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禪和中國禪的區別是什麼
確切說應該叫日本禪宗和中國禪宗。日本的禪宗是由中國禪宗各派在唐至五代到宋這個階段陸續傳入日本的,而中國的禪宗則根據傳說是南朝時印度達摩祖師由印度傳承自佛祖、迦葉的一派別傳心法,特點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後至唐代六祖慧能而光大,自六祖後在百餘年間陸續出現五家七宗。這些宗派總的特色沒有變化,都是講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而不是講求坐禪苦修的。因唐至五代間大陸和日本交流緊密,這些宗派基本都在日本生根發芽,最晚的也是在宋代落戶日本。宋代以後因大陸戰亂頻繁,中日交流減少,而中國禪宗也逐漸衰落,所以日本的禪宗反而因為地域的封閉、文化環境的單一而保持至今。
曹洞宗是禪宗南宗六祖傳下的五家之一,創始人是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在五代時傳入日本,在日本禪宗各宗中影響較大而已,但不是唯一一支。
與禪宗有關的概念是禪修,禪修的基本姿態就是打坐,這是佛法的一種修行方法,各個宗派都需要,是指在八正道修習定、止觀,以四念處、七覺支等等為修習內容,其中有整理氣息、觀想等很多步驟和內容。相比較而言,南傳佛教更加重視。禪宗雖然也有禪修,但並不完全等同於南傳的禪修,而是有很多其他自己的特色。
❷ 日本禪宗(Zen)和中國的禪宗之間有什麼異同
大部分歷史的細節李淼同學介紹的比較詳細,以下主要是兩點補充意見,但也涉及到很多細節,可能有些繁瑣。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基本回答是,從保留禪宗的最早傳統來看,日本禪宗其實總體保留的更好,當前漢傳的比較崇尚禪凈雙修,但具體的原因就我了解可能和李淼同學介紹的一些細節有所不同(尤其是後期和近代),而且今天實際禪凈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復雜些,下面隨手寫的瑣碎細節,不修佛的建議直接忽略就好。 第一個是關於早期歷史部分,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感覺有點兒從教外的角度在分析。我對於佛教相關的問題還是比較傾向於教內的角度,因為教外的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失去佛教的本意,就像研究一個人,我們是研究活人還是死人?你願意研究死人當然可以,但佛教本來像是一個活人,有它的思想和目的,而且它並不覺得自己的軀體很重要,如果你從根本上不認可它的出發點,那就當大家各說各話就好了。但如果把它當一個死人去研究它的屍體,然後得出種種結論,從佛教本身來說,實在沒有什麼意義。 從佛教來說今天大多數漢傳僧人的傳承大部分都是禪宗傳承,但從實修的角度,一般是禪凈雙修。最早(可能不嚴格,但一定是影響最大的)大力提倡禪凈雙修的是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他既是法眼宗(禪)三祖,同時也是凈土宗六祖。而晚清凈土十二祖徹悟法師,是嗣法禪宗臨濟宗三十六世,及磬山七世的。 首先是禪宗,大家都知道禪宗重傳承,歷代有著明確的師承關系表,達摩之前至釋迦祖師的部分,由達摩大師傳給中土的二祖慧可,此後每次傳衣缽的同時,上一代祖師一定會把歷代傳承譜系同時傳承下來,這一點看過《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雖然六祖慧能大師未免後世圍繞衣缽問題再起風波,止衣缽不傳,但歷代譜系還是傳給了後代子孫,因此後來禪宗各派也都會把自己的傳承上溯至慧能大師,進而上溯至佛祖釋迦牟尼。同樣,我印象里看到過一個日本禪宗傳代的一個文書樣的東西,裡面也是一路上溯至佛祖。因此在禪宗任何一派系中,都是有著精確的傳承關系的。(歷史總是更復雜,這個慣例近代被虛雲老和尚打破,我稍後再簡單補充介紹一些)。 而凈土宗雖然也說歷代祖師,但這個各代祖師之間,我印象里沒有任何兩代之間有直接的師承關系,因為凈土宗的歷代祖師,都是後來者隔一定時間後追認的,根據其對於後世的影響大小,這中間也會經歷一些調整,我忘了是在哪本書看到介紹其過程的,可能是大安法師的《凈土宗教程》,當前佛教界基本公認的凈土祖師(前十二位),是由印光大師最終排定的,而印光大師圓寂後,被佛教界公推為凈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曾在弘一法師多次懇請之後,將弘一法師列入門牆,而且似乎也是印光老和尚唯一承認的私淑弟子(印光老和尚不願收個人弟子)。但弘一法師一生發願重振佛教戒律,因此圓寂後,被尊為一位律宗祖師,但從其誠心拜印光老和尚為師可知,其個人修行解脫,也是行凈土行的。(由此可見,漢傳各宗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各成一系,比較復雜,需要專題討論) 因為以上原因,永明延壽大師和徹悟大師才會同時成為兩派的祖師,而兩位祖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先禪後凈。都是禪宗開悟後(否則不會被印可為禪宗法嗣),又開始凈土修行,並大力弘揚。從佛弟子的角度來看,兩位祖師的身體力行,已經很有參考意義了。 從理上來說,就我從另外一本書來看到的分析,認為後世禪宗祖師引入凈土修行是有原因的。因為禪宗祖師早期接引弟子所開創的話頭、棒喝等方式,到後世(宋、元、明),大多數淪為形式(即所謂「口頭禪」,這個俗語就是這么來得),發展到棒喝真拿棒子把人打個半死,而話頭不罵佛祖和祖師就顯得這個和尚不夠高明,崇尚互相打一些空洞的機鋒(現在似乎有些真假學禪宗的也很熱衷於此道)。將禪宗本來注重印心的本質完全丟開了,而發展成一套以自我賣弄為主的文字游戲。因此才有會永明延壽的《四料簡》: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再從禪宗來說,禪宗自己就說了,本來就不是為中下根器的人准備的,但既然知道了所謂更快捷的道路,茫茫人海又有幾個肯承認自己是中下根器的?但茫茫人海,又有幾個真正上等根器的?大家自己想想,想來也能想出答案,「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就像現在大家很多人熱衷修密一樣,這個即身成佛,不用千劫萬劫的苦修,不用苦苦參禪打坐,但世上哪有這么簡單的事情,你看看真正的藏密喇嘛和歷代的大成就者,一個個都是怎麼修行的?難道你認為自己是未被認證的活佛?有著超越一般的功德宿慧?有人有,但絕對也是極少數,因此從概率來看,是我們自己的可能性極小。 基於這些拉雜瑣碎的東西,李淼同學所講的(或者轉述的),認為凈土更貼近世俗,因此被禪宗接受,我認為最多隻能說是部分原因,兩者的結合即使從非世俗的佛教本身來看,也是有很深刻的必然性的。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對於禪宗的影響,客觀的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說得這么嚴重,因為到明清,漢傳禪凈雙修的大勢已成,清王朝篤信佛教,兩宗的經典廣泛流布,太平天國最大超不過幾省,前後超不過十幾年,說因此危及禪宗傳承,這就危言聳聽了(其危害遠遠小於某解放運動及某人民民主政權)。 另外對於楊仁山居士,我也知道很久,但確實沒有去看過他的傳記,剛才特意查閱了一下,我看到的介紹中有兩個地方主要提及從日本請回經典,第一個地方用得是「佛典」兩個字,看上下文,應該是指國內難覓較好的版本,而並非國內經典本身沒有了。第二地方用的是「國內久已散佚的隋唐古德著作」,應該指的是隋唐時期漢地法師的論著,而不是佛經本身。中間還特意提到了楊仁山居士堅持原則,在佛法上不苟同日本傳承的意見。中國佛教歷代論著汗牛充棟絕非誇張之辭,但中國周期性的戰亂,對中華文明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因此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流傳不廣的論著,都逐漸軼失了。因此不光限於佛教,中國古文獻的目錄研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但重要的佛經,因為廣泛流傳,通行版本版本不夠好是有的,如果說傳承斷了,基本不可能。 民國時期,有一個從日本請回唐密傳承的運動(日本真言宗,或稱東密,來自唐密,早於藏密,這些概念和其間的關系,我記得以前在一個關於金剛乗的問題中簡單介紹過,感興趣的可以參考),但後來也基本無聲無息了,我知道有一些勉強的繼承,但似乎兩代就淪為派系之爭了,不是一般的可悲。 再補充三個參考信息,可能對於大家立體的了解這個問題,甚至佛教有幫助: 1、由於日本文明近幾百年的穩定發展(很可悲,就算二戰日本戰敗了,但日本的精神和文明基本沒有被打斷,只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有益的矯正,還是在向前發展!!!而反觀我們呢???我寫道這里,都覺得心酸,想來也不必再廢話太多),因此近代日本對於佛教的研究(無論是教內的角度還是教外的角度)都要超過我們,因此可以看到一個現象,近現代嚴肅的中文佛教著作,都會大量引用日本的研究成果。而且很多日本古代禪宗大師的著作,也得到了國內佛子的認可。其實回歸到修行,很多所謂派別的問題,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嚴重。歷代大多數大師首先會有一個寬廣的心。(印光大師反對密宗,但再展開就真沒完了) 2、凈土宗也有其深層次理論的,絕不是僅僅限於超度打懺,凈土首先是一個非常容易操作的修行手段,這方面很多人的重視程度不夠,因為很多人是抱著投機的心態修凈土的。此外凈土的歷史從漢地來說,恐怕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長(早於禪宗)。最早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發起蓮社的時候,還是東晉,當時參與蓮社的白衣居士之中,有兩個是陶淵明的朋友,還曾勸其入社(我記得前述《凈土宗教程》有這段歷史的簡要回顧)。而達摩大師東來,是梁武帝時候的事情了。(我有個問題的答案中簡要介紹過蓮宗到凈土宗名字的變化過程) 3、歷史上禪宗的很多派系的法脈隨著後來衰敗而失傳(遠早於太平天國,我記得都是在明清之前了,大部分元朝統治者信奉藏密),但近代活了將近120歲的的虛雲老和尚一身兼五派,然後又將不同派別的法嗣,傳給五個不同的弟子,也算從傳承上重新續上了歷史中的五派。而大陸的在家學佛者,之所以知道虛雲老和尚的人不多,簡而言之一句話,虛雲老和尚活了太久(晚清、清末、民國、軍閥、國民政府、抗戰、解放戰爭、人民政府),名氣太大,歷史問題太復雜(老和尚能基本自然的圓寂,也算是托他海外影響的福,但解放後十幾年的日子過得也很苦)。但近些年很多關於虛雲老和尚的書也開始出來了,大家都可以買到,可以去看看一個真正佛子的百年修行都是怎麼過來的。 2、北京郊區有個紅螺寺,是當年徹悟大師的駐錫及圓寂之處,本來是北京近郊重要的叢林,但現在已經完全是一個打著佛教旗號的旅遊景點了。內部一個佛堂供養了少量徹悟大師的舍利,記得呈半透明乳白色晶體裝,應該是當年被挖出來後倖存的,有心者可以去參拜。
❸ 中國禪宗和日本禪宗有什麼本質區別
中國禪宗之祖是達摩,由印度傳來的。日本的就不知道了,應該是從唐代幾個東渡高僧開始傳入日本的。另外從隋朝開始日本一直遣使來華,到唐代來華的日本留學生更多了,這些來華的留學生回日本後直接推動了日本的政治改革。
❹ 東南亞,日本,中國禪的文化是什麼意境是什麼
像這種問題,是一種很廣泛的問題,答案只是人的心靈感受。所以在這里,我只是照本人的感覺寫出來。
在我看來,禪就是一種對世界看法和體會的一種態度。
中國的禪,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狀度,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蘇軾的自身經歷看出。雖然,他本人的仕途很不順暢,但他對生活的態度,持一種樂觀和闊達的精神面對,很讓人佩服。
至於日本人的禪,更多的是一種刻意的追究,反而喪失禪的原本生活意義。這可以從日本的茶道追究極致的態度,對茶藝講究,而忽略茶道的韻味——一種精神上的休閑和闊達的人生體會。
❺ 日本和尚和中國和尚相比,在戒律方面有哪些差別
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做和尚是有五戒,這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以前我們看電影《少林寺》時,印象很深的一個畫面,是小和尚出家受戒,老和尚給他講了出家人的「五戒」,最後問小和尚一句話「能持否?」小和尚的腦海里浮現了自己相愛的女友,但是堅持說出了一句「能持」,於是受戒成了六根清凈的僧人。
但是,佛教傳入日本,這「五戒」好像不靈了,我們看到和尚基本上都結婚,而且還喝酒吃魚吃肉,日本和尚為什麼會變得這樣?
這件事,我們得從佛教傳入日本之後的演變開始說起。
公元6世紀,佛教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日本人民參與佛教熱情如此之高,倒不是因為都有「慧根」,而是當時日本的國家政策的鼓勵。那個時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系統性地向我們中國的唐朝學習,推行名為「班田收授法」的稅收制度。想法很好,但由於日本當時農業生產力不行,唐朝的稅率照搬到日本後一下子變得讓人難以承受,而敬崇佛教的推古天皇曾經下令僧人可以免稅,這么一搞,覺悟不高的日本老百姓恨不得全體都出家了。到了公元8世紀,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王國的使者訪問日本,看到的已經是「僧尼半天下」的奇觀。如此龐大的僧眾群體,濫竽充數者當然甚多,大量動機不純的「出家人」在寺里喝酒吃肉,僧尼合宿,尼姑懷了孩子就回家待產,等喂完奶後就回來繼續念佛,這樣可以躲稅。
日本的禪宗和凈土宗是在宋朝時傳入日本,而真言宗是在唐朝時,由日本和尚空海傳入。這些來自「中土上國」的宗派,在傳統意義上被分為「嚴肅佛教」,對於佛教的「五戒」採取的是嚴格遵守的態度。
但是,日本後來派生出一個「凈土真宗」。 「凈土真宗」是誰創立的呢?它的開山法師是鐮倉時期(中國元朝)的親鸞上人。
親鸞上人是何許人呢?資料顯示,他出生於官僚家庭,父親在宮中做官,母親則是武士貴族源義家的孫女。按理說,親鸞也屬於官家豪族出身,但是當時正值日本處於動盪時期,頻繁的戰亂讓人人都以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無論是貴族還是官僚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於是僅僅9歲,親鸞就被送進了京都青蓮院,成為了一名小沙彌。
親鸞的修行悟道過程頗為傳奇,據說親鸞在29歲時,於一次參禪中,突然眼前出現了化身成救世菩薩的聖德太子的形象。聖德太子是日本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曾學習中國隋朝的律法,制定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聖德太子給親鸞留下了四句偈語:「行者宿報設女犯,我成玉女身被犯,一生之間能庄嚴臨終引導生極樂。」
這四句偈語的意思是:如果修行者因為前世的因果報應,導致現世跟女人在一起,那麼就請把那位女性當作我的化身來對待,清凈庄嚴地度過一生,在死前我就會來引渡你前往極樂世界。
正因為日本有不少的寺院是由兼職和尚管理,因此,進入21世紀,日本新一代的和尚弘揚佛法的點子也越來越花俏,有人把寺廟改建成摩登的建築,有人用計算機管理寺廟,更有人開起酒吧。最近日本「和尚酒吧」人氣越來越旺,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譬如說,位於東京新宿區的「和尚酒吧」就很熱鬧。這家 「和尚酒吧」,自2000年9月開張以來,知名度越來越高,上門的客人不僅有上班族、大學女生,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國客人。
答題不易,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