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出現新局面的歷史原因有哪些
一.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形勢發生了急劇,有利於中國的有利因素有二:① 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並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即: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中的席位越來越多,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加強。② 中國自成立以來,其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而且能夠代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所以第三世界國家積極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二. 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1. 中美關系解凍的歷史背景
① 美國的因素: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重要,;在60年代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在美蘇爭霸中要實行戰略收縮;
② 中國的因素:蘇聯成為中美雙方共同的威脅;如果能夠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很重要
三. 中日關系的改善
1. 原因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訪華 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的改善。
『貳』 新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
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世界局勢的變化,主要有三點,一是美蘇爭霸出現蘇攻美守的態勢;二是西歐、日本成為美國的有力競爭對手;三是廣大亞非拉國家取得獨立並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時期。這一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中國適應新的形勢,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70年代主要成就: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原因:(1)中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在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⑵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聯合國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開始改變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⑶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操控國際事務的能力減弱.
二,中美關系的改善。原因:⑴美國方面:在與蘇聯爭霸中處於守勢,欲改善中美關系,增加對付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增長趨緩,面臨西歐和日本的有力競爭;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遏制,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⑵中國方面:與蘇聯關系惡化,中國需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美國在亞洲實行戰略收縮,已不是中國的主要威脅;中國需要改善國際地位,發展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系;解決中美間的長期爭端,改善兩國關系,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有重大意義.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⑴美國的對華"越頂外交"震動了日本,日本欲改變被動局面,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交.⑵田中角榮積極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⑶中國政府本著開誠布公,以和為貴的立場,促成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外交開創了新局面,請列舉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
1、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得以承認,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2、中美建交。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改變了世界格局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周總理的邀請訪華,毛主席會見田中角榮,9月29日,兩國政府發表《中日聯合聲明》,標志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肆』 中國50年代提出的什麼政策開拓了中國歷史外交新局面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團談話時,提出了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中國最初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要用來處理與社會制度不同的鄰國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在處理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時,特別是在處理波蘭、匈牙利事件中,表現出嚴重的大國沙文主義。對此,中國提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應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6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該成為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相互關系的准則,社會主義國家的相互關系就更應該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此後,中國與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簽署的雙邊文書中,也確定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鞏固和加強相互友好合作關系。
『伍』 為什麼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開創了新局面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中美關系正常化,尼克松訪華
3.中日關系的改善
『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外交出現了怎樣的新局面
1、我國外交迎來了第三次建交高潮,主要以中美關系正常化為契機,我國開始與第一世界——美國以及第二世界——發達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的通俗點就是富人開始瞧得起咱們了,呵呵。
*這里注意一下,中法是1964年正式建交的,這是個例外,呵呵。
2、1971年10月26日,我國在第二十六屆聯大會議上,恢復了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
3、隨著蘇聯赫魯曉夫計劃的失敗——建立中蘇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再加上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役的爆發,中蘇關系跌入谷底。
『柒』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外交開創了新局面,請列舉三件外交上的大事。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發表《中美上海公告》掀開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交。
『捌』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是怎樣一步步取得的
好人做到底吧。
1,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
國合法席位。
2,1972年因為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守勢,為拉攏中國,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
4,隨後出現世界各國與中國建交熱潮,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玖』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的形成說明了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結束了近代以來屈辱外交的歷史,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取得了輝煌的外交成就。在國際舞台上,我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作用也越來越大。回顧20世紀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軌跡,70年代絕對稱得上中國外交史的「春天」。70年代,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實現了中美、中日關系的正常化,相繼建立外交關系。
『拾』 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外交出現了一些新舉措、新動向、新風貌,表現在哪些方面
1、全方位、寬領域新外交
(1)、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多邊界外交領域日益活躍,外交取得了顯著成就。
(2)、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是中國在多邊外交中遵循的重要原則。冷戰結束後,面對西方國家在多邊外交領域的各種借口乾涉別國內政的實踐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堅持尊重國家主權和獨立,不幹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的原則。
(3)、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當代國際關系中的重大問題。冷戰結束後,這一問題更加突出。中國主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准則應成為國際新秩序的政治基礎。中國高度重視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2、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1)、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認真履行有關責任,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地區重大沖突的公正合理解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中國還廣泛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工作以及促進國際合作的多邊經濟和社會活動。
(2)、20世紀90年代,中國多邊外交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15年來,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進行了「重開海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
(3)、經過不斷努力和艱苦談判,中國最終與有關各方達成了協議。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協商一致地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
3、與周邊國家關系。
(1)、中國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建立多邊信任措施,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地區經濟發展。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
(2)、這是自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以來,在中國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領導人舉行的規模最大的會議。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將為促進亞太地區經濟復甦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3)、經過十多年的外交努力,中國對外工作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格局。特別是在1990年代後半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4)、構建面向新世紀的對外關系格局,既要考慮與大國和發達國家的關系,也要考慮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雙方都重視發展同各國的關系,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
(10)中國在哪個年代迎來了外交新局面擴展閱讀:
新中國大事年表(1949~2009)
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北京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
2、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區全面展開。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改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少地農民(包括新老解放區在內)無償獲得7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摧毀。
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0月36日,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進駐拉薩。
4、1955年 4月18日-24日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有29個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這是第一次由亞非國家發起和參加的大型國際會議。
中國代表團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同其他與會國家一起,為會議的成功做出了貢獻。通過這次會議,中國打開了與亞非國家普遍交往的大門。
5、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強調在黨的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加強民主,決定加強黨的領導機構,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6、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