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漢末年,並州位於現在的哪裡
山西太原
並州為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山西太原古稱並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B. 益州、幽州、並州、朔方、交趾分別是現在什麼地方
1、益州:四川一帶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2、幽州:現在的范圍為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古代行政區劃。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
3、並州:山西太原古稱並州。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4、朔方:位於黃河河套的西北部。朔方郡,漢武帝元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並州。
5、交趾:初期范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秦朝以後,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漢朝之後其地域范圍歷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圍及其文化遺跡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C. 冀州、青州、幽州、並州是那裡
1、冀州:范圍大致包括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
2、青州:范圍大致包括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日照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3、幽州: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4、並州:范圍大致包括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3)中國古代並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冀州行政區劃范圍隨著歷史朝代的興廢更替,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的發展演變過程。兩漢時,河北的中南部為冀州。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短命的王朝,沒來得及在政治上進行重大的變革,只是改州為郡,仍依漢制。唐朝時冀州屬河北道,其管轄區約等於兩漢時的一個郡。
宋朝時,冀州屬河北東路。唐宋兩代的「道」和「路」性質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為郡,宋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屢見於史書。其轄縣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區直隸中央政府管轄,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隸省轄下的直隸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九州
網路——幽州
網路——並州
D. 金章宗時的並州指哪裡
金章宗時的並州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首先,金章宗在位時間是在公元1190年至1208年。而「並州」早在唐朝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就改名為太原府。北宋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新置並州於榆次(今晉中市榆次區)並命名「新並州」,七年(公元982年)移治陽曲縣(今太原城區),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再次更名為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E. 太原為什麼叫並州
並州為古州名。
太原,簡稱「並(bīng)」,古稱晉陽,別稱並州、龍城,山西省轄地級市,是山西省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起伏較大,高差懸殊,位於境西北婁煩縣的赫赫岩山,海拔2708米,為全市最高峰;最低處位於境內南部清徐縣西青堆的汾河漫灘,海拔760米,高差1948米。
F. 古代並州是現在的那個地方
山西太原古稱並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6)中國古代並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封中年置並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東漢時,並州始治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並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
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開元十一年(723年)改為太原府。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今晉中市榆次區),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陽曲縣(今太原城區),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不過,太原仍沿用並州來命名路名,如並州路。
G. 並州在哪裡
古州名。相大禹在治理洪水的時候,曾經劃分域內為九州,並州為其中之一,泛指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現特指太原。
H. 狄仁傑是哪裡人 古代的並州在現在的哪裡
狄仁傑並州太原人,並州是現在的山西太原。
狄仁傑墓位於洛陽城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旁(現被圈入白馬寺),為一圓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兩方,較大的石方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後世紀念
狄公祠位於江西彭澤縣黃嶺鄉姚家村西,原為唐舊縣街北門衙獄。據彭澤縣志記載,狄仁傑任彭澤令期間,將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獄側積成小丘,稱為「縱囚墩」,後人在縱囚墩上建狄公祠。
狄梁公街位於山西太原市崇善寺北端東側,原名狄公祠街。
狄村是狄仁傑的故里,在太原市老城區南郊(建南汽車站附近),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樹,稱唐槐,並有「狄梁公故里」石碑。
I. 杭州何止如並州的並州是指現在的哪裡
並州,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內蒙古河套、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