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章尾山在中國哪個地方

章尾山在中國哪個地方

發布時間:2022-07-28 13:57:41

1. 問題:「古九州」各州的名稱和大概方位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稱謂: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里,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註:「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里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鍾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跡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說:「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再具體說來,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內的今柴汶河,為汶河的支流之一。關於柴汶河,學界有一定爭議。依《水經·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經柴縣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謂之柴汶河」,但其源頭並非今東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成在今寧陽縣東北90里,足證古柴汶河確名淄水,酈說當有所據。至於今東周河,《水經·洙水注》則以之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東周河與泗水之間隔有關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說今東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酈道元必是失察。至於《山東通志》言洙水之源在關山,且言小汶河(即今東周河)約在元明時匯奪淄水,那匯奪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裡呢?總不至於自淤成淵吧?所以小汶河當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條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歸藏·啟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則羊水只能是以今東周河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內。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內。

換個角度說,《漢書·地理志上》河東郡平陽縣條應劭注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廣弘明集·對傅奕廢佛僧事》引古本《紀年》曰:「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堯都平陽應無問題。那平陽又在哪裡呢?查閱文獻,古名平陽者共有四處:一在山西,《左傳·昭公廿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水經·汾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今臨汾市治;一在河南,《左傳·哀公十六年》曰:「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今滑縣東南;兩在山東,《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陽。」今新泰市治;《左傳·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後庸來聘,……盟於平陽。」杜註:「西平陽。」《水經·泗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肸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今鄒城市治。

堯在河南並無證據,所以滑縣之平陽為堯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堯在山東的證據則較多,因而新泰、鄒城兩處之平陽有一處為堯都是有可能的。進一步說,顧祖禹評論泰安州的形勢曰:「州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於泰安。由此縱橫四齣,掃定三齊,豈非建瓴之勢哉!」而這種「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的形勢在泰安州中尤其體現在新泰縣(現設市)。據考古學研究,山東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分布范圍乃是魯中南山地及其周圍一帶,新泰正處於該范圍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堯雖然可能起於今菏澤地區,但設都於新泰一帶,居中以馭四方卻是極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處西南的鄒城是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如果堯在山東的話,其都平陽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堯在山西證據也較多,臨汾之平陽為堯都雖不能完全肯定,但也無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堯在山東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證據也更多,那堯都平陽之在新泰也就比在臨汾更具可能。綜而言之,新泰的平陽最有可能是堯都。《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陶唐即堯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陽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說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內。
明白了這一點,《河圖》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勻、冀州被稱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圖》派九州說也就並非無稽之談了。後來,據《孟子·萬章上》說:「舜……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曰:「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可知,舜、禹皆可能都於堯都平陽,皆可能都於今新泰市境內。今市西有禹村鎮,歷史悠久,為這種可能又提供了一條佐證。為什麼要這樣呢?當然是與新泰的地理形勢(正中)有關了。近來學界已達成共識,周代所封夏後之杞曾長期居於今新泰境內。為什麼會如此呢?恐怕是與禹可能都此有關!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疆域的擴大、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已經很難讀懂實際保存了歷史真相的《河圖》派九州說了。於是便依據當時中國的版圖來誤讀和改寫它們,從而產生了《周禮》派九州說。甚至我們還可根據《周禮》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東、正北、正西、正南、東南、東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詞語)來大體判斷其產生時間的早晚,即可能《周禮》最早、《呂氏春秋》其次、《禹貢》再次、《爾雅》最後。後來,鄒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說,「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這恐怕就是鄒衍既見兩種「九州」說而又不能解其乖異,遂折中而言的結果。

2. 九州的九州探究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書名九州名稱禹貢 冀兗 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 冀兗 徐揚荊豫雍幽營周禮職方 冀並 兗青揚荊豫雍幽呂覽 冀兗 青徐揚荊豫雍幽《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里,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註:「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里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鍾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跡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說:「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再具體說來,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內的今柴汶河,為汶河的支流之一。關於柴汶河,學界有一定爭議。依《水經·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經柴縣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謂之柴汶河」,但其源頭並非今東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成在今寧陽縣東北90里,足證古柴汶河確名淄水,酈說當有所據。至於今東周河,《水經·洙水注》則以之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東周河與泗水之間隔有關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說今東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酈道元必是失察。至於《山東通志》言洙水之源在關山,且言小汶河(即今東周河)約在元明時匯奪淄水,那匯奪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裡呢?總不至於自淤成淵吧?所以小汶河當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條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歸藏·啟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則羊水只能是以今東周河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內。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內。
換個角度說,《漢書·地理志上》河東郡平陽縣條應劭注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廣弘明集·對傅奕廢佛僧事》引古本《紀年》曰:「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堯都平陽應無問題。那平陽又在哪裡呢?查閱文獻,古名平陽者共有四處:一在山西,《左傳·昭公廿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水經·汾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今臨汾市治;一在河南,《左傳·哀公十六年》曰:「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今滑縣東南;兩在山東,《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陽。」今新泰市治;《左傳·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後庸來聘,……盟於平陽。」杜註:「西平陽。」《水經·泗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肸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今鄒城市治。
堯在河南並無證據,所以滑縣之平陽為堯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堯在山東的證據則較多,因而新泰、鄒城兩處之平陽有一處為堯都是有可能的。進一步說,顧祖禹評論泰安州的形勢曰:「州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於泰安。由此縱橫四齣,掃定三齊,豈非建瓴之勢哉!」而這種「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的形勢在泰安州中尤其體現在新泰縣(現設市)。據考古學研究,山東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分布范圍乃是魯中南山地及其周圍一帶,新泰正處於該范圍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堯雖然可能起於今菏澤地區,但設都於新泰一帶,居中以馭四方卻是極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處西南的鄒城是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如果堯在山東的話,其都平陽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堯在山西證據也較多,臨汾之平陽為堯都雖不能完全肯定,但也無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堯在山東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證據也更多,那堯都平陽之在新泰也就比在臨汾更具可能。綜而言之,新泰的平陽最有可能是堯都。《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陶唐即堯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陽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說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內。
明白了這一點,《河圖》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勻、冀州被稱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圖》派九州說也就並非無稽之談了。後來,據《孟子·萬章上》說:「舜……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曰:「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可知,舜、禹皆可能都於堯都平陽,皆可能都於今新泰市境內。今市西有禹村鎮,歷史悠久,為這種可能又提供了一條佐證。為什麼要這樣呢?當然是與新泰的地理形勢(正中)有關了。。為什麼會如此呢?恐怕是與禹可能都此有關!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疆域的擴大、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已經很難讀懂實際保存了歷史真相的《河圖》派九州說了。於是便依據當時中國的版圖來誤讀和改寫它們,從而產生了《周禮》派九州說。甚至我們還可根據《周禮》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東、正北、正西、正南、東南、東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詞語)來大體判斷其產生時間的早晚,即可能《周禮》最早、《呂氏春秋》其次、《禹貢》再次、《爾雅》最後。後來,鄒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說,「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這恐怕就是鄒衍既見兩種「九州」說而又不能解其乖異,遂折中而言的結果。
在堯舜禹時代,黃河流域究竟是處於部落聯盟形式之下,還是處於酋邦形式之下,最早較全面地介紹塞維斯的酋邦理論並嘗試採用此理論研究中國國家起源問題的著作是張光直的《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此觀點的代表是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也有相關論述。學術界尚存在爭議,但此時黃河流域尚未步入國家,則已是學術界的共識,此不多述。此時的黃河流域與大同江流域在東亞前國際體系中分別處於什麼地位、發揮什麼作用,是我們要加以考察的問題 。
分析《禹貢》的行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冀州所佔據的主導地位。首先,冀州被列為九州之首。其次,在提到其他八州時,都要貫以描述其地理方位的說法,如「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淮、海惟揚州」等等,而冀州前面卻沒有任何說明。第三,其他八州都提到「厥貢」,而冀州沒有。按金景芳的說法:「原來堯舜禹的部落聯盟僅處在冀州一隅。以治水為契機,堯舜禹這個部落聯盟的勢力已延伸到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八州,但是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還不能把八州存在的部落聯盟、部落、氏族等等以血緣為紐帶的大小共同體並入自己的部落聯盟。」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序」第4頁。《禹貢》將九州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來描述,就是當時已存在東亞前國際體系的證據。《史記·五帝本紀》說舜:「南撫交趾,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說苑·修文》說禹:「南撫交趾、大發,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肅慎,東至長夷、島夷,四海之內皆戴帝舜之功。」講的並不是國家的疆域,而是這一前國際體系的空間范圍。其東方達到鳥夷的所在地,就是《禹貢》中的「島夷」居住的大同江流域,顯然,朝鮮半島北部是包括在東亞前國際體系之內的。
《禹貢》將此前國際體系分為九州敘述,意味著組成這一前國際體系的具體單位不論是部落聯盟、部落、氏族,還是聚落或聚落間組成的各種層次的聯盟體,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們之間首先是分別構成9個大的區域性次體系,而後才由這9個次體系聯結為東亞前國際體系。
……
「東夷」分布在包括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構成一個環渤海居住的大族群。環渤海考古學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鳥夷與炎黃系部族的關系,除了《禹貢》記載的貢道之外,在史書中就找不到任何記載了,但東夷與炎黃系部族的關系,史書中卻有跡可尋。
《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載黃帝以後聯盟的最高首領依次是:
黃帝——顓頊——帝嚳——摯——堯——舜——禹
顓頊氏,據張博泉先生考證,其居住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地區,《箕子與朝鮮論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第2~5頁。而這里也是商人先世的發源地。商人先世起源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的七老圖山一帶。參見金景芳:《商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說》,《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關於殷人的起源地問題》,《史學集刊》1981年復刊號;干志耿等:《商先起源幽燕說》,《歷史研究》1985年第5期。從商人的始祖起源傳說與東夷人屬於同一類型來看,楊軍:《〈詩經〉婚戀詩與先秦婚戀風俗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51~153頁。這里在夏初還屬於東夷文化的范圍,此地區的居民顯然屬於東夷人的分支。摯,《左傳》昭公十七年:「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少昊摯以鳥為圖騰,其後裔郯子又是東夷小國之君,顯然摯也屬於東夷民族集團。舜,據《孟子·離婁》:「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周處《風土記》也稱:「舜,東夷之人,生姚虛」,說明舜也是東夷人。禹生前先後選定皋陶與伯益作為自己的繼承者,而皋陶與伯益也都出自東夷人的部落高光晶認為,皋陶與伯益都屬於少暤氏集團,即出自東夷。參見高光晶:《中國國家起源及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52頁……對比《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可以發現,在堯舜禹所屬的聯盟體中,每隔一代即出現一位東夷人擔任最高首領。由此推測,堯舜禹所屬的聯盟體內部可以分成兩個系統,炎黃系與東夷系,二者是平等聯盟的關系,聯盟的最高首領由兩系輪流擔任。由此看來,似乎冀州作為次體系,內部可以分為兩個單位:炎黃系與東夷系。 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粘土。
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
兗州,起自黃河下游、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
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泥土。
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游,涉及河南、山東,為肥沃而硬的黑土。
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黃壤。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荊州(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豫yu州、青州、徐州、揚州、荊jing州、梁州、雍yong州、冀ji州、兗yan州。
豫州 字音同禹,地處中原,為河南的簡稱。華夏文明起源於河南,大禹依靠洛陽洛水中,神龜背馱的洛書才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當之無愧。
青州 青為東方的代稱,青州居東方。東岳泰山居於五嶽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宮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個方位,而青州居東,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據九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按照
順時針方向從豫州至青州開始,依次為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豫州,中原。河南
青州,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游。
荊州,湖北以及長江中游
梁州,秦嶺以南與四川盆地。
雍州,關中與隴西。甘肅和陝西一帶。
冀州,河北平原與山西高原。
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
從上古大禹劃分九州起,延續至今,除了徐州、揚州、荊州、兗州以城市的身份孤立,其它州都消逝在時間洪流中。

3. 天下九州是指那幾個州,他們分別包括哪些地區

中國九州】 [編輯本段]1.九州探究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中的第220首》)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里,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註:「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里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鍾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跡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說:「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4. 中國東南西北陸地邊界地名誰知道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里,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註:「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里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鍾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跡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說:「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再具體說來,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內的今柴汶河,為汶河的支流之一。關於柴汶河,學界有一定爭議。依《水經·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經柴縣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謂之柴汶河」,但其源頭並非今東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成在今寧陽縣東北90里,足證古柴汶河確名淄水,酈說當有所據。至於今東周河,《水經·洙水注》則以之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東周河與泗水之間隔有關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說今東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酈道元必是失察。至於《山東通志》言洙水之源在關山,且言小汶河(即今東周河)約在元明時匯奪淄水,那匯奪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裡呢?總不至於自淤成淵吧?所以小汶河當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條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歸藏·啟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則羊水只能是以今東周河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內。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內。

換個角度說,《漢書·地理志上》河東郡平陽縣條應劭注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廣弘明集·對傅奕廢佛僧事》引古本《紀年》曰:「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堯都平陽應無問題。那平陽又在哪裡呢?查閱文獻,古名平陽者共有四處:一在山西,《左傳·昭公廿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水經·汾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今臨汾市治;一在河南,《左傳·哀公十六年》曰:「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今滑縣東南;兩在山東,《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陽。」今新泰市治;《左傳·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後庸來聘,……盟於平陽。」杜註:「西平陽。」《水經·泗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肸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今鄒城市治。

堯在河南並無證據,所以滑縣之平陽為堯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堯在山東的證據則較多,因而新泰、鄒城兩處之平陽有一處為堯都是有可能的。進一步說,顧祖禹評論泰安州的形勢曰:「州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於泰安。由此縱橫四齣,掃定三齊,豈非建瓴之勢哉!」而這種「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的形勢在泰安州中尤其體現在新泰縣(現設市)。據考古學研究,山東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分布范圍乃是魯中南山地及其周圍一帶,新泰正處於該范圍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堯雖然可能起於今菏澤地區,但設都於新泰一帶,居中以馭四方卻是極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處西南的鄒城是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如果堯在山東的話,其都平陽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堯在山西證據也較多,臨汾之平陽為堯都雖不能完全肯定,但也無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堯在山東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證據也更多,那堯都平陽之在新泰也就比在臨汾更具可能。綜而言之,新泰的平陽最有可能是堯都。《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陶唐即堯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陽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說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內。
明白了這一點,《河圖》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勻、冀州被稱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圖》派九州說也就並非無稽之談了。後來,據《孟子·萬章上》說:「舜……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曰:「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可知,舜、禹皆可能都於堯都平陽,皆可能都於今新泰市境內。今市西有禹村鎮,歷史悠久,為這種可能又提供了一條佐證。為什麼要這樣呢?當然是與新泰的地理形勢(正中)有關了。近來學界已達成共識,周代所封夏後之杞曾長期居於今新泰境內。為什麼會如此呢?恐怕是與禹可能都此有關!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疆域的擴大、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已經很難讀懂實際保存了歷史真相的《河圖》派九州說了。於是便依據當時中國的版圖來誤讀和改寫它們,從而產生了《周禮》派九州說。甚至我們還可根據《周禮》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東、正北、正西、正南、東南、東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詞語)來大體判斷其產生時間的早晚,即可能《周禮》最早、《呂氏春秋》其次、《禹貢》再次、《爾雅》最後。後來,鄒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說,「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這恐怕就是鄒衍既見兩種「九州」說而又不能解其乖異,遂折中而言的結果。

2.九州傳說

九州是由中國人來創造的一個奇幻世界,所以它一出生就從血脈中具有了東方的神韻。

·創世傳說
最初的遠古,世界只有混沌,無數最基本的粒子漫無邊際地飄盪在混沌的海洋中,沒有方向,沒有邊界,也沒有時間。粒子間凝聚和排斥的力量使混沌內部產生了運動。當運動逐漸成為趨勢後,混沌被某一個偶然的攪動打破了。這個攪動只是那些粒子偶然出現的有序排列,奇妙的圖紋隱現在混沌中,有序的排列組合第一次出現。這就是第一個微弱的意識。
意識的特性將可延續的、可積累的認知階段當做是真實的,那一段時間中意識的活動稱為「醒」;將斷斷續續的、不積累的那一段當做是虛幻的,那一段時間中的意識活動稱為「夢」。第一個意識進入了斷續的夢境。夢境中的意識不斷地加強自己,對抗重新歸於混沌的凝聚力量。當這個意識強大到足以辨別自己的時候,它忽然從夢幻里醒來,開始認識所處的世界。這個意識發現周圍的世界竟然不是它的夢而僅僅是混沌。有序的夢境與它所存在的混沌的世界存在強烈的反差,使得這個意識產生了創造的願望。
這個意識被稱為世界的第一個主神墟。精神產生於物質的運動組合,反過來試圖改變混沌的無序,而物質趨向混沌的力量阻礙著這一變化。在墟試圖分裂混沌去創造的時候,凝聚混沌的力量開始作用,從而產生了對應概念上的主神荒。荒代表無所不在的強大凝聚力,可是它沒有意識,荒也就是混沌的物質本身。墟是精神的主神,荒是物質的主神。
墟不允許荒破壞它的創造,於是將它全部的精神凝聚起一個強大的精神體——也就是第一個次神「盤古」——奮力撞擊在混沌的中心,從而導致整個混沌產生空前絕後的大爆炸。荒的一部分身體被震碎為塵埃,它的主體卻用凝聚力牢牢地抓住周圍的身體碎片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大地的球體。而盤古在撞擊中完全粉碎,它精神的碎片化成無數星辰瞬間飛出了混沌,卻被凝聚的力量抓在荒的周圍。星辰的精神也成為第二批有獨立意識的次神。
時間,從這一刻開始了

·地理總論
在無邊海洋中,有著諸多大陸,其中有一塊文明繁榮的區域,生活著不同的種族。
古代人族建立、由部族聯盟所轉化的那個古老晁帝國,曾把他們所探知的已知世界分成殤、瀚、寧、中、瀾、宛、越、寧、雷九個州,雖然這一大國早已消亡,但九州的區域卻一直留了下來。
因對蒼茫大地認識的有限,他們按環內海文明的中心點把這區域分為北陸,東陸和西陸。環繞大陸的是被統稱為浩瀚洋的廣大水域。同時,浩瀚洋在鄰近大陸的各處淺海也有不同的名稱。陸地之間是三個較淺的內海,分別稱為渙海,濰海和滁潦海。
在對陸地和海洋測量中,長度單位為里和步,高度單位為尺,面積單位為拓(百平方里)。
東陸約為五十四萬拓,北陸約為三十六萬拓,西陸大約二十五萬拓。
(目前設定一九州里與一華里同,一拓為100平方里等於現實中25平方公里,九州總面積不含地中三海約為一百一十五萬拓約為三千萬平方公里,包括地中三海約為四千萬平方公里)
東陸最高的山脈為雷眼山脈,位於東陸中南部,東西向。雷眼山脈以北的大陸被稱為中州,因為那裡是文明世界的地理大圓中心。南面稱為越州。中州東面的那一部分大陸稱為瀾州,因為那裡是所有大陸的最東端。雷眼山脈西盡,西南和西北兩個海灣在東陸的西部劃出了宛州,由大江與西陸分開。
北陸最東面稱為寧州,名字來源於當地部族的各種祭祀。寧州北面是烏揚大江和江北幾乎無法飛越的高聳雪山,僅在西北面由狹長的地峽和瀚州相連,瀚州有廣闊平原。瀚西面是殤州,兩者間是北陸最高的蠻古山脈。
西陸中部是被稱為沉沙海的海灣,其北是雲州,因此沉沙海南方的雷州是一片長年綠色的溫暖土地。兩州面積近似。

·天文簡要
九州所在的蒼茫世界是一個球面,然而這個球面有些不同尋常,因為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人們可以向西一直走回東方,大地幾乎是無限伸展的。你不回頭,就永遠回不到起點,前方是永遠的長路。九州的大地對其上的生物來說幾乎是無限廣大的。
當九州上的人們抬頭仰望天空,在白晝,他們會看見太陽,但不僅僅是太陽,其他除了谷玄之外的雙月及九主星就會按當時力量的不同時隱時現,在晝夜都是這樣。各星辰散發著獨特色彩的光輝,因為不同主星的影響,所以九州的天空並不總是藍或白色的,當人們看到幻化的天色和主星們的明暗光暈形狀,他們會知道星辰力可能又給這大地帶來什麼變化,或許是雨季,或許是風暴,或許是一個氣候宜和,安定繁育的時代。
而在夜晚,當谷玄主宰了天空,諸星雲的光芒被吸收減弱,除了主星們仍有巨大的飄逸光暈之外,其他星雲(星象、星環和星簇)就象被隨意揮散在黑布上的大小鑽石,星雲是流動的,時時受到其他星雲移過時的引力,和主星們的斥力,它們象風中的雲,不停的改變著形狀,聚散著。有時一夜晚就能改變得面目全非,有的卻幾千年來一直未曾變過。正如白晝一樣,九州的夜晚也不是純黑色的,不僅星辰的顏色不同,光暈不同,主星也隨著互相力量的消長給夜晚映出暗淡的基色。

奇幻九州里的種族:魅、鮫人(蛟)、河絡、誇父、羽族、人族。

·九州傳說的優秀作品

縹緲錄(江南)
羽傳說(今何在)
旅人系列(斬鞍)
海上牧雲記(今何在)
英雄(唐缺)
鐵浮圖(潘海天)
斛珠夫人(蕭如瑟)
白雀神龜(潘海天)
《准南子·墬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按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分天下為九州,「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墬形訓》所說似本鄒衍。

3.史書對九州的解釋

《尚書·禹貢》中記載的九州為:冀、豫、雍、揚、袞、徐、梁、青、荊。
《樂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
估計並州是從冀州里分出的;幽、營是從青州里分出的,指渤海的西北岸及遼東一帶;後來的益州是梁州的發展,指今中國西南地區;涼州是從雍州里分出的。
比較全面的說法,見於《漢書·天文志》之「星宿分野說」:
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並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本質地說,「九州」之「九」是一個概數,不是一個確數。漢代的十三州刺史部為:交趾、青、兗、徐、豫、冀、並、涼、幽、朔方、益、荊、揚等,包括司隸(三輔、弘農、三河)在內共十四個超大型地域單位,總論之仍以「九州」之名。

5. 關於銜燭之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於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產生晚於女陰崇拜時代。《楚辭·天問》:「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龍赦只。」《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參閱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燭龍是人臉蛇身的怪物,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它的本領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張開,黑暗的長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變回黑夜。它吹口氣就烏雲密布,大雪紛飛,成為冬天;呼口氣又馬上赤日炎炎,流金鑠石,成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裡,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呼吸——因為它一呼吸,就成為長風萬里。它的神力又能燭照九泉之下,傳說它常含一支蠟燭,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門之中,所以人們又叫它「燭陰」。

極光說
張明華在《燭龍和北極光》中認為,燭龍不是動物,「燭龍照明」之說是北極光現象的神化[1]。台灣《科學人》雜志2009年5月號第36頁由趙豐發表的「【上下古今人間世】燭龍:千百世代的古今奇緣」中指出。因磁北極在古代是在北部亞洲的位置,所以古人看得到上述如「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符合燭龍形象的極光。

[編輯] 祝融說
近代中國杭州大學教授姜亮夫認為燭龍與祝融音近,稱:「古人束草木為燭,修然而長,以光為熱,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於龍。龍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燭龍。」

[編輯] 太陽說
歷代對燭龍有不同解釋,在《楚辭·天問》中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的詞句,《易緯乾坤鑿度》中又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所以清人俞正燮在其著作《癸巳存稿》中認為「燭龍即日之名」。

6. 九州的歷史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禹貢》所敘述的九州的范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

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

而「九」可能是確指,而不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是指九個大型的地理人文區劃的總稱,也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期的作品。具體的證據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貢》中所記的不少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



(6)章尾山在中國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九州區域范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范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其中冀州的范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並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

《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閱讀全文

與章尾山在中國哪個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省去義大利支援 瀏覽:984
中國銀行公對私美金結匯多久到賬 瀏覽:153
世界有多少國家援助中國疫情 瀏覽:774
中國有多少名星不是中國國籍 瀏覽:767
印尼西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710
伊朗國吃石餅叫什麼名字 瀏覽:796
出口越南的紹興黃酒有哪些 瀏覽:437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6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8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2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8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5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