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周氏宗祠總祠在哪裡

中國周氏宗祠總祠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20 12:55:48

Ⅰ 遵義周氏祠堂在哪

周氏宗祠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楊興鄉新生村公路邊的山坳里,現仍由周姓族人掌管,裡面還有一座木結構戲台,但整座祠堂年久破敗

Ⅱ 網傳600年歷史祠堂被司機撞,官方是如何回應的

3月1日上午7時許,有市民向東莞交警部門報警稱,東城周屋社區門前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小客車突然失控,疑似撞上了擁有六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周屋祠堂。

Ⅲ 湖北大冶周氏宗祠在哪裡

大冶周氏宗祠在大冶市靈鄉鎮南畈村下周灣。咸黃高速靈鄉出口左拐幾百米就是

Ⅳ 有誰知道姓氏中周姓的來源嗎主要分布在哪現在

周姓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 周姓 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六、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秦漢時期,周姓主要以河南、陝西為 周姓始祖 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秦時,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有河南葉縣周姓人遷往河南平輿縣。漢末,此支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的,河南周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可見,這一時期,周姓已活動於陝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為主要支流。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周姓人也捲入其中,於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動的足跡。如晉代,有周訪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隋唐時,周姓有了大范圍的分布與發展。唐初,隨著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為周姓最初入閩者。唐僖宗時,又有周姓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後移居廣東者。這一時期,周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地區。宋元時期,周姓人最為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以致於此期周姓名人多出於南方,如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音韻學家周德清等。明清時期,是周姓發展中一個比較興盛的時期,台灣、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據記載,明初周正行五兄弟從江西遷到貴州麻陽。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廣東人周朝德居於台灣。此時,周姓可謂遍布 周氏宗祠 祖國的山山水水。今日周姓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所佔比例相對高於其他地區。周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一。 山東省沂源縣侯家官莊村,周姓是最大的家族.本村是縣城所在地--南麻鎮最大的村. 清朝年間山東大旱災周姓人逃荒來遼吉黑三省也有很多人,遼寧省岫岩玉都嶺溝鄉周家鋪,蘇子溝鄉周家子等等都是周氏村莊,周氏家族繁衍居住的地方。

Ⅳ 高橋鎮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寧波高橋鎮屬於寧波市海曙區。

高橋鎮是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轄鎮,位於中國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港口城市寧波的西部,東依寧波市城區,南眺櫟社國際機場,西瀕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北枕黃金水道姚江,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線從東到西橫貫全境。

高橋鎮以橋得名。橫跨後塘河的「高橋」,始建於北宋,為「甬上十佳名橋」中最大的單孔高拱石橋,也是鄞西最雄偉的古橋,曾鞏《廣德湖記》言其「航舶過往風帆不落」。

主要景點

1、三成廟

三成廟位於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秀水村秀水自然村,據廟內碑刻記載,建於清代。主體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結構,佔地面積1268.91平方米,分前後三進院落。

2、園瑛法師寮室舊址

圓瑛法師寮舊址位於海曙區高橋鎮蘆港村東周自然村西側接待講寺內,據建築風格、形制及主人生活年代等判斷,約建於民國時期。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佔地面積232.36㎡,由正殿及左右廂房構成。

3、寧波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於海曙區高橋鎮新莊村新莊自然村2號,據周氏家譜記載始建於清道光丁酉年間。主體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前、中、後三進及兩廂組成,佔地面積684.42㎡。

4、上升永濟橋

上升永濟橋,又稱半路庵橋,位於海曙區高橋鎮蘆港村半路庵南首,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光緒九年(1883)重建。該橋為石砌單孔拱橋,南北走向,橫跨於鄞西後塘河兩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高橋鎮

Ⅵ 祠堂的著名祠堂

晉祠,中國唐姓總祠堂。
堯帝封唐,叫唐堯,立宮於現在的太原地區,後人有姓唐的,應該是唐姓的得姓始祖。叔虞被剪桐封唐,叫唐叔虞,後人以國為氏而姓唐,應該是唐姓的直系始祖。晉祠既然是懷念、奉祀第一代晉王唐叔虞的祠堂,她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可以說是中華唐氏的總祠堂。盡管兩異其地,數代擴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她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透析著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群。她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她是炎黃子孫、特別是唐氏後嗣的驕傲!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修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中國東漢墓地祠堂。在山東省長清縣孝里鋪南的孝堂山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築石刻房屋建築。祠內石壁和石樑上遍布精美的線刻圖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建有保護性復室。

孝堂山東漢石祠建於東漢初年,歷經兩千年歷史風雲,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築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它也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後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1建築形制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屬之祠堂,仿照漢代民居建築的形象並縮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4.1米,南北寬2米有餘,高2.6米,比嘉祥縣武氏祠略大。室內由一根八角石柱分為兩間,面闊3.09米,進深2.08米。墻壁為厚約20厘米的石板。屋頂為單檐懸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壟、連檐等構件的形象。。
石祠為單檐懸山頂兩開間房屋,坐北朝南,面闊4.14米,進深 2.5米,高約2.64米。後部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構築情況是:東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銳角三角形。後壁橫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兩側山牆前面立條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後牆間,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分室為兩間。屋頂前後坡備用 2塊石板覆蓋。屋頂石板刻出瓦壟、勾頭、連檐形狀,東西兩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後期又在正中八角柱兩側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時期題銘。
祠室內的三面皆有淺線刻畫像,三角石樑上也刻有畫像。畫像圖案為朝會、拜謁、出遊、狩獵、百戲等漢代貴族墓葬石刻的常見題材。橫貫西、北、東三面內壁上部的出遊圖,場面宏大,人物、車馬眾多,且刻有「大王車」三字。其他畫像有伏羲、女媧、西王母、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等神話、故事題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遊人題記,最早的有紀年者為東漢中期所題,因此該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於東漢中期。
漢永建四年(129年)題記:「平原漯陰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
漢永康元年(167年)題記:
《感孝頌》,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齊州刺史隴東郡王胡長仁撰,刻於祠室西外墻。篆書題額,正文為隸書。文中提到郭巨養母的故事,原有人據此認為這是郭巨之墓祠,後經考證此為東漢石祠。
孝堂山東東漢石祠畫像內容:祠內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滿畫像,主要內容是與祠主經歷和生活有關的車騎出行、庖廚、宴飲、狩獵、百戲、戰爭以及歷史和神話故事等圖像。橫貫三壁上部的「大王車出行圖」是漢畫像中場面最為宏偉、車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參加過諸侯王駕的鹵簿活動。北壁樓閣下部的車騎出行圖,主車旁有「二千石」榜題,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東西壁還刻有伏羲、女媧、西王母、風伯、雷公、貫胸人等神話內容及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胡漢戰爭等歷史故事。隔梁石兩面刻有升鼎、橋上墜車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畫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車」、「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條榜題。石祠畫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線刻為主,少部分圖像兼用凹面刻,線條剛勁、洗練,形象簡朴生動。構圖雖無明顯界格,卻上下層次分明,是漢代畫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內外壁面上,還有後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書題記,也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其中最早的題記是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兩則。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後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約3米,祠堂周圍還有已被盜的漢代墓群。郭氏,相傳為二十四孝中的東漢人郭巨。但郭巨為河內隆慮人(今河南林州),一說為溫人,沒有記載其來過濟南郡。祠堂內的畫像多為王者出遊及戰爭等場面,也與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認為實際上是漢代濟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無從考證,因此定名為郭氏墓石祠。
2歷代修葺與研究保護
郭氏墓石祠自漢代以來就是名勝古跡。酈道元《水經注》對郭氏墓石祠已有記載,稱之為「孝子堂」。北齊時,人們已經普遍認為該墓是郭巨之墓。唐代開始在祠堂周圍修建廟宇。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對此也有著錄。明清兩代屢經修繕,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經大修祠堂附屬廟宇,有八殿兩廊之規模。民國初年,日本人關野貞來此考察,於1916年首次發表祠堂的實測圖。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築。由於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當地文物部門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圍墻,派人看護。1999年,按照漢代風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額由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題寫。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兩側的漢墓,並將清理是發現的歷代碑碣集中存放於墓園內。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堂記》記載,該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先建寢殿(1540年),歷經七十餘載,毀壞嚴重。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擴建,至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別是嘉靖和萬曆兩度建造,故形式和風格迥異。坐西朝東,背山面水,佔地3300多平方米,氣勢宏大。閣為二進歇山頂,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寬29米,呈八字型,進而是欞星門,大門繪有彩繪門神,其後左右建有兩碑亭,立《祖東舒公祠堂記》碑碣於其中。再進是儀門,上懸羅哲文先生所提「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匾額,穿過儀門即為寬大的天井,天井當中是甬道,兩旁各有廡廊,兩廡廊階前臨天井池處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欄板。甬道盡頭為露台(陛),登露台進入第二進大廳,大廳名「善廳」,享堂懸有巨大匾額,上書「彝倫攸敘」四個大字,為明萬曆進士董其昌手書。過大廳在寢殿又設一天井,天井內有三條寬闊的石台階。寢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欄板。石台階和欄桿頭上各有石獅一對,欄板雕刻精美,每塊圖案各異。寢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所在,並列三個三開間,加上兩盡間,共十一間,十根檐柱採用琢成訛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懸著吳士鴻手書的匾額「寶綸閣」。寢殿內的梁頭、駝峰、脊柱、平盤斗等木構件,用各種雲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並且都繪有精妙絕倫的彩繪,以青綠、土黃為主調,間以橙、赭、玫瑰紅等對比色,圖案清晰艷麗,實乃罕見,兩端設有樓梯,可登臨二層閣樓。該閣用於珍藏歷代皇帝賜予呈坎羅氏的誥命、詔書等恩旨綸音及家族議事。
龍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績溪縣瀛州鄉大坑口村東,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族祠,距縣城12公里,龍川是大坑口的古稱。據《龍川胡氏宗譜》載:「東晉散騎常侍胡焱提兵鎮守歙州時游觀華陽鎮龍川(即績溪縣華陽鎮,當時隸屬歙州),見這里『東聳龍峰,西侍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蜿蜒而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即刻上書皇帝請求賜居,恩准,遂於咸康三年(337)舉家遷此定居。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里人兵部尚書胡宗憲倡導捐資擴建。原懸掛在宗祠正廳上首的匾額書有「宗祠」兩個大字,上款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澤王書」。光澤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見該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後,宗祠進行過幾次修繕,其中較大的一次修繕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體結構、內部裝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藝術風格。
龍川胡氏宗祠以其強烈的徽派建築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築之林。其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叫人為之驚嘆。1988年1月,龍川胡氏宗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族祠堂林立是徽州一個重要的社會和歷史現象。本文探討了徽州宗族祠堂的興起時代、建造規模、建築裝飾及其歷史背景和社會作用。作者認為,明代嘉靖年間,夏言進行民間祭祖札制改革以後,徽州宗族出現了大建祠堂的熱潮;徽州宗族祠堂規模宏大,裝飾精美,建築耗費驚人。作者指出,明代中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所引起的徽州社會變化,沖擊了徽州的宗族統治,因此許多宗族集團才大量建造祠堂,以加強宗族觀念和宗族團結,鞏固宗族組織和宗族制度。
南屏葉氏
又名「奎光堂」,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南屏村。為南屏葉氏支祠。建於明弘治年間,清雍正年間改建門樓和大門,乾隆年間重修祀堂及門樓。祠堂門前有照壁,形成護垣,門樓高大,四根40厘米見方的石質檐柱,托著碩厚的額枋和曲梁。四柱三間三樓木質結構,明間三樓近10米寬的額枋上,開列著四攢九踩四翹品字斗拱。次間二樓各列二攢九踩四翹品字斗拱,各托著流線優美,結構相稱的飛檐,參差相襯。大門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刻精緻。全飼分把堂和享堂兩大進,享堂有摟,比祀堂大30平方米。從門樓到享堂,全長46米,闊16米,脊高12米,約700多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周氏
又名「衍緒堂」,位於績溪縣城曹家井39號,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原來兩堂北面有濂溪書院、桂花廳、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閣,因歷史原因現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門樓、庭院、廊廡、正廳、庭院、寢室等七大部分組成,寢室已被後人改為平房,現存建築面積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規模宏大,蔚為大觀,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七間,進深兩間。走進周氏宗祠,仰望頂部,木雕額枋上的一幅鯉魚跳龍門的圖案躍入眼簾,反映出周氏先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而下一塊額枋雕刻的是福、祿、壽三星圖。俯首須彌座上的淺浮雕刻花鳥圖,一幅幅既生動又別致,讓人彷彿置身於花鳥世界。儀門兩側,石鼓對峙,上方懸掛「周氏宗祠」匾額。門樓後為庭院,中設市道通向正廳,兩邊皆用青條石鋪面。廊廡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式屋頂,斗拱挑檐,用材碩大,做工講究,明間上方懸「道國世家」匾額。額妨梁馱、平盤斗、扶脊木、雀替等無一不鏤、無一不雕,刀法古樸有力,線條遒勁豪放。中進庭院的石刻欄板,更是石刻精品,欄板上面刻有丹鳳朝陽、松鶴延年、杜鵑唱梅、牡丹富貴,畫面典雅生動,件件巧奪天工,讓人流連忘返。祠堂的後進卻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欄板上,精雕細刻著造型迥異的花瓶和爭妍斗奇的插花,表現出周氏先人對如花似錦的安寧生活的追求和嚮往。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嘉郡祠,原名劉氏宗祠,在碧蓮鎮上村。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封劉基上三代為永嘉郡公後,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佔地2000平方米。祠為二進二廂四合院式木構建築。前為門廳,通面寬20.80米。後為正殿,通面寬22.80米,通進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懸山屋頂。中有戲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頂,八角重拱復斗式藻井。是明代典型的木構祠宇建築。
祠內藏有劉基注諸葛亮《水陸攻守戰略秘書七種》13卷,頗具文物價值。 孝思祠,在花坦鄉廊二村,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東,佔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門廳、兩廂、戲台、正廳等組成,面寬17.82米,進深37.4米。東面開三組雙扇大門,中門由基座開槽作為通道。戲台居中,單間亭閣式,頂棚設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樑柱用材粗獷,柱礎多為木質。明、次間12根經柱柱頭齊平,俗稱「十二平」,為他處建築所罕見。該祠規模宏大,製作精美,為明代典型建築。
胡村程氏家祠
胡村程氏家祠,系明朝萬曆年(約公元1573年後)程氏第五十二世社明公之子天益、天貴、天遠三兄弟從安徽績溪程里遷徙江西玉山胡村定居之後聚資所建,迄今己逾二百多年。該祠堂於2004年9月8日起,經國務院批復,列為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胡村原有三座程氏祠堂,一座是社明祠,人稱大祠堂,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廢棄;一座是天益祠,就是現存的祠堂;還有一座天遠祠,又稱三房祠,現已無存。
現存的程氏家祠(天益祠)也是胡村程氏長房祠堂,該祠始建於清乾隆癸巳年(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建築上乘,主要體現在內部的精美修飾。自乾隆朝以後經歷代擴修,規模宏偉壯觀:重堂四進雙檻轉廂,懷玉青丹井相襯,雕梁畫棟、錦楹綉枋,鎏金溢彩,極盡美輪美奐!其工藝之精緻,構架之豪華,堪為方圓百里之佼佼,其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據歷史記載,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才發展到高峰。客家人遷徙到南方定居後,在居室方面,不但創建了集宜居與安全於一體的客家圍屋,而且繼承和發展了祠堂的構築藝術。從遍布城鄉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結構宏偉、工藝精美,大多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久遠的傳統文化,顯示出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採用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大都為二進、三進或五進,兩邊青磚砌成的高牆,高聳過瓦面,牆頂上高低有序、相互對稱地翹起水牛角似的「多子」,顯得典雅而又雄偉。祠堂一般由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亭堂、寢堂等組成。有些祠堂在後部還開辟有庭院、花園,有的還附設戲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處,因此空間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較大而堅實的柱頭和橫梁構建。寢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紀念對象之所,顯得庄嚴而神聖。每逢清明或節日,或個人,或全族,在祠堂里進行祭祖活動,弘揚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於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因此,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客家祠堂是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它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象徵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從祠堂里的匾額諸如「中憲大夫」「進士」,便可知該族的輝煌。正是: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作為民間宏偉的建築,並不是專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還有其他作用。如城鄉祠堂會被當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來開會、看戲、放電影、辦文化活動中心,給祠堂注入了新時期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活力。
閱覽客家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沉澱著深厚的人文根基,還能從這里尋找到人類前進的足跡。

Ⅶ 廣州孖祠堂(周氏大宗祠) 簡介 圖片~

周氏大宗祠位於龍歸南村,明末清初的建築,又稱孖祠堂,風格以清為主。三進三間,規模大、建築布局完整,木雕、灰塑、磚雕的工藝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002年7月8日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周氏後人集資600餘萬,重新修復

http://ke..com/view/499869.htm非常詳細。

Ⅷ 揭陽泗水周氏宗祠在哪裡

潮陽泗水周氏大宗祠在 汕頭潮南區臚崗鎮泗和鄉

Ⅸ 列舉中國 現存祠堂

1.晉祠-----在山西。懸瓮山下,晉水源頭,佔地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是奉祀西周初晉國開國侯唐叔虞的祠堂。據史籍記載和專家考證,晉祠的歷史至少有1500餘年、
2.廣州陳家祠。。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閱讀全文

與中國周氏宗祠總祠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條為什麼互相纏繞在一起 瀏覽:346
伊朗南部有什麼港口 瀏覽:592
英國留學生如何做筆記 瀏覽:289
印度最大的塔塔在哪個國家 瀏覽:398
印度窮人下雨怎麼辦 瀏覽:321
尖頭義大利面怎麼做簡單 瀏覽:679
中國大學生如何改寫向心力定律 瀏覽:243
印尼黑色閉殼龜是什麼品種 瀏覽:12
越南投資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居民是什麼民族 瀏覽:64
金絲絨和義大利絨哪個好 瀏覽:416
伊朗官方貨幣怎麼改 瀏覽:158
這邊是哪裡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47
為什麼越南產的汽車沒有瀝青 瀏覽:858
中國建安七子有多少 瀏覽:205
印尼年有多少個小時 瀏覽:652
伊朗為什麼斷網 瀏覽:722
伊朗伊斯蘭教是什麼教 瀏覽:41
伊朗是現在什麼民族 瀏覽: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