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四大古都是哪些城市
1、西安: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
為都時間長達千年以上,特別是強盛的周、秦、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號稱「十三朝古都。
2、南京:(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
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
3、北京: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首都。
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洛陽: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大小朝代在此建都,一般稱之「九朝古都」。
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1)中國四大名府都是哪個擴展閱讀
中國古都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木,著意修建。
這些古都, 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
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條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故多位於平原、盆地;
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如西安有「四關拱衛,浮渭據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之盛,南京有「龍盤虎踞」之勢,」洛陽有「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北京有「背山帶海」的形勝等。
Ⅱ 我國的四大名閣都是那幾個
中國四大名閣,說法不一,見仁見智。但是比較一致一些或者說比較標準的說法應該是:蓬萊閣、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
蓬萊閣位於煙台市西,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下臨大海,殿閣凌空,雲煙繚繞,自古就有「仙境」之稱。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的丹崖山立於海邊,因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園223年),傳說是為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時,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名勝風景。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
岳陽樓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至今。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是用於軍事。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登閣縱覽,春花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盛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呵成,寫下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王勃作序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
Ⅲ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建築是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建築是:避暑山莊、曲阜三孔、故宮、岱廟。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山東曲阜的曲阜三孔、北京的故宮和山東泰安的岱廟,這四大古建築群已經收錄進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蜚聲國際的著名旅遊目的地。
(3)中國四大名府都是哪個擴展閱讀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帝王的避暑勝地,先後是三位帝王的避暑行宮,山莊內部的裝飾基調是以田園風格為主,樸素淡然,有山水的本色之美,將江南的風情和塞北的風光巧妙的融合在這青山綠水古雅園林處,將中國的版圖濃縮於此,是當今世上最大的古代皇帝行宮。
曲阜的「三孔」指的是孔府、孔廟、孔林,是中國古代上崇敬儒學,敬重紀念孔子而建立的,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珍貴的文物等聞名於世。孔子生前在山東曲阜,公開授學,主張有教無類,弟子廣布天下,創立了儒學學派,對當時甚至至今的思想、政治、社會體系都影響深遠。
故宮又稱紫禁城,歷史上是明、清兩朝皇室的宮殿,始建於1406年,在南京故宮的基礎上建造的,由明成主所建,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整個建築布局形變,高低都組合為一個整體,以中軸線一一對稱的建立,完美吻合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平衡了對稱的均衡的效果。
岱廟有叫東岳廟,於漢代開始修建的,是代代帝王祭拜、封禪,舉辦典儀的地點,由於漢代主要的祭祀的主要對象是祭奠天地自然和社稷先祖,所以整個廟宇的大體風格是對體制有所簡化,體現了農民文化的特徵,到了唐朝又大為拓建。這里也是道教的主流地區全真教的聚集地。
Ⅳ 中國四大府衙
保定直隸總督署、南陽府衙、霍州署、內鄉縣衙,是中國的四大官衙 他們共同形成了一條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中國古代四級官署衙門旅遊專線。
Ⅳ 四大天府:應天、順天、承天、奉天,分別是現如今的哪些城市
這些城市分別就是現在的南京,北京,鍾祥和沈陽,雖然現在這幾座城市發展的各不相同,但是在古代,這都是地位很高的城市了,也是文化命脈所在。
而奉天,就是東北最大的城市沈陽了,沈陽雖然現在經濟一般般,但是曾經發展的也是很輝煌的,尤其是在工業方面有著強大的成就,並且沈陽也被譽為是「共和國長子」,可見這座城市的地位之高,承天可能很多人就不熟悉了,這個地方在湖北的鍾祥,很多人說到湖北只知道武漢,可能因為後期這個地方衰落了吧。
Ⅵ 河北四大名府都哪四個
河北沒有四個 四大名府是保定府 大名府 正定府 最後一個是開封府 當年開封並不屬於河南 開封府屬於開封
Ⅶ 我國古代的四大古都分別是什麼
西安、南京、洛陽、北京中國四大古都。
一、自古帝王州——西安
陝西省西安市,明朝以前一般稱之為長安,從公元前11世紀起,先後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國古代作為都城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古都,堪稱古都之最。
西周的豐京和鎬京是在西安一帶最早出現的國家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將都城遷往洛陽,直到500年後,西安再次成為秦朝的都城。
秦朝滅亡後,漢朝代之而興,都城也確定在秦朝故都,改名為長安。西漢滅亡後,東漢再次將都城遷往洛陽。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在長安建都。
581年,楊堅統一中國,建立隋朝,都城也定在長安。唐朝時,都城長安達到了它的巔峰期,不僅是中國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唐代以後,長安雖然不再是中國的首都,但依然是整個大西北的中心城市,在中國城市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九朝形勝地——洛陽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之險,西有函谷關要塞,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有「九朝古都」之美稱。
其實,早在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都城就在洛陽附近。但洛陽城市的真正興起,始於周公營建洛邑,然後東周遷往此地,才讓洛陽有了「天下名都」之稱。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修建了一條陽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水,使洛陽在經濟上迎來大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東漢末年,洛陽被董卓焚燒,一代名城毀於一旦。後來,曹魏和西晉都以洛陽為都城,經過多次整修和擴建,終於讓洛陽恢復了昔日的盛況。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混戰,洛陽再次遭受毀滅性的打擊。494年,統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將都城遷往洛陽,洛陽浴火重生,更勝往昔。
隋唐時期,洛陽一直作為東都而存在,繁榮程度不亞於長安。特別是在唐朝,先後有六位皇帝移都洛陽,洛陽和長安是兩京並重的。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短暫的政權,其中後梁和後唐將洛陽作為都城,其他王朝則將其作為陪都。
三、虎踞龍盤地——南京
江蘇省南京市,在古代一般稱為建業、建康、金陵,先後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等八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
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治中心一開始在京口(今鎮江市)。229年,孫權正式建都建業;280年,東吳被西晉所滅;西晉滅亡後,東晉在建業另起爐灶,並改名為建康。
東晉滅亡後,緊接著的南朝宋、齊、梁、陳都以建康為都城。當時的建康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還是學術文化中心,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血脈。
五代十國時期,建康改名為金陵,始終是南方割據政權的都城,包括南唐在內。南唐雖然是個小王朝,但將金陵經營得有聲有色,成為東南的首府。
宋朝時,金陵先後改稱為江寧府、集慶路。元朝時,集慶設立了規模宏大的織染局,富庶依舊。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將其改名為應天。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並以應天為都城。後來,明成祖遷往北京,把應天改為南京,直到明朝滅亡,南京一直是兩京之一。
四、山河壯帝居——北京
北京,上古時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遠祖——「北京人」的故鄉,而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一座聞名世界的古城。
歷史上,戰國時的燕國、兩宋時的金、元、明、清、北洋政府、中國人民共和國先後定都於此。
西周時,燕把薊城作為都城,是為北京的前身。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薊城成了秦王朝的北方重鎮。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薊城(幽州)一直是北方的名城。
大遼時,將幽州升級為陪都,稱作燕京。金王朝先後滅掉大遼和北宋後,為了便於南下,將都城從上京遷往燕京,並改名為中都。
金朝末年,統治者逃離中都,遷都汴京。1215年,蒙古軍攻佔中都,放火燒掠。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將都城遷往此地。
從此,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首都,北京也取代了長安、洛陽、南京,成為中國截止目前最後一個政治和文化中心。
除了以上四大古都之外,河南的開封、商丘,浙江的杭州,四川的成都也曾作為某個封建王朝的首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7)中國四大名府都是哪個擴展閱讀
傳統史學按建都時間長短只有西安、南京、洛陽、北京中國四大古都,在上世紀20年代學術界的說法是"中國五大古都",它們是: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
30年代,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但是並未被大眾所接受。1983年陳橋驛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中將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眾接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
1982年,譚其驤發表了《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一文,認為「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做過一統政權或較大的地區政權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長安、洛陽、鄴、開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
「這七個首都又可以分為三類:連續幾個王朝長期作為統一政權首都的有長安、洛陽和北京;作為統一政權首都時間較短的有開封和南京;而鄴和杭州則僅作過較大的地區政權的首都」。譚其驤這里提出的「七大首都」是其後「七大古都」提法的另一表述。
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古都,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