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個朝代有墓

中國哪個朝代有墓

發布時間:2022-07-22 23:43:20

『壹』 十三陵是中國哪個朝代皇帝的墓葬群

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1)中國哪個朝代有墓擴展閱讀:

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中國古代認為「事死如事生」,即使是陵寢,也要有好的設計和好的風水,因為這關乎於國家的運勢和未來。

明十三陵的陵區位於燕山山脈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里,便是被人稱為北京城"北門鎖鑰"的居庸關,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了。

明王朝是打敗元統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長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國境防線。在明代,沿著萬里長城,從東到西,一共設立了9個邊防重鎮,以防止外族的入侵,歷史上稱做"九邊"。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個典型的"邊塞陵區"。

如果登高俯瞰,就會發現,以長陵為中心的天壽山陵區,是一個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10餘公里的橢圓形山間盆地,其北面有天壽山,東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

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後山、龍山和虎山,西北有筆架山,東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長壽山,群山環繞,層巒疊峰。除此而外,陵區內的幾道水流,自西北而向東南,彎彎曲曲,穿流而過。

長陵作為遷都之後修建的首陵,規模最大,其凌恩殿是陵區中最大的建築,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聯想明成祖統治期間明朝的盛景,也大約能理解明成祖在選定此處陵寢時滿懷的雄心壯志。

『貳』 中國有墓門的歷史大約從哪個朝代開始算起

中國有墓門的歷史具體開始出現在什麼時期,目前不可考證。但從東漢開始,中國的墓葬才越來越多地有了墓門。
中國古墓,大多無門,是因為墳墓的結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變化過程。一般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通常的墓葬結構,一部分在地下,另一部分在地上,是由地下的墓室和地上的墳兩部分構成的。但早到一萬多年前,人類剛出現人死後要塋埋時,最多是挖個小坑埋上了事,甭說墳頭,恐怕連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到了孔子生活得那個時代,中國人可能才開始有了在墓室的地表以上,用土堆築起墳頭的做法。所以孔子講過古代「墓而不墳」,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孔子時代才有了「墳」的概念和做法。歷史一晃,已經發展到距今二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是說在此前七八千年裡,人死後下葬的墓可能都是不堆土,不做墳頭的。
這種沒有墳頭的墓葬,用考古行話叫「土坑豎穴墓」。就是埋葬時平地向下挖個深坑,放入棺木和隨葬品,講究點的貴族之類的人家,再在墓口鋪上大木頭做蓋,蓋上面厚厚地覆上土,埋得嚴嚴實實。但時間久了,當初蓋墓口的木頭就會腐朽,造成塌方,墓室里就被塌方掉下來的土填滿,再無空隙,不言而喻,這樣的墓葬肯定是沒有墓門的。
有了墳但依舊不做墓門的情況,到了西漢特別是進入東漢以後才發生了改變。原因是從那時開始,磚被大量應用到建造墓室中來。人們用耐腐的磚砌起四壁,墓頂也像造拱橋那樣用磚券起來,結實耐用,這才有條件使墓室變成了一個大空房子,裡面下葬的靈柩和葬器,基本上就不再會被塌方的土填埋了,這種墓叫做磚室墓, 也叫橫穴木。換句話說,從前做墓室是往深挖,像商代王陵,十幾二十米深的不算什麼;東漢開始流行往寬了挖,不那麼提倡深埋了,這和後來提倡薄葬多少有點瓜葛,但更重要的還是造墓的材料,一變過去用木為主而用磚為主的結果。甚至,有很多上講究的磚室墓,還有出入的磚門。這類講究家族有人去世,按當時的習俗要合葬於一個墓室里。這樣,先逝世的人先埋進去,多年以後,家族又死了人,可以把墓室的磚門打開,再埋人進去。之所以一個墓室里能先後埋葬很多人進去,關鍵是磚室墓牢固不塌方,墓室裡面沒有被泥土塌方埋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再利用,技術進步和喪葬習俗就這樣完整地結合到了一起。
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墓葬才越來越多地有了墓門,發展到宋元特別是明清時期,特製的石門和漢白玉的墓門,更是在帝王貴族階層成為了一種流行和社會身份等級的規制。由此可見,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說到古墓就想到該有墓門,是對考古常識缺乏全面的了解。歷史的真實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和絕大部分時間里,中國的古墓是沒有墓門的。

『叄』 中國古代歷史中哪一朝代的墓葬文化最為豐富

是目前所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城址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史開端被改寫
古城示意圖
良渚古城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
據新華社、都市快報報道 考古人員29日在浙江杭州宣布,良渚文化核心區域發現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古城。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
29日在杭州舉行的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介紹了良渚古城的發掘情況: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
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則表示,古城的建城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與規劃的,根據城牆外側疊壓的堆積中出土的陶片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其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工作後判斷。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國家文物局曾明確提出,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這是繼20世紀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細節
城牆比西安古城牆寬兩到四倍
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 (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據悉,去年6月,餘杭瓶窯鎮的葡萄畈村要建農民安置房,由於是遺址所轄范圍,考古人員先進場考古,意外中在一片稻田下發現一條南北向溝渠,後來發現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進而發現了四面古城牆。
爭議
城牆或改寫了最早朝代——良渚
嚴文明教授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
從1986年開始,良渚反山遺址、瑤山遺址、匯觀山遺址等先後發現多座大型墓葬,墓中發現大量玉器,有意思的是,一般有玉鉞隨葬的,通常也有玉琮隨葬。玉琮內圓外方,琮上一般雕刻著 「神人獸面紋」的神秘圖案,只有掌握宗教權力的巫師才能持有;鉞是古代一種兵器,是軍事力量的象徵,持鉞者應是軍事首領;琮、鉞合葬,說明墓主既是軍事首領——王,又是宗教首領——巫。
當時很多人問,葬在反山、瑤山、匯觀山的這些權貴人物,生前生活在哪裡呢?不久,在良渚遺址群的中心地帶,發現了莫角山遺址,解決了這個疑問。
這是一個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人工營造土高台,發現大片夯土層和夯窩等建築遺跡,以及成排的柱洞,說明上面曾經有大型建築,另外還有6個供祭祀時用的大土坑。這處罕見的良渚文化建築群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有「中心祭壇」和「中心神廟」的性質,不少人認為良渚時期的中心就在這里,上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
既然有王,有統治者,那是否當時已形成一個國家?「國」字外圍有個框,說明能稱為「國」的,外圍都有城牆。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圍繞著莫角山的城牆。
古城牆的發現引發了良渚古城還是良渚古國的爭論。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史開端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對這個問題,嚴文明教授說,需要留待考古進一步證明。但他也認為,良渚文化沒有消亡,而是在歷史的過程中,逐漸發展繼承下來了,並且明顯影響著以後的夏、商、周時代,像商周的青銅器上有一些良渚玉器上的花紋。

『肆』 中國有墓門的歷史大約從哪個朝代開始算起(

這個 大約是 從 唐末 五代 時期開始的
在北宋 就基本 有了 固定的模式

望採納

『伍』 馬王堆古墓哪個朝代

馬王堆漢墓是指漢朝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妻子辛追和其子利狶或兄弟的古墓。

在1972年開始至1974年全面結束,湖南長沙市東郊五里牌,發現一個古墓,通過發掘,立刻引起世界轟動,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該古墓的特點:一是發現了當時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屍體,此屍體為利蒼夫人辛追。二是年代久遠,距離當時發掘時間有2100多年,即為西漢時期。三是發現的古墓規模宏大,墓葬的隨葬品極為豐富、保存完好。這次考古發掘,有很多屬於考古界屬於首次發現的具有歷史、科研價值稀世珍寶,對研究西漢初期的歷史、文化、手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以及醫葯、防腐等方面都有極重要的價值,同時很多發現對研究西漢初期及先秦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著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

『陸』 湖南馬王堆墓葬是哪個朝代的墓葬

湖南馬王堆墓葬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軼侯利蒼及其家族的墓葬。

原長沙市東郊有兩個大土堆,相傳為五代馬殷的疑冢,故該地名叫馬王堆。1972年,由湖南省博物館對馬王堆進行科學發掘,發現地下共有三座漢代墓葬,編為1、2、3號。

在1號墓的發掘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女屍,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尚有彈性,推算距發掘已有2100餘年的時間,墓葬中還有綺、羅、紗、綿等大量珍貴紡織品。

以後又分別對3號墓和2號墓進行了開掘。根據2號墓中出土的「長沙丞相」、「軼侯三印」(均為龜紐銅印)和「利蒼」(玉印)3顆印章,以及1號、2號墓的隨葬器物、葬地位置關系等,證實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軼侯利蒼及其家族的墓地。2號墓葬的是長沙國丞相本人;1、3號慕葬的分別是他的妻子和兒子。

(6)中國哪個朝代有墓擴展閱讀

馬王堆漢墓的文物價值: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

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葯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柒』 關於各個朝代的墓葬的分別。

漢代墓葬結構

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

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級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在整個漢帝國或漢文化圈之內,墓葬形制大約可分為主流與旁支兩類。主流墓葬形制,是繼承先秦以來的豎穴木槨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發展出來的橫穴磚室墓,是漢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則如四川的崖墓、山東的石板墓、東北地區的貝墓等,屬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較不普及。因此,為了幫助讀者對漢代墓葬基本結構有所認識,以下我們將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豎穴木槨墓及磚室墓作詳細介紹。

[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豎穴木槨墓

漢代豎穴木槨墓的基本結構與先秦木槨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開掘一長方形土壙,作為放置棺槨的墓室。

槨室之構造一般均為長方箱形,槨板結合方式以凹槽榫卯為主。槨內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間,以放置棺木及隨葬品。

棺木之形狀,仍以長方箱形為主,亦有頭部較寬之例,至於現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蓋則極為少見。棺板之結合以榫卯或棺釘為之。

槨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種類型,大抵為防潮而設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數墓底有排水設施。而在挖掘墓室時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響區內,墓道為相當普遍的墓葬設置之一,可能是為施工方便而設,與墓主身分之高低並無絕對之關系。

[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

典型磚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豎坑,在豎坑底部橫開一穴,再在此橫穴中以塊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磚室墓築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磚室即築於豎穴之底部,不再開橫穴由於使用磚塊砌法的不同,磚室墓的墓可以發展成相當復雜的形式。

值得說明的是磚室墓的墓葬形式並非突然出現於西漢中期,其源頭也許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山西、陝西地區所使用的土洞墓習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實與磚室墓的橫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開掘一豎穴墓道,到底部之後,再向旁邊橫挖一洞穴,最初做為放置隨葬品之用的龕室,後來逐漸擴大,成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過戰國時期的洞穴為寬淺洞,到後來才轉變為深長洞。

另外,在戰國晚期河南地區還出現一種豎穴空心磚槨墓。這種墓穴的構造基本與豎穴木槨墓相同,唯木槨的部分轉由大型長方空心磚砌成的槨室所代替,磚槨內仍置木棺。由此類墓的規模和隨葬品看來,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為低級官吏或士人。

[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漢代為我國古代墓葬方式發生大轉變的時代。以來為墓葬主流的豎穴木槨土坑墓,在漢代轉變為磚室墓。若我們相信一個漢人處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據一套固定的習俗,而這習俗也反映出社會中所普遍流行的價值觀與宗教觀,因此這習俗的變動也代表人們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情況有了改變。

對於磚室墓的出現,我們可以從由磚塊築成之槨室要比木槨耐久這點討論,使用磚築墓是否來自於一種想要使墓室永遠不朽的希望?但此種希望又為何起始於中較低階層呢?有人主張這是由於當地缺乏木材,因而經濟力量較差的人就用的磚來代替。

不論事實是否如此,至少我們從墓葬結構的轉變推測,漢代的磚室墓很可能就是將豎穴磚槨墓的磚槨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鄭州出土的一批戰國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順序排列,最早為豎穴土坑,次為豎穴空心磚槨墓�9�6其次為土洞墓,再而為土洞空心磚槨墓,也就是橫穴磚室墓,最後有狹長土洞,證明墓葬形制的發展是有其傳承及脈絡可循的。

『捌』 各個朝代墓的結構及特點

1、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斗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棱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發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系,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3、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舍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4、南宋到明末清未從南宋到明末清初這一段時期,兵禍接連不斷,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幾次自然災害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國力虛弱,王公貴族的陵墓規模就不如以前那麼奢華了。再後來到了清代,

5、康乾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個朝代有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戰爭美軍有哪些部隊 瀏覽:21
榴槤泰國的和越南的哪個好吃 瀏覽:385
越南生意最好的理發店多少錢 瀏覽:433
怎麼在印尼開通移動國際漫遊 瀏覽:785
印度人怎麼換衣服 瀏覽:595
中國象棋怎麼看局 瀏覽:183
英國私人公司如何上市 瀏覽:819
在越南吃什麼面 瀏覽:95
伊朗北部靠近哪個國家 瀏覽:911
人民幣是印尼盾的多少倍 瀏覽:790
印尼的一畝地多少平方米 瀏覽:127
中國民航大學宿舍管理怎麼樣 瀏覽:473
英國做激光多少錢 瀏覽:671
英國護照加急多久 瀏覽:921
英國倫敦7月什麼季節 瀏覽:663
伊朗的一塊金幣是多少錢 瀏覽:629
2013年伊朗發生了什麼 瀏覽:50
二十千越南幣是多少錢 瀏覽:477
中國行政區劃圖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瀏覽:507
英國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