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大規模建設什麼時候結束
1958
新中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開始於1953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年份
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和建設,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解放初期,全國面臨著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繁重任務;年輕的共和國面臨外敵入侵,要全民奮起抗美援朝;為了清除舊社會的遺毒,開展了社會改革。高等學校除了參與全國的重要活動以外,學校里還開展了思想改造運動和涉及絕大多數學校的院系調整。
⑵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多少年大計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⑶ 十一五從那年開始我國前十個五年計劃分別是那幾年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建議》明確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相應發展運輸業和商業;(四)努力培養建設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五)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議》從1958年到1962年五年內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產值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鋼產量1962年達到1060萬噸到1200萬噸,基本建設投資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時期的35%增長到40%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時期增長一倍左右,職工和農民的平均收入增長25%到30%。
但是,由於「八大」後冒進思想的影響,「二五」計劃在制定和執行中出現了嚴重的冒進傾向,許多計劃指標不斷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並批準的《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提高了奮斗目標,提出可以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可以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到1962年建成強大的獨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在若乾重要產品和產量方面超過英國,趕上美國。據此,《意見》提出農業總產值五年增長2.7倍以上,1962年糧食總產達到15000億斤,棉花15000萬擔,鋼8000萬噸,煤9億噸,棉紗1600萬件,五年基本建設投資3850億元,重大建設項目1000個以上。
由於1958年以來的「大躍進」運動和「反右傾」運動,造成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系失調,連年出現財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難。我國經濟建設己不能按照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繼續發展,國家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轉國家計委《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中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批准。
第三個五年計劃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三五」計劃是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的。其中內容比較詳盡的計劃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國家計委會提出的經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的《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匯報提綱),另一個是1965年9月國家計委擬定的並經中央討論基本同意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
《初步設想》確定的「三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按照農輕重的順序進行安排的:(1)大力發展農業,按不同的標准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2)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簡短技術;(3)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繼續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增加產量,使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進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事業,使國民經濟有重點、按比例地發展。
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按照《匯報提綱》的要求,「三五」計劃期間各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了計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超額16.2-14.1%完成了計劃,農業總產值超額2.2%,工業總產值超額21.1%,新增主要產品能力:煤炭開采6806萬噸,發電機組存量860.4萬千瓦,石油開采2777萬噸,煉鋼652.7萬噸,鐵礦開采3590.1萬噸,合成氨244.4萬噸,化肥204.16萬噸,水泥1533萬噸,塑料18.7萬噸,棉紡錠322萬噸,化學纖維1.23萬噸,新建鐵路交付營業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萬噸。
然而,盡管「三五」時期絕大部分經濟指標完成了計劃,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積累為以後的國民經濟大發展設置了障礙。
第四個五年計劃
「四五」計劃於1970年開始進行編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計劃工作會議,制定1970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會上研究、討論、制定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同年9月,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曾作為參考文件印發。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轉1971年計劃時,《「四五」計劃綱要(草案)》的部分指標也作為附件下發。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綱要(草案)》規定,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5%,五年合計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300億元,1975年糧食產量達到6000-6500億斤,棉花6500-7000萬擔,鋼3500-4000萬噸,原煤4-4.3億噸,發電量2000-2200億度,鐵路貨運量9-10億噸。
1973年7月國家計委擬訂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調整,不少指標有所壓縮,鋼產量下調到3200-3500萬噸,後又調到3000萬噸。1972、1973兩年國民經濟形勢有所好轉,1973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和突破了計劃,並且是「一五」計劃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計劃的最後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規定的1975年指標要求來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是:工農業總產值完成計劃的101.7%,其中農業完成104.5%,工業完成100.6%。主要產品產量完成的結果是:糧食103.5%,棉花96.5%,鋼79.7%,原煤109.5%,原油110.1%,發電量103.1%,棉紗96.8%,鐵路貨運量98.7%,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01.6%,財政收入完成98%。
第五個五年計劃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計劃。
「五五」計劃提出後三年(1978-1980),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3月,又修訂了十年發展綱要,要求到1985年鋼產量達到6000萬噸,石油達到2.5億噸,國家計劃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其中10個大型鋼鐵基地,9個有色金屬基地,8個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等等。從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設投資相當於過去28年的總和,每年要投資700億元,超出了實際可能,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中央就對此作了修正。
從「五五」計劃執行情況來看,1977年至1978年間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連續兩年大幅度增長,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恢復或者超過了歷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5055億元,超過計劃的4.4%,比上年增長10.4%。1978年社會總產值為6846億元,比1977年增長13.1%,1978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l0億元,比1977年增長12.3%,比1976年增長19.4%。財政收入和支出連續兩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節余,扭轉了1974年到l975年連續三年財政赤字、財政收支惡化的狀況。但此時表現出明顯的冒進傾向,對經濟發展要求過急,規定的具體指標過高,使我國的經濟建設出現新的失誤。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會議強調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初步提出了調整、改革的任務和措施,預示著國民經濟發展即將擺脫困境,進入新的不斷探索發展道路的時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新八字方針),並從這一年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第六個五年計劃
「六五」計劃的編制時間較長,最初是作為《l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據197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提議著手編制的。1980年2月,國務院決定重新制定中長期計劃,並召開長期計劃座談會,再次醞釀編制「六五,計劃。之後,國家計委和有關部門就「六五」計劃的編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測算工作,並組織有關專家進行了科學論證。1982年全國計劃會議著重討論了「六五」計劃草案,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六五」計劃,同時作出了動員全國人民為實現這個計劃面奮斗的專門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0-1985年)是按照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紀未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制定的,是繼「一五」計劃後的一個比較完備的五年計劃,是在調整中使國民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的五年計劃。
「六五」計劃的具體要求是: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取得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決定性勝利,並且為「七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
(1)工農業生產總值,計劃年均增長4%,在執行中爭取達到5%。(2)爭取消費品供應的數量和質量同社會購買力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大體適應,保持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3)大力降低物質消耗特別是能源消耗,使生產資料的生產同消費資料的生產大體協調。(4)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廣泛地開展以節能為主要目標的技術革新活動,同時集中必要的資金,加強能源、交通等重點建設,作好「七五」發展的銜接。(5)組織全國的科技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努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6)加強國防建設和國防工業建設,增強防禦力量。(7)通過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適當集中資金,使國家財政收入由下降轉為上升,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開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證財政收支和信貸收支的基本平衡。(8)大力發展經濟貿易,有效利用外資,積極引進國內需要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經濟技術的發展。(9)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妥善安排城鎮勞動力的就業,在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使城鄉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繼續得到改善。(10)加強環境保護,制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發展。
「六五」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第一,國民經濟全面穩定增長。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國民生產總值1985年達到7780億元,與1980年相比,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平均每年增長10%。
第二,重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1985年與1980年相比,鋼產量增長26.1%,煤炭增長37.1%,發電量增長35.8%,原油增長l7.9%,糧食產量年均增長21.4%,棉花增長92.8%。
第三,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取得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30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3800億元,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496個,完成更新改造項目20萬個。
第四,財政狀況逐年好轉。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l59億元,年遞增l2%,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
第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繁榮興旺。
第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了新局面。我國出口額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
第七,全國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六五」期間國民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六五」後期,在經濟形勢好轉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消費基金增長過猛,貨幣發行過多,對經濟穩定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
第七個五年計劃
1983年,國務院著手組織「七五」計劃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擬訂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這個《建議》經黨的十二屆四中全會原則通過後,提交1985年9月的黨代會審議通過。國務院根據《建議》,對計劃安排又反復研究、平衡、測算,1986年3月審定完畢,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提交六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在一個新的五年計劃剛剛起步的時候,國家就制訂出了完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這在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史上是第一次。
「七五」計劃的基本原則和方針:(1)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設相互適應、相互促進。(2)堅持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保持國家財政、信貸、物資和外匯的各自平衡和相互間的綜合平衡。(3)堅持把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提高產品質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來,正確處理好效益和速度、質量和數量的關系。(4)堅持適應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國民經濟現代化的要求,進一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5)堅持恰當地確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合理調整投資結構,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業的建設。(6)堅持把建設重點轉移到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改建擴建上來,走內涵型擴大再生產的路子。(7)堅持把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加快智力開發。(8)堅持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地把國內經濟建設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結合起來。(9)堅持在發展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0)堅持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11)堅持在各項事業中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精神。
「七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1、進一步為經濟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努力保證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順利地開展,力爭在五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奠定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
2、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前提下,大力加強重點建設、技術改造和智力開發,在物質技術和人才方面為九十年代經濟和社會的繼續發展准備必要的後續能力。
3、在發展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繼續改善人民生活。
計劃規定了如下經濟發展目標: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內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8%,平均每年增長6.7%,其中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7.5%,五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44%,平均每年增長7.5%,到1990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分別達到:糧食42500-45000萬噸,棉花425萬噸,發電量5500億度,原煤l0億噸,原油1.5億噸,鋼5500-5800萬噸,全社會各種貨運量94億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l2960億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五年為8960億元,(基本建設投資5000億元,更新改造投資2760億元,其他投資l200億元)五年新增固定資產6000億元。逐步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在五年內培養500萬高級專門人才,比「六五」期間增長一倍。進出口貿易總額五年增長35%,並相應擴大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的規模。城鄉居民實際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5%。在這五年內,繼續保持國家財政、信貸、物資、外匯的基本平衡。
第八個五年計劃
1991-1995年是中國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1990年l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提出了今後十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和方針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以1992年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八五」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八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1995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600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兩番」的任務。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八五」時期中國的一些主要產品的產量穩步增長。總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煤炭、水泥、棉布、電視機、糧食、棉花、肉類。居世界第二位的是鋼和化學纖維。發電量居世界第三位。
在整個「八五」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11%左右,比「七五」時期的年均增長高出近4個百分點,經濟波動不到5個百分點。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執行的8個五年計劃中,「八五」計劃是中國歷次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波動最小的一個五年計劃。
固定資產投資加快,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八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8900億元,年均增長l7.9%,比「七五」高l3.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單位投資年均增長22.9%,大大高於「七五」年均4.1%的水平。
「八五」計劃期間全部建成投產的基本建設大中型項目約為845個,建成投產的限額以上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約為374個,這些項目使主要產業部門的的技術水平和企業的裝備水平、市場競爭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八五」期間新建鐵路干線5800公里,復線3400公里,電氣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億噸,新建機場12個,鋪設長途光纜干線10萬公里,電話交換機總容量新增5895萬門,發電裝機總容量新增7500萬千瓦,新增產電力年均增長9%。
「八五」期間第一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1%,第二產業產值年均增長l7.3%,第三產業產值年均增長9.5%,一、二、三產業的產值結構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轉變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財政體制,以增殖稅為主體的新稅制已經基本建立並正常運行。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初步分開,匯率順利並軌,新的宏觀經濟調控框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范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內地、由一般加工工業到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總體開放格局。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地區的開發開放,成為「八五」期間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國對外開放的縣市超過ll00個,興辦了一大批經濟開發區和l3個保稅區。
「八五」期間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對外貿易總額累計達l0145億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9.5%,高於「六五」的12.8%和「七五」的l0.6%。年出口額已突破1000億元,佔世界商品貿易的比重從「七五」的1.6%增加到3%。199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十一位;國家外匯儲備已達到736億美元,比「七五」末期的111億美元增加5.6倍。
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八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達1578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分別為7.7%和4.5%,大大高於「七五」的3.7%和2.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累計達67275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l0.6%,大大高於「七五」時期3.3%的水平。1995年底,城鄉居民儲蓄余額接近3萬億元,比「七五」末期增加兩萬多億元。
「八五「」期間,城鄉新建住房面積43億平方米,到1994年末,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20.5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7.7平方米。
「八五」期間全社會勞動者總數約增加5000萬人,其中城鎮勞動力增加3740萬人。貧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萬人減少到6500萬人。
「八五」期間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由l990年的14.39‰降到l995年的10.55‰。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8.7%和84.8%,比1990年提高4和5個百分點。
第九個五年計劃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中長期計劃,是一個跨世紀的發展規劃。
1996-2000年是我國執行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期。「九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確定為: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2000年,在中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6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李鵬總理代表國務院在會上作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今後15年的奮斗目標和指導方針。
第十個五年計劃
「十五」期間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分別是:
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2005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3%、51%和36%,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44%、23%和33%。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城鄉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資源節約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居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完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增加到22平方米,全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覆蓋面擴大,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好轉。
⑷ 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還能建設幾年
這個很難講。近兩年國內的石化、石油行業的建設確實是已經開始放緩了。工程也越來越少了,在建的也大多是些小項目。很多工程管理類和施工類的公司都開始轉戰國外市場。主要是中東和非洲,環境不是太好,不過可以過去干個一兩年,苦點錢。照國內目前的現狀來看,未來幾年應該會是石化、石油行業建設的低潮期。對管工和鉚工的影響會很大。不過對焊工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焊工的就業面要比管工和鉚工要大的多。也沒有太多的行業限制。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石化類的工程隔幾年就要有一次大修、改造。光是這些大修改造也能養活一大批人。我原來再中石化施工行業一國企,後來跳槽到了外企的工程管理公司。
⑸ 中國的高速公路建設還會有幾年的高潮
應該沒幾年了,5-6年吧,把這些項目都完成後,基本上
縣縣通高速
了
⑹ 請問中國建設行業能紅火多少年
遙遙無期吧,國家建設始終在建設,始終在維修,始終在改建和新建。
⑺ 中國大約幾年內能吧農村全部建設成新農村
中國這么大農村人口眾多,近十年內還是不能全部建設成新農村。只能根據近幾年推行的農村城鎮化,逐步改善農村住房規范化,要把農村全部建設成新農村必須依靠大家助力去實現的。
⑻ 未來幾年中國建築行業發展趨勢
摘 要:建築業是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建築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分析我國目前建築業的形勢,預測了建築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並指出了建築企業發展需要更新和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發展方向;智能建築;綠色建築
建築業是生產和經營建築的行業,這其中包含了建設的規劃、勘察和設計、建築構配件的生產及安裝、建築環境的運營和管理等。建築業作為我國主要的支柱產業,對我國的就業問題起著關鍵的作用,本文從建築行業特殊性質還有統計數據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我國建築業目前的情況、問題還有以後的發展趨勢進行討論分析,這也是眾多建築學家、建築業精英著重關注的問題。
建築企業的施工單位是指擁有一定的施工機械設備,並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以及具有施工生產能力,還要具有承包建設工程任務的營業資質,在建築工程項目裡面能夠合理按照業主方的要求,並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提供不同形式的建築產品,按合同得到相應工程款的建築施工單位[1]。按照施工的種類不同,可以分為好幾大類。有專業生產混凝土的單位,有專業生產預制構件的單位,還有負責專業勞務輸出的單位。依據他們提供建築產品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水電、冶金、鐵路、市政等專業生產公司,或者分為各種承包形式的單位。
建築市
⑼ 1953年起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幾個五年計劃
法律分析:1953年是我國進入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 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月1日,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條 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