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航天發展歷程
20世紀航天發展
1956年2月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
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
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
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
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
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
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
中國研製的中程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遠程導彈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
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
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
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
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
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
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點40分
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點23分
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載人飛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 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 2002年03月25日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 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29日 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宇航員絕對安全, 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貳』 神州五號出征太空已經十七周年,這是否預示著我國科技的發達
這17年間,我國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之下,也預示著我們國家的科技發達起來了,2003年10月15日,這一天給每個中國兒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幾代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懷著中華民族崛起的希望和夢想,楊利偉成功乘坐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駛入太空。
太空始終以神秘面對世界,它是危險而迷人的,但非常讓人想去探尋,她的神秘與未知使許多國家都在激烈地追求她。她象徵著美好的未來,我們的新一輪旅程就是那顆無盡的星星,中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也是如此,自從我國首次將宇航員送入太空以來,已經有17年的時間了, 17年前,我們對這個令人著迷的空間一無所知,我們很嚮往,現在,我們的北斗衛星系統越來越好,我們的“天文一號”火箭也進行了火星的首次探索,自人類進入太空已有59年,而中國的第一位宇航員進入太空已有17年,中國宇航員為這個神秘而又未知的空間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從頭開始,這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中國宇航員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沖向廣闊的宇宙。
『叄』 我國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航天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
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肆』 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史簡要的說明就可以了.
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嫦娥二號使命
一、配合運載火箭驗證地月轉移軌道直接發射技術;
二、驗證距月面1 0 0千米近月制動的月球軌道捕獲技術;
三、驗證1 0 0千米×15千米軌道機動與飛行技術;
四、對二期工程的備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試驗;
五、搭載輕小型化X頻段深空應答機,配合中國新建的X頻段地面測控站,試驗X頻段測控技術;
六、試驗遙測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編碼技術,月地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及降落相機技術;
(探測使命)
七、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由嫦娥一號衛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
八、探測月球物質成分;
九、探測月壤特性;
十、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伍』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受命組建的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1956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導彈夢、航天夢的元年。
1970年,中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隨後「神州二號」「神州三號」「神州四號」陸續順利發射升空。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穿越大氣層,不遠萬里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中國紅,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奔月再也不是幻想,「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搭載三名航天員,完成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獲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6年,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為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2019年,新一代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
2020年7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托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拖曳著紅色尾焰升空。「最強雙十二」聯手,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
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航天員乘組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按程序完成各項准備後,先後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新聞背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回顧
『陸』 求中國航天發展歷程時間表
國航天事業大事記
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 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17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年至1967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成立了 「581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至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8年。
1971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6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 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
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1999年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11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發布《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近遠期目標。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二號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7天,環繞地球108圈,並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三號順利完成一系列科學實驗,為中國今後的載人航天測控和管理打下了基礎。
『柒』 我國在航天領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對於宇宙的探索早在幾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美國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國家。雖然當時我國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實現這一登月目標。
但是經過我國的不懈努力,我們終於成功實現了第一次探月。這些年來,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也作出了自己的發展,僅僅是在2021年,就有很多的好消息得到了證實。
一、火星的登陸
隨著世界環境的不斷改變以及世界人口總數的不斷增加,能源的不斷減少,國際上未雨綢繆,也在試圖尋找下一個適合於人類生存的地方。因此,火星的探索,便是國際上的一個重要的項目,我國當然也不甘落後,開始了對於火星居住條件是否適宜的探索。
在去年的二月份,我國的毅力號火箭成功著陸火星。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尋求火星上曾經有生物生存過的痕跡。
火箭從成功發射到成功著陸,這期間經歷了大半年的時間,但值得驕傲的是毅力號並沒有讓我們失望。
專家表示,毅力號的著陸點是傑澤羅隕石坑,而之所以將這一地點作為毅力號的降落點是因為考古學家發現,在這一地方曾經有國湖泊以及河流的出現。
如果我們對這一地方的樣本進行分析,如果證實了考古學家的這一說法,是不是就證明火星也是有一定的生存條件的,但是在火星上生存聽起來還是有點匪夷所思,所以大家還是要堅持做好對地球資源的節約。
二、火星探測車的登陸
我國的第一輛火星探測車在去年的五月十五日正式實施著陸。該探測車被命名為祝融。火星的地勢相比較地球來說要更加復雜,時高時低的地勢對火星探測車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的火星探測車在發射之前的研製階段也是耗費了科學家們不少的心血,該探測車將為我國2030年對於火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支持。
相比較我們以往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的取樣要更為困難一點,在此我們也希望祝融能夠不辜負我們的期望。
三、人造太陽突破記錄
我們在這里需要先解釋一下,此處的人造太陽並非真的是在天上造一個新的太陽出來,隨著國際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石油資源也面臨著匱乏的可能性。
那麼,為了維持我們對於該資源的需求,我們需要依靠核裂變以及核聚變一些核反應堆來產生我們需要的短鏈烴類,我們將這一試驗稱為「人造太陽」,我們知道核反應可以釋放巨大的能量,但與此同時稍不注意也需要承擔巨大的後果。
但是我國目前在這一方面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甚至在運行時間上打破了世界紀錄,這樣一來,我國的這一重大突破將會對怎個人類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我國成功建設屬於自己的空間站。
到目前為止,一直在使用中的國際空間站已經在好幾年之前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解決當下對於空間站的需求,不少的國家都紛紛投入了空間站的建設之中。
從古至今,世界上擁有空間站的國家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我國成功地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當時一向自視清高的美國還試圖想要向中國分一杯羹,但是被我們果斷拒絕了。
五、探日衛星的發射
對於太陽的探索確實是我們沒有想到的,但是在去年我國成功實現了對於羲和號的發射,而該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意味著我國即將進入探索太陽的新階段。
我們大家肯定非常好奇對於太陽探索的目的,我們總不能是想要到太陽上去居住吧?當然不是這樣,對於太陽的探索是為了我們能夠實現在地球的長久居住。
我們通過對太陽發射的一些射線的研究,來避免未來太陽可能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從而增加地球的壽命,也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
『捌』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
1970年,「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射。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月球環境。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
2019年,「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送入太空。
中國航天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
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玖』 中國航空航天得發展歷史和過程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有:
1、經過50多年的創業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2017年6月,我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飛入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爆發活動天體。
面向未來,中國人對「星空奧秘」的追問永不止步。未來五年,中國計劃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基於X射線屬性特徵、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量與空間分布等的科學探測將進一步深入,在空間科學探索中中國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我們國家在衛星方面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衛星系列,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3、在運載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國共有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的近地軌道、5.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
4、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5、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長征火箭已經擁有退役、現役共計4代17種型號。其中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E、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甲5個型號已退役;
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和長征十一號12個型號在役。另有長征五號乙、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4個型號在研,長征十一號甲、長征九號2個型號論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