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三棱刺
三棱軍刺:刀身呈棱型,有三面血槽。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我國的三棱軍刺直接安裝在槍上,可以折疊收起,但一般不拆下來使用。它沒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另外,三棱刺的威力主要就是體現在它的三棱結構上。
下圖即我軍56式(三棱)軍刺:
PS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http://ke..com/link?url=_KeyzpX7sjwgSfW2-zBhFx15N
❷ 解放軍用了40年的三棱刺刀有多厲害為何它讓敵人聞風喪膽
世界上沒有哪一款武器能夠厲害到單憑自身性能就可以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地步,關鍵要看武器掌握在什麼樣的人手中,正如恩格斯所說:「槍自己是不會動的,它需要堅定的心和勇敢的手。」說起解放軍曾經裝備過的56式三棱刺刀,就其性能而言,並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論長度,它不及日軍的30式刺刀;論硬度,它不如德軍的KCB77型刺刀;論功能,它趕不上美軍的M9,不具備砍、銼、剪等功能。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造價低廉、功能單一的武器,在解放軍的手中卻實現了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不僅成為近戰殲敵、克敵制勝的法寶,更彰顯了一種敢於刺刀見紅的勇敢精神。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56式槍族陸續配發部隊,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全軍換裝81式自動步槍,三棱刺刀一直作為解放軍近戰訓練的核心武器,頻繁出現於各級部隊的訓練場上,刺殺訓練更是成為解放軍長期堅持的傳統課目。在1964年全軍大比武期間,殺氣騰騰的刺殺操表演,令在座的二戰名帥蒙哥馬利為之動容;
1977年,身為127師師長的原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親自為戰士講解示範刺殺要領,迅速提高了所屬部隊的實戰水平。總之,經過近40年的努力訓練,解放軍運用56式三棱軍刺的刺殺水平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以至於當今世界任何一支軍隊,都不敢與解放軍打白刃戰。
我當兵時配發的第一枝槍,就是一把56式半自動,教我們刺殺訓練的,是一名剛從前線下來的老兵。他曾經反復告誡我們:「刺中目標後必須轉動槍身90度,否則等於白刺。」因為三棱刺刀不同於扁刺,不存在刺中之後拔不出來的問題,拔出之前轉動槍身,一方面可使敵傷口創面難以縫合;另一方面,轉動產生的劇痛可使敵迅速昏厥,徹底喪失戰鬥力。老班長除了教我們訓練突刺、防左刺、防右刺等基本招式外,還傳授了一項他自創的絕技——凌空突刺:在與敵對峙的過程中,藉助自己出色的彈跳力突然躍起,在半空中先格擋開敵人的突刺,爾後居高臨下猛刺敵咽喉,落地後再藉助身體慣性,突刺附近的敵人,並用槍托橫擊後續敵人。憑借這項絕技,老班長在戰場上榮立了一等功,並被評為戰斗英雄。
❸ 我軍歷史上用了40年的三棱軍刺有多厲害,為何最後卻被淘汰了
我軍歷史上用了40年的三棱軍刺有多厲害,為何最後卻被淘汰了?
其實刺刀的使用歷史已經相當長遠了,因為從擁有步槍開始,直到就已經成為一種標配。而且很多刺刀的殺傷力也非常強大。但是一開始刺刀的重要性並沒有那麼突出。他只是作為一種預備性的武器。所以當時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個人之見,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再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
❹ 解放軍用了40年的三棱刺刀有多厲害為何它讓敵人聞風喪膽呢
三棱刺刀的設計目的主要是近戰中消滅敵人,因為其三角形構造,如果刺中人體會導致傷口無法癒合,無法有效止血,進而因失血過多昏迷或死亡。
外加其血槽的設計會導致刺中人體時使空氣進入血液,含大量空氣的血液一旦從動脈流轉至心臟,會導致心臟無法正常供血,加快死亡。
❺ 曾經的軍用利器三棱軍刺,為何會被淘汰
三棱軍刺被淘汰的原因,是因為它單一化的作用無法達到現代軍隊所需要裝備多樣化的要求。同時關於網上那些神話三棱軍刺的言論,多是地攤文學。但是這種設計所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明顯,三棱軍刺不具備多功能刀具的任何天賦,它除了刺這一個能力外一無是處。而且三棱軍刺沒有握把功能單一,無法勝任單兵握持以及工具刀的任務。而在對於裝備多功能性要求極高的現代戰爭中,三棱軍刺已經屬於必然淘汰的位置。甚至在我國解決了材料以及產能的問題之後,三棱軍刺必須為更好的軍用刺刀讓出位置。
56式三棱軍刺被淘汰出歷史舞台,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已經不符合現代戰爭發展的需求,如果為了強行追求情懷而繼續使用,就會影響士兵的戰鬥力,想必這也不是我們所願意看見的。
❻ 三棱軍刺最早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發明的
三菱軍刺是我國在建國初期發明的。它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在建國初期,加工工藝水平極其低下,既無法生產出大量應用級的特種鋼材,也無法加工出超高硬度的刀具。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中高檔機床都要靠進口,而加工超高硬度鋼材的機床一直被國外壟斷並限制輸入。從材質上來說,刺殺類武器對材質要求不高,只要硬度達到一定水平即可,而劈砍類武器則還需要高韌度,否則一架即斷。所以從製造工藝,成本,殺傷力綜合考慮,我國設計發明了三棱軍刺。
❼ 歷史上最厲害的軍刀是什麼
到了熱兵器的戰場上,刀劍這類冷兵器其實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在士兵裝備的軍刀主要突出一個多功能的屬性。刺殺和格鬥功能實際上已經很弱了。在古代戰場上,刀其實也很少見,能夠使用刀的都是精銳部隊。因為古代談不上什麼工業,打造刀遠遠不如打造槍來的實在。打造槍只需要一個槍頭就行了,剩下的桿用木頭、用竹子都沒問題。但是刀對金屬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其實朴刀可以看作是比較古老的組合刀。武松血濺鴛鴦樓的時候,用的就是朴刀。但是在樓裡面空間很小,所以武鬆手中的朴刀很有可能是還沒有裝上刀桿的朴刀。如果需要作戰,那麼就將刀桿連接上,這樣短刀就變成了長刀。古時候,對於冷兵器管制還是非常嚴格的。很多時候,所以人們都是將朴刀的刀頭藏在衣服裡面,不外露。將刀桿背在身上或者提在手裡,我使用棍棒,官府總不能說什麼吧。
❽ 三棱軍刺的刀具歷史
三菱軍刺是我國在建國初期發明的。它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在建國初期,加工工藝水平極其低下,既無法生產出大量應用級的特種鋼材,也無法加工出超高硬度的刀具。所以從製造工藝,成本,殺傷力綜合考慮,我國設計發明了三棱軍刺。
在此之前,國際上都用的是扁形刺刀,這種刺刀一般都是與槍分離的,使用時再裝上,刺刀與槍分離時還可以做一些一其他的用處,比如臨時充當軍用匕首,在野外條件下可以當成炊刀、削刀、屠宰刀。但是這種刺刀也有它的缺陷,就是特別容易折斷,特別是當你用刀的方向偏差或者被人體肌肉收縮拔刀困難時。抗戰時國民黨雖然槍上配有刺刀,但是用的不多,共產黨用的多,但是刺刀都弄壞了,據說當年一二九師剛組建時,就只有一百多把刺刀,其他槍上都沒有刺刀。
三菱軍刺的最大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這種刺刀表面經過特殊處理,不反光,不會因此暴露軍事目標,二是它與槍結合在一起,上刺方便快捷;三是它的特殊結構使得它強度非常高,不易折斷。
現在中國返回原有的分離式多用途刺刀,主要還是因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拚刺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新式的無托步槍也確實不適合白刃戰。而面對復雜環境,多用途刀具的使用概率卻在大大提高。
❾ 我國歷史上用了40多年的三棱軍刺為何淘汰了
三棱軍刺在我軍歷史上用了40年,這是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利器,可以說是我軍一個時代的標志。那麼,我軍歷史上用了40多年的三棱軍刺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何在九十年代就被淘汰了,是因為其殺傷力太大,被國際禁止,還是有其它的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二是三棱結構是其優點,但也是其缺點。三棱軍刺因為其三棱結構對比折刀和爪刀,體積就過大了,不僅不便於攜帶,而且還容易傷到自己。同時,三棱結構,三棱軍刺也很難完成劈、砍、削動作,在格鬥中劈、砍、削也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三棱軍刺的優點是很突出的,在我軍歷史上使用了40餘年,成為我軍手中的神兵利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明顯的,隨著時代變化,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因此,最終三棱軍刺被我軍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