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早是指我國的什麼地方」
上古之所謂中國者,即指後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與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後世中原之寬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貳』 什麼朝代開始稱中國的
國名釋義: 古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成為我國的專稱。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中國位於正中,故稱中國。
別稱: 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等。
【國名各種詞義詳解】
1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或直接指京師(首都)。
例a.《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
例b.《大雅·民勞》首節:「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第三節「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西周人對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
例d.《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
例e.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指中原地區.
這里的中國,已變成一個地域概念,且隨時代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西周初特指關中;到東周時,「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例a.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b.《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例c.《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其中「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中下游的魏國),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稱為「中國」。
例d.《史書·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例e.《資治通鑒》:與中國抗衡。
3.指華夏族居住的地區.
例a.《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例b.《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c.《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例d.《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4.中央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叄』 中國正宗的普通話在哪
中國正宗的普通話在河北灤平。河北灤平是普通話之鄉。灤平地區普通話發音標准,是中國普通話標准音採集地。
普通話,即標准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為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 。其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通行廣東話,中國台灣地區在官方場合也使用普通話,但是口音與大陸的普通話略有差別。
『肆』 中國的內地是指哪裡
非沿海地區都是內地。一般來說是指非東南部非沿海省份。
『伍』 中國的歷史由來
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農業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貴族國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到了西周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青銅工具逐漸增多。青銅器製造業也比商朝更加發達。
『陸』 大陸指的是哪裡
中國大陸指香港、澳門、台灣(包括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中國領土。
『柒』 中國大陸是指哪幾個地方
中國大陸包括:
27個省份:河北、河南、陝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除金門島、馬祖島、烏丘嶼等島嶼)、海南、雲南、四川、青海、廣東、廣西、甘肅、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
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7)正宗中國指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大陸是不含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政治領土,它包括海南省的南海附屬島嶼。也是中國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統治區域、或對其政府的一種稱呼。
此一用詞的產生,肇因於國共內戰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對立所導致的台灣海峽兩岸分治。(此外也存在其他兩種概念解釋,各種概念根據使用情況有所不同。在全國的正式統計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理名稱。)
20世紀90年代末,香港與澳門先後回歸中國,成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體系之下,兩地均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在官方語境中中國大陸包含港澳地區。
『捌』 中國是什麼
中國的起源與主體」
政權概念上的「中國」是由華夏族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締造者為漢族。承認漢族在中國的主體性與所謂的「大漢族主義」並不一樣,因為漢族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其前身華夏民族建立了中國,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一、「中國」一詞的歷史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百家的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二、中國一詞的含義
2.1 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2 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三、中國歷史簡介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唐代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學家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關於國名的相關記載
① 〔Central Plain〕指華夏族所居住的中原地區。
例A:《詩經·民勞》注 「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例B:《大雅·民勞》首節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尚書。周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指中原地區。
例D:《論語集解》 「諸夏,中國也」。
例E:《史記·武帝本紀》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F:《三國志》 「驅中國士眾」。
例G:《資治通鑒》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H:《史記·東越列傳》 「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例I: 《宋史·儒林六》 「使之安於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國於度外」。
「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王國」。相傳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②〔Central State〕中央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華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雖然南宋仍會出於地理稱呼習慣稱金所統治的中原地區為中國。。
③〔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④〔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恆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佛教徒譯稱「中國」。
註:需要注意的是,在日語中「中國」並不專指我國,還指稱日本的一個地區,也稱作中國(なかくに)。由於日語與我們的語言接近,很容易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