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民族樂器的種類有哪些
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嗩吶、鼓等。民族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拉弦樂器。
1、吹奏樂器:木葉、紙片、笙(漢族)、蘆笙(苗|瑤|侗族)、確索(哈尼族)、巴烏(哈尼族)、口哨(鄂倫春族)、葫蘆絲。
2、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竹製口弦(彝族)、樂弓(高山族)。
3、打擊樂器:梆子(漢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漢族)、臘敢(傣族)、編磬(漢族)、木鼓(佤族)。
4、拉弦樂器:樂鋸(俄羅斯族)、拉線口弦(藏族)、二胡(漢族)、高胡(漢族)。
特色特點:器樂作品地方風格特點的構成,從技術方面講,它涉及到音樂的整個基本表現手段(曲調的音高關系、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速度、音區、力度、音色、演奏法、織體等)和整體性的表現手段,它們是組成—首器樂作品風格特點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根據我國傳統民間器樂曲表現的特點來看,一般地來講,地方風格的重要的組成因素為演奏技巧、民間傳統慣用的旋律展開手法、樂隊組合幾個方面。
2. 各種樂器各有幾弦有幾鍵
中國樂器
二胡:有二弦,四弦
月琴:四弦
三弦當然不用說
琵琶:四根
中阮:四根
柳琴:四根
古箏:不等,有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十六弦多種經過改良的箏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
西洋樂
拉弦類主要是提琴,一般四弦,也有六弦大提琴
撥弦最常見的是吉他,六弦,還有魯特琴,有六弦的也有十二弦的(這個暫時不太確定).
豎琴有大小之分,小的22弦,25弦,31弦,36弦,40弦都有,大的就更多一些有五六十弦的.
3. 古琴有幾根弦
七根
琴面從外向內由粗及細縛弦七根,古時琴弦用絲質製成,今多用鋼弦。如果弦繞至雁足時圈數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線接續增加弦的穩定。
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
(3)中國有多少種弦擴展閱讀:
款式分類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外形結構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4. 中國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現在國內最普及的古箏是多少根琴弦
古箏早在秦朝就在中國流傳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唐代最初的民間樂器從五六弦發展到十二三弦,直到明清時期,大多是十六到十九弦。經過不同地區表演者的發展,形成了風格各異、曲目豐富、雅俗共賞的不同流派的良好局面。目前古箏有二十一根弦。它優美的音色適合獨奏和合奏。
古箏是一種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樂器。分為本體(由共鳴箱和支架組成)和弦系(包括弦、弦軸、前梁、後梁和品)兩部分。目前古箏的弦數在19弦到26弦之間,規格很多。民間常用的古箏有十三弦和十六弦。改進後的箏有18弦、19弦、21弦、23弦、25弦等規格。製作古箏的材料一般是桐木和木支架。琴弦的質地過去大多是絲綢做的,但現在大多是金屬做的。前梁、後梁、聲柱多為竹製。古箏的統一規格是:1.63米,21弦。從早期到現代,出現了弦12、13、18、23、25等。在不同的地區,為鄭牽線搭橋的方法有很多。箏的新類型有「蝴蝶箏」和「轉調箏」。古箏的面板大部分是河南蘭考的泡桐木,框架是白松。古箏四周的側板上有紅木、老紅木(緬甸紫檀)、金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周圍的材料稍微提升了古箏的音質,尤其是老紅木、紫檀、金楠木.
5. 民族樂器有幾種拉弦樂器,各是什麼
拉弦樂器概述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 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樂鋸(俄羅斯族)、拉線口弦(藏族)、二胡(漢族)、高胡(漢族)、京胡(漢族)、三胡(漢族)、四胡(漢族)、板胡(漢族)、墜琴(漢族)、墜胡(漢族)、奚琴(漢族)、椰胡(漢族)、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大筒(漢族)、馬頭琴(蒙古族)、馬骨胡(壯族)、艾捷克(維吾爾族)、薩它爾(維吾爾族)、牛腿琴(侗族)、獨弦琴(佤族)、雅箏(朝鮮族)、軋箏(漢族)。
6. 中國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現在國內最普及的古箏有多少根琴弦
古琴身只用一根木頭製成,琴面用七根弦系著,古稱「七弦」。繩子用天鵝絨繩捆綁,並繞著繩子的軸線系好。它屬於音樂的「無馬樂器」;古箏由板、板、底三部分組成。第一個箏有五根弦,在警戒期結束時發展為12根弦,隋朝有13根弦,清代有16根弦,60年代有21根弦,最後幾年有24-26根弦。琴弦均勻地放在箏的表面,每根琴弦a由一個氣環骨線馬支撐,屬於斷開音樂的「馬樂器」。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國傳統的弦樂樂器。他有一個至少有3500年歷史的故事。古籍記載了伏羲傳說,使秦和神農做秦。舜設秦為五弦,文王加一弦,武王剪周,加一弦為七弦。古琴有十三個標志節奏的符號。它也是一種儀式工具。有七個聲音分散,按著聲音是九十一個一百四十七個。古琴音域寬廣,聲音柔和、沉穩、內向。古琴的意義不在於能力和動作,而在於意境和自然。古琴的密友可能會遇到,但不會被通緝。
7. 中國樂器有多少種分別是哪些
吹奏樂器
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 、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奏樂器
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