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影像曝光,中國的衛星設備有多牛
從吉林一號廣域01衛星2021年4月8日拍攝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衛星圖像可以清楚地看到,廠區內放置了數千個密集的圓形核廢水儲罐。
風雲四號衛星是我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的新成果,已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
一是在一個衛星平台上安裝了4台遙感儀器,成功解決了多台儀器同時運行帶來的相互干擾問題,用一顆衛星實現了多種功能,大大節約了開發成本。
二是全球首次實現了地球靜止軌道高光譜大氣垂直觀測,可以進行高頻率、高精度的大氣垂直觀測,獲取大的溫濕度結構信息,將有效促進天氣預報精度和精細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自主突破了靜止軌道三軸穩定平台的圖像導航配准技術,使圖像定位精度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㈡ 中國商用衛星拍攝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機場是怎麼回事
近日,一顆中國商用遙感衛星「吉林一號」拍攝的一組衛星影像近日引起了「強烈關注」,這顆衛星近日拍攝到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機場畫面中,可以清楚看到機場調度情況,相當於給機場做了個「直播」。
中國普通商業衛星的解析度都能達到這個水平,可以想見中國軍用衛星的解析度水平。
㈢ 中國的衛星發射基地都在哪
我國衛星四大發射中心
:
1、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內蒙-額濟納旗
塞漢桃來)
2、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四川
涼山州冕寧縣)
3、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山西
岢嵐縣)
4、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海南
文昌市)
三大發射基地應該是前三個!
㈣ 我國有四大衛星發射基地,位於甘肅的是哪一個
我國的四大衛星發射中心分別是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70年,於1982年交付使用,1984年1月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場的坐標位置為東經102度、北緯28.2度。主要擔負廣播、通信和氣象等地球同步軌道(GTO)衛星發射的組織指揮、測試發射、主動段測量、安全控制、數據處理、信息傳遞、氣象保障、殘骸回收、試驗技術研究等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SLC),又稱「西昌衛星城」,它是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的航天發射基地,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
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約北緯19度19分0秒,東經109度48分0秒,是中國以前的一個發射亞軌道火箭(如彈道導彈)的測試基地。現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正在擴張,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個衛星發射中心。由於此地點的緯度較低,離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轉造成的離心力可以讓火箭負載更多的物品。
建設新航天發射場,是為了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要。建成後,該中心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海南發射火箭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1988年12月5日,中國第一座用於科學研究的探空火箭發射場在海南島西海岸建成,主要是發射亞軌道火箭(如彈道導彈)的測試基地。同年12月19日成功發射了火箭。該發射場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靠近赤道的火箭發射試驗基地之一,它的建成對中國發展空間科學和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㈤ 國土局衛星一年拍幾次
衛星航拍半年拍一次,每年拍兩次,分別在6月和12月。
中國衛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衛星,其中最早的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此後,研發生產了各種特殊功能的衛星,主要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海洋衛星等。
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
㈥ 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是在哪裡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
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
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總重2.35噸,其中燃料1.2噸,身長18米。在接近月球的時候,它的速度達到了普通噴氣式客機的10倍,因為月球質量較小,速度太快的話無法被引力捕獲。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操控,終於在經歷12天的長途飛行之後,嫦娥一號順利到達了預設軌道,開始進行預定的繞月飛行。
㈦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哪裡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是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東方紅一號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㈧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什麼時候在哪上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東方紅1號衛星重173 千克,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68.44度的橢圓軌道.它測量了衛星工程參數和空間環境,並進行了軌道測控和《東方紅》樂曲的播送
㈨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哪發射,叫什麼名字,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傳回了《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km、遠地點高度2384km、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繞地球一圈114min、衛星質量173kg、用20.009MHz的頻率向全世界播送《東方紅》樂曲,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太空時代。
第二點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實現了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它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解放軍、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1964年三屆人大召開期間,當年積極倡導我國要搞人造衛星的知名科學家趙九章,寫信給周總理,建議盡快開展人造衛星研究工作。此建議很快得到聶榮臻、張愛萍、張勁夫等領導人和竺可楨、錢學森等科學家的支持。
為了開展我國第一顆衛星的研製工作,中國科學院於1965年9月,開始組建衛星設計院。在科學家錢驥領導下,科技人員對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方案展開了論證,確定在保證可靠性基礎上,衛星的各項指標要比各國的第一顆衛星先進一步,即發射一個連續信號。當時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影響巨大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科學工作者決定用電子振盪來模擬《東方紅》樂曲。這是一個有中國特點,在技術上比較先進的識別信號。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科院、七機部負責人共同商定,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送《東方紅》樂曲,讓全世界人民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12月,正式命名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東方紅一號」。總體目標概括為四句話: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