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女心外科醫生有哪些
中國還真的沒有,不光出名的沒有,連普通心外科女醫生都少,我只在國外的電視劇上看到過,實習醫生格蕾裡面就有非常厲害的心外科女醫生,好象第七季或者第八季里,特別酷!
我們醫院心外科原來有兩個女醫生,結果都沒怎麼上手術,一個去體外循環了,另一個去ICU了。
好期待能出一個有名的心外科女醫生喲!
2. 中國古代的名醫一共有多少人,叫什麼名字,是哪個朝代
古代十大名醫:
1.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內邱縣), 戰國時代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2.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3.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4.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5.葛洪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葛洪精曉醫學和葯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
6.黃甫謐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還有《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7.華佗
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漢族。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
華佗醫術十分精湛,他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病就好了。
8.錢乙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
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9.朱震亨
朱震亨,字彥修,生活於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華(今浙江義烏縣)人,家居於丹溪,故後人尊稱為丹溪翁,亦稱為朱丹溪。自幼好學,師事朱熹的再傳弟子許謙學習理學,精通文哲,至四十歲才開始習醫,首先自學《素問》,而後又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門下。羅知悌雖為河間弟子,但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學,故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東垣、王海藏諸家之書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當時名家之說,開拓了知識范圍。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朱氏自創新說,自成一家之言,創立了有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及「相火論」學說,並於雜病提出了以氣、血、痰、郁的辨證治療方法,於醫學理論的發揮及雜病的治療作出了貢獻,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10.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於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
還有
一許胤宗
許胤宗,一作引宗,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於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餘歲。許氏乃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曾事南朝陳,初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義興太守;陳亡後入仕隋,歷尚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
許氏以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葯靈活變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紀中,他曾用葯物薰蒸法為陳國柳太後治病,時太後病風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葯,他以黃芪防風湯置於床下,薰蒸令葯氣如煙霧,入病人腠理而奏效,當晚太後能言,胤宗因此授義興太守。
許氏診病問疾,重視切脈,以探求病原,主張病葯相當,不宜雜葯亂投,唯須單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診脈用葯,獨具特色。
二、甄權
甄權,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於唐貞觀十七年(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甄權於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葯治。一生行醫,活人眾多:隋開皇初(581)曾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病辭職。甄權通頤養之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不必甘美。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親臨其家,訪以葯性及養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並賜壽杖衣物。當年壽終。
甄氏一生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一卷;撰有《針經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葯性論》四卷。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權之弟,生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唐武德年間(618~626)升太常丞,與兄甄權同以醫術享譽當時。立言醫術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葯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台秘要》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類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四、孫思邈
見上
五、張寶藏
張寶藏,字澹,唐櫟陽(今陝西臨潼)人,約生活於公元六世紀。唐貞觀年間(627~649),寶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長,時太京李世民患氣痢,諸醫屢治無效,於是下詔征醫方,寶藏曾患此疾,服乳煎畢撥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葯後,痢即全愈。寶藏因此授三品文官為鴻臚卿,是我國醫學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
崔知悌,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約生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座於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歲,崔氏出身宦族,歷任洛州(今河南)司馬、度支郎中、戶部員外郎,唐高宗時升殿中少監,後任中書侍郎,唐咸亨中(670~674)為尚書右丞。調露元年(679)官至戶部尚書。
崔氏素好岐黃之術,於政事之暇,喜從事醫療活動。擅長針灸,臨床診治,審病制方頗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為「灸骨蒸法圖」,即世傳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獻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產圖》一卷,均已亡佚,可於《外台秘要》中見其梗概。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七、張文仲
張文仲,約生於唐。武德三年,(620),卒於唐。聖歷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後至尚葯奉御。文仲通醫理,尤功風與氣之研究。他認為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若不能區分,會延誤病機而致死亡;治療氣病與風疾,醫葯雖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異。腳氣、頭風、上氣,常須服葯不斷,其餘則隋病情發動,臨時治之。患風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時節,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舊唐書。張文仲傳第141,卷191,中華書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時武則天令其集當時名醫共同編撰風氣諸方,並詔麟台監王方慶監其修撰。文仲撰四時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隨身備急方》三卷和《法象論》一卷,均佚。《外台秘要》中可見其部分內容。
八、韋訊
韋訊,道號慈藏,約生於唐貞觀十八年(644),卒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陝西關中)人,曾為道士,精醫術,則天時(684~690)為侍御醫,與當時名醫張文仲、李虔縱齊名,曾奉詔與張文仲為蘇良嗣診疾。中宗景龍年間(707~710)任光祿卿,掌御膳食,時年已古稀,不久告老還鄉。他施葯濟人,巡醫於民間,常帶一條黑犬隨行。玄宗重其術,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歸故里,世仰為葯王。玄宗賜號葯王,死後配祀葯王廟。
九、王燾
王燾,約生於唐總章三年(670),卒於天寶十四年(755),(今陝西縣)人,其曾祖父王珪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時,王燾為次子,其兄光大,司勛郎中。燾有二子,長子遂,曾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為蘇州刺史。
王燾幼年多病,年長喜好醫術,其母疾病彌年,有感於不明醫者,不得為孝子,遂立志學醫,八世紀初他曾任職於弘文館(唐代國家藏書處)長達二十餘載,在此期間,他博覽古代醫學文獻數千卷。凡所覽閱之書,均遂條採摘記錄,積累了大量資料。天寶年間(742~755)他因故被貶至房陵(今屬湖北),後出守大寧。正值當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錄經方,親施方葯,疾者多獲救治,遂立志編撰一部醫方大全。於天寶十一年(752)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傳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為《外台秘要》之簡本,惜已亡佚無存。
十、鑒真
鑒真,俗姓淳於,唐代佛學大師,生於唐垂拱四年,(688),卒於廣德二年(764)。
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雲寺(後改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景龍初年(708)隨師到洛陽、長安,屢從名師受教。開元元年(713)回到揚州時,他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任揚州大明寺主持。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並邀請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寶元年(742))鑒真接受日本接連人邀請。天寶二年(743)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均未成功。第五次東渡失敗後,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願始終不移。唐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餘人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
鑒真是我國第一位到日本開創佛教律宗的大師。當時日本天氣皇、皇後、皇太子和其它高級官員都接受了鑒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寶字三年,鑒真在奈良效區創建招提寺,並著有《戒律三部經》刻印流傳,是日本印板之開端。
鑒真通曉醫學,精通本草,他把我國中葯鑒別、炮製、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到了日本,並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勝寶八年),鑒真及弟子法榮治癒聖武天皇病,當時鑒真雖已雙目失明,但他以口嘗、鼻嗅、手摸來鑒別葯物真偽,辨之無誤,因此他在日本醫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稱為漢方醫葯始祖,日本之神農。日本醫史學家富士川游在《日本醫學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醫雖多,得祀像者,僅鑒真與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醫學史》)。
鑒真於唐廣德二年(764即日本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圓寂。葬於日本下野葯師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題鑒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國見在書目》中,著錄有「鑒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鑒真秘方》,其書久佚,佚文可以《醫心方》中考見。
十一、秦鳴鶴
秦鳴鶴,里籍不詳,生活於公元七世紀,曾與張文仲同為唐高宗侍醫,醫術精湛,針灸技術嫻熟。時高宗苦風眩,頭重目眩不能視,秦氏診查後認為是風氣上逆所致,砭刺頭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則天皇後聞而大怒,說天子頭上,豈可放血?此罪當斬,高宗李治認為醫生診病論疾,不可加罪,且頭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會及腦刻穴,微放血而愈。則天皇後於簾內拜謝,並賜物獎之見(舊唐書。高宗紀下第五,中華書局1955年第一版)。
十二、宇陀寧瑪。元丹貢布
宇陀寧瑪。元丹貢布(gYu-thogrNying-maYon-tanmGon-po)公元708年出生於拉薩西郊堆龍。吉納的醫學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寧是藏王松贊干布的御醫,祖父齋傑加戓巴扎是藏王貢日貢贊和芒松芒贊的御醫。相傳宇陀三歲時,從父瓊布多傑學習藏文寫讀、讀經,五歲時隨父受「日露化學」和「葯師佛修習法」等佛教密宗之開許儀軌。宇陀寧瑪。元丹貢布表現非凡的天賦,受到父親的悉心教育培養。
宇陀在家庭教育和醫葯世家的熏陶下,勤奮好學,從青少年時代起,在醫學方面就已有相當深厚的基礎。宇陀與王室太醫、內地醫家東松岡瓦有著深厚的師徒情誼,東松岡瓦將自己的醫著《醫治癇症·生命輪》(gZa-bCos,Srog-giKhor-1o)、《醫治狂犬證·匕首輪》(KhyibCossPu-griiKhor-lo)、《醫治痙症·相輪》(Bya-bCosmTshon-gyiKhor-lo)三部書相贈。
宇陀在青年時期,曾先後兩次去天竺求學,第一次留學歷經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學,往返共一年零八個月,返回吐蕃後,一面醫治病人,一面向門徒傳授醫術。
三十八歲時,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學四年,廣投名醫。特別在名醫美旺(Me-dbyang)尊前,聆聽了《醫六十萬》(gSo-dpyadbum-pa)《醫續晶鑒》(rGyud-gSel-gyiMe-long)《月王葯診補遺》(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班欽。旃陀羅比尊前,受了《仙人耳傳》(Drang-srongXyan-brgyud)和《八支論》(Yan-lagbrGyad-pa)等眾多醫學論著。返回吐蕃,行醫授徒,成績卓著。贊普賜予他塔、工、瓊三處封地,並在工布曼隆溝修建寺院,培養醫生,加工葯材,炮製成葯,行醫治病,搜集民間葯方。嗣後,他帶領門徒往內地五台山朝佛,向僧醫阿爾雅懇求醫道,聽受了《配方寶》(Sbyor-phreng-ba)和《內科藏義》(Byang-Khog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醫訓教言。
四十五歲時,宇陀以早期吐蕃醫學為基礎,吸收了漢地、天竺和各方的醫學,歷經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傳千古的醫學巨著《四部醫典》。
鑒於宇陀。元丹貢布在藏醫學上的傑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稱他為「醫聖」和「葯王」。
十三、王冰
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約生於唐景雲元年(710),卒於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貫不詳,唐寶應中(762~763)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
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講求攝生,究心於醫學,尤嗜《黃帝內經》,曾「於先生郭於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自天寶九年(750)至寶應元年(762),歷時十二年之久,注成《素問》24卷,合81篇,王氏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其理論見解記述於補入的七篇大論的注釋中,為後世運氣學說之本。他對辨證論治理論也有所發揮,如治療元陽之虛,主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治療真陰之竭,則提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是迄今臨床治則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書,宋代己佚。世傳還有《玄珠密語》十卷,《昭明隱旨》三卷、《天元玉冊》三十卷,《元和紀用經》一卷等,皆後人託名之作。
十四、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及醫學家。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卒於會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因擔任過太子賓客,故稱為劉賓客。
禹錫自幼體弱多病,經常廷醫服葯。對醫葯頗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恆,遂成良醫。治病用葯,講求實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於將然之先,而以攻治為後」的預防思想,治病善用單方、驗方,並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葯經驗。他曾奉詔參加編撰本草和經方,著有《傳信方》二卷,此書包括他在連州時,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間經驗效方共五十餘首,因每方皆有所據,故以傳從為名。其內容涉及臨床各科,兼載急救內容,用葯具有簡、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約主於唐貞元十三年(797),卒於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醫理,擅長產科,通曉葯物學,唐大中年間(847~852),他將前人有關經、帶、胎、產及產後諸症的經驗效方及自己臨症驗方共378首,編成《經效產寶》一書,共三卷。
此外昝氏對攝生、食療也頗有研究。他的食治醫方多具取材容易、價廉效驗之特點,著有《道養方》、《食醫心監》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詳,曾編撰《名醫傳》七卷。此書集自三皇至唐代名醫一百二十人傳記,是我國最早之醫學人物傳記專著,後人稱之為《名醫大傳》或《名醫錄》。宋代許慎齋將此書人物增至五代時,名為《歷代名醫探原報本之圖》,是一部有傳、有圖、有贊的醫家史傳,惜原書早已亡佚,其部分內容散見於宋代《歷代名醫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潤,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於九、十世紀。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隋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人稱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為長兄。其妹李舜弦為蜀主王衍昭儀。其弟李玹,字延儀,人稱李四郎,喜游歷,好攝生,尤以煉制丹葯為趣,傾家之產不計,以鬻香葯為業,曾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對葯學頗有研究,他曾游歷嶺南,飽覽南國風光,認識了許多從海外傳入的葯物。著有《海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葯文獻為特點,據現存佚文統計,全書收錄葯物124種,其中96種標注外國產地。如:安息香、訶梨勒出波斯,龍腦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國。此外書中記述了葯物形態、真偽、優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葯法、禁忌、畏惡等。有些條文兼載葯名解釋。書中收載的海桐皮、天竺桂、沒葯等為當時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載。惜原書至南宋已佚,其內容散見於《政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著作中。
十八、韓保升
韓保升五代後蜀(今四川)人,約生活於公元十世紀,生平籍貫史書無載。後蜀主孟昶在位時(934~965),他任翰林學士,曾奉詔主修《本草》。他與諸醫詳察葯品形態,精究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為藍本,參考了多種本草文獻,進行參校、增補、注釋、修訂工作,編成《蜀雹廣英公本草》,簡稱《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圖經》,由孟昶作序,刊行於世。
《蜀本草》內容較蘇敬的《新修本草》更為詳盡。惜原書己亡佚,其文多為宋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采錄,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
3. 請問在中國外科醫生的年收入是多少
你應該問的是,中國脊柱外科的佼佼者是誰?我怎麼才能向他靠攏。想賺錢別學醫。
4. 外科醫生的月收入在多少之間
每個城市,而且同一個城市不同級別滴醫院拿滴完全也不同。我們這里普遍是1.2萬,但最終拿到鐵定超過這個數
5. 一名普通的外科醫生年薪是多少
在我所在的城市,底薪3000,外加葯商的回扣2000,醫療器械供應商的回扣2000,手術收的紅包,獎金,分紅,總共
1.2萬元差不多吧.
6. 一般的外科醫生月薪大約多少錢
一般有6千多元 加上手術費應該 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