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人叫古為專

中國有多少人叫古為專

發布時間:2022-07-24 15:04:25

『壹』 全國有多少個姓古的人

新竹等地。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貳』 中國人有多少姓古的

古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在中國的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八位,在台灣省排名為第七十五位,人口約五十六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
古氏族人在中國大陸分布廣泛,在台灣省則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戶而居的形式,該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

『叄』 中國大陸姓古的有多少人


古氏族譜概述
作者 古小彬
〔摘 要〕族譜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氏肇姓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世人對古氏族譜的了解並不多。 〔關鍵詞〕氏族譜;古氏;論述 族譜,又稱譜牒、家譜、家乘、宗譜、世譜、統宗譜、會通譜等,是一個家族之中的生命史,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榮衰、升沉、婚姻、文化的全過程,都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來。它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譜牒之詞,初見於司馬遷名著《史記·三代世表》,文章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族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它的創建起源很早,隨著《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的考古發現,譯其所記載的是遠在商朝時期的「家譜刻辭」。 唐代以前的族譜,歸屬官修。族譜官修,還為上層人物「門當戶對」聯姻方式提供查詢服務。特別是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族譜也成了世族間婚姻與仕宦的主事依據,並得以迅速發展。宋代以後,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私家修譜才盛行起來,族譜、家譜亦進入尋常百姓家門。 古氏自古公亶父肇姓以來,雖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在數千年中,究竟編修過多少次族譜呢?目前無法了解。官修時期的族譜,亦未見流傳。 l 收藏 要對古氏家族譜牒的了解,必須知道收藏古氏譜牒的情況。 一般來講,舊時族譜在續修好之後,由族長、房長保管,至每年春節和清明時才恭放於祖堂以祭拜,嗣後將新出生的男丁增錄於「鴻丁譜」,並將已故者填明歿時葬所。而這些都是本地族譜,且數量不多,屬地方性藏譜。 若大量收藏且能供交流的藏譜者,當推圖書館。據筆者所知,收藏有古氏譜牒的單位和個人,計有: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台灣苗栗縣古氏宗親會古氏文獻室、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江西瑞金市古小彬等,尤以台灣苗栗縣古氏宗親會和江西古小彬所收藏族譜最多。 l 內容與結構 從目前流傳的古氏族譜來看,其基本內容與結構,大致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世系譜、遷徙圖、源流考、人物傳、恩榮錄、藝文志、遺像、墳塋祠廟圖、五服圖、族產、契約、字輩譜、族規、家訓、卷次、領譜字型大小等,尤以世系譜和人物傳為主要核心。 在這里簡要介紹一下譜名、譜序、藝文。 1、譜名 隨著人口的增多,居域漸廣,同是記載古氏家族的譜牒,冠名方式不一。如清代江西《寧都橫塘古氏六修族譜》,有地名、姓氏、幾修;廣東五華《新安堂古氏族譜》,標明堂號、姓氏;《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璧山縣天池古氏譜》,有地名、姓氏;《古氏二拾五府君派譜》,有姓氏、始祖;《新安古氏八修譜》,有郡望、姓氏、幾修。由此可見,譜名一般是由姓氏、郡望、堂號、地名、幾修、始祖等組成。 2、譜序 古氏肇姓已有數千年,唐代以前的譜序已失記。在南方以唐末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古雲應為南遷始祖的族譜中,要數江西省寧都縣、廣東省梅縣和五華縣的《古氏族譜》記載較為完整、全面。從五華縣《古氏族譜》序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古姓第一次修譜時間是在宋仁宗皇祐至嘉祐七年間(1049—1062),由時任殿中丞、勛都騎尉的古宗悅所修,但這次修譜時的序文已失。到了宋代紹興十四年(1144),古革、古堇、古鞏在梅州分了家後,各自修譜、各撰序文,是次以後的序文方見譜傳。 譜序一般延請那些取得一定功名或有很高譽望的本族士子、或外姓社會賢達撰寫,從而提高氏族聲望,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如明代洪武年間,廣東梅縣在第三次修譜時,請原任五軍都督府參議、後任程鄉縣知縣的樊思明和洪武五年壬子科解元、任職程鄉縣儒學訓導的劉德海分別撰寫《古氏宗譜引》和《新安古氏家乘記》。到了萬曆年間第五次續修時,則請廣東省潮陽縣人林大春撰序。林大春是一名進士,兩奉敕諭總理兩浙學政、參與預修《世宗皇帝實錄》、任職浙江等處按察司副使,他撰的序文,議人敘事,文筆精煉,深受世人好評。與福建省長汀縣毗鄰的江西省瑞金縣古姓,雖在明初拓基,卻以忠厚傳家,耕讀為本,至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續修族譜時,因族中沒有顯赫人物,只得硬著頭皮請縣中望姓楊氏家族的楊以兼撰寫序文。楊以兼在縣中是知名學者,進士出身,還擔任過康熙庚午科河南同考官,更主要的一點是因為他系古家親戚,不請他寫哪有更好人選? 不管在哪個時期寫的譜序,其內容都談及姓氏來源、家族人文狀況、遷徙路線、倡修者誰及修譜的經過,昭示後人應引起重視,「家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功用與國史相提並論。 3、藝文 藝文在古氏族譜中較為普遍,通常將家族源流考、人物傳、恩榮錄、像贊、族產、契約、字派、族規、家訓等編輯一冊,在卷中署「藝文」字樣。 藝文類多見於刊本,如廣東河源、重慶梁平、江西興國、湖南瀏陽等地古氏族譜,最為突出,且對族規、家訓之類,不惜篇幅地記載,從這里可以看出舊社會時族權統治之深刻。 當然家規族約是先祖對後輩的訓誨,教導該如何去做人。「每年於清明會中,或於家常往來之際,詳細宣講,俾我族人人恪守禮讓,不犯國法。」 l 其他 古氏族譜編修的年限,刊本一般都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手抄本則表現在每年或每幾年陸續謄錄完成。 而族譜的版本有木活字、石印、手抄、鉛印、影印等刊本,也有大幅的掛譜(如山東莘縣古氏掛譜)。 木活字和石印本多出現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四川諸省。如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編的《新安堂古氏族譜》、光緒十九年(1893)古耀金主編江西龍泉《古氏續修族譜》。 手抄譜在全國各省均普遍存有。如清代乾隆年間手稿後裔歷次手抄增續的廣西賀縣《古氏族譜》、咸豐四年(1854)廣東南海人古碩元修撰的《西村古氏家乘》、同治十二年(1873年)陝西宜川人古麗中編、後裔歷次續錄的《古氏淵源紀實》。 隨著影印機的問世,影印譜牒應運而生,圖書館和個人收藏者比比皆是。如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收藏的《繪圖古氏宗譜歷代書》、《新安堂古氏宗譜》。 至於鉛印本,在民國15年(1926)就刊印有廣東梅縣《古氏族譜》、1956年刊印有台灣美濃《古氏簡譜》。當代刊印的族譜,鉛印本是最為常見的。 參考文獻: ⑴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⑵古軍喜、古小彬編著《古姓史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肆』 姓古的中國有多少人啊!!!

古姓

一、姓氏源流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為氏,稱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以邑名為氏。據《潛夫論》上有關於「古成氏之後分為古氏。」的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指出,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據考來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據江蘇揚州中學退休教師古城厚老人講,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揚州府志》有載。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等地。(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擔任周族人的首領時,率領族人定居在岐山腳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這里,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開荒種地,發展農業,還興建了堅固的城牆和宮殿,使周國初具規模並逐漸強盛起來。古公亶父勤政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古公亶父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後代一支子孫,為了紀念祖上就以祖父稱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古,故古姓後人尊古公亶父為古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台灣,現聚居著古姓30000餘人(1978年統計時有20000餘人),在台灣姓氏排名中列為第75位,人口遍布島內各縣市,尤以桃園、新竹、苗栗、台中為最。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游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後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古氏在台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等地。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古姓的具體遷徙分布情況,詳見下第2樓跟貼資料《古姓遷史》)

三、歷史名人
古 弼: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 朴: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 柏: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古之奇: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雲應:唐朝人。在憲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經薦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廣東省南雄珠璣沙水村。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古應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人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咨議局書記等職。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時瓊崖民軍叛變,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起兵響應。中華革命軍興,往來於馬來半島和港澳間,任籌餉聯絡。1917年後任都督府秘書,隨孫中山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古應芬速歸見孫中山於黃埔永豐艦,佐治軍書。數月後,去香港籌餉,接濟各地討陳軍,是駐港討陳辦事處成員,開展籌款和聯絡工作,與鄧澤如等聯合策動滇、桂、粵等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受孫中山命,任大本營江門辦事處全權主任,組織力量討伐沈鴻英;3月,任大本營法制局長,繼後任元帥府大本營秘書長;8月,隨大元帥孫中山東征陳炯明,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兼軍需總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仍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1926年1月,任中央監委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古應芬任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財政部部長,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1931年回廣州,策動粵桂軍反蔣,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廣州非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古應芬在職忠心努力,協助孫中山革命成功。時值南北統一,訓政開始之際,他維系各方,關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揚,國葬如儀。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後,他即位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都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都來攻打他,為的是要獲得財物,古公直父就給了他們;過了不久,又來攻打,這回卻是為了要得到土地與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對抗。古公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沮二水,越過梁山,定居於歧山下。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歸附古公於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到了這時候,古公就揚棄狄戎 的習俗,而營建城池宮室房屋,將人民分成幾個邑落居住;又置職有專司的五官。於是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古公的長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歷,季歷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賢德的婦人,因此季歷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聖王的瑞應。古公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該是在昌吧!」長於太伯、次子虞仲曉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歷繼承他,以便將來傳位給昌,於是兩個人就逃到南蠻之地,學當地土著習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讓位給季歷。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後,子昌繼立,那就是西伯。後人尊號為文王。又追尊古公為大王。
此外,古姓名人還有:戰國時趙有隱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書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畫家古其品……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代因之.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改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大業初省東垣入新安,唐貞觀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縣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豳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邠州,後曾一度改為新平郡。治新平(今陝西省彬縣)。下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轄區約當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縣地。
河內郡:楚漢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一帶)。
2、堂號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
古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國寶堂」等。

『伍』 全中國叫 古全 的名字有多少

古姓在中國姓氏2017年排名中列第208位,而以全為名的相對較少,所以根據概率統計學來估計,全國同名同姓叫古全的不會超過五十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人叫古為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為什麼不能殺蝗蟲 瀏覽:737
中國哪裡採茶最早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要實行聯邦制 瀏覽:586
越南盾怎麼玩的 瀏覽:885
中國留學家長怎麼教育 瀏覽:367
印尼有多少個鎳礦冶煉廠 瀏覽:24
印度什麼季風降水 瀏覽:944
義大利維骨力哪裡有賣 瀏覽:197
印度衛生巾怎麼改造 瀏覽:814
中國哪些學院收幼師考生 瀏覽:354
越南福字怎麼寫好看 瀏覽:2
義大利延期居留條過期怎麼辦 瀏覽:846
蘇門答臘虎魚跟印尼虎魚怎麼區分 瀏覽:491
以色列最怕伊朗什麼武器 瀏覽:281
伊朗和美國怎麼發生了沖突 瀏覽:654
三星越南工廠生產的是什麼版本 瀏覽:351
有哪些中國風音樂 瀏覽:863
英國小學怎麼選校 瀏覽:676
辦英國留學簽證加急費多少錢 瀏覽:707
中國航空和信威有什麼關系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