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古代的四大衛城是什麼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創設了衛所制度。當時全國有36衛,鎮海衛與威海衛、天津衛、金山衛列為明初四大名衛。除鎮海衛外,其他三大名衛為:
威海衛
明代倭寇屢犯我國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由於威海地處要沖,為加強海防,抵禦倭寇,明洪武年間設威海衛,屯兵駐守。並於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築威海衛城,從此,威海衛港便成為海防重要軍港。
天津衛
古代的天津是個漁村。元朝開發海運,在直沽寨一帶駐兵屯墾,成為水旱碼頭,改名為津海鎮。元亡以後,明代燕王朱棣興兵南征由此渡船,取「奉天承運,弔民伐罪,得民心,順天意」之意為「天」,取「渡河」之意為「津」,遂更名為「天津」。後來,各朝各代都在這里屯兵,明代設衛,最後才定名為「天津衛」。
金山衛
明代,沿海海氛不靖,鑒於金山沿海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與安慶侯仇成偕方鳴謙巡視浙江沿海,找一個地方建城。幾經籌備,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濱海的鹽業集鎮小官鎮築城設衛,因與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衛,人們稱小官鎮為衛城。
㈡ 威海衛在哪裡啊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背依縱橫盤亘的群山,是中國東部的一個戰略要地。它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遙相對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安全的門戶。素有「東隅屏藩」之稱的劉公島,突兀海上,橫立威海灣口,成為形勢險要的軍港重地。英帝國主義早對此地懷有野心。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8月,英艦「阿里斯特」號潛入威海灣,進行實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國東印度公司「阿美士得」號又潛入威海灣,搜集海口、航道、劉公島及港灣沿岸的資料。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強占膠州灣,俄國強租旅大,已經控制長江流域的英國,作出了強行向中國租借威海衛、在渤海與俄國對峙的決定。
一、英軍強占威海衛,逼迫清政府簽訂租約
早在1897年12月28日,當德國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膠州灣的時候,英國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書首相索士伯里,主張奪取威海衛。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說:「渤海灣上的均勢,由於總理衙門把旅順口讓給俄國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必須以你認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獲得當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衛後,對威海衛的優先佔有權,條件必須和給予俄國對旅順口的條件一樣。英國艦隊正由香港駛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竇納樂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本的佔領之下,此舉顯系「於日俄兩國為難」為由,予以婉絕。竇納樂仍以「制俄人之橫暴,預防貴國之危險」,「維持東亞大局」為由,堅持要租借威海衛。[/size]英國政府一計不成,又出一計,它轉而照會日本政府:「如果中國向日本支付全部賠款時,日本是否能撤軍?如果日本撤出軍隊,英國將要租借,日本對此有何異議?」當時,日本對以俄國為首的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正心懷不滿,當即答復如下:「賠款全部支付後,當然可以撤出軍隊;撤出軍隊後,如果貴國租借了威海衛,對清朝的獨立有幫助時,日本對此並不反對。」英、日默契合作。同時,英國又向占據膠州灣的德國作出保證:「英國雖佔領威海衛為根據地,但不侵害德國在山東之利益」,以此換得德國對英國佔領威海衛的的默認。[/size]從此,英國的態度變得越來越蠻橫強硬,他們將10餘艘軍艦開至煙台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4月30日派出慶親王和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竇納樂舉行談判。5月23日,中國向日本付清甲午戰爭賠款,日軍撤出威海衛。5月24日,英軍強行佔領劉公島。6月中旬,英國政府委派陸軍副將路易斯來威海衛勘測地形。
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貫做法。在軍事佔領已成事實的情況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衛軍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滅,被迫在7月1日,由慶親王和刑部尚書廖壽恆等與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
8月,英國海軍將領鐸沃德帶領軍隊佔領威海衛。
同月,中英雙方代表在劉公島西端的黃島上舉行租借儀式,並派山東候補道嚴道洪等人同英國人一起劃定租地界限。威海衛遂之淪為英國殖民地。
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賣國行為,激起了山東人民特別是租借地人民的義憤,威海人民從簽約之日起就開始了各種形式的反抗與斗爭。
二、中英圍繞收回威海衛的交涉與斗爭。
《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規定,「租期應按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將包括旅順租借權在內的我國東北全部權益轉讓給日本。旅順租借權的易手,使英國失去了繼續租借威海衛的比照,當清政府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收回威海衛的要求時,英國政府借口「旅順非俄國退讓,則英國所租借之威海衛不能與之事同一律」,拒絕交還。清政府屈從了英國的辯解,就此作罷。
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等,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會議對此爭論很大,特別是英國,拒絕歸還香港和九龍。然而迫於威海衛租期已近結束,1922年2月1日英國代表、外交大臣貝爾福不得不在會議上宣稱:「英國政府願將威海衛交還中國,以尊重中國主權,並實行門戶開放之原則。惟須與各國會同辦理,方可放棄此權利。」。
但英國並不願意無條件放棄它的在華既得利益。1922年4月,貝爾福致函中國政府,提出交還威海衛的五項條件:「一、威海衛之行政權,交還中國自行管理;二、威海衛之青龍島(即劉公島)應准英艦夏令停泊,作為避暑之所;三、威海衛市政應由中英雙方派員組成委員會管理之;四、外人權利之保障;五、改港之辦法。」
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為收回威海衛委員長,吳應科、吳佩光為委員;英國政府相應派出翟爾士為委員長,白倫特、高玲斯為委員,雙方組成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
10月2日,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在威海衛行政長官署開始談判。會談進行了五輪,雙方在威海衛將來關閉與開放、英軍艦將來能否在劉公島停泊避暑等問題上發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條件過於苛刻,談判毫無結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談判重新在北京舉行,經34次會議,雙方擬定《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
《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公布後,全國各地紛紛表示反對。山東省議會、山東旅京同鄉聯合會、山東各界聯合會、山東學生會、威海衛商會聯合會等團體,紛紛上書北京政府,要求無條件收回威海衛,嚴懲賣國賊。威海衛商會在呈送國會的請願書中稱:「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辦接收事宜,至今開會數月,梁等事事退讓,英國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陽還其名,陰據其實,使交還等於不交還,遂訂成一種確定斷送之條約,以陷威海衛於萬劫不復……。敝會等生斯長斯,痛癢相關,驚聞梁如浩等秘訂此喪權賣國條約,心所謂危,不忍緘默,所以懇請貴院咨行政府速將中英交涉經過情形付審查,並通知英國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國會同意,簽字無效各緣由,呈請公決。」
迫於輿論壓力,梁如浩辭職,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國政府卻表示,對於《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實質不能更改;倘中國必欲堅持者,英國政府寧做懸案處理。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後在黨的機關刊物《向導》上發表《英國與威海衛》、《可驚可駭的交還威海衛條件》、《國人還不急起抵制英國亡我的侵略嗎?》、《國民黨應號召國民反對英國的侵略》、《山東人民為威海交涉之奮斗》等戰斗檄文,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態度和嚴正立場,推動了無條件收回威海衛的群眾斗爭。
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總長顧維鈞接替梁如浩,與英國再次舉行談判。「磋商十數次,英使稍示讓步」,於同年10月又議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29條。
《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比之《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動,實質內容沒有什麼大的變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國務會議批准《專約》,英國政府也訓令其駐華公使從速簽字。而恰逢11月北京發生政變,曹錕倒台,《專約》未能完成簽字手續。雖然此時威海衛租期已滿,但一直沒能收回。
1929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了威海衛的歸還問題。英國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已於1924年議定為由,堅持原稿隻字不能改動,否則仍將這一問題擱置。中方則以時過境遷,原草案「應行修正之點甚多」為由,堅持重新擬訂。「雙方爭執數月之久,英始讓步允與中國開議。」
1930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其駐華公使藍普森為全權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談交還威海衛問題。2月13日中英雙方重開第五次談判,重行擬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協定》。同年4月18日,經南京政府國務會議允可,王正廷和藍普森在南京分別代表中英兩國政府簽字。
三、中國政府收回威海衛
《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簽字後,國民黨政府即於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籌辦接收威海衛辦事處,委任外交部司長徐祖善為特派員,朱世全為調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員到達威海衛,與英國駐威海衛行政長官莊士敦會晤數次,商定接收細目,籌備交接事宜。同時,對英管威海衛的情況,地方商業、財政、治安、市政狀況都作了調查,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書。
9月23日,國民黨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長王家楨為接收威海衛專員,徐祖善為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同時對接收後的有關司法、財政、郵電、軍事各方面事項作了具體安排。 ,
9月26日,國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藍普森關於英國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的照會後,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協定》。0月1日晨九時,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和英國公使代辦許立德在南京薩家灣外交官舍,分別代表本國政府互換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交收威海衛協定》及附件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同日,王家楨、徐祖善等率領海軍陸戰隊官兵300人,由青島乘海琛、鎮海兩艦抵達威海。英艦彼得斯菲爾特號鳴禮炮15響,以示歡迎。當日上午10時50分,接收典禮在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大院舉行。
下午2時,舉行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就職典禮,正式宣布威海衛地方行政機構——威海衛管理公署的建立。
嗣後,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山東省政府重新勘定邊界,將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衛界」和「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樣。
英國殖民統治32年之久的威海衛終於收回。
1930年以後,英國海軍每年夏天都到劉公島避暑。
1938年日本侵佔威海衛之後,英國僑民逐漸離開威海衛,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離,英艦也未到劉公島消夏。
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衛偽政府宣布英國在劉公島所受之權益期限已滿。無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國正式宣布撤退其駐威海衛艦隊。
至此,英國在威海衛再無任何遺留問題。
㈢ 哪裡是北方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衛城
榆林衛城——塞北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
從分段情況看,徹底修復段、基本完好段僅佔全部遺存段的55.35%。榆林城牆現有連續遺存段和遺址段各15段,遺存段中線長度合5280.38米,遺址段中線長度合計1288.4米。現存城牆段高度2.0-9.5米,頂寬0.32-9.71米,底寬0.48-15.31米,包磚層數25-118層。
榆林是當時陝北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作為其標志性建築之一的榆林城牆,蜿如一條巨龍橫卧於毛烏素沙地中,其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古色古香的街市風貌,充分體現了十五世紀以來陝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內涵,是研究陝北古代政治、軍事、文化、建築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載體,也是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旅遊事業的珍貴資源。
㈣ 什麼是北方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衛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3
㈤ 清朝有個地名衛城,是現在的哪個地方衛城而不是國外的地名,是中國的一個老地名。衛誠是現在的哪個省市
在網路上,對衛城有四個解釋,其中滿足你說的有兩個。一個是遼寧省本溪市五女山衛城,另一個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衛城鎮。附上地址,你可以自己去看看:http://ke..com/link?url=hoTLY--6_
㈥ 中國有哪三大古衛城食住行怎麼樣
北京,西安
㈦ 中國有哪四大衛
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
1、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海河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越天津市區蜿蜒入海,毗鄰首都北京和河北省,素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
2、威海衛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瀕臨黃海,西連煙(台)蓬(萊),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共為渤海鎖鑰,拱衛京津海上門戶。威海衛原為濱海漁村,漢稱石落。
3、金山衛鎮,上海市新建的石油化工衛星城鎮。位於杭州灣北岸、上海市西南境金山區南部,浙江省嘉興市正東部。離市區中心72公里,有滬杭鐵路金山支線(已經改造為金山鐵路)通達,滬杭公路途經此地。
4、鎮海衛,明代衛所名。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治今江蘇省太倉市。弘治十年(1497年)改置太倉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福建省龍海市東南鎮海。屬福建都司。轄六鰲、銅山、玄鍾三千戶所。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廢。
(7)中國衛城在哪裡擴展閱讀:
威海衛名稱的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後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里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
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夼」是窪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衛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頂山西古山環繞之下而得名,依這樣理解這個名字是依地勢而取的名字。
環翠樓公園東門北側還有一個立有「寶泉普濟」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打水。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
㈧ 當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都是哪裡
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1、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
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2、閬中古城
閬(làng)中古城,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千年古縣,中國春節文化之鄉,中國四大古城之一。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閬中古城「5A」景區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
3、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
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世界遺產中心描述稱: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4、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為7.279平方公里。
麗江古城有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納西古樂、東巴儀式、占卜文化、古鎮酒吧以及納西族火把節等,別具一格。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8)中國衛城在哪裡擴展閱讀:
主要景觀:
1、徽州古城
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朴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2、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平遙古城
古城內的景點有平遙縣衙、日升昌票號、文廟、清虛觀、平遙城牆、瓮城、角樓、點將台等。
4、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文昌宮、王丕震紀念館、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方國瑜故居、白馬龍潭寺、顧彼得舊居、凈蓮寺、普賢寺 等景點。
麗江為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州古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閬中古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遙古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麗江古城
㈨ 中國七大古城牆都是哪些
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城牆是明朝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牆面用青磚包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這是我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牆辟為環城公園。
南京城牆
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城牆內側周長33公里,現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有13座城門,現存4座。城牆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城牆上建有垛口13616個。南京城牆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
荊州城牆
即湖北省荊州古城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現城牆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牆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漿灌縫堆砌而成,城牆、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游龍之勢。
襄陽城牆
位於湖北小襄陽縣。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城高8米,周長6公里,四面六門,四角都有角樓。登小北門城樓可北眺漢水南望峴山,憑弔古戰場。
興城城牆
即寧遠衛城城牆,位於遼寧興城。城牆保存完好,屬明代建築,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牆內至今還有許多明清時的鋪面和街道,整個城市像一座明代建築博物館。
平遙城牆
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周長6公里,高8----10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辟城門6道,門外築瓮城。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現北、東、南三面城牆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北京城牆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㈩ 中國古代四大衛是那些
明代四大衛分別為: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
衛所制為明朝的軍事制度,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衛下有千戶所,千戶所下設百戶所。各府縣衛所歸各指揮使司都指揮使管轄,各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
天津衛: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成祖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
威海衛: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設衛。中國北方軍港,清朝北洋水師基地。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瀕臨黃海,西連煙(台)蓬(萊),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共為渤海鎖鑰,拱衛京津海上門戶。衛下設所,威海衛轄有左所、右所;成化元年(1465年)又設百尺崖後所。
金山衛:建城始為春秋時期。五代以前,大小金山附近為古金山港,福建等地航商,經常在此泊船貿易;五代吳越時,曾在古金山港口築城堡戍守;南宋駐金山水軍,拱衛京都臨安。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濱海的鹽業集鎮小官鎮築城設衛,因與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衛,人們稱小官鎮為衛城。明代的金山衛統領7個干戶所,有巡海船40艘駐衛,為太湖流域東南之屏障。在明代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鎮海衛: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築以備倭。鎮海衛既是海城又是山城。城內有後山、古山、召山、曜山、倉山,統稱「五星山」,合城外「酒桶頭」、「土地公山」兩山統謂「七星落地」。城南有象鼻山,與旗尾山相通,環抱鴻江港。鎮海衛現在在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是四大衛中保存最好的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