增長35.9%。
三、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體平穩,部分品種價格漲幅較大
二季度,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1%,受生豬價格下降影響,漲幅比一季度回落7.7個百分點。
分類別看,二季度,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呈「三升一降」的特點。其中,農業產品價格上漲11.3%,漲幅比一季度回落6.6個百分點;林業產品價格上漲4.7%,漲幅比一季度擴大3.2個百分點;漁業產品價格上漲17.3%,漲幅比一季度擴大12.9個百分點;飼養動物及其產品價格下降15.6%,降幅比一季度擴大14.5個百分點。
工業升級態勢明顯 企業利潤較快增長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 江 源
2021年上半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持續鞏固,工業經濟繼續穩定恢復,產能利用率處於近年較高水平,出口保持快速增長,企業效益改善。
一、工業生產穩定增長,產能利用率水平較高
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增速高於疫情前水平。1月份至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增速較一季度回落8.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速為7.0%(以2019年相應同期數為基數,採用幾何平均的方法計算),較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增速略高於疫情前水平。產能利用率處於近年來較高水平。1月份至6月份,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9%,較去年同期提高6.8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為近年來較高水平。
二、工業升級態勢明顯,新動能成長壯大
裝備和高技術製造業引領作用凸顯。1月份至6月份,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8%、22.6%,明顯高於其他行業板塊;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1.0%、13.2%,增速較一季度回升。電子和新興產品快速增長。受新建投產、價格上漲、國產化替代效應拉動,1月份至6月份,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電子元件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8.1%、41.7%、39.9%,部分電子器件產品生產增速達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另外,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電子計算機整機分別增長69.8%、52.6%、40.6%,兩年平均增速均在20%以上。
三、原材料生產基本恢復,消費品生產繼續改善
原材料行業平穩增長。1月份至6月份,原材料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兩年平均增長6.0%,接近疫情前水平。消費品行業持續恢復。1月份至6月份,消費品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4.8%。
四、工業出口快速增長,重點商品出口強勁
工業出口交貨值快速增長。1月份至6月份,我國工業出口交貨值實現同比增長22.9%,兩年平均增速為8.1%。十大主要出口行業均實現15%以上的較快增長,其中汽車、專用設備、電氣機械、電子行業出口分別增長46.4%、33.7%、29.9%、17.6%,兩年平均增速均在10%以上。抗疫相關物資出口大幅增長。醫葯製造業出口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勢頭,1月份至6月份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53.5%;防疫用品所需原料海外需求旺盛,拉動化纖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增長51.8%。
五、工業企業盈利增加,經營狀況繼續改善
工業企業利潤較快增長。1月份至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3.4%。營業收入利潤率有所提升,1月份至5月份為7.11%,同比提高2.05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持續縮小,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減少29.6%。
能源供需穩定恢復 清潔能源佔比提高
㈦ 中國的gdp是多少2021
中國2021的gdp是1143670億元。
2022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官方公布了我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086億元,比上年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450904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609680億元,增長8.2%。
2021年中國經濟的亮點
2021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了6萬億美元,年內連續邁過5萬億、6萬億美元的兩個關口,全年貿易順差達到6000多億,都創了歷史新高,非常亮眼。
另外,製造業領域無論是總投資還是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入,包括這個行業本身的數字化轉型都在快速的發展當中。此外「專精特新」、數字經濟也在快步發展。
㈧ 中國2021gdp是多少
2021年中國GDP總量達到114.4萬億元人民幣,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7.7萬億美元,實際GDP同比增長8.1%;名義增速則達到12.8%,不論是名義增速還是實際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都屬於較高水平。
至此,我國GDP規模成功突破110萬億元,如果按照人民幣計算,我國GDP增量約為13萬億人民幣。
省份排名
在各省份經濟實力比拼中,多個省份2021年經濟總量都邁上新台階。其中,廣東GDP首次突破12萬億元,以12.44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之首,同比增長8 %,較2020年增加了1.36萬億元;江蘇GDP緊隨其後,以11.64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二,邁上11萬億元新台階,同比增長8.6 %,較2020年增加了1.37萬億元。
同時,山東GDP邁上8萬億元新台階,以8.31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三;浙江GDP站上7萬億元新台階,以7.35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四;河南GDP逼近6萬億元,以5.89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五。
此外,四川、湖北經濟總量雙雙突破5萬億元,上海、安徽、河北、北京GDP總量均首破4萬億元,山西、內蒙古GDP總量首破2萬億元,甘肅首破1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