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姓吳的祖先是誰
一、吳姓之源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二、吳姓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全台第一家。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名人志士
由於吳姓歷史悠久,從吳姓誕生以來,也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如:我們吳姓祖先吳太伯、入粵始祖吳吉甫、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祖籍河南省固始縣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浚,據固始縣地方史志記載:「開漳聖王」陳元光、「閩王」王審知、民族英雄鄭成功等,名人志士均祖籍河南省固始縣。著名《西遊記》作家吳承恩吳 炳 吳昌齡 吳長慶 吳 澄 吳大? 吳道子 吳 剛 吳 漢 吳嘉紀 吳 ? 吳鞠通 吳 萊 吳敏樹 吳 歷 吳 ? 吳 巒 吳 勉 吳其 吳 起 吳尚先 吳 綺 吳 潛 吳 融 吳如孝吳 芮 吳三桂 吳王僚 吳 偉 吳文英 吳錫麒 吳熙載 吳 曦 吳 煦 吳 炎 吳與 吳 ? 吳元濟 吳 曾 吳兆騫 吳 鎮 吳 易 吳應箕 吳又可 吳 質……等等。無論歷史,還是近代、現代,吳姓一天天昌盛、壯大,人才輩出,對我們吳姓來說,實乃是幸事也。
四、香港富商
吳光正:原籍上海,會德豐集團主席。 吳光正在上海出生,年幼來港,就讀於赤柱聖士提反小學及中學;其後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修讀建築,以繼承父業,但因個人興趣改讀物理及數學;接著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任職於紐約與香港的美國大通銀行,並與包玉剛次女包陪容結婚。1975年,吳光正加入環球船運集團出任董事;1981年,包玉剛擊敗英資大行怡和集團,成功收購九龍倉集團,吳光正亦從旁獻策。會德豐集團下控七家香港上市公司,計有九龍倉、置業信託、聯邦地產、連卡佛、香港隧道、寶福集團、海港企業;另擁有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馬哥勃羅發展。此外,吳光正個人持有四川有線電視台30%股權,整項投資額為5000萬港元。
五、海外吳姓
我們吳姓除遍布香港、台灣、澳門等祖國各地外。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世界各地,也可以這樣說,有人煙的地方,幾乎都有我們吳姓。可惜的是,我們吳姓缺乏一支領頭羊,沒人來組織一次世界級懇親大會,大家雖然都知自己姓吳,但問起我們吳家家史、名人志士,沒有幾人知道?這里,作為吳姓後代,我大聲疾呼:我們吳姓前輩們,能否站起來為我們吳姓組織一次光宗耀主的懇親大會。或把我們吳姓名人志士編輯出冊,以教後輩。
② 姓吳的來歷是什麼
源流一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中國樂曲的發明者。有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中說:「傳說中夏朝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古吳族人的後裔,當為吳氏之源。 [1]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亶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 (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吳姓祖先 源流三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我國少數民族中的吳氏,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吳氏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貴州苗族地區,他們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漢字姓,而成為吳氏的,也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於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吳氏。苗族吳氏,至遲在元朝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義首領,就是吳氏族人,名叫吳天保。明朝苗族吳氏中還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學大師、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吳鶴。苗族原本無姓氏,受漢文化的影響許多苗民借用漢族姓「吳」氏。清前期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時,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漢字姓「吳」氏來作為自身姓氏,進行苗籍戶口登記。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吳、龍、廖、石、麻」五大姓,而吳氏最多,排在首位。在貴州苗族地區,吳氏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漢字姓吳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漢字姓而形成。只如貴州台江縣方召「各務收」(即務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領導苗民起義失敗後,清朝政府強迫戶口登記,將「務收」家族的「務」譯成「吳」,其後裔於是變成了苗族吳氏。這些苗族吳氏,與漢族姬姓吳氏無任何血緣聯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吳,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間無內在的血緣關系。苗族吳氏在歷史上產生了大批優秀子孫,為中國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因此,吳氏史自然不能忽略這特殊的一支少數民族中異彩紛呈的吳氏宗族源流四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滿漢名臣傳》等的記載:⑴.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⑵.滿族烏色氏,亦稱吳色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吾塞部,滿語為Use Hala,漢義「皮帶」,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吉林烏拉(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松花江兩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烏氏。⑶.滿族烏拉氏,亦稱吳拉氏、烏喇氏,隸屬依徹滿洲,滿語為Ula Hala,漢義「江」,世居鄭家堡(今吉林雙遼鄭家屯)、烏拉街(今吉林永吉烏拉街)、黑龍江兩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隨軍駐守丹東鳳凰城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解氏等。⑷.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為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東北部)、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⑸.滿族烏爾漢氏,亦稱烏爾罕氏,烏拉爾汗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兀里坦部,滿語為Urhan Hala,世居遼河流域、烏嚕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⑹.滿族烏勒錫氏,亦稱吳爾錫氏,滿語為Ulsi Hala,漢義「掌管喂養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長白山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⑺.滿族烏靈阿氏,亦稱吳靈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烏陵部,金國時期稱烏林答部,滿語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蔡氏。⑻.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為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那氏、石氏、趙氏。⑼.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以地為氏,滿語為Usuri Hala,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東北)、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烏氏、武氏、吳氏。⑽.滿族烏蘇占氏,源出遼國時期女真烏薩扎部,以部(姓)為氏,滿語為Usujan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什海蘭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⑾.滿族烏扎庫氏,亦稱烏札庫氏,滿語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濟石氏、綏分。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阿氏、吳氏。⑿.滿族武佳氏,亦稱吳佳氏、烏佳氏,滿語為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武氏。⒀.滿族烏爾古宸氏,亦稱吳爾古禪氏、吳爾古察氏,滿語為Urguc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木楞(今黑龍江穆棱、雞東、密山一帶)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⒁.滿族烏爾瑚濟氏,亦稱吳訥虎沁氏,滿語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兩岸、烏蘇里(今烏蘇里江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⒂.滿族吳穆氏,滿語為Umu Hala,漢義「勿、不要、不行」,世居長白山區,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⒃.滿族吳努齊氏:滿語為Unuci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⒄.滿族吳濟克忒氏,滿語為Ugiket 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吳氏。⒅.滿族吳扎拉氏,又稱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烏扎喇氏,滿語為Ujara Hala,取首音為漢字「吳」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地區。始祖兀喇·忒秋和兒子吳扎拉·敦得力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鳳凰城駐防,居住於現白旗鄉吳家堡子、後營子村岔溝、民主二隊等地,岫岩滿族自治縣黃花甸子鄉關門山村的吳氏亦是由吳家堡子移居過去的。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烏氏、武氏等。 [2] 源流五源於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時虞仲的封地虞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虞仲的後代在周文王時曾被封於虞國(今山西平陸),公元前658年被晉所滅,其後子孫中有人便以國名為氏,姓虞。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領袖,姚姓,居於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金文中虞、吳字相通,其後亦有姓吳的,為山西吳氏。舜的三位妃子,嫡妃娥皇無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兩女八子,但子女都為不肖子孫。只有商均能繼承父業。舜去世後,中原形勢發生巨大變故,夏禹奪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領職位,建立起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長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區,繼續當有虞氏的首領。有虞氏成為夏朝的一個小方國,當時已從陝西東遷到今河南省虞城縣北,國號「虞」。在夏初虞國有虞思,曾幫助亡國的少康,並將兩個美麗賢淑的女兒嫁給少康為妻,終於幫少康復興了夏朝。商朝以後,虞國衰落中絕。大約自商均開始,舜的嫡傳子孫以虞、吳為氏。史籍《元和姓纂》中說:「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上古虞字寫作「吳」,只是到戰國時期,虞、吳開始區別。源流六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此外,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氏族人分布。據史籍《皇朝通志》記載,在滿州旗分內的高麗人中有吳氏。民國《奉天通志》也記載有吳那海,是高麗吳氏,歸旗,居海州地方。朝鮮族吳氏許多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到高麗族後形成的。除苗族外,我國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吳氏,他們大多屬於少數民族改用、借用漢姓「吳」而成,與姬姓吳氏沒有血緣聯系。但也有少數例外,如越(粵)族中的吳氏,就是吳國滅亡後,吳氏子孫南下逃難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為越人,漢武帝時有越人吳陽,封外石侯。
麻煩採納,謝謝!
③ 全國那個地方姓吳的人最多
廣東是吳姓第一大省
`一、歷史上吳姓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期,吳姓主要活動於江蘇、江西、安徽一帶。其中一支北上山東,西進山西,南回湖北,後又返江西。漢初,吳芮被封長沙王,他的後代在湖廣和中原地區形成了吳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晉時期,由於長沙太守孫堅的夫人是江南吳氏,其子孫策和孫權在江東建立吳國,吳姓在江浙地區更是迅速發展。唐朝是吳姓在南方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唐初吳姓已進入了四川,隨後由江西南部進入福建和兩廣。唐朝中葉,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吳朝」。從此,吳姓群體在南方的發展更為迅速,當代兩廣地區吳姓人丁興旺與越南的「吳朝」的建立有直接的關系。到元朝,吳姓首次進入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吳姓大約有1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張、趙、劉、陳、楊7大姓之後,為宋朝第8大姓。吳姓第1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吳姓總人口的13%,占江西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東、福建,這六省吳姓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南、江蘇、湖南,這四省的吳姓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吳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吳姓大約有23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吳姓人口總增加率為35%,凈增加了60萬。浙江為吳姓的第1大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9.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14.8%)、江蘇(13.3%)、福建(13%),這四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布於廣東和安徽,這兩省的吳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間,吳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和四川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閩粵兩大塊吳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吳姓的人口2460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根據新華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發布:國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吳姓保持第10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吳姓人口由230萬激增到近2460萬,增長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吳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吳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山東、四川、湖南、江蘇、福建六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和貴州,這四省的吳姓又集中了21%。廣東(包括海南)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9.2%,為吳姓第1大省,佔全省總人口的3%。形成了長江以南高比率和長江以北低比率的兩大吳姓分布區。在近600年期間,吳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向南方的移民已經成為主流。
二、當代吳姓的分布
吳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東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吳姓人口達到7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8.4人以上。吳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區僅占國土面積的5.4%,吳姓人口大約399萬;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6.1%,吳姓人口大約811萬;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0%,吳姓人口大約1126萬;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8.5%,吳姓人口大約124萬。
吳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吳姓在南方和東南地區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吳姓沿長江為界,華南和東南地區的吳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東南、粵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東南、浙閩交界中段、台灣南部等地區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區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5%;在長江以北,青海湖以東之間地區,吳姓分布頻率在0.7%—2.8%,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7.2%;其他地區,吳姓分布頻率不足0.7%,共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9.3%。
三、吳姓歷代名人
當然,吳氏最豐富,最光輝的業績還是在中國大地上,如果瀏覽一下彪炳於史冊的吳姓名人,便可知吳氏業績之一斑。戰國時有兵家和改革家吳起,曾輔佐楚棹王實行變化,促進了楚國的富強。秦朝末年,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吳廣與陳勝一起發動,領導了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並建立張楚政權,任假玉。東漢初有大司馬、廣平侯吳漢。三國時有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有文學家吳均,還有安徽宣城起義領袖吳承伯。唐代最著名的吳姓人物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吳道子,他擅長畫佛、道教人物,長於畫壁,筆記磊落,勢狀雄峻,相傳曾於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華。宋人蘇軾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因其高深的藝術造詣及對後代的巨大影響而被尊為「畫聖」,此外,唐代還有秉筆直書的史學家吳兢,龐勛起義軍將領吳迥。五代時後晉有名將吳巒。南宋有名將吳玠、吳嚴璘弟兄,音韻訓詁學家吳械,大臣吳潛,文學家吳曾,詞人吳文英。金有文學家吳激。元代有學者吳澄、吳萊,畫家吳鎮,戲曲作家吳昌齡。明代至近代,吳氏多畫家和小說家,例如:明代畫家吳偉,工畫人物,擅畫山水,獲御賜「畫狀元」印;清初畫家吳歷,擅畫山水,筆墨蒼潤,與王時敏等合稱「清六家」;清代畫家吳熙載,善花卉,工書法,尤精篆刻;清末畫家吳友如,作品參用西方繪畫透視法,構圖緊湊,線條遒勁簡潔,對以後的年畫、連環畫甚有影響;近代人吳昌碩,以寫意花卉、蔬果為主,工詩和書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書畫家、篆刻家;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寫出了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著名小說《西遊記》;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傑出作品,清末小說家吳活堯,是譴責小說的代言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此外,明代還有侗族農民起義首領吳勉,學者吳與弼,文學家吳應箕,戲曲作家吳炳,醫學家吳又可,南明將領吳易,以及引清兵入關、受封為平西王、後又割據稱帝的吳三桂;清代還有文學家吳綺、吳錫麟,詩人吳偉業、吳光騫、吳嘉紀,散文家吳敏樹、吳汝綸,醫學家吳鞠通、吳尚先,植物學家吳其浚,金石學家、文學家吳大微,江西石城佃農起義領袖吳八十、太平天國將領吳如孝。 http://tieba..com/f?kz=123441844
④ 吳姓的來源
一、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二、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渤海堂,為吳氏第二大郡望,今福建吳氏後裔大多為渤海堂。福建連城宣和培田村至今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吳氏族譜。該族譜不僅記錄了家族演變,更為重要的是紀錄了很多風土人情和詩歌詞曲。
四、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⑤ 吳姓的歷史上的名人
1、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吳廣
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
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
次年,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
3、吳承恩
吳承恩(1506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
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4、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5、吳道子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後。
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姓
⑥ 姓吳的歷史由來
吳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約2780萬人。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吳姓起源:
1,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騶虞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仁獸,傳說它虎身獅頭,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生性仁慈,連青草都不會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動物。《山海經》中說:「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吳部落勇敢剽悍,善於狩獵,首領叫吳權,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說明的是,炎帝是一個稱號或者說是職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擔任。與黃帝同時期擔任炎帝職務的人,是最後一任炎帝。
吳部落在姜水(陝西隴縣隴山東)活動,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吳山。吳權的後裔中有個叫吳樞的女子,嫁給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黃帝。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2,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那時,人們把掌管火種的首領稱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
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3,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
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4,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
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 5,由少數民族改姓。清朝時,滿族的多個氏族集體改姓吳,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吳。
⑦ 吳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哪些
吳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
一、吳姓的來源:
吳起是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學儒術於曾申門下,後棄儒學兵。最初在魯國時,受命指揮魯軍大敗齊國。之後前往魏國,得到魏文侯重用。
他指揮魏軍屢次擊敗秦國,佔領河西之地,為首任西河郡守,同時改革兵制,創建魏武卒,「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 。
後因魏武侯猜疑而轉投楚國,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進行變法。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短時間內成功增強了楚國國力,使楚國出現「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一度大敗魏國,「馬飲於大河」的強盛局面。
⑧ 吳姓有多少人口,吳姓起源及分布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 ,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吳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⑨ 中國姓吳的大概有多少人,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在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姓氏人口統計結果中,吳姓是位列第九位的大姓,大陸總人口約兩千四百多萬。浩浩盪盪的吳姓家族的形成以及廣泛的分布是在幾千年的發展遷徙中形成的。 就目前吳姓在全國的人口分布而言,呈現著典型的南多北少的局面,且東南部地區分布尤其廣泛。粵、蘇、徽、浙、閩、晉六省便聚居了近四成的吳姓人口,其中尤以廣東、江蘇、安徽為最,其它地區吳姓人口分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