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四大飛機製造城市
沈陽,沈飛集團所在地、成都,成飛集團所在地、西安,西飛集團所在地、南昌,洪都航空所在地
沈飛集團公司自1951年正式創建以來,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個又一個「第一」:先後試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第一架噴氣教練機--殲教Ⅰ飛機;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機--殲6飛機;第一枚地對空導彈--紅旗一號導彈;第一架雙倍音速殲擊機--殲7飛機。
第一架自行設計研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飛機;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教練機--殲教6飛機;第一架高、中、低空偵察機--殲偵6飛機;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機動性能的飛機--殲8Ⅱ型飛機;第一架空中受油機。50年來,沈飛集團公司先後研製生產了20多種型號幾千架飛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
成飛(集團)公司,始建於1958年,1998年改制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設計、研製和成批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具有研製新一代戰斗機的能力(J-10A/B)。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集團)公司,代號132廠,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直屬特大型企業,是我國研製、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
從1978年起,公司連續多年保持盈利,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中國企業形象AAA級企業和首屆中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獲獎單位等榮譽稱號。
西飛集團公司在40多年的發展中,先後研製、生產了20餘種型號的軍民用飛機。軍用飛機主要有「中國飛豹」、轟六系列飛機等。其中 5個機型30架飛機參加了國慶50周年閱兵式。民用飛機主要有運七系列飛機和新舟60飛機等。其中新舟60飛機是我國首次嚴格按照與國際標准接軌的CCAR25部進行設計、生產和試飛驗證的飛機。
它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經濟性、維護性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當代世界同類先進支線客機的水平。1980年西飛集團公司率先走出國門,先後與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德國等世界著名航空公司進行航空產品合作生產。
由西飛集團公司承擔生產的國外航空零部件主要有美國波音737-700垂直尾翼、747組合件,法航空客門、翼盒,加航CL415組合件,意航ATR72飛機16段等。非航空民用產品主要有「西沃牌」豪華大客車,「西飛牌」鋁型材、金屬掛板,鋁門窗系列產品,VCM覆塑板,變頻模糊控制器及密集書架、抗靜電地板等。
主要項目:教練飛機、強擊機、農林飛機、海防產品、片梭織機、摩托車及發動機。南昌飛機製造公司曾生產了數款經典機型: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K-8教練機是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與國外合作研製、以外銷為主的教練機、L-15"獵鷹"是由南昌的洪都航空工業集團(HAIG)發展的高級教練機。
中國軍用航空製造產業自初教-5於1954年首飛以來已發展六十餘年,目前已具備軍用全機種與最新代次的生產能力,並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同時獨立研製五代機的國家。
(1)中國最大的舵工在哪裡擴展閱讀:
飛機結構簡介
飛行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特殊形式的飛機外,大多數飛機都由機翼、機身、尾翼、起落裝置和動力裝置五個主要部分組成:
1、機翼
機翼的主要功用是產生升力,以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穩定和操作作用。在機翼上一般安裝有副翼和襟翼,操縱副翼可使飛機滾轉,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機翼上還可安裝發動機、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飛機其機翼形狀、大小也各有不同。
2、機身
機身的主要功用是裝載乘員、旅客、武器、貨物和各種設備,將飛機的其他部件如:機翼、尾翼及發動機等連接成一個整體。
3、尾翼
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動的升降舵組成,有的高速飛機將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為一體成為全動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動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縱飛機俯仰和偏轉,保證飛機能平穩飛行。
4、起落裝置
飛機的起落架大都由減震支柱和機輪組成,作用是起飛、著陸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時支撐飛機。
5、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主要用來產生拉力和推力,使飛機前進。其次還可為飛機上的其他用電設備提供電源等。現在飛機動力裝置應用較廣泛的有: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渦輪風扇發動機。
除了發動機本身,動力裝置還包括一系列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的系統。 飛機上除了這五個主要部分外,根據飛機操作和執行任務的需要,還裝有各種儀表、通訊設備、領航設備、安全設備等其他設備。
製造過程
飛機機體製造要經過工藝准備、工藝裝備的製造、毛坯的制備、零件的加工、裝配和檢測諸過程。飛機製造中採用不同於一般機械製造的協調技術(如模線樣板工作法)和大量的工藝裝備(如各種工夾具、模胎和型架等),以保證所製造的飛機具有準確的外形。工藝准備工作包括製造中的協調方法和協調路線的確定,工藝裝備的設計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機製造
Ⅱ 中國最大運輸機是什麼能運多少坦克
載重40噸的伊爾76很明顯還運不了51噸的ZTZ-99式坦克。目前世界各國在軍隊現役的唯一一種能運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運輸機是美國和歐盟的C-17..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俄羅斯的安-225運輸機現在全世界才只有兩架!
Ah-225背部設計有凸起.正是當初為運載體型超過自身機艙的物體(如暴風雪號以及俄制運載火箭)而設計的.設計載重250-300噸的安225甚至完全可以運走與一架C17加上伊爾76等重量的貨物。
對於AH-225得數量,原型機1988年11月30日完工出廠.後來資金問題.一號機從1994年5月以後就被存放在烏克蘭工廠的一角,機上許多主要零件也被拆下作為安-124與安-70的備用零件,實際上等於是已經處於不能飛行的報廢狀態。直到2001年上半年起才又開始重新飛翔於天空中。據說目前安托諾夫正在積極進行二號原型機的建造,但是有資料說「2011年4月份烏克蘭總統訪華,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說服中國投資烏克蘭,為烏克蘭緩解經濟壓力。作為誠意,烏克蘭很有可能將世界上唯一的一架安-225賣給中國。烏克蘭方面還表示,安-225技術成熟,性能先進,希望可以和中國合作研製,成立新公司,共同製造。據烏克蘭某位不小心透漏了個人姓名的官員聲稱,中國已經同意貸款給烏克蘭80億美元,用以緩解烏克蘭國內的經濟壓力。」以此推斷安225隻有一架,所以謝謝三樓的提示。
目前.石家莊國際機場是我國唯一許可安-225起降得機場,迄今為止安225共5次到過中國。
Ⅲ 最近看見中國人才熱線上招船員,請問這些招聘靠譜嗎,普通人可以隨船遠洋嗎不需要相關證書嗎
網路招船員,通常這些招聘靠譜,但是也不排除虛假,還是要多了解,我國的遠洋船,非船員是不可以隨船遠洋的,隨船的都是船員,需要相關證書。
船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船員是指包括船長在內的船上所有任職人員;狹義的船員則不包括船長,僅指與船舶所有人簽訂船員僱傭協議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規定:船員,是指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經船員注冊取得船員服務簿的人員,包括船長、高級船員、普通船員。
船員,是指包括船長在內的船上一切任職人員。船長、駕駛員、輪機長、輪機員、電機員、報務員(2000年以後該職務基本被取消,由駕駛員代理)政委(中國國企基本都有),必須由持有相應適任證書的人擔任。從事國際航行的船舶的中國籍船員,必須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構頒發的海員證和有關證書。其中:
甲板部(駕駛部):船長、大副、二副、三副、水手長、木工、水手、舵工
輪機部:輪機長、大管輪、二管輪、三管輪、電機員、機匠長、機匠
事務部:管事(事務長)、大廚、服務員、船醫。
甲板部
船長:全船的管理與駕駛
大副:甲板部分的工作、貨物的配載、裝卸和運輸管理
二副:駕駛任務,駕駛設備的技術管理,航海圖書資料管理
三副:船舶航行、停泊、主管救生、消防設備的技術管理
水手長:帶領水手進行甲板的日常維護保養工作
水手:跟隨高級船員負責正常的航行值班。
輪機部
輪機長:船舶機械推進職能
大管輪:輪機部設備的安全和預防
二管輪:輔機電氣設備管理。
三管輪:輔機電氣設備管理。
機工:跟隨高級船員負責正常的航行值班。
電機員:主管船舶電機和船上電氣設備
Ⅳ 六橫島的造訪六橫
一代名相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期間,曾親赴六橫抗旱救災解民於危難,後又多次來訪六橫,留有《題回峰寺》,後人為銘記其功績建有王安石廟(太平廟)保留至今。
題回峰寺
山勢欲壓海,禪扃向此開。
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
樹色秋擎出,鍾聲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暫此拂塵埃。
十六世紀東亞最繁榮的國際民間貿易中心——寧波雙嶼港雙嶼港:500年前不可不知的繁華
一
500年前,島的西部曾存在過一個非常繁榮的民間貿易港口———著名的雙嶼港。
雙嶼港位於北侖梅山鹽場外的佛渡島與六橫島之間,明朝時屬寧波府定海縣(今鎮海)郭巨千戶所管轄,今屬舟山市管轄。雙嶼港(Syongicam)即雙嶼洋,今稱雙嶼門,是水道名。雙嶼洋是進出寧波甬江的必經航道,是寧波的貿易大門。
因雙嶼港得名的港口區,葡萄牙人稱為「PortoLiampó」,即「寧波港」。雙嶼港到底在六橫島的哪個部位,學術界一直爭議不斷。考慮到中國文獻稱為「雙嶼列港」,那就表明,它不是一個港口,而是多個港口區的統稱。明朝中葉提督浙江、福建海防事務的朱紈,曾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月、六月,冒著酷暑兩次從郭巨下海,上雙嶼港,登陸洪(六橫)山,對雙嶼港進行過實地考察。根據他事後所寫的《雙嶼填港工完事疏》,雙嶼港口區分為南、北二港。南港、北港的分別在哪?根據有關文獻的記錄與作者的實地考察,北港區在由郭巨上六橫島的沙嶴碼頭周邊,人稱大脈(麥)坑的山嶴;而南港區應在沙嶴碼頭南部海邊,人稱漲起港的山嶴。由於港口的堵塞,當年的自然港灣,如今變成了山嶴。此外,佛渡島西南部也有一個港區,可稱為西港。
雙嶼港懸居海洋之中,處於主航道線上,但又距海岸不遠,便於糧草接濟,正是從事走私貿易的好地方。
較早來雙嶼港從事走私貿易的,是福建商人,主要是漳州、泉州人,他們所坐的海上商船,被寧波人稱為「漳船」。漳船入寧波海域的時間,在1517年~1518年間。福建商人經常從漳州下海,先到南洋購進胡椒、蘇木、名香等熱帶產品,然後運輸到寧波雙嶼港區。由於走私商品利潤極為誘人,往往是百倍之利,吸引了不少寧波人和安徽人冒險乘船到海上進貨,然後再運到江浙一帶銷售。
1523年,寧波發生了著名的「爭貢事件」。所謂爭貢事件,是指日本貢使內訌、殃及寧波的事件。明朝自朱元璋以來,實行朝貢貿易制度,規定日本十年來華朝貢兼貿易一次,每次來的時候,必須有明朝預發的憑證(當時稱「勘合」)。這一年,日本大內氏與細川氏爭奪朝貢貿易權,各派出貢船,先後到達寧波。浙江市舶司太監賴恩暗中接受了細川氏副使寧波籍宋素卿的賄賂,厚待細川氏貢船而薄待大內氏貢船,結果引起兩隊貢使的內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浙江市舶司的嘉賓堂被毀,東庫被劫。日本貢使甚至追殺到紹興,沿途燒殺搶掠。明軍追擊時,又失了幾員大將,震動了浙江,史稱「爭貢事件」。
日本人為利益之爭打架打到中國地盤上,此事為海禁派找到了借口,嘉靖皇帝下令關閉浙江市舶司。正常貿易管道的堵塞,迫使海商走上走私貿易之路。1524年,又適值寧波大災,寧波人的購買力大受影響,直接導致了雙嶼港貨物的滯銷,使得市場上的批發商人坐立不安。不久,他們與因罷市舶司而貿易無門的日本貢船取得了聯系。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雙嶼港的海商將庫存商品低價賣給了日本商人。
接著,1526年,福建監獄中犯人鄭獠越獄後下海經商,鼓動葡萄牙商人來到雙嶼港,與寧波商人盧黃四等私下開展交易。這是葡萄牙商人到寧波經商的開始。起初是臨時性的,每年夏季來雙嶼港,冬天回廣東的私澳(即澳門)停泊。久而久之,葡萄牙商人就在雙嶼港定居下來。
雙嶼港的南港區漲起港畔。明嘉靖前,從山腳到外線海塘仍是港灣,可以停泊船隻,明後期逐漸淤積成小平原。解放後在山腳旁曾挖出船板和桅、纜等物。
二
由於有高額的走私利潤,由於受了好處的地方官及駐軍眼睜眼閉,到雙嶼港經商的人越來越多。朱紈《雙嶼填港工完事疏》稱:「有力者自出貲本,無力者轉輾稱貸;有謀者誆領官銀,無謀者質當人口;有勢者揚旗出入,無勢者投托假借。雙桅、三桅連檣往來,愚下之民,一葉之艇,送一瓜,運一樽,率得厚利。馴致三尺童子,亦知雙嶼之為衣食父母。遠近同風,不復知華俗之變於夷矣。」
參加沿海走私貿易的寧波人,主要是鹽場的「灶丁」。灶丁生活在沿海地區,他們負責采辦漁課,可以借采辦之名,私下製造大船下海,幫雙嶼港走私分子搞物資運輸,有的則直接參與交易。到了1532年左右,海上私人貿易公開化。寧波人萬表《海寇議》稱:「十數年來,富商大賈,牟利交通,番船滿海間。」這些話形象地描寫了雙嶼港當時的國際走私貿易發達狀況,這自然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
1541年之前,是海上私人貿易自由發展階段,大多數海商都是獨家經營的小商人,「承攬貨物,裝載而還,各自買賣」。在雙嶼港興起過程中,中國出了一些著名的走私大商人,如福建人鄭獠、金子老、李光頭,安徽人許氏三兄弟(許松、許棟、許楠)、徐海、徐惟學,寧波人盧黃四等。後來赫赫有名的皖南人王直即汪直,也在1540年下海,加入許氏集團,成為管家。
此後,海上私人貿易集團化,出現了許氏兄弟、李光頭兩大海商集團,這是雙嶼港發展史上公認的轉折點。海商集團的形成,有其內在因素。海上競爭激烈,弱肉強食,迫使海商走上小船主依大船主之路,規模小的50隻船,規模大的多達100隻船,「成群分黨,分泊各港」。這些海商集團不但僱用本地的舵工、水手,還招募了一些日本的貧窮浪人,作為護衛家丁。某些富裕的日本商人則出資搭股,從事海上貿易。走私貿易的集團化、國際化,使海上形勢更為復雜,出現亦商亦盜現象。
經過20多年的經營,雙嶼港區逐漸成為一個走私貿易根據地,當時士大夫稱為「根抵窟穴」。除南港與北港外,六橫山東南部沿海平原地區「寬平古路四十餘里」,當也是活動區域。因走私分子占據時間長,人貨往來多,竟至「寸草不生」。在雙嶼港居住的外國人,除葡萄牙人外,至少還有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商人,多時達3000人左右。雙嶼諸港前後有近萬人參與走私活動,同時代中國著名史家王世貞稱「舶客許棟、王直輩挾萬眾雙嶼諸港」。
六橫島遠眺。六橫島位於寧波市穿山半島東南、象山港口外,島域略近長方形,依次有6座山體橫亘其間,六橫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
雙嶼港走私貿易的結束,時間在1548年。
從商業角度來看,當時中外貿易過程中的不規范性是直接誘因。當時的中外走私貿易方式是這樣的:外商將貨運到中國後,必須找一個中間商,負責銷售。中國的中間貿易商,往往採用賣空形式,即先與外商談妥價格與價值,先拿到貨,待銷售後再與外商結賬。由於外國貨物都是違禁物品,故而這種貿易方式很容易出現糾紛。碰到這種貿易糾紛,只能私了。極端的就是訴諸武力,發生流血事件。
直搗雙嶼港的直接導火線,正是謝氏與葡萄牙商人的貿易糾紛。謝氏是餘姚望族,出過閣老謝遷等大官,是寧波典型的參與走私貿易的貴官之家。謝氏進了外國貨物,不斷壓低價格,且拖欠貨款,葡萄牙商人不斷上門催討。謝氏憑借自己的權勢,採用恐嚇手段,聲稱要將他們告到官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的一個半夜裡,憤怒的雙嶼港走私分子及葡萄牙商人等,襲擊了謝氏,燒了謝氏房子,殺了一些人,搶了東西後揚長而去。餘姚地方官倉皇匯報浙江上司,稱倭寇來了。浙江地方官一聽,急忙下令追捕倭寇,且鼓勵百姓告密,結果搞得人心惶惶,沿海軍事形勢徒然緊張。
由於海上無疆界,海商鑽空子,在浙江與福建之間的海域來迴流竄,與官府玩起「捉迷藏」游戲。七月,蘇州人朱紈出任新設立的浙江、福建海道巡撫,負責打擊浙江、福建沿海走私活動。朱紈走馬上任後,採取了一些嚴厲的措施,實行部分士大夫提出的「覆其巢穴之計」。他知道寧波守軍為走私商人所收買,不肯出剿,故而調用了福建軍隊,來對付走私商人。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二十六日,都指揮、福建都司盧鏜率福清兵1000餘人,浙江巡視海道副使沈翰指揮從麗水等地抽調的浙江鄉兵1000餘人,由海門衛(今黃岩東北)下海,直指走私貿易港口———雙嶼港。四月二日,在九(韭)山洋與走私分子交鋒,官軍首戰大捷,活捉走私頭目許棟等近60人,還有一個日本商人稽天。五日,第二次交火,活捉了走私頭目李光頭。六日,官軍包圍了雙嶼港區。那天晚上,風雨交加,海霧迷漫。七日,天快亮的時候,雙嶼港區的走私分子決定突圍,大小船隻傾巢出動。官軍追殺堵截,走私分子死了好幾百人,許六、姚大總、顧良玉、祝良貴、劉奇十四等皆被活捉。官軍進港搜查,將天妃宮10餘間,竂屋20餘間及遺棄的大小船27隻,全部燒毀。這就是寧波歷史上著名的雙嶼港之役。
雙嶼港之戰後,因為雙嶼四面瀕海,地勢孤危,難以立營守衛,且福建兵不肯守衛,用浙江兵又不放心,五月二十五日,朱紈下令「聚樁採石」,填塞了雙嶼港進出的「港門」。從此,熱鬧20餘年的雙嶼港區消失於世。
朱紈搗毀雙嶼港,引起沿海地方利益集團的強烈不滿。朱紈針鋒相對,進一步採取強硬政策,上書朝廷,公布名單,要求嚴加處罰,朝廷未加採納。朱紈憑著自己的尚方寶劍,索性未奏先斬,在寧波演武場處決了96名大走私商。這一下輿論大嘩,地方及在朝的浙江籍、福建籍官員,紛紛上章彈劾朱紈,稱他「注措乖方,專殺啟釁」。結果,朱紈被罷官,臨時增設的浙福海道巡撫一職被廢。世宗甚至下詔,要將朱紈捕至北京審問。朱紈聞訊後,在家服葯自殺。
朱紈是一個悲劇人物。作為地方官吏個人,他勤政廉潔、精明強干,但他執行的政策代表了明王朝閉關鎖國的落後意識,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不但毀掉了一個貿易活躍的港口,也毀掉了他自己。
朱紈自殺以後,士大夫參與走私活動更為猖獗。雙嶼港區走私余部在王直的率領下,逃到日本,後來停泊烈港。王直往來日本、南洋各國,生意做得更大,被人稱為「徽王」,成了海上世界的新老大,烈港也成了新的走私貿易港。王直甚至要求官府開放貿易港口,浙江總督胡宗憲也是皖南人,答應了王直的要求。不過,朝廷中反對聲音較強,最終,胡宗憲兜不住了,違反諾言,誘殺了王直。
雙嶼門水道中的上雙嶼山與下雙嶼山。
四
貿易港的興衰,總是和經濟結合在一起的。雙嶼港的興起,正是江南經濟發達的產物與表徵。背靠發達的江南經濟,外負東洋與西洋冒險商業,寧波雙嶼港得以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中外貿易中轉港。
雙嶼港的消失,使寧波失去了東亞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寧波海域諸島,是大航海時代海商發現的停泊港,無疑是太平洋西岸最為理想的深水貿易大港。如果明朝政府能順應歷史潮流,採取開放政策,雙嶼港完全可能成為雄踞世界的國際一流大港。
今天,當港口在經濟騰飛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現時,大家又注意到了寧波海域諸島的深水良港位置。今日的寧波—舟山港,上海洋水港,仍以寧波海域諸島為發展區域。歷史繞了一個大圈,國際貿易大港重新回到了當年的寧波雙嶼港周圍,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
寧波雙嶼港(今舟山六橫)與油畫在中國的傳播中國油畫發展的起點,有據可查是從明代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在浙江寧波地區的雙嶼港建立貿易基地起,將油畫這一藝術樣式帶入中國。有藝術史家下過這樣的結論:「西洋美術傳入中土,蓋亦自利瑪竇始。」「2」以今天發掘的史料而言,此言實誤。利瑪竇到澳門,在萬曆十年(1582),進北京城在萬曆二十八年底(1600),而在利瑪竇到澳門之前的三四十年間,我們即已見到了西洋美術在中國傳播的事實。
1542—1 548年間葡萄牙人在浙江寧波地區的雙嶼港建立的一個貿易基地里有西洋美術的傳播。葡萄牙旅行家平托(F.M.Pinto)《遠游記》第六十八章記載雙嶼港:
「在同一塔樓上有一窗戶,兩個孩子和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在哭泣,在她的腳下有一男人被大卸四塊,其形象很逼真,十幾個全副武裝的干係膳(案:即西班牙)人還舉著帶血的矛戟在殺戮。整幅藝術品豪華壯觀,令人百看不厭。」
很明顯這是一幅繪制在窗戶上的西洋畫,是一幅「豪華壯觀」的藝術品。同上書同卷還載:
「他的雙眼注視身邊的那組塑像,近如同一面明鏡。」
雙嶼港的教堂里有西洋雕塑。同書第六十九章:
「代理主教跑在無染受孕聖母之前,眼望圖像,雙手高舉……對聖像說道……」
雙嶼港的教堂里還有「無染受孕聖母」像。可以說,這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關於歐洲西洋美術傳入中國最早的文字記一載,比利瑪竇到澳門要早三十餘年。
Ⅳ 1498年之後(發現新大陸之後)的航海家有哪些及他們的事跡o(∩_∩)o...哈哈
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
永樂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
永樂五年回加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巳,「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真家屬」。
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一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
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鄭和「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鄭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明朝祝允明記載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聞記》(1525年刻)詳細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參考:
人數: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史、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員名。
里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龍灣開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註:自福建五虎門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註: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註:自爪哇至舊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註:自舊港至滿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註:自滿剌加至蘇門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開舡,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註:自蘇門答剌至錫蘭山共行船36日。)
十日開舡,十八日到古里國。(註:自錫蘭山至古里國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開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魯謨斯。(註:自古里國至忽魯謨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開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註:自忽魯謨斯至古里國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綜船隊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註:自古里國至蘇門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侖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開舡,三日到外羅山。(共行船2日。)
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頭洋。十五日到碗碟嶼。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關賜獎衣寶鈔。
船號: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遠之類,又有數序一二等號。
船名:大八櫓、二八櫓之類。
備註:鄭和第七次大航海於1431年1月19日離開南京龍灣港,於1432年1月12日離開福建五虎門,途徑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國,於1433年1月17日到達忽魯謨斯(位於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共用兩年時間到達目的地忽魯謨斯。1433年3月9日,離開忽魯謨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個月時間。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