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套平原灌渠縱橫的原因
該地主要發展灌溉農業,天然降水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離黃河近取水方便,地形平坦易於修建。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在幾字形的黃河灣。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
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於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
又稱河套地區。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臨河區位於其核心位置,特別是烏蘭鄉勝豐村就稱為大後套。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市南部。
黃河在此先沿著賀蘭山向北流,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形成「幾」字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黃河灣。
❷ 江西千金陂申遺成功,它為什麼可以被人們稱為撫河上的「都江堰」
江西千金陂始建於中唐時期,距今已1200多年歷史了。古籍記載其「灌田各千餘頃」,被後人比作撫河上的「都江堰」。它的存在造福了千千萬萬的百姓,在古代是一個為百姓造福的工程,能留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要保護好它,不要讓他受到破壞。甚至至今都在為人民造福。
新中國成立後對灌區進行了,大規模新改擴建,新建的金臨渠覆蓋了古千金陂灌溉范圍。目前,歷經滄桑的千金陂仍矗立在撫河岸邊,為撫州市的城市防洪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❸ 介紹一下都江堰的具體構造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同時,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
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遊人,其中不少水利專家,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
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順山勢逐級長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初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現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
在玉壘山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等。
二王廟前岷江上的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
這上面有圖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3-08/07/content_128292.htm
參考資料:http://www.sichuantour.com/scene/detail.asp?ID=28
至於圖片你可以直接在網路里輸入都江堰即可看到構造圖了
❹ 我國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什麼
答:我國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期思陂,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灌溉工程。公元前七世紀末楚莊王時孫叔敖所主持興建。據《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知故址當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帶。杜佑《通典》認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壽縣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於固始縣史河東岸、泉河西岸的一個狹長地帶。史河在古代稱為"決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長、支流最多、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全長263公里,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是我國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支流之一。
(4)中國灌渠在哪裡擴展閱讀:
據《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知故址當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帶。杜佑《通典》認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壽縣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於固始縣史河東岸、泉河西岸的一個狹長地帶。史河在古代稱為「決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長、支流最多、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全長263公里,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是我國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支流之一。
史河發源於安徽省金寨縣大別山區,流經固始縣境入淮河。古代固始縣境內有自南向北分支的陽泉水(即今泉河),陽泉水往東北流,下游仍入史河。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上所說的「決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決水」。
史水繼續北流,經黎集石嘴頭、龍潭寺,到固始縣城北會灌河(古稱曲河),再到三河尖入淮河幹流。三河尖以淮河、史河和灌河匯流之要沖而得名。
❺ 中國歷代的水利工程~ 謝謝大家!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區。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於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
2.鄭白渠
鄭白渠是古代關中地區的大型引涇灌區,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鄭國渠和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白渠的合稱,近代陝西省涇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鄭國渠,十幾年後完工。乾渠西起涇陽,引涇水向東,下游進入洛水,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由於涇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時還可改良鹽鹼地,故使產量提高到每畝一鍾(六石四斗)。鄭國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西漢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引涇水向東,至櫟陽(今臨潼縣東北)注於渭水,名叫白渠。乾渠長200里,灌溉面積4500頃,此後灌區稱鄭白渠。前秦苻堅時期(公元357年~公元384年)曾發動3萬民工整修鄭白渠。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鄭白渠有三條乾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稱三白渠。灌區范圍主要分布在現在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過石川河,在下縣(今渭南縣東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代初期鄭白渠灌田1萬多頃,後來由於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積減少到6200頃。當時鄭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專門條款,後來歷經各個朝代,不斷得到修復和發展。
3.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市北)。
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
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為天平渠,並成單一渠首,灌區擴大,後也稱萬金渠。渠首在現在安陽市北40餘里,漳河南岸。隋代(公元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後這一帶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陽河)為源的灌區。唐代重修天平渠,並開分支,灌田十萬畝以上。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國還有時修復利用。1959年動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庫,兩岸分引庫水,灌田數百萬畝,代替了古灌渠。
4.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
築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於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築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築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樑為支架。這座壩平時可以下擋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鄉數千頃農田灌溉,並通過南塘河供寧波城使用。為防止洪水湧入城市。以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時期都對工程進行維修。
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加高堰(壩)頂1尺,清代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曾進行較大修治。公元1914年清理堰上淤積,使水道通暢。目前所見它山堰頂長134.4米,堰頂寬4.8米,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1987年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5.芍 陂
安徽壽縣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於安徽省壽縣南。春秋時期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孫叔敖創建(一說為戰國時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地方,發掘出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水利工程(草土堰)遺址,伴隨出土的有漢代時期鐵錘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區面積,在公元4世紀~公元13世紀常見記載,有灌田萬頃、灌田五千餘頃等說法。自古來芍陂工程的人為破壞嚴重,多次受到戰爭波及,以致到民國年間,芍陂灌溉效益越來越低,1949年實灌面積僅8萬多畝,現為淠史杭灌區的一個反調節水庫。
6.靈 渠
靈渠是中國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又名陡河、興安運河,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靈渠是世界最早的有閘運河。
秦國統一六國後,向嶺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監郡御史祿鑿靈渠運糧。它溝通了湘江和灕江,由於歷代不斷增修改進,技術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餘年來嶺南(今中國南部廣東廣西)與中原地區的主要交通線路,直至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通車。靈渠渠首處用攔河壩壅高湘江水位,將其一股(今稱南渠)通過穿越分水嶺的人工渠道引入灕江上源支流,並對天然河道進行擴挖和整治後,入灕江;將另一股(今稱北渠)另開新渠屈曲於湘江右岸再入湘江,綜合地實現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項功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靈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傳統工程面貌,使其成為灌溉、城市供水和風景游覽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無通航作用,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7.後套八大渠
後套八大渠是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黃河後套八條引黃灌渠。位於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南臨黃河,北與烏加河交界。自西而東是:永濟渠(又名纏金渠)、剛目渠(又名剛濟渠)、豐濟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義和渠、通濟渠(原名老郭渠)、長濟渠(又名長勝渠)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渠)。
各渠都從黃河引水,退水到烏加河。黃河後套水利開始於漢武帝元朔年間(公元前126年前後),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也曾在此開辟陵陽渠等。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乾隆時期以後,水利發展較快,但黃河水位常有變化,渠道也常淤斷或重開,所以渠長及灌田面積,歷年變化很大。這些渠道很多是由民間私人組織開鑿,開一渠有歷十多年或幾十年的,主要依據技術人員的經驗進行施工。進口缺乏控制,引水量決定於黃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首比降較緩,清淤工程量很大。
清代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政府任命貽谷為墾務大臣,由國家強行贖買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統一灌區管理,進行較大規模整頓,增加了灌溉面積,訂立了收取水費制度,灌區維修經費得到一定保證。
8.邗 溝
邗溝是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里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81年)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在公元前486年築邗城(今揚州市),開通邗溝。最初南端自長江引水北流,向北繞經一系列湖泊,以較短的人工渠道相連接,航道彎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於上游開支河從今儀徵引江水通航,並在運河口建堰埭、水門節水,河上也建有多處堰埭。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兩次重開此河,成為南北大運河中的重要一段。
在中國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連。唐代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儀征運口並用。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開通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❻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哪三部分組成簡要介紹其歷史地位。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魚嘴分水堤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2、飛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
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
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自動泄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
3、寶瓶口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自行調控的節制閘,是自流灌溉渠系的總開關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6)中國灌渠在哪裡擴展閱讀: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傑作。
❼ 白起渠在哪裡
湖北宜城:
中國最早的人工渠《白起渠》被《中國水利之最》列為「我國最早的灌溉渠道」的三道河長渠,又稱白起渠,位於湖北南漳縣和宜城市之間,是戰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渠首西起南漳武安鎮西3.5公里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附近島口入漢水,全長49.25千米,因渠首攔截蠻河,長近百華里,故稱「百里長渠」。此外,長渠有支渠38條,渠身建築物126處,「結瓜」工程(主要是指10座中小型水庫、2671口堰塘)等多處。百里長渠灌區包括宜城、南漳6個鄉鎮及4個農場,面積達978.28平方公里。它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長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曾是秦將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國鄢城(今宜城市)的戰渠。長渠之名,最早見於中唐時期的《元和郡縣圖志》:「長渠在縣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兩道,爭灌鄢城。」據宋曾鞏《長渠志》記載: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遣白起攻楚鄢郢(今宜城)。白起率兵進逼鄢城後,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即利用鄢城及周圍地理面貌、地勢條件,於距鄢城百里之遙的武安鎮旁漢水支流夷水(今蠻河)河段上壘石築壩,開溝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秦楚鄢城之戰,是歷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戰事之一。
《中國古代戰爭史》、《水經注》中都記載了當時的戰況:「水潰鄢城西城牆,又決東城牆,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戰事結束後,鄢入秦,秦以鄢為縣(宜城古名鄢)。之後,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戰渠」變「灌渠」,人稱白起渠。渠首在鄢城外百里許的夷水上建壩,渠道下連土門陂、新陂、熨斗陂、臭陂和朱湖陂等,可蓄水灌田。朱湖陂以下入木里溝。木里溝在宜城東、上口離城三里,為楚國早年修建的引蠻水的木渠工程。漢代南郡太守王寵又開鑿,「灌田七百頃」。故《水經注》記載白起渠灌田三千頃,木里溝灌田七百頃。《讀史方輿紀要》也有相同的記載: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里,亦曰羅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竭,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今長渠是也。
據統計,渠首曾先後經過10次維修、護建和改建,包括現在的白起碑閣亭,亭內保存了大量的碑記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題字。其中唐宋元各朝曾對白起渠進行過五次大的修復,分別為唐大歷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使之發揮了很好的灌溉效益。據記載:唐大歷四年(769年),梁崇義在今南漳縣東南四十五里的蠻河上建武安堰。北來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縣令孫永重修,並制訂用水管理辦法。宋代治平三年(1066),由宜城縣令朱孥主持,進行大規模修治擴建,在渠首盧家畈築「靈溪堰」,以攔截壅高蠻水,渠水東南流,其下渠道與49陂相連,下游分支通長渠。灌溉面積大為增加,達6000餘頃。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興屯田39處。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斗門,並訂立灌溉用水制度。以至於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稱其時長渠「溉田三千頃」。北宋曾鞏著《襄州宜城縣長渠記》載:「酈道元之謂溉田三千餘頃,至今千有餘年」。宋鄭獬著《襄州宜城縣木渠記》說,漢南郡太守王寵復鑿木渠與之(長渠)合,「溉田六千頃」。然而,到了明代長渠逐年湮塞,漸致完全湮廢。到了清代,在人口劇增的壓力下,修治長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議事日程中。嘉慶十二年(1807)、咸豐九年(1809)、光緒三十一年(1905),宜城縣令及士民曾幾次請修,然因地域間的利害沖突,議不能決,而未果。1939年,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駐防宜城縣,在調查了解長渠久治不廢的基礎上,電請湖北省府明令復修。湖北省府於1942年動工復修,至1947年兩度興工修渠,終因時局動亂等因素半途而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長渠終於迎來了春天。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廳召開全省第一次水利會議,會後通過修復長渠的建議。於1950年1月經水利部批准,並將其列為貸款工程項目予以支持。2008年三道河長渠被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起(?—前257年),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為秦國公族,故《戰國策》中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人。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是為秦德公。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