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有多少
正是因為人口太多、增長太快,中國才實行計劃生育,那麼中國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認為,由於農村大量超生隱瞞,中國實際人口早就超過15億,甚至達到16億了。其實筆者在《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麼樣?》一文已經分析,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最誇張估計,到2005年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達到15億[1]。
統計數據最權威的要算國家統計局了,2006年9月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總人口已達到13.07億人,比2000年底時增加了4050萬人。這是經過2005年底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後,匯總出的最新數據。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總結表彰暨技術業務總結研討會時,國家統計局局長指出:「目前人口調查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人口數大於各地匯總數。多年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2003年時統計局經過自己調查測算的全國總人口數為12.92億人,而各地匯總數只有12.60億人,兩者差距3200多萬人;2004年這一差距竟然進一步擴大到4600多萬人[2]。就是說2005年底的13.07億人口有超過4600萬的水分,實際各地匯總人口只有12.6億。與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測完全一致[3]。
4000多萬中國人哪兒去了?國家統計局認為主要是流動人口問題,各地都從本地的角度考慮,不希望人口數高於戶籍人口和規劃指標,以致影響人均指標和政績。但是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調查發現2005年底流動人口數只有1.47億人,這1.47億人口能夠誤差4600萬?
其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水分開始於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人口只有12.426億。這個數據比1999年國家統計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總人口少1648萬,比1998年年底少549萬。於是按照人口普查辦公告的1.81%漏報率(卻不考慮重報)進行校正,將這個數據修正為12.658億。就是說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經有2322萬。
對於1990年代以來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學界也認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成為「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的依據。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報率到底准確不準確呢?漏報是否嚴重?我們比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於當時流動人口不多,被人口學界公認是很准確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歷年出生人口數(萬)
近年每年兒童死亡40-50萬人,自殺29萬人左右,事故死亡13萬左右。根據1990年全國生命表(兩性合計),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從上表可見,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時候的10-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91618萬人,1990年普查為90759萬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萬(照道理說,2000年普查應該減少1997萬才是,因為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說明重報多於漏報2000多萬。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時候的18-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73097萬,1990年普查為73192萬,1982年普查為73677萬, 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萬,比1982年普查少580萬。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萬人口(0-37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0750萬;1990年的73192萬人口(8-45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1582萬。但是2000年的時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卻還有73097萬,說明重報多於漏報,18-55歲人群凈重報2000萬左右。
人們擔心流動人口導致漏報增加,但其實流動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報。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曠曠的,人都靜止在家裡,挨家挨戶計算人口,能夠比較得到准確的數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離開家,這個時候計算人口,一個人在蔡鍔路被數了,到中山路又被數一次,到黃興路可能還被數一次,當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沒有數到,但是被重數到的概率畢竟比沒有被數到的概率大。同樣的人口,只要動起來,就會給人城市人滿為患的感覺。
中國流動人口主要是18到40歲的青壯年,那麼我們看看2000年18到40歲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這個年齡段2000年人口普查為50555萬,1990年普查為50196萬(到2000年應該減少2.2%),1982年普查為50324萬(到2000年應該減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萬(邏輯上應該少1104萬),比1982年普查少231萬(邏輯上應該少1993萬),說明2000年普查重報明顯多於漏報(凈重報1000多萬)。
有人說低年齡組存在嚴重漏報。我們再看看低年齡組的漏報情況。1990年普查顯示0-9歲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萬,2000年普查顯示這個年齡組人口為22743萬,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萬,每年多出來116萬,似乎1990年0-9歲人口漏報5.4%。但是2000年後歷次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卻支持1990年普查結果,提示2000年對於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報。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為10664萬,比2000年普查的11379萬少716萬,每年少143萬;2002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為10252萬,比2000年普查的10928萬少676萬,每年少135萬;2001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為22339萬,比2000年普查的22839萬少499萬,每年少50萬。結合三次1‰人口抽樣調查和兩次人口普查,發現1990年普查的低年齡組凈漏報也不嚴重。
再拿1982年0-9歲年齡組(1973-1982年出生)為例,1982年普查顯示該年齡組為20544萬;1990年普查顯示為20700萬,比1982年只多出156萬,每年多15.6萬;2000年普查顯示這個年齡組為20444萬,比1982年普查少100萬,每年少10萬。就是說1982年普查的低年齡組也是准確的。
有人根據小學在校人數來推測生育率,說1990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有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毛入學率的分母。
小學毛入學率=小學在校學生總數÷小學校內外學齡人口×100%。
由於有留級等現象,毛入學率往往大於100%(發達國家也在103-110之間)。我國小學毛入學率:依照《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或《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資料,我們小學毛入學率在104-110%之間[8];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我們小學毛入學率在120%左右[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中國小學毛入學率在115-120%[10]。廣少奎等國內學者也認為2001年中國小學毛入學率是123% [11]。地區越發達,小學毛入學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陽區2000年都還是123.6% [12],那麼全國小學毛入學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陽區)的局部抽樣可以掌握准確的毛入學率,但是國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學率的分子(小學在校學生總數),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學校內外學齡人口),教育部的分母來自計生委和國家統計局(經過「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學在校人數來推測出生人口的話,必然導致15-20%的虛高。
等於是教育部從計生委借來分母,而人口學家又從教育部借來分子來推測分母,等於將計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結果當然與計生委和統計局的一致。
有些學者用小學招生人數來推斷中國的生育率,認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報。我國小學入學年齡是滿6歲,由於入學時間是9月,意味著最小的是6歲,最大的接近7歲,大多數人已經超過6.5歲。《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顯示,中國1990年以來小學平均新生年齡為6.9-7.0歲。因此小學新生相當於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們比較一下小學招生人數與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別。
1990年普查顯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萬,2000年顯示有2621萬,如果說是1990年漏報的話,那麼為什麼單獨那一年數字突然變化那麼大,而1989、1988年卻沒有那麼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暫不考慮。從上表可見,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數比小學招生人數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來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來漏報嚴重。但是需要考慮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級也存在重讀現象(雖然這個比例在降低)。
2、我國小學凈入學率不斷升高,現在已經在99%以上,綴學率不斷下降。
3、農民工孩子的流動性:1990年代雖然有農民工,但是當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農村,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鬆和民工學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學校因為小學人數劇減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農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後大量進城。農民工的流動性也就導致他們孩子的流動性,在農村學校入學一次,幾個月後在城市A小學入學一次,再過幾個月又在城市B小學入學一次。
4、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進城年輕農民工的數量增加,幾年前進城的年輕民工結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學年齡,進城的民工孩子的絕對數也不斷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漏報並沒有想像的嚴重,有10%的漏報就不錯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麼加上10%的漏報,生育率也只有1.3,遠沒有人口學界和統計局所認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報,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來每年出生1283萬左右有10%的漏報,那麼也只有1411萬,比統計局修正的1711萬要少。
就是說,即便低年齡組有一些漏報,但總體來說,重報遠遠多於漏報,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億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應該修正成12.658億。
那麼我們再來看2000年之後的人口水分為什麼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0-4歲人口分別為6938、6581、6413萬,平均每年分別出生1388、1316、1283萬,這些數據是連續一致的,也與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學界認為是出生漏報,將生育率修成為1.8左右,經過修正後,2001、2002、2003年的0-4歲人口變成了9287、8896、8553萬,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觀數據多出450萬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虛報出2270萬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萬,總水分就達到4600萬,這就是現在客觀數據與公布數據的差值!
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採納統計局總人口(2005年底13.0756億)推測中國今後人口高峰在13.4億[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億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億),那麼要是不停止計劃生育的話,中國人口高峰估計連13億都難以達到。那麼意味著中國人口結構嚴重畸形,未來養老金和勞動力的短缺遠遠比目前的認識要嚴重。
Ⅱ 中國中年的年齡段是多少
中國中年的年齡段41—65歲。
拓展資料
一、在中國年齡段的劃分如下:
1.童年:0歲—6歲(周歲,下同)
(1)嬰兒期0-3周月;
(2)小兒期4周月—2.5歲;
(3)幼兒期2.5歲後—6歲;
2.少年:7歲—17歲
(1)啟蒙期7歲—10歲;
(2)逆反期11歲—14歲;
(3)成長期15歲—17歲。
3.青年:18歲—40歲
(1)青春期18—28歲;
(2)成熟期29—40歲;
4.中年:41—65歲
(1)壯實期41—48歲;
(2)穩健期49—55歲;
(3)調整期56-65歲;
5.老年:66歲以後
(1)初老期67—72歲;
(2)中老期73—84歲;
(3)年老期85歲以後。
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新的年齡分段:
1、44歲以下為青年人,
2、45歲至59歲為中年人,
3、60歲至74歲為年輕老年人,
4、75歲至89歲為老年人,
5、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
Ⅲ 中國各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及其比例是急…
從年齡結構看:
2018年中國大陸0-15歲(含不滿16周歲)總人口為2億486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7.8%;16-59歲(含不滿60周歲)總人口為8億972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64.3%。
60周歲及以上總人口為2億494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總人口1億665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1.9%。
老齡化問題
全國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
2015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從年齡構成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09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8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6.3%;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5%。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人口
Ⅳ 中國現階段各年齡段人口數和各自占的比例是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現階段各年齡段人口結構
(1)0-15歲(含不滿16周歲): 17.8%(24719萬人)
(2)16-59歲(含不滿60周歲):64.9% (90199萬人)
(3)60周歲及以上:17.3(24090萬人)
其中65歲或以上:11.4% (15831萬人)
(4)18到55歲的中國人有多少擴展閱讀:
人口老年化問題突出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教的7%以上,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屬於人口老齡化國家。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產生的,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取決於出生、死亡和遷移三個因素。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
日本總務省今年9月公布的人口估算數據報告顯示,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達3514萬,占總人數的27.7%,人數和比例均創新高;其中,65歲以上在職人口數量達到770萬人,創下歷年來的最高紀錄,全體在職人員中,65歲以上者佔11.9%,約39%的在職老人為臨時工,達301萬人。
而中國人口結果卻和日本驚人的相似,這也是我國一直關注日本人口變動的主要原因。而2016年中國老人數量已達1.5億,占人口比重10.8%。以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老齡人口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1.73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
Ⅳ 目前中國有多少人口,15到55歲之間的有多少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截至 2010 年共有人口 13 3281 0869 人(採用四位分隔,下同),其中:
15-19歲 9988 9114 人
20-24歲 1 2741 2518人
25-29歲 1 0101 3852 人
30-34歲 9713 8203 人
35-39歲 1 1802 5959 人
40-44歲 1 2475 3964 人
45-49歲 1 0559 4553 人
50-54歲 7875 3171 人
55歲 1761 0528 人
合計15-55歲一共有 8 7019 1862 人,佔中國總人口數的 65.29%。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公報
Ⅵ 全國35歲到55歲的男人有多少人
8000萬人口。
據不完全統計的話,中國35歲到55歲的男性大概有8000萬人口。中國35歲到45歲的男人居多,但是在其他年齡的人群當中,這個年齡段的人占的比例應該是比較小的。這個年齡屬於中年期,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比較大的年齡段。
Ⅶ 中國18 到25 人數有多少
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國18歲到25歲人數沒有官方進行統計,無法得知,以下為2019年官方統計的未成年的網民的數量:
中國未成年網民已達1.75億,城鄉未成年人網路普及率分別為93.9%和90.3%。他們作為一股朝氣蓬勃的力量開始參與描繪中國網路世界的藍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創意和青春氣息將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義中國的網路世界和現實生活。
(7)18到55歲的中國人有多少擴展閱讀:
《報告》開篇給出了相關核心統計數據,其中關於互聯網在未成年中的普及情況,《報告》的表述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其中城鎮為93.9%,農村為90.3%。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所指的「未成年人」總數是1.88億,即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全國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不包含成人教育)人口數,不包括6歲以下群體和非學生群體人數。
對比2018年發布的相關報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城鄉未成年網路普及率的差距從2018年的5.4個百分點下降至3.6個百分點,反映了城鄉數字均衡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Ⅷ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中國人
正是因為人口太多、增長太快,中國才實行計劃生育,那麼中國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認為,由於農村大量超生隱瞞,中國實際人口早就超過15億,甚至達到16億了。其實筆者在《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麼樣?》一文已經分析,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最誇張估計,到2005年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達到15億[1]。統計數據最權威的要算國家統計局了,2006年9月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總人口已達到13.07億人,比2000年底時增加了4050萬人。這是經過2005年底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後,匯總出的最新數據。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總結表彰暨技術業務總結研討會時,國家統計局局長指出:「目前人口調查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人口數大於各地匯總數。多年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2003年時統計局經過自己調查測算的全國總人口數為12.92億人,而各地匯總數只有12.60億人,兩者差距3200多萬人;2004年這一差距竟然進一步擴大到4600多萬人[2]。就是說2005年底的13.07億人口有超過4600萬的水分,實際各地匯總人口只有12.6億。與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測完全一致[3]。4000多萬中國人哪兒去了?國家統計局認為主要是流動人口問題,各地都從本地的角度考慮,不希望人口數高於戶籍人口和規劃指標,以致影響人均指標和政績。但是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調查發現2005年底流動人口數只有1.47億人,這1.47億人口能夠誤差4600萬?其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水分開始於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人口只有12.426億。這個數據比1999年國家統計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總人口少1648萬,比1998年年底少549萬。於是按照人口普查辦公告的1.81%漏報率(卻不考慮重報)進行校正,將這個數據修正為12.658億。就是說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經有2322萬。對於1990年代以來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學界也認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成為「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的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報率到底准確不準確呢?漏報是否嚴重?我們比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於當時流動人口不多,被人口學界公認是很准確的。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歷年出生人口數(萬)近年每年兒童死亡40-50萬人,自殺29萬人左右,事故死亡13萬左右。根據1990年全國生命表(兩性合計),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從上表可見,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時候的10-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91618萬人,1990年普查為90759萬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萬(照道理說,2000年普查應該減少1997萬才是,因為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說明重報多於漏報2000多萬。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時候的18-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73097萬,1990年普查為73192萬,1982年普查為73677萬,
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萬,比1982年普查少580萬。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萬人口(0-37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0750萬;1990年的73192萬人口(8-45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1582萬。但是2000年的時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卻還有73097萬,說明重報多於漏報,18-55歲人群凈重報2000萬左右。
Ⅸ 中國20至55歲有多少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沒有統計「20至55歲」年齡段,而是統計了「15—59歲」,是89438萬人。
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
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
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
性別構成:
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城鄉人口: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Ⅹ 55歲以上的中國人有幾億
所以它的中國人有幾55歲以上的中國人有四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