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最古老的鼓是在中國哪裡出土的

最古老的鼓是在中國哪裡出土的

發布時間:2022-07-22 14:32:55

『壹』 中國鼓鄉在哪兒,你知道嗎

鼓,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極其厚重的文化,它不僅常用於祭祀、樂舞,它還是打擊敵人、驅除猛獸的號角和武器,並且也是報時、報警的工具。古代人們常把鼓作為一項最隆重的禮儀,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說,古代帝王的儀仗隊用鼓多達120面。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樓之上。

鼓,在中國的禮樂慶典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國西南地區的苗族,他們更是奉鼓為神,家家戶戶皆有鼓,男男女女均會敲,每逢重大節日,都會跳起鼓舞人心的鼓舞,或祭祀,或慶祝,極為隆重,所以鼓在他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了一種與身俱來的生命符號,苗族的重要聚集地——湖南湘西州的吉道也是著名的中國鼓鄉。

10月15日,湘西人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吉首鼓文化節,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相約來到矮寨大橋的茶峒岸邊,以鼓為媒,喜迎天下賓朋,現場鼓聲震天,響徹雲霄,熱鬧非凡,來自國內外的多支鼓隊聚集於此,交流展演,將世界鼓文化詮釋的淋漓盡致。

渝帆有幸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自媒體一道受邀來到了現場,親眼目睹了此次盛會,同時也用相機記錄了一些精彩的瞬間,在此與喜歡鼓舞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迎賓鼓】

活動結束,我們離開現場的時候,這些迎賓鼓又變成了歡送鼓,邊跳邊敲的姑娘們。

『貳』 中國鼓文化的銅鼓文化

銅鼓——顧名思義,通體用青銅澆鑄,狀似圓坐墩,中空無底,鼓腰向內曲縮,鼓邊有四個「耳朵」,可以吊掛起來。據考證,銅鼓由銅釜演變而來,起源約於公元前8~7世紀(春秋時代),由今雲南中部偏西地區的「濮人」首創。雲南萬家縣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銅鼓,滇池以西地區為原始形態銅鼓的真正發祥地。公元前3~1世紀,銅鼓經「滇人」發展成為形制穩定的石塞山型,經「駱越人」使製造工藝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敲打銅鼓時鼓手持雙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擊鼓邊,兩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後面,將它時近時遠地擺來擺去,使鼓聲更加美妙。這種敲奏法,是當地民族的一大創造。
銅鼓在古代曾有多種用途,它既是樂器、祭器和禮器,又曾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清代以後,仍用於祈神、祭祀、治病、喪葬、娛樂等活動,並用鼓聲傳遞信息。現在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銅鼓,多是出土文物或傳世古物,件件都是鑄有紋飾、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如鼓面中心有太陽紋,周邊有青蛙、蟾蜍飾物及翔鷺紋,鼓身有羽人舞蹈紋,競渡紋,或通體雲霄紋等。銅鼓上的紋飾,多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神奇奧秘之感,吸引著人們對它的內涵進行探索。今日出土的銅鼓與保存在少數民族中的銅鼓,其形制和紋飾各有不同,由此反映了當時當地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宗教意識,幫助我們探索銅鼓舞中古文化的遺存。如蛙飾:多是立體造型,四隻勻稱地分鑄在鼓面的邊沿,反映出古代農耕民族對蛙的重視、蛙的圖騰崇拜。壯族至今還有祭青蛙的節日,認為蛙是雷神的女兒,通過它可以祈求雷神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又如太陽紋:它與古民族的太陽崇拜有關,著名的廣西寧明花山岩畫上,就畫有許多這一類型的銅鼓與銅鼓舞的場面。畫面上,銅鼓置於江邊,許多人物姿勢相同,向同一方向歡呼雀躍,像是在擊銅鼓起舞,祭祀江神。再如廣西博物館存的世界最大銅鼓:直徑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太陽紋,銅鼓上的翔鷺紋認為是水鶴和鷺鷥,水鶴能測風雨,鷺鷥善捕魚,以此紋飾寄託漁民出海平安、豐收的心願。羽人舞蹈紋和競渡紋是當時歌舞娛樂、龍舟競渡的描繪,這些紋飾有助於研究古代風俗和舞蹈文化的源流。 廣西紅水河流域的東蘭、都安、馬山一帶壯族村寨,節日里素有賽銅鼓與跳銅鼓舞的風習。銅鼓隊多用音色高亢的公鼓(鼓面小)、音色渾厚的母鼓(鼓面大)各兩面組成。春節期間賽銅鼓時,各村銅鼓隊常把銅鼓搬上岸邊山頭,隔河與對岸的隊賽鼓,鼓手們奮力敲擊,都想以洪亮的鼓聲壓倒對方,直至對方息鼓無聲,方算取勝。圍觀助興的群眾,用草笠為擊鼓者扇涼。入夜,人們持火把川流其間,更是熱鬧壯觀。
壯族銅鼓舞,主要是以銅鼓特有的樂音、鼓點的變化,配合一名鼓舞者敲擊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以增添鼓舞的氣氛,適應群眾的審美心理。目前的表演,一般是把四面銅鼓吊掛在村前大榕樹上,由四個青年持竹片敲擊。一面大皮鼓放置場地中心,鼓舞者雙手持鼓槌或正擊、反擊,或轉身、翻身,變換動作邊擊邊舞,舞姿矯健、灑脫,四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擊銅鼓,時輕時重,時緩時急,音調和諧,渾然一體,使鼓舞更加完美。另外,表演中,常有兩人和擊大度鼓者相配合,一人肩扛竹筒,用竹棍敲打,另一人持笠帽為擊鼓者扇涼,三人配合默契,穿插跳躍,繞鼓而鼓,非常別致、風趣。 木鼓——雲貴高原屬亞熱帶、熱帶的濕潤氣候,森林茂密,樹種繁多,取材制鼓方便,因此,當地民族多選優質原木製鼓,此類鼓,人們泛稱「木鼓」,也有「大鼓」「皮鼓」等叫法,各少數民族又有本民族語言的稱謂。木鼓的形制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用整段原木挖製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語稱作「布絡」。另一種,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兩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製成木鼓。雙面的木鼓,苗族稱作「略斗」,用楠木挖制;侗族稱作「工」,用「梅雪香」原木挖制;基諾族稱作「塞吐」,用紅毛樹干挖制;而景頗族的「贈疆」,則用長約3米的巨木挖制;瑤族雙面鼓因用於「猴鼓舞」,而叫作「猴鼓」。單面的桶形大鼓,也叫「大鼓」。壯族的單面大鼓叫作「種勞」,用杉木板拼制鼓膛,蒙以牛皮。各民族的木鼓舞,在木鼓的造型、所用原木與製作方法、所敲擊的鼓點與音色之不同,從而形成木鼓舞的多種風韻。
佤族有悠久的歷史,其先民早在西漢時已居住在雲南山區,但由於生產力低下,直到本世紀50年代初,許多地方仍從事刀耕火種式的粗放農業,人們崇信鬼神、萬物有靈的觀念極重,而且尚保存著「獵頭祭谷」等陋俗。他們把木鼓看作是神器,並具有多種的功能,因此,製造木鼓與木鼓舞的活動,是村寨中的重大事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參加。從進山選樹、伐木、拉運下山、村頭制鼓,直至迎鼓送放到木鼓房等,都有嚴格程式和禮儀,並在「魔巴」巫師的主持下進行,人們和著巫師的唱誦唱歌起舞,是最為原始的木鼓舞形式。

『叄』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它的由來是什麼

鼓是非洲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中的重要樂器。你知道它的起源嗎?接下來,我將介紹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據《禮記》記載,明朝的湯唯,在早期的傳說中,「一七家」曾有「土鼓」,即土鼓。由於鼓有很好的共振功能,聲音越強,而且聲音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中國先民用來提振軍隊。據說,在涿鹿戰役中,黃帝征服蚩尤時,「黃帝以皮為鼓殺魁,聞五百」(太平玉蘭582卷引述《帝國世紀》)。

中國、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和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鼓的發源地。歷史上,中國鼓在吸收了許多外國鼓的同時,也傳播到了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在中原地區,傳統的中國鼓是主流。邊疆少數民族的鼓聲既受傳統鼓聲的影響,也受外來鼓聲的影響,尤其是阿拉伯和印度的鼓聲。

『肆』 鼓的歷史由來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腰鼓,流行於唐代,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以甘肅省天水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鼓為例)。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伍』 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土鼓、骨笛和塤

史音我們人類遠古的先民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刨造了音樂,同時也創造了樂器。那麼最早的樂器是什麼?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樂器有哪些?有的學者認為最早出現的樂器是鼓。最古老的鼓是「土鼓」。用同土燒成鼓架,蒙上獸皮,用革扎的鼓棰。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土鼓」有山西省陶寺出土的「鼓」和甘肅省永登出土的「土鼓」,這些距今約有四千餘年(夏文化)。人類最早的樂器是打擊樂器,這是大家所公認的。首先,在音樂的早期形式中,節奏佔有員重要的意義。再則,打擊樂器的製作和演奏要比其它樂器容易。但是,大概由於鼓一類樂器難於保存,所以鼓還不是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最的的樂器。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出土的十八件骨笛,它用猛禽的肢骨製成,多為七孔。經間試:賈湖骨苗具備七聲音階結構,發音相當准確,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那樣的曲調。經科學測定:該骨笛距今為八千萬五百至七千六百年。它可以說是人類現存的最早的樂器了。舞陽賈湖骨笛證明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在史前時期已遠遠走在世界的前列。

『陸』 關於中國鼓的資料

鼓,鼓面朝前,右手執槌擊奏。用於歌舞。③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豬或羊皮 。用時左手豎抱,右手拍擊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漁鼓、竹琴等曲藝音樂的伴奏樂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體扁小 ,7個邊框上各裝一對小銅鈴 ,另一邊框系長穗,單面蒙蟒皮。用時以左手執鼓框,右手以指彈、挫或以指、掌拍擊。用於京、津一帶的單弦牌子曲。②太平鼓。於鐵圈上蒙驢皮、馬皮或羊皮,形如團扇。下置一柄 ,綴以鐵環或小鈸,用藤條敲擊鼓面,並震動鐵環作響。用於滿、蒙古、漢民族的民間歌舞。③達卜。維吾爾、塔吉克 、烏孜別克等民族的手鼓。圓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驢皮,框內綴若干小鐵環。演奏時兩手把鼓框,重心置於左手,擊鼓面並搖動鼓身。④薩滿鼓,又稱抓鼓、手鼓、單環鼓。流行於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民族。圓盤形鼓面,蒙驢、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錯扎有皮帶或鐵條,上系10餘枚銅錢。用時左手執皮帶或鐵條,右手執鼓槌,用槌頭或槌身敲擊。用於薩滿教祭祀儀式。
鍋形鼓 ①納格拉。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鐵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驢皮,大者鼓面直徑27.5厘米,小者面直徑20厘米。常兩個一對置於地上演奏,兩手執槌敲擊,兩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稱花盆鼓。由堂鼓演變而來 ,又稱南堂鼓。鼓框木製,鼓身上大下小,兩面蒙皮,形似花盆,用雙槌擊奏。相傳南宋梁紅玉曾擂缸鼓助陣。現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伴奏。有時亦獨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借鑒西洋定音鼓的結構特點,研製出定音花盆鼓 。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 。 春秋戰 國 時期已流行於今陝西省,
史稱秦箏。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於梧桐木。琴面張弦,
每條弦下設箏 柱 , 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和轉調。最初為 5 弦,經過9弦的過渡,戰國末期發展為12弦。唐以後為 13弦,明、清以後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 21 弦、25弦,並改傳統絲弦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以後又試制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 G~c2, 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 ,25弦箏G~e3 。今常用21弦箏。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於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 ;客家箏曲分大調、串調 、小調 3 類 ,代表曲目有《 出水蓮 》、 《 崖山哀 》、《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為主要內容,代表曲目有《雲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二胡

中國傳統的擦奏弦鳴樂器。因張兩條弦,故名。又稱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國唐代的奚琴 ,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種樂器。在宋代又稱稽琴、二弦 。唐宋之際,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彈撥兩種演奏方式。拉奏時以竹片在兩弦之間摩擦發音。北宋時才出現以馬尾弓拉弦的胡琴,並逐漸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經過元、明兩代的發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現四胡、京胡和板胡。為適應民間其他地方戲曲和器樂的需要,出現了形制各異的胡琴類拉弦樂器,如廣東的粵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墜胡、壯族的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桿、弦軸、琴弦、千斤、弦馬、弓子等部分組成。琴筒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多以紅木、紫檀木或烏木製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軸縛內、外兩弦。過去用絲弦,現用金屬弦或尼龍纏弦 。千斤為有效弦長的固定點,由稍粗的軟絲弦繞扎在琴弦和琴桿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軸距離的2/3處。有活動的與固定的兩種。琴弓為細竹縛以馬尾,弓毛夾置於兩弦之間。多採用五度定弦 ,內弦可定為從 g ~ e′,外弦可定為從 d′~b′�。為了特殊要求,也有以四度或八度定弦的。演奏採用坐姿,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運弓。

二胡

近代民間音樂家阿炳、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對二胡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炳創作的 二胡獨奏曲有《二泉映月》、《聽松》,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等 。
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現了多種二胡改革品種,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低音二胡(大革胡)、雙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吹孔氣鳴樂器。多竹製,又稱竹笛或笛子;因橫吹,又名橫笛。廣泛用於中國戲曲、曲藝的伴奏和器樂獨奏、合奏。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距今有7000年歷史。其中長10厘米、管徑略粗的一根,橫開 6 孔,與今笛相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支2000多年前的竹笛。漢武帝時稱笛為橫吹,在鼓吹樂中使用普遍。魏晉時,笛在中國北方廣泛流傳 。唐代出現加膜笛 ,表現力得到擴展,吹笛名手輩出。宋、元時期,笛成為詞、曲、戲曲、曲藝伴奏中的重要樂器。元代的龍笛,已與今6孔竹笛完全一致。

笛子吹奏

笛的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是曲笛和梆笛。曲笛以伴奏崑曲得名。因盛產於蘇州,又叫蘇笛。管身粗長,音色柔和,廣泛流行於南方各地,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和崑曲等戲曲音樂中的重要樂器。音域為 a1~d4。梆笛以伴奏梆子類戲曲得名,管身細短,音色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在吹歌會、評劇和梆子類戲曲中使用。音域為d2~g4。此外還有12調套笛、按半音排列的10孔、11孔笛、便於轉調的加鍵笛、音域可調整的口笛、一支笛上兩個吹孔的雙音笛、多支不同音區的笛子扎在一起的排笛,等等。
明清以後,大量笛曲以戲曲曲牌形式流傳,還有一些傳統器樂曲牌保存於民間吹打樂中,有名的笛子獨奏曲有《鷓鴣飛》、《喜相逢》、《三五七》、《賣菜》等。

琵琶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為「批把」,即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曰「把」。凡抱在懷中用此法彈奏的樂器,早期都稱琵琶。
在中國歷史上 ,琵 琶 有 圓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兩類。圓形音箱的琵琶,相傳為秦代在鞀鼓(撥郎鼓)上安弦而改其為撥弦樂器 ,稱弦鞀,後世稱秦琵琶 。到漢代定型為4弦12品,用手彈撥。漢代解憂公主帶到西域,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以擅彈此樂器出名,後人又稱為阮咸琵琶,簡稱阮 。秦琴、月琴、三弦、雙清等屬此系統。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於4世紀由印度傳入。曲頸,頸上4相,用撥子彈奏。為區別於當時的直柄圓形漢琵琶,故名曲頸琵琶;又因傳入地稱龜茲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屬此系統 。宋代以後,曲頸琵琶名琵琶,漢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時曲頸琵琶頗為流行 。至明代 ,已發展為4相9品,19世紀初為4相10品 ,20世紀初增為12品 ,音域擴大至3個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橫彈為豎彈 ,以5個手指代替撥子彈奏,擴展了該樂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 。30年代初又增為6相18品,現為 6 相25品,半音齊全 ,廣泛應用於歌 、舞 、曲藝、戲曲的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重奏和獨奏。
琵琶獨奏曲有大麴、小曲之分。大麴又稱大套,多為多段形式的緊密有機整體或小曲聯套形式。大麴中又有文、武曲之別。文套風格秀雅,如《夕陽簫鼓》、《漢宮秋月》 ;武套氣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小曲又稱小套,通常為68板結構。
參考資料:網路全書
回答者: yuanxianlu - 秀才 二級 6-3 21:57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很好,不過我只是想知道是誰發明的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0% (0) 不好
100% (1)

『柒』 鼓的來歷

一、原始社會,人們敲擊石器給舞蹈助興。

二、陶器時代,人們能用陶土燒製成「土鼓」,並用蕢草製成鼓槌來敲打。

三、進入周代,土鼓已用於國家的各種祭祀與禮儀,周代是農耕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並制定了一套鼓樂的制度,從此鼓舞更加規范的用於各種祭祀、軍事、勞作及其他活動中。

四、由土鼓發展為用陶土或原木製成鼓腔,蒙上獸皮鼓面製成「革鼓」,則是鼓與鼓舞的又一次飛躍,還和當時對自然現象的崇拜與巫術觀念有關。

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春天氣候的溫馨、萬物生長的動態、音聲等,都融會於「鼓」這一實物與概念之中,認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聲像雷聲一樣可以引來雨水,滋潤農作物生長。

(7)最古老的鼓是在中國哪裡出土的擴展閱讀:

「鼓」來由的傳說

早在公元前26世紀,那時的宇宙萬物有五個天帝掌管著。黃帝軒轅氏為中央大帝,是天上人間地下的最高統治者。他統領這東方天帝太皞,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顓頊。總管著春夏秋冬和東南西北。

南方出現了一個叫蚩尤的的邪魔,他原本是南方大帝炎帝的孫子,為九黎部落八十一個兄弟的首領。他們獸身人面,銅頭鐵臂。他們野心很大,首先用武力征服了南方的苗人,組織了一支剽悍的軍隊。再用武力襲擊自己的老祖宗---炎帝,一直把炎帝從南方趕到涿鹿之野。炎帝無奈,值得向黃帝求救。

黃帝聞訊後,非常震怒,但為了說服教育蚩尤,黃帝曾派人向他講仁義的道理。哪知存心想奪黃帝寶座的的蚩尤,自持武力高強,根本不理這一套。於是,一場驚天動地的血戰在涿鹿之野展開了。

黃帝統帥著神兵天將,四方臣民浩浩盪盪的出動了,但蚩尤的軍隊根本沒把這些放在眼裡,迎上前去,展開了血戰。戰斗極其慘烈,經過九次大的交戰,屍骨遍地,血流成河,難分勝負。

持久的戰爭,無法使蚩尤軍隊降服。黃帝這時想到,如果造一面能發出巨響的大鼓,來大漲自己軍隊的士氣,挫損蚩尤的銳氣,這個辦法不是很好嗎?但這樣的大鼓,選什麼材料才能整天動地呢?於是他想到東海流山上的怪獸夔。夔形狀似牛而無角,而且身材高大,皮厚堅硬。它大聲吼叫時聲音大過一百個響雷。因此,黃帝命神兵天將,把它的皮剝下來做了一面大鼓。

有了大鼓,還需要一對鼓槌。這時,時刻伴隨黃帝左右的風伯,提起住在雷澤里的雷神,說只有用雷神的腿骨做鼓槌才相配。黃帝同意後,神兵天將取來雷神的雙腿骨,做了一對鼓槌。

大鼓造好後,黃帝將大鼓搬上戰車,令大力士常伯擂鼓。力大無比的常伯,掄起臂膀擂了九通鼓,直擂得山吼鼓應,天昏地暗,黃帝的軍隊士氣大振,殺向蚩尤的陣地。蚩尤的軍隊突然受到鼓聲的震懾,膽戰心驚,抱頭亂竄。當蚩尤帶著軍隊退到冀州時,被黃帝的神兵天將活捉,並砍下了腦袋。

這場戰斗,因為造鼓助威取得勝利。所以在以後的古戰場上,當倆軍交戰,往往用震天動地的戰鼓來鼓舞士氣,指揮作戰。

閱讀全文

與最古老的鼓是在中國哪裡出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十年後回國有什麼發展 瀏覽:942
義大利情侶哪個視頻是真的嗎 瀏覽:814
旅遊完中國各大景點需多久 瀏覽:281
義大利位於什麼山脈以南地中海 瀏覽:224
印尼手機怎麼交費 瀏覽:616
印度的萬國是怎麼造的 瀏覽:865
印尼屬於什麼半島 瀏覽:224
伊朗紙幣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101
伊朗粉紅清真寺現在長什麼樣子 瀏覽:719
越南傢具廠多少錢 瀏覽:255
伊朗紅花喝了有什麼好處 瀏覽:207
伊朗為什麼要殺美國特工 瀏覽:18
給伊朗匯款一次最多能匯多少 瀏覽:810
如何轉變中國廚師 瀏覽:342
中國聯通wap是什麼意思 瀏覽:436
犯罪逃到越南怎麼辦簽證 瀏覽:124
伊朗玻璃瓶多少錢 瀏覽:142
印度什麼宗教多 瀏覽:615
伊朗邊境線是什麼 瀏覽:794
中國在海外打工工資怎麼樣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