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午戰爭中鎮遠艦多少錢一艘,慈禧修頤和園的錢能買多少艘鎮遠艦或吉野號
鎮遠艦是穹甲巡洋艦,造價是30.5萬英鎊(英鎊比白銀是1:4多點),屬於當時世界一流戰艦。
吉野號花費30萬英鎊,本來是清政府買的,但是因為買艦的錢被拿去造頤和園了。
慈禧修頤和園前後大約花了3000萬兩白銀,約750萬英鎊,包括戶部轉款,地方上供,挪用海軍買軍艦費用。
大概可以造25條鎮遠或吉野艦,
Ⅱ 甲午大海戰中購買艦艇要多少錢
定元艦造價150萬兩,當時普通家庭一年的開銷也就2兩銀子
Ⅲ 甲午戰爭中國給日本的錢都幹了什麼
分割地土給日本,還有用荒謬的理由給日本巨額賠償金,讓日本入駐中國建設軍事基地,實際上中國至今很多被掠奪的領土被列入日本國土范圍了,現在他們還想把釣魚島列入日本了==那些錢都給日本用來強化軍事能力了。比如琉球,以前琉球人是被日本人強行教唆成說日語的中國人,強制琉球成為日本領土,可見日本人多惡心,這就是日本人為什麼瞧不起琉球人的原因
Ⅳ 甲午戰爭期間中國向哪些國家買了軍艦和炮彈而不是戰爭前,而哪些國家拒不出貨
中國試圖向智利購買軍艦,但最後由於價格和日本干涉因素,落空
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海軍軍力單薄的情形逐漸引起清廷的重視,清政府臨渴掘井,認為「海軍定須多備快船,方能得力」,命令李鴻章迅速從西方訂購軍艦。同時有人配套提出就地雇洋兵,自成第二北洋艦隊,直開日本,攻打、破壞日本港口城市,作為北洋艦隊的一支機動兵力,擾亂日本沿海,牽制日本聯合艦隊。
當時英、德等歐洲國家對中日戰爭表示中立,只有智利政府願意向中國出售軍艦。但是因為價格過高、日本作梗等問題,使清政府這次尋購西方軍艦組建第二北洋艦隊的計劃最終落空
Ⅳ 甲午戰爭定遠艦和鎮遠艦多少錢買的
定遠艦造價+回國各項費用大約170萬兩白銀,2億5千萬白銀可以買大約147艘
Ⅵ 甲午戰爭時期除了慈禧挪用軍費,向英國美國借過錢沒
沒有借錢,確切的說借過但人家不借。英美法等國預先估計日本是打不過中國的,因此政策上面保持絕對中立,這樣的話實際上海軍偏向日本(當時日本海軍確實軍艦先進於北洋艦隊),陸軍偏向中國(陸軍武器從裝備上絕對碾壓日本)。安照估計的,北洋海軍被日本打殘,清朝陸軍碾壓日本,而清朝陸軍又不能登陸日本,日本軍艦又不能上岸進攻。期望日本把清朝打殘或者打平(日本與清朝打平手是當時西方國家的最好估算了,當時西方看不起中國,更加看不起日本)。希望日本削弱中國然後好繼續掠奪瓜分中國(之前1860年以後中國洋務運動,使得西方不敢小看中國,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也沒有討到好處,中法、中俄戰爭中國都沒有簽訂賣國條約。西方在遠東的力量不足以繼續獲得新的對華利益,那段時間西方對中國外交上態度是與比利時或荷蘭同等的次強待遇,例如李鴻章訪問德國),當然甲午一戰被打回原形了,這才有了之後無所顧忌的八國聯軍侵華。
因此當清政府向歐美借款購買智利艦隊時,歐美都以嚴守中立法為由拒絕借款。而英國還為日本提供軍艦用威爾士無煙煤和高爆彈。
如果真借款了,中國買到智利的7艘軍艦(智利急需淘汰原有7艘軍艦,即「卜拉德」、「「白郎古·恩卡拉達」、「埃斯梅拉達」、「額拉粗力士」、「平度」、「康德爾」、「林則」共7艘軍艦,用賣軍艦的錢再買新軍艦,而當時的中國就是最合適的買家,因歐美列強中立,只有智利一家肯賣中國軍艦,因此智利也是獅子大開口,要價與新軍艦一樣了,當然附帶滿編船員(由智利海軍充當僱傭軍),價格還未談攏,中國就戰敗了。),再維修保養原來的軍艦(原北洋艦隊軍艦計劃進行現代化改裝,即各艦加裝速射炮,更換動力系統,因經費緊張未能實施),戰爭結果或許就不是原來那麼慘了。
Ⅶ 兩億一千萬兩白銀在當時能買多少艘鐵甲艦
鎮遠艦是「定遠」級鐵甲艦其中的一艘,另外還包括同級同型的姊妹艦定遠艦,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第一級近現代意義的兩艘主戰軍艦。她們誕生於19世紀中後葉的中國洋務自強時代,最終又消逝在決定近代中日兩國命運的甲午戰爭中。定、鎮二艦由李鴻章主導購建,具體委派李鳳苞和徐建寅等人考察西歐多國,最後決定在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簽約建造兩艘鐵甲艦。李鴻章分別對此二艦命名為「定遠」,英文名稱Ting Yuen;「鎮遠」,英文名稱Chen Yuen。1885年10月二艦駛抵大沽口,鎮遠、定遠正式編入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鎮遠艦最終被日海軍俘獲。一八八〇年,李鴻章命出使德國大臣李鳳苞在德國伏爾鏗(Vulcan)造船廠以二百八十三萬両銀和六十八萬両銀的造價,督造兩艘長九十四點五米、寬十八米、吃水六米、排水量七千六百七十噸、航速十五節的鐵甲艦(Steel Battleship)與一艘長七十二米、寬十點四米、吃水四點八米、排水量二千三百噸、航速十五節的穹甲巡洋艦(Armour Deck Cruiser)。李鴻章親為三艦擬題艦名——「定遠」、「鎮遠」和「濟遠」,分別於一八八一年十二月、一八八二年十一月與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下水。軍艦造竣之時,適值中法在越南發生戰事,嚴守中立的德國拖延交貨日期,直至中法停戰議和,才將三艘軍艦移交中國使用。可以造74艘鐵甲艦.
Ⅷ 誰可以告訴我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的軍費支出是多少啊拜託了,百度了好久都沒查到。。。
2億3000萬兩白銀,其中3000萬兩是「贖遼費」
Ⅸ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損失的白銀都被日本用於何處了
「以甲午戰爭為契機,日本走向帝國主義早熟的步伐加速了。憑戰爭得到的巨額賠款(收到的是英鎊),成為1897年3月確立金本位制的准備金,此外,第一,抵補了甲午戰費的百分之三十(7900萬日元);第二,用作準備下次更大規模戰爭(帝國主義戰爭)的擴充軍備費用(約2億日元);第三,用來設立鋼鐵廠和擴充鐵路、電報電話事業(380萬日元);第四,用來充作經營台灣殖民地的費用(1200萬日元);第五,用來充作皇室費用(2000萬日元)和水雷、教育、災害准備的三種基金(5000萬日元)。就是說,以賠款為杠桿,和天皇制軍國主義緊密結合的日本資本主義確立起來了。┄┄甲午戰爭並不是由於帝國主義矛盾而爆發的戰爭,但在完成帝國主義世界體制和作為日本帝國主義形成過程的開端上,卻是劃時代的。」
——引自《日本近現代史》(第一卷)遠山茂樹(日)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Ⅹ 北洋水師沒錢買軍艦,真的是因為修頤和園嗎
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關於甲午海戰的失利,很多書籍、影視作品都描寫為北洋水師裝備落後於日本,甚至開戰時連炮彈都不夠,並將這個原因歸結為慈禧要修頤和園,海軍軍費都挪去修園子了,導致海軍幾年沒有購買新的艦船和炮彈。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北洋水師的覆滅真是因為修頤和園造成的嗎?
清政府真的沒錢嗎?
我們知道,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一批開明的官僚開啟了洋務運動,同時,根據條約,一個叫赫德的英國人來到中國,擔任了海關總稅務司。這個赫德很有本事,作為帝國主義的代表,卻為大清政府鞠躬盡瘁地收關稅,後來還官至正一品,授太子太保,可見,清政府對這個洋人派來的官員是非常滿意。
究其原因,是因為赫德掌管的海關稅收為清政府帶來了巨額的收入,從赫德上任時海關只有每年496萬兩稅收到1887年猛增到2000萬兩,佔大清全年財政收入的25%。可以說,這個赫德就是大清的財神爺。要知道,明朝時期全年的財政收入最高也才2000萬兩,要是崇禎有這么個財神爺,估計也就能平定流寇、剪除滿洲了。而洋務運動,朝廷開支,海軍軍費很多都來自於海關稅收。
所以,其實清政府其實是有錢的,特別是洋務運動開展起來,不是還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嗎?
錢到哪去了?
不過雖然有錢,朝廷要花錢的地方卻很多。首先是帝國主義的賠款,那是必須要還的,而且直接從海關稅收裡面扣除。另外,海防與陸防之爭也在考驗著太後老佛爺的執政水平,既然兩邊說得都有道理,那就都給錢,所以就有了左宗棠收復新疆與北洋水師的建立。
收復新疆是清政府歷史上的一大功績,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同時也阻止了沙俄向新疆地區的入侵。打仗就要花錢,更何況是在遙遠的新疆,那花的銀子更是不計其數,不過還好,最終仗打贏了,新疆也收復了,算沒有白花。
而海軍的建設更是一個無底洞,歷經十年,北洋艦隊才組建成軍,而且因為英國人敲竹杠,導致軍費超出了預算,後期維護也是一個天文數字,基本每年要花200萬兩。
所以說,清政府需要花錢的地方其實很多,而在其過程中也免不了各級官吏的貪污剋扣,真到了要花錢的那一級,估計能剩下一半也就不錯了。
關於頤和園
修頤和園其實是光緒皇帝的主意,皇上不是親政了嗎,而且太後也答應過了60大壽就將大權交出來自己去頤和園養老,而光緒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給您老人家修好了園子,您就遠離朝廷,安心地去那呆著吧!而且,負責修園子的大臣正是光緒的生父醇親王,而他同時也是海軍衙門大臣。
頤和園
所以,其實修頤和園和甲午海戰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並沒有什麼關系,本質還是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只是後來以訛傳訛,將海軍經費說成了北洋水師的經費,而且為了凸顯慈禧的自私與清廷的腐敗,在後來的文學影視創作中更是強調了這一論調。不過,歷史終究是不容篡改的,只要我們剝繭抽絲,總能探得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