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樂徽是什麼
排蕭。
中國的樂徽正像國家有國徽、特區有區徽一樣,音樂也有樂徽。在歐洲作為音樂徽記的是一種名叫里拉的古樂器,在我國,則以古老的排簫作為樂徽。當然,不是任何樂器都可用來象徵音樂藝術的,作為樂徽,它必須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悠久、極具代表性的樂器,並且在外形上也應該美觀。
排簫是我國最古老的編管樂器,其形有如鳳翼,早在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代,有一部大型的簫韶樂舞就是以排簫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春秋末期,魯國的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齊國國都臨淄,聽到此樂頗受感動,故《論語》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還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說明韶樂確實優美,也表明排簫音樂動聽,有著感人的表現力。
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它是由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成一列,用繩子、竹篾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管數從最早的3管起,有10、13、16、20和21管,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發一音。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成都東漢畫像磚《騎吹樂隊》拓片可以看出:一支威武的馬隊整齊行進著,騎士們威風凜凜,但他們手持的不是刀矛劍戟,而是笳角簫鼓,這原來是漢代的軍樂隊,畫面下方的兩個人,正手捧排簫吹奏。
排簫又稱雅簫、頌簫、舜簫、龠、籟、比竹、參差、鳳翼、雲簫和秦簫等,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顯著位置。盛唐之時,排簫還作為文化使者東傳日本,在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至今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春秋時代的竹製排簫,其形似鳳凰一翼,由13根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纏縛而成,外表有彩繪漆飾,這是一對雌雄排簫,目前尚能吹出清脆的樂音,合奏有如男女聲二重唱。過去,人們只能從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壁畫和石刻中領略排簫的風貌;而今,2400多年前的排簫實物展現面前,多麼悠遠、多麼珍貴,令世人贊嘆不已。
清代,排簫由單鳳翼改進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按律進行編管。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樂器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年間製作的排簫,16管,每管刻有音名,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精緻,琴架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志——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
回答者:獅子和熊曬太陽 - 初學弟子 一級 5-13 19:02
2. 清商樂的衰落
587年,隋滅陳統一中國後,仍設有清商署,專管六朝以來的清商樂和當時保存的所有漢魏舊曲,總名清商樂,簡稱清樂。隋文帝時,清樂作為「華夏正聲」在七部樂中列在國伎之後,受到相當的重視。隋煬帝對清樂也十分喜愛,曾令樂工白明達等人利用其曲調大制新詞艷曲,如《泛龍舟》、《鬥百草》等。隋末戰亂,清樂散佚較多。唐初,將包括隋時新聲在內共63曲,總稱清樂,列為九部樂或十部樂的第2部。武則天長安(701~709)以後,宮廷不重古典,清樂逐漸散亡。開元(713)以前,能演奏的只有《有君》、《楊叛兒》、《堂堂》、《春江花月夜》等 8曲。開元時(713~741),歌工李郎子尚擅長清樂舊曲。此後,清樂舊曲在宮廷內已很少有人能奏。它已被當時「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的新聲所替代了。實際上,它在漢族民間仍以新的面貌在繼續流傳。
3. 中國古代雅樂與清樂之爭,為什麼會引起統治者注意
音樂是現在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關於古典音樂的清雅跟清樂之爭也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在這幾千年之中古代雅樂和清樂受到統治者的注意。其原因就是歷朝歷代會把音樂作為服務宗教和王公貴族的強而有力的工具。都可以看到古時候封建社會人們非常注重宗法禮制和祭祀活動。這些活動當中就離不開音樂的陪襯,於是就有了專門用來祭祀的音樂。
我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之所以會對雅樂跟清樂的劃分比較重視,就是因為當時文化藝術發展繁榮,出現了多種形式的音樂,而雅樂是專門用於祭祀跟皇家活動時所專門使用的比較正統的一種音樂。而清樂則是在民間以及文人墨客之間流傳比較廣泛的一種音樂,兩者所使用的場合不同。
4. 清樂雅樂燕樂是什麽
1.清樂:
是指清商樂又稱清商曲,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興起並在當時音樂生活中占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傳統音樂。
2.雅樂:
即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一種古代的傳統宮廷音樂,指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
3.燕樂:
又稱宴樂,是隋唐至宋代的宮廷中飲宴時,提供娛樂欣賞的,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隋唐宮廷燕樂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來源於漢族傳統音樂的不斷積累和漢魏以來外族音樂的大規模的輸入。
(4)中國清樂在哪裡擴展閱讀
燕樂中包括多種音樂形式,如聲樂、器樂、舞蹈、百戲等。其中歌舞音樂在隋唐燕樂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麴,在唐代燕樂中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
燕樂所使用的主要樂器有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安史之亂以後,宮廷音樂衰退,宮廷樂工多散落民間。宋統一後,雖設教坊,沿用唐代舊曲,但宮廷內外演奏的大麴只是唐時盛況的一部分,且規模大為縮減。
日韓的雅樂與古代中國所指的雅樂有所不同,不是在祭祀時用的那種規范的樂曲,而是混雜了很多娛樂民俗音樂的宮廷音樂集合。
5. 中國有清樂這個城市嗎
清樂是湖南省耒陽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小吃,清樂湯,既是耒陽民間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午飯前墊肚子的主食。做法十分簡單,近似於牛肉羹、玉米羹一類的羹湯。用少許冷水將薯粉化開,倒入燒開的沸水中,攪勻,幾分鍾之後即可食用。清樂湯可用鹽、糖做成咸、甜兩種。鹹的一般根據個人口味,選用豬肝、雞雜、雞血、豬肚、瘦肉、雞蛋、豆腐絲、食用菌等為湯的主料。甜的則常用枸杞、蘋果、薏米、葡萄乾、花生米、蓮子等材料。
6. 簡述中國古代舞蹈史中清商樂的發展歷程
清商樂
中國東晉南北朝間(370~589),承襲漢、魏相和諸
曲,吸收當時民間音樂發展而成的伎樂的總稱,亦名清
商曲,隋唐時簡稱清樂。主要用於官宦、巨賈宴飲、娛
樂等場合,也用於宮廷元旦朝會、宴饗、祀神等活動。
由於它與漢代相和舊曲都是漢族傳統音樂,因此,在當
時各種樂伎中,被稱為「清商正聲相和五調伎」,為宮
廷所重視。
清商樂的興盛 東晉以後的200多年間,除東晉末和
梁末的兩次大戰亂外,南方社會穩定,經濟有顯著發展,
形成了眾多的商業都市。在城市裡,漢代以來的相和舊
曲將近一半已經散佚,而南方的民間謠謳——吳聲、西
曲,由於城市各階層人士的喜愛而日益興盛。吳聲、西
曲的流行,也引起了宮廷的興趣。尤其是梁武帝和陳後
主,曾命樂工譜寫了大量新曲。北魏孝文帝時,南方的
清商樂傳到了北方,在宮廷中作為「華夏正聲」受到較
大的重視。此後,清商樂就成為盛行於中國南北方的重
要樂種。
清商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吳聲、西曲 吳聲原是
建康(今江蘇南京)一帶的民間徒歌,西曲則是荊、郢、
樊、鄧地區(今湖北)的民間徒歌。兩者的風格雖較柔婉
抒情,但由於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各具不同的特色。
現存吳聲大都為晉宋時所作歌詞,載《宋書·樂志》、
《樂府詩集》等書,計有《子夜歌》、《華山畿》、《歡
聞歌》、《阿子歌》、《前溪》等十幾曲,內容多半用
婦女的口吻描寫愛情的歡樂、相思的痛苦,或婚姻不自
由的苦悶。此外,還有民間的祀神曲《神弦歌》11曲和
陳後主的反映宮廷生活的吳聲《春江花月夜》、《玉樹
後庭花》等。現存西曲大都為齊、梁時所作歌詞,載於
《宋書·樂志》、《樂府詩集》等書。計有《三洲歌》、
《採桑度》、《那呵灘》、《石城樂》、《莫愁樂》、
《烏夜啼》等30多曲,內容大都寫賈客思婦的離愁別苦,
有的也流露了船民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此外,還有梁
武帝作詞的西曲《江南弄》和祀神曲《江南上雲樂》等。
文獻記載,吳聲、西曲的曲調頗為動聽。所謂「歌
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大子夜歌》)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於人們喜愛,有
些樂曲不斷變化、發展,從而形成了同一曲調的眾多變
體。如吳聲《子夜歌》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時
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 4種。有的利用某
一曲的素材另譜新曲,如西曲《莫愁樂》就是用《石城
樂》的和聲「忘愁」的曲調發展而成的;《採桑度》則
是用《三洲曲》的素材寫成。
吳聲、西曲一般分為歌曲與舞曲兩類。
吳聲的歌曲有《子夜》、《鳳將雛》等,舞曲有《前
溪》、《阿子》、《團扇》、《歡聞》等。兩者一般由
1 首或多首五言四句短詩組成的唱段構成。在每首短詩
之後有一段「送聲」,簡稱為「送」。有時除曲尾的送
聲外,在曲中兩句歌詞之末也可用送聲,這種送聲可能
就是後世民間樂曲中常用的合尾的早期形式。
吳聲中有一種變歌或變曲的稱謂,如《子夜警歌》、
《長史變》等。它不用送聲,而有「變頭」變化。所謂
變頭,可能是每一首短詩開頭一句的曲調總要有所變化,
也可能是多段的歌曲,其第一段在音樂上較其後諸段有
所不同。吳聲中還有一種「三弄」,即上聲弄、下聲弄、
游弄。今人楊蔭瀏據《古今樂錄》「《上聲歌》者,此
因上聲促柱得名;或用一調,或用無調名」與《上聲歌》
詞「改調促鳴箏」句,認為上聲弄、下聲弄是指旋律的
高低變化而言,而且這種高低變化並不限於高低八度的
變化,也有轉調的關系在內。
西曲的歌曲稱為「倚歌」,一般結構比較短小,歌詞
均為五言四句短詩,如《攀楊枝》、《尋陽樂》等。偶
爾也有七言兩句構成的,如《女兒子》。舞曲的結構較
為長大。歌詞由多首五言四句短詩構成。西曲短詩常常
使用「和聲」幫腔,有時還兼用「送聲」。如《西鳥夜
飛》,每兩句結尾的和聲為「白日落西山,還去來」,最
後面的送聲為「折翅鳥飛,何處被彈歸」。和聲與送聲
的歌詞可長可短,沒有定規。其曲調推想也是如此。
吳聲、西曲的伴奏樂隊也各有特色。吳聲早期用篪、
琵琶(阮)、箜篌伴奏,後來添用笙、箏。西曲中的倚
歌專用吹管樂器及鈴、鼓等打擊樂器伴奏。
清商樂中有一部分大型樂曲稱大麴或清商大麴。
清商樂的衰落 587年,隋滅陳統一中國後,仍設有
清商署,專管六朝以來的清商樂和當時保存的所有漢魏
舊曲,總名清商樂,簡稱清樂。隋文帝時,清樂作為「華
夏正聲」在七部樂中列在國伎之後,受到相當的重視。
隋煬帝對清樂也十分喜愛,曾令樂工白明達等人利用其
曲調大制新詞艷曲,如《泛龍舟》、《鬥百草》等。隋
末戰亂,清樂散佚較多。唐初,將包括隋時新聲在內共
63曲,總稱清樂,列為九部樂或十部樂的第2部。武則天
長安(701~709)以後,宮廷不重古典,清樂逐漸散亡。
開元(713)以前,能演奏的只有《有君》、《楊叛兒》、
《堂堂》、《春江花月夜》等 8曲。開元時(713~741),
歌工李郎子尚擅長清樂舊曲。此後,清樂舊曲在宮廷內
已很少有人能奏。它已被當時「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的
新聲所替代了。實際上,它在民間仍以新的面貌在繼續
流傳。
7. 清商樂的特點
中國傳統的古典音樂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是三國以前的古樂,以孔子的所謂雅樂為主,第二個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清商樂,又名清樂,第三個是唐朝初期由清商樂吸收西域音樂而興盛的對民樂影響最大的燕樂,又名宴樂。清商樂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興起並在當時音樂生活中占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傳統音樂。它是晉室南遷之後,《清樂》(即清商樂舞)居於首部。唐高祖武德初年間,繼承了隋代的九部樂制,到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增為十部樂,《清樂》居第二部。到武則天時(648~704),《清樂》尚存《白雪》、《公莫舞》、《巴渝》(舞)、《明君》(歌舞)等63曲。
8. 古時的「燕樂」最初是在什麼場合中演奏的 [歷史話題]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樂」就是宴會時演奏的音樂。 唐代把當時的音樂分做三類: 1.雅樂——是漢、魏以前的古樂。 2.清樂——是「清商樂」的簡稱,大部分是漢、魏、六朝以來的「街陌謠謳」。 3.燕樂——主要成分是周、隋以來西北各民族的音樂。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樂」就是宴會時演奏的音樂。漢、魏以前的 雅樂,在唐代已經不中聽了。清樂當時盛行於長江上下游(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里 所載的相和歌《江南可采蓮》等曲就是)。在生產力長期停滯和由封建生產關系所規定 的農村文化生活長久僵化著的時代里,民間的音樂和樂器製作只能有單調和舒緩的節奏 旋律,既沒有戰國以前農民生產力從領主制度之下初獲解放時的繁促淫濫的情致,也不 能和奔放熱烈的新興游牧民族的音樂相比。這種音樂是不能滿足於六朝以來迅速發展的 商品都市的要求的,所以在西北各民族的音樂大量輸入的時候它就相形見絀,逐漸衰頹 。唐代的國際交通和商業都市都比前代發達。統治階級和市民都要求吸收外來文化以豐 富自己的生活,於是衣著、居住、繪畫、音樂般般「胡」化,燕樂就是以這大量輸入的 「胡」樂為主要成分的新樂(它裡面自然也包含有許多民間固有的清商樂的成分)。它 的樂器以琵琶為主,琵琶有二十八調,音律變化繁多,在當時是進步的音樂,所以它一 進中國,便在中國音樂史上劃成為一個新時期。我們看白居易、元縝諸人許多詠琵琶的 詩篇,便可見這種音樂在藝術上的造就和感染力的巨大。由於市民要求有適合於他們生 活需要的文化享受,由於外來樂調的流行影響民間小調和文人詩歌,詞就在這社會環境 中產生流行了。它是「胡夷里巷」樂曲的混合物(「胡夷里巷」是《舊唐書·音樂志》 中語),它把我國詩歌提高到另一新階段。
9. 中國南北朝時期明間的音樂稱為
樂府民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大量湧入使得中原王朝開始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在音樂文化上的交流主要還是由外來音樂文化起主導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4世紀,西晉滅亡,東晉建都建康,但北方仍處於十六國頻繁戰爭的局面隨著國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樂文化也隨之流入江南,並把漢、魏以來的相和歌、相和大麴與江南民間音樂相結合,由此而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清商樂」即樂府民歌。
相和歌:原為漢代民歌,經樂府整理,加上管弦樂器伴奏,所謂"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因而得名後來經過發展,又創造一種結構較復雜的歌舞形式,稱為"相和大麴",結構分艷、解、趨、亂等部分。
清商樂:漢魏相和歌,相和大麴等傳至兩晉南北朝時,都被保存樂府中。此時,民間又興起吳歌和西曲,所以就稱為"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稱為清商樂。
鼓吹樂:秦漢之際,北狄樂傳入中原地區,與漢族民間音樂相結合,漸漸用於朝廷宴樂。
(9)中國清樂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今保存的漢樂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樂的一個宮廷官署。樂府最初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主要掌管音樂,並監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樂,便於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樂府搜集演唱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
根據《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設有採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西漢樂府的擴充和發展是在武帝時期,至成帝末年,樂府人員多達八百餘人,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音樂機構。武帝到成帝期間的一百多年,是樂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詔罷樂府官,大量裁減樂府人員,所留部分劃歸太樂令統轄,從此以後,漢代再沒有樂府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