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古代帝王陵墓為何規模宏大、輝煌
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集中權力,人力資源,物力等與自身,為他們的利益服務。所以,他們的奢侈生活才會體現出自己的強大繁榮。而他們生前對死後的事非常重視,一般登基幾年後就修建陵墓,體現自己的地位。
Ⅱ 中國古代最大的陵墓是那座
新華社鄭州4月5日專電(記者劉雅鳴李亞楠)在中國百姓祭掃先人的清明節里,長眠於洛陽邙山的眾多帝王將相們或許會感到寂寞,這些古代風雲人物的陵墓都受損嚴重,除了被盜掘外,很多陵墓的墓冢或被夷為耕地,或被掏成窯洞,或被用來燒磚。不過,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對這個中國最大的古陵墓群的勘測和保護工作也正在加緊進行。
負責邙山陵墓群調查和勘測工作的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史家珍說,邙山陵墓群占
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有大型封土墓972座,共有6代24位帝王長眠於此,分別為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
為何這里成為帝王將相青睞的身後之所?據史家珍介紹,邙山屬低山丘陵,海拔120米至340米,地勢起伏平緩,黃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含水率低,堅固緻密,適合建造墓地,再加上洛陽是13朝古都,很多帝王生前在此建功立業,死後自然也會選擇葬在這里。
據悉,邙山陵墓群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也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研究古代歷史和陵寢制度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過,其現狀並不容樂觀。
據史家珍介紹,在972座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損失殆盡,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不過墓冢損毀已相當嚴重,多數都無法顯示其完整的形制,而且這種狀況仍在持續。
史家珍說,幾種常見的破壞形式有水土流失、取土、建房、打窯洞、燒磚窯、開荒種地、改用、非法建設等,其中,風雨侵蝕造成的影響較小,主要破壞來自當地居民生產、生活中自覺、不自覺的侵蝕。
據統計,邙山陵墓群地跨洛陽市所屬的7個區縣,包括20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文物保護區內約有20萬人口;上個世紀60年代「四清」時期和70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期邙山陵墓群受破壞最為嚴重,累計有305座墓冢被夷平,80年代後,隨著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和保護力度的加大,破壞活動明顯減弱。
史家珍說,為了加強邙山陵墓群的文物保護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洛陽市於2003年正式啟動了邙山陵墓群的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項目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文物普查工作已經完成,第二階段對帝陵的重點調查正在有序開展,第三階段將對陪葬墓群進行調查和試掘,整個項目將持續到2012年。
按照洛陽市文物局的保護規劃,未來將對初步確定方位的11處帝陵進行環境治理,拆遷陵園范圍內以及范圍之外一定距離的企事業單位、村鎮居民等,對保護較好的陪葬墓建立隔離帶,把墓冢從耕地中分離出來,形成大面積的綠化保護區,還將對已考證確實的帝陵和陪葬墓樹碑立石,介紹年代、生平及歷史價值,供遊人參觀憑吊。
或許到那時,清明時節的邙山陵墓群將不再「寂寞」。
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園。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驪山為陵墓
【分享】中國古代陵墓
陵墓等級也森嚴-商周陵墓的「羨道」等級
古代統治階級厚葬成風,在墳墓上糜費大量人力和物資。帝王一級稱「山陵」,是從秦漢開始的詞。一般說,陵墓分為地下和地上兩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開始(約從商代到漢)用木槨室,隨後出現磚石結構墓室,東漢以後成為主流。這種地下磚石構築物,發展到後來,規模宏大,結構嚴密,真正成為「地下宮殿」。還有一類墓室,由天然山岩中開鑿而成;開鑿岩墓始見於漢代,但是用於陵墓一級則主要是唐代。我國早期磚石結構資料,多數來自古代墓葬,表現古代對磚石結構在力學和材料施工技術方面達到的水平;古代墓葬,又包括防水、排水、密封等技術方法的歷史資料;古代墓葬的地下結構物較地面建築保存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築的形象和雕刻、繪畫藝術等多方面資料;
地面部分,主要是環繞陵體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則是給人以嚴肅、紀念的氣氛,是為影響後人而設的。從地形選擇到入口、神道、祭祀場所、陵體,從建築到綠化,長期積累了不少經驗,創作了紀念性建築群和嚴肅靜穆環境。但是,地面部分比較容易受到破壞,最早的資料只及於商代,而且殘缺不全;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槨室為主,其東、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槨室,稱「羨道」,天子級用四齣「羨道」,諸侯只可用兩出(南北兩向)。槨室、羨道及墓葬附近則殉葬大量車、馬、器物、祭器以至奴隸。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墳,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築。
秦始皇陵歷史上最大的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贏政兼並了齊、楚、燕、趙、韓、魏6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帝國。當時,他征發70餘萬人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30公里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魄宏大,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皇陵的設計規制由當時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將章邯監工,工程之大空前絕後。當時,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壯丁不過700萬,但築陵的勞役最多時竟達到70多萬,平均每10個勞力就有一個參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園東北5里,所用的青石「運取渭北諸山」(今淳化、涇陽縣一帶),途經涇河,運到臨潼。秦始皇陵現在的外觀是一方錐形態夯築大土丘,據考證,陵丘原高115米,經過2000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高76米,大體分3層,基部東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圍有夯土的兩重城牆,內城為方形,周長2500多米,外城為長方形,周長6200餘米。陵墓處於驪山的北坂,為防止山洪沖刷,人們沿著山麓修建東西向防洪溝攔截山洪引向東流,距陵東2公里處向北折入渭河,現在仍可見其痕跡。陵區本身發現陶水管及石質水管,同時發現大量瓦礫,表明曾有規模宏大的地面建築,其間有直徑達40厘米的瓦當形瓦件,可能是用於梁端的「遮朽」,這種作法在四川現在仍可見到。陵園北部是獻殿建築區。陵東面有一片窪地,可能是當年陵園用以祭祀的養魚池。陵園城外西北角有一處石料加工場遺址,西南約1400米外有一個墳場,佔地1020平方米,地下的人骨雜亂地堆積了四五厘米厚,據分析,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處。皇陵東側,還有陪葬的大冢10餘處,南北成列,葬式的級別相當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親屬。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燒毀了地面建築,又以30萬士兵挖掘陵墓,但這次挖掘到底有什麼成果,皇陵內部是否遭到了破壞,一直是個謎。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一種生於東海的四腳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為了防止泄漏墓內機制,所有在墓內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來,有關部門對陵墓進行探測,認為墓內仍可能保留原始狀態而未遭破壞。1974年以後,陵區內還發現了隨葬的巨大兵馬俑陣營實物,規模宏大,氣魄非凡,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響到漢代及後世的葬制,例如墓頂繪天文星象,在漢、唐、宋、遼的墓葬中相當普遍,地面刻溝用水銀灌注象徵江河枝脈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埋葬著這個希望子孫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多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同時也生產著奇跡。 1974年3月兵馬俑從5米深的地下「橫空出世」,是幾位農民的幸運,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雖地處秦始皇陵東側達1.5公里,以兵馬俑一、二和三號坑為主體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仍佔地3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8000兵馬俑如同復活的軍團一般,宿衛著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說:「雖是陶俑,但它們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鎧甲,手持長兵器,或腰束革帶,腿紮裹腿,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或黑發,藍袍,綠臉,給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雄糾糾的軍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實況。」 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園區佔地近8平方公里, 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現存高76米,周圍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跡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接待中外遊客5000多萬人次,兵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 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得知發現秦俑後想一睹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來到了秦俑建設工地,40多分鍾的參觀結束時,李光耀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贊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第八大奇跡」便成為秦兵馬俑的代名詞,飛向世界各地,飛入尋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馬俑出土已30年,令人驚異的秦代「百戲俑」、「文官俑」、青銅仙鶴等也相繼出土,秦陵的奇跡故事還有多少仍待後人去探尋。
Ⅲ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在哪裡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 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Ⅳ 十三陵是中國哪個朝代皇帝的墓葬群
明朝。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4)中國哪個朝代的墓陵規模宏大擴展閱讀:
十三陵簡介:
1、長陵(明成祖)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
明長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2、獻陵(明仁宗)
明獻陵是中國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後張氏的陵墓,陪葬恭肅貴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3、景陵(明宣宗)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後孫氏的合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4、裕陵(明英宗)
明裕陵,位於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裕陵經多年風雨已殘破不全,於2001年進行了徹底的修繕。
5、茂陵(明憲宗)
明茂陵,位於明十三陵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歲。謚「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於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宮建成,葬入憲宗皇帝和紀氏。1488年4月,陵寢建成,歷時八個月。茂陵陵園的形制大體與裕陵相同,但規模略大。
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這一點與其他各陵不同。
6、泰陵(明孝宗)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明泰陵,位於北京昌平區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後孝康張皇後的合葬陵寢。
7、康陵(明武宗)
明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墓。
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
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8、永陵(明世宗)
明永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
朱厚熜的年號「嘉靖「史稱嘉靖皇帝,在位時間45年,是明朝皇帝在位時間最長者之一,僅次於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在位時間48年。
由於朱厚熜在位時間長,所以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規模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迄今保護較好。
永陵建築獨特、規模宏大,是明十三陵中的代表陵墓。永陵因可能有《永樂大典》陪葬而聞名於世。
9、昭陵(明穆宗)
明昭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在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歷史上明昭陵屢遭破壞,1987年4月開始修復,1992年修復完畢,是目前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10、定陵(明神宗)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11、慶陵(明光宗)
慶陵,位於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5公里,獻陵西北約0.5公里,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12、德陵(明熹宗)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墓,位於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
始建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宮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築完工,用時五年。佔地約3.1萬平方米。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帝陵。
13、思陵(明毅宗)
明思陵簡稱思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後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後周氏合葬於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
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十三陵
Ⅳ 貴族墓葬中規模最大的是哪個朝代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長孫,唐中宗李顯嫡長子。懿德太子墓,位於乾縣乾陵東南隅的韓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也是目前所發掘唐代貴族墓葬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為復雜的一座墓葬。
李重潤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後之長子。於701年九月初三日,被武則天杖殺而死(一說逼迫自殺) ,李重潤死時年僅十九歲。 中宗復位後於706年追封為懿德太子,葬乾陵。其墓位於今陝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韓家堡村,1971年7月進行發掘。
組成
該墓地表有雙層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長56.7米.東西寬55米,高17.92米。整個陵園南北長256.6米,東西寬214.5米,陵園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闕一對。
闕南有石獅一對,石人兩對(一對只殘留底座)。石華表一對(已殘,倒塌後埋入土中)周圍設圍牆,南面有土闕、石獅、石小人、華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後甬道和方形前後磚室組成。
Ⅵ 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哪個省最多
摘要:夏商開始,歷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緣關系,集中在一個地區。陵區佔地非常驚人,通常少則十數里,多則百多里,時至今日便成了坐地收費的旅遊區。不過,按照老說法,這些帝王陵都是不能隨意靠近的,到底去還是不去,您可得仔細掂量掂量…… 國內網友選出了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NO.10 茂陵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今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鄉茂陵村,距興平市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里縣之茂鄉,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茂陵不僅在西漢帝陵中規模最大,修建時間也最長。從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開始,到他死前後共建了53年。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展藏之」。由於陪葬物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以致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俑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熏爐均為稀世珍品。
NO.9 昭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NO.8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NO.7 清東陵
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西,東距遵化市26公里,西至北京125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1961 年,清東陵被國wy列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清東陵和清西陵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31處世界遺產之一。
NO.6漢陽陵
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塬上。
漢陽陵佔地20平方公里,有190多個外藏坑,其中圍繞帝陵的81個外藏坑地位和等級最高,出土了大量陶俑,包括武士、仕女、文官,還有陶塑家畜、木車馬。
最近新建成開放的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文物保護和展示理念建成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被2005年召開的國際古跡保護理事會第十五屆年會確定為全世界文物保護和展示的示範工程,是目前中國第一座緊貼帝陵、將文物和遊客分隔在兩個不同小氣候環境中、對遺址實現全封閉保護,並採用國際上先進配套設施的現代化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
NO.5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不算大,佔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國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遊景點。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區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里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
成吉思汗是蒙古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後於1206年被推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遊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不僅創建了有史以來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還給後世留下無數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處,更是謎中之謎,幾百年來人們四處打探一無所獲。最近,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布在蒙古首都烏蘭巴託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發表後,有關專家學者卻對這個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懷疑。
NO.4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建築風格、整體布局基本相同,均位前方後圓,只有面積大小、築飾繁簡略有差異。
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建築雄偉,體系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1957年,北京市ZF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wy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NO.3 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朝國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NO.2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NO.1 黃帝陵
黃帝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
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
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
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 「漢武仙台」 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於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Ⅶ 就單一陵墓而言哪座陵墓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Ⅷ 北京的十三陵是哪個朝代的皇帝的陵墓
明代。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Ⅸ 貴族墓葬中規模最大的是哪個朝代
截止2020年10月所發掘唐代貴族墓葬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為復雜的一座墓葬是懿德太子墓。
該墓地表有雙層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長56.7米.東西寬55米,高17.92米。整個陵園南北長256.6米,東西寬214.5米,陵園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闕一對。
闕南有石獅一對,石人兩對(一對只殘留底座)。石華表一對(已殘,倒塌後埋入土中)周圍設圍牆,南面有土闕、石獅、石小人、華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後甬道和方形前後磚室組成。
全長100.8米。葬具置於後室,為廡殿式石槨,外壁雕飾頭戴鳳冠的女官線刻圖,墓壁滿繪壁畫,保留約40幅。墓道兩壁以樓闕城牆為背景繪太子出行儀仗,過洞繪馴豹、架鷹、宮女、內侍等。第一、二天井繪列戟,為天子之制。
甬道及墓室壁面繪持物宮女、伎樂等宮廷生活畫面。墓頂繪天象。該墓已遭盜掘,仍出土文物1000餘件。有太子哀冊、俑、三彩器和鎏金銅馬飾等。
(9)中國哪個朝代的墓陵規模宏大擴展閱讀
墓室主人
李重潤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後之長子。於701年九月初三日,被武則天杖殺而死(一說逼迫自殺),李重潤死時年僅十九歲。
中宗復位後於706年追封為懿德太子,葬乾陵。其墓位於今陝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韓家堡村,1971年7月進行發掘。
Ⅹ 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陵墓是哪一個,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是西漢皇帝劉徹的陵墓,位於咸陽市興平市,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87年建成歷時53年。漢武帝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很有才略的封建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是漢朝最為強盛的時期。
整個陵園成正方形,邊長約420米。他是漢代帝王陵墓之中規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陪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整個佔地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開放的時間為早上8點到晚上6點,旺季的門票價為80元,淡季的門票價為60元,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四季都可以來。整個陵墓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