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姓在廣東省哪個市最多
袁姓的歷史正面人物有很多,袁盎: 袁彬,袁紹,袁術,袁譚、袁熙,袁枚,袁崇煥,袁天罡,袁應泰,袁世凱,袁隆平,袁騰飛 等 在此不一一列舉
袁 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一位揚名史籍的袁姓傑出人物。
袁 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 ,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後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後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後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10餘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 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辟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並殺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後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的民變隊伍,遂占冀、青、幽、並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於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於七年憂郁病卒。死後,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 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後漢末年的軍事家,軍閥。袁紹兄弟,「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之後被劉表為南陽太守。之後袁術召集各路諸侯,190年攻入洛陽;在南陽時由於驕奢不修法度,成為當地百姓之患。後袁術與袁紹起稱突,而與幽州公孫瓚結盟,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其部眾前往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後來袁術獲得東漢的傳國璽之後,便決意稱帝,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並沒有獲得各路諸侯的支持與響應,袁術不久後便受到曹操擊敗,199年吐血而死。
袁 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字彥伯,小字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桓溫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後漢紀》30卷。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餘篇。
袁 郊:字之儀,袁滋之子,陳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學家。咸通時,為祠部郎中。昭宗朝,為翰林學士。作有傳奇小說《甘澤謠》一卷。
袁 樞:字機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南宋史學家。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後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著《通鑒紀事本末》42卷,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起訖瞭然,為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創造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析」,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
袁 江:清代著名畫家。字文濤。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善界畫。長於山水樓閣,精湛絢麗,能粗能細。初學仇十洲,中年繼而臨摹古人畫,在傳統基礎上創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間。他後半生受當時在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聘,同他的從子袁耀到山西運河作畫,作品流傳在北方較多。其山水主要學宋代閻次平;畫石多鬼面皴;樓閣主要學郭忠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鑒,累驗不爽,曾仕於隋,為鹽官令。唐時,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隋朝時曾出任鹽官令。在洛陽曾給杜淹、王圭、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圭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並預言三人為官後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圭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測「公等終且貴」,最後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結局後來驗證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貞觀初年,袁天罡以相術預測已是名揚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見袁天罡對其術數之精奇深奧大為稱贊,並問他:「古有君平(漢朝嚴君平,術數大師),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說嚴君平是生不逢時,臣要比他強得多!在九成宮讓他為貞觀重臣張行成、馬周等人看相,所預測後事無不準確。
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但不救朝鮮,擅殺大將仍觸兵家大忌。後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名正法
2. 袁姓人哪裡最多
四川,河北。
氏以向外地播遷。到漢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陽(今河南汝南)為中心的大姓。從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說汝南袁氏在東漢時大放異彩,強盛了百餘年並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終湮滅的歷史悲喜劇的話,那麼從曹魏至隋唐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由陳郡(當時為陳國,後改為陳郡)袁氏唱主角,再創袁氏家族史上的輝煌,對袁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陳郡的袁氏自東漢袁滂任司徒開始,曹魏,晉朝至隋唐,人才輩出,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權勢顯赫。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
袁姓分布
宋朝時期,袁姓大約有26萬人,以人數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湖南。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區、惠陽區等地。
明朝,袁姓大約53萬,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的袁姓人口萎縮嚴重。明末,袁姓也進入了台灣,袁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北回遷。
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當代分布
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占袁姓總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蘇、四川、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台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義、台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後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3. 2015年袁姓有多少人口!急急急!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袁姓有667萬人,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38位,袁姓人口最多的在四川:
4. 袁氏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多少
袁氏在全國發源佔地廣闊,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都有,上述六省原型約佔全國漢族人姓人口的百分支54原先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的大姓,人口眾多。佔全國漢族民族的0.54%。
5. 中國,有多少人口姓袁的
據2016版《姓氏名人故事》,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袁姓,中華姓氏之一,屬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媯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始祖是袁濤塗。
姓氏源流及人口分布:
袁姓源於媯姓,出自西周時期陳國開國君主陳胡公滿之裔孫伯爰,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唐朝學者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載,袁氏源於「媯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孫庄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 其實一也「。由於上古時期,爰、袁、轅、猿、榱、援同音同用,所以爰姓也作袁姓。
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較多,約佔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54%。
6. 袁姓的人口數量
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約佔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7. 中國百家姓袁氏姓排在第幾位
59。
袁姓,中華姓氏之一,屬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媯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始祖是袁濤塗。
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西漢初年,孫袁爰,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並成為當地望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魏晉南北朝時期,袁姓遷往河東太原、京兆、華陰、河北東光、襄陽、彭城。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許多居於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
袁姓源於漢化改姓為氏
1、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跋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八年( 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 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跋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高車族,出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高車族袁紇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3、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紙。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入分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袁姓
8. 袁字的來源、人口數量和分布地區
一、出自媯姓,為帝舜之後,其始祖是袁濤塗。
關於袁姓之由來,唐代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認為出自「媯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孫庄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其實一也。」南宋人鄭樵將袁姓列入「以字為:氏」類,其《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後陳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相傳,早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黃帝作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陽。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高陽繼承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的兒子窮蟬時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華,冀州人。曾經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又在負夏趕集做過小生意。舜的父親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親死後,瞽叟續弦娶了後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歡後妻所生兒子。他的後妻也討厭舜,象在父母的寵愛下,變得狂傲驕縱。他們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於死地。而舜每到大難臨頭時,都能逢凶化吉。事後,他順從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誠篤小心,從不懈怠。 舜20歲時,有孝順之名。30歲時,主持中原部落聯盟事務的陶唐氏帝堯,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諸侯領袖讓賢。四方諸侯領袖覺得他們德行不高,難擔重任。堯就讓他們盡量推薦賢人。四位向堯推薦虞舜,堯說:「我聽說過此人,他到底怎麼樣呢?」四位都說:「他是盲人的兒子,父親心不向善,母親言不及義,弟弟倨傲無禮,他卻能夠和睦孝順,把一個家庭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什麼差錯。」帝堯答應試試他。
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觀察他怎樣治家;又使9個兒子與舜共處,觀察他怎樣處世。舜住在媯水轉灣處,家居行為認真不苟,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身份高貴而驕傲,侍奉舜的親人,能遵守為婦之道;堯的9個兒子也都更加友愛。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能讓出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人能讓出自己的住所;在黃河岸邊做陶器,黃河沿岸出產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一年之後,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後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堯於是賞給舜細葛布衣和琴,又為他建築倉庫,送給他牛羊。瞽叟和象並不因舜成為帝堯的貴婿而有所收斂,仍然想法設法謀害他,以奪取其家產。可是舜都巧妙地擺脫了災:難,仍然孝順瞽叟,友愛弟弟。堯對舜十分滿意,就讓他用心宣揚五種倫理,這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樂為。堯又使舜擔任各種公職,他把事務都處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四方的賓客如歸,一片和睦,從諸侯國遠道而來的賓客都肅然起敬;堯又使舜進入原始山林川澤之地,在暴風雷雨中,舜能夠不迷失方向。堯經過3年之久的考察,認為舜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足以託付天下,就著意栽培他。20年後他從帝位上退下來,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視天下。舜30歲時被重用,替堯辦事20年,50歲時代行政事。8年後堯去世,舜為堯守喪 3年。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能把天下交給他,於是一反常道,傳給了舜。堯在世時權衡了很久,這樣說道:「把天下傳給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處,只有丹朱痛苦;傳給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處。總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個人。」帝堯三年喪過後,舜為了要讓位給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諸侯來朝見天子的,不去朝見丹朱而去朝見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頌政德的,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吧。」於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歲時,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時,死於蒼梧之野(今湖南、廣西、廣東交界處)。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舜的兒子商均也不賢,舜於是早作打算,立禹為繼承人。禹登帝位後,封商均為諸侯,封於虞(今屬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飾、禮樂都獨自擁有,並用客人的身份朝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專有天下。由於舜曾在媯水邊居住,其子孫便以地名為氏,形成媯姓。夏朝時,夏王曾封舜之後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時,已湮沒無聞。虞遂的後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負責陶器的燒制),生下兒子名滿,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孫。到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並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後時,就把媯滿封到古陳氏部落故地,建立陳國,都宛丘 (今河南淮陽),讓他承襲帝舜的祭祀、香火,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就是陳國的開國始祖,史稱陳胡公。
陳胡公卒後,子申公犀侯繼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襲國君之位,是為陳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為陳國卿士。靖伯庚的9世孫,也即陳胡公的第11世孫名諸,字伯爰。伯:爰的孫子宣仲濤塗因功受封陽夏 (今河南:太康),成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為氏,形成爰姓。由於在上古時,爰、袁、轅、(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後來因傳寫不同,一姓分為6家,爰姓也作袁、轅、漬、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濤塗字仲,死後被追謚為宣,故稱宣仲濤塗。但當時人又把袁姓始祖稱做轅宣仲、轅濤塗,《左傳》中把轅濤塗的兒子寫成袁選,孫子寫成袁僑,即是證明。《北史》載,北魏人李繪同南朝梁大臣縱論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黃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繪道:「兄所出雖遠,當是共車千秋分一字耳。」
魯僖公四年、陳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諸侯霸主齊桓公為獨霸中原,率魯、衛、宋、鄭、陳、曹、許等諸侯聯軍擊潰蔡國軍隊後,進兵討伐楚國,兵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轅濤塗率陳國軍隊從征。楚國在嚴加防範的同時,派使臣屈完到聯軍帳中與齊桓公當面理論。齊桓公被駁得理屈辭窮,又見楚兵防守嚴密無隙可乘,便與楚國訂立盟約。諸侯國聯軍罷兵回國,將經過陳國和鄭國邊境,轅濤塗怕齊軍過境給陳國增加物資供應方面的負擔,就與鄭國領兵將領申侯商量,最好讓齊軍繞過陳、鄭邊境,從東夷部落穿過。申侯當面答應,背後為了取悅齊桓公,把轅濤塗出賣了。申侯提醒擠桓公說:轅濤塗的計策不可行,經過幾番征戰,大軍已經很疲憊了,如果兵出東道,一旦遭到敵人進攻,恐怕要受損失,不如從陳、鄭兩國邊境經過保險。我們鄭國願意供應糧草,保證大軍平安歸國。齊桓公聽後,覺得此計甚妙,為嘉獎申侯,就把齊國以前侵佔的虎牢之地歸還鄭國。他認為轅濤塗不忠於霸主,就把轅濤塗抓了起來,押送齊國。第二年,齊國又指使魯國的叔孫戴伯率諸侯軍隊討伐陳國,陳宣公被迫屈服請罪並訂立和約,齊國這才把轅濤塗放回。
轅濤塗為了國家利益而受此磨難,使陳宣公深受感動,任命他的後世子孫代代為陳國上卿。魯哀公十一年、陳(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濤塗裔孫轅頗為陳國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負責田地管理和征發勞役),因事被國人驅逐,逃往鄭國,隨他同時逃難的還有其族人轅糠。鄭被韓國所滅,轅頗裔孫又為韓國人。秦滅韓後,他們又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轅頗的裔孫轅告率眾避難於河洛之間 (黃河、洛水之間地區,今河南洛陽、偃師、鞏義一帶)。到了漢代,轅告的少子轅政,將「轅」去掉「車」旁改從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為袁姓的立姓始祖。
二、賜姓改姓
據《明史》等載,明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之年收養了數百個老百姓忍痛遺棄的幼兒。災荒過後,他又讓百姓各自把孩子領回去。袁縣令離任時,這些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懇切要求這些孩子隨袁葵姓,請他一一賜予他們名字,袁葵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外姓的加入,擴大了袁姓隊伍。
三、少數民族袁姓
隨著歷史發展,原是漢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數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滿族、蒙古族、瑤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廣西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姓,在當地屬大族。據河南省《魯山縣志》和《周口市志》載,回民在魯山縣定居為元末明初,此後人口不斷發展,今已遍及魯陽、下湯、熊背、董周、張店等19個鄉(鎮),袁姓在此地屬大戶;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歷數代。
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士族門閥制度徹底被掃盪干凈,「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在這個歷史轉折中,自東漢末年至唐代,興盛了幾百年的陳郡袁氏早已湮沒無聞。
9. 袁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據2016版《姓氏名人故事》,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袁姓,中華姓氏之一,屬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媯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始祖是袁濤塗。2022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袁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
袁姓的起源及分布:
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西漢初年,孫袁爰,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並成為當地望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魏晉南北朝時期,袁姓遷往河東太原、京兆、華陰、河北東光、襄陽、彭城。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許多居於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
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寧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袁姓又徙居於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袁姓
10. 姓氏中「袁」和「尹」的人口有多少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哪裡
▲袁姓
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轅告徙居河洛之間 ,而袁政因把轅改為袁,因而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漢初年,袁政十一世孫袁爰,被封貴鄉侯,復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並成為當地望族,號稱陳郡袁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孫袁安時貴顯榮耀,因其不避權貴,為時人所稱頌,又因袁安的子孫後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於東漢,「汝南袁氏」遂成為東漢的著姓。到東漢末年,袁姓有袁紹稱雄河朔,袁術僭號壽春,皆名噪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陳郡袁姓遷河東太原,有陳郡的袁煥(袁安叔父袁璋的後裔)遷京兆,後又分出華陰一支,袁紹次子袁熙的裔孫袁令喜,世居河北東光;袁術敗後,子孫散逃於襄陽;居彭城者,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原板盪,晉室南遷,許多居於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還有許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當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時期,袁姓子孫旺於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寧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進擾,袁姓又徙居於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望出項城,其妻妾成群,家族龐大達千人,分居全國各地,僑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內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約佔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尹姓
商時都今河南安陽,故尹姓主要發源於河南一帶。西漢之時,尹姓已足遍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據載,時有尹翁歸出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尹齊出東郡茌平(今山東一帶);尹賞出鉅鹿(今屬河北),俱為名門。兩漢之際,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東漢時,有尹良、尹牙、尹默分別為烏程(今屬浙江)、合甫(今屬廣西,一說廣東)、梓潼涪(今屬四川)等地名士。另此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魏晉南北朝時,天水(今屬甘肅)、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繁衍旺盛,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尊尹緯(甘肅天水人,佐後秦姚萇、姚興有功,官任尚書左、右僕射)為其開基始祖。另有尹敏後人尹虛任後魏趙州刺史。隋唐時,尹緯六世孫尹惠任寧州司馬,其子尹思貞任刑戶二部侍郎。這一時期,史冊所載尹姓名人較少,但政清民和的社會大環境卻讓尹姓處於一個繁衍平穩期。此後,尹姓發展至今江蘇、雲南、遼寧等地。宋元時,又有大批尹姓遷徙,廣布於南方地區。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姓由山西大槐樹徙於河南、河北、江蘇、天津等地廣人稀之處。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今日尹姓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三省尹姓約佔全國漢族尹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