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勺子的歷史
勺子的使用,應該說是最早的。從現在發現的證據來講,已經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頭有很典型的骨勺子,用骨頭做的。在山東的沿海地區一些大汶口龍山文化居民里頭,他們是用棒做的勺子,用棒,有一個勺子的形狀,然後加一個柄就可以了。但大量地都是用骨頭做的餐勺,有很多勺子在史前的時候,他們在勺把上都鑽了一個孔。然後,勺子他是隨身帶的,可能就掛在腰裡邊,到吃飯的時候就拿出來用就行了。勺子,應該是說歷史最為悠久的用餐工具了。
『貳』 古代時期,餐具的演變和發展是怎樣的
「筷子」 是東方古國文明進程中的典型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里程碑。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中國傳統餐具,卻蘊含了古代祖先們的智慧以及生活情趣。「筷子」被發明和製造出來之後,古代飲食文化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再加上原始人類思想意識尚未有開化。所以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類,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吃飽穿暖。他們不斷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並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這段史料中所記載的「科斗箸」和「魚尾匙」,就是古代比較知名的兩種餐具,也就是現代人常用的筷子和湯匙。古代人之所以玩空心思,不斷研究和發明餐具,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飲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無論是先秦時期還是秦漢時代,由於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所以在這些比較重要的歷史階段中,餐具的演變和發展也就是成了,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代名詞。
從「陶碗」出現之後就註定了,古代中國人的飲食起居,已經開始向文明以及文化方向發展。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這句話中的「民人以食為天」,在傳承了幾千年之後依然十分有道理。但是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一下,就會得知「民人以食為天」的發展基礎,其實就是古代餐具的誕生以及演變。
如果沒有餐具古代人只能用手抓東西吃,在這種前提下不僅無法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同時也很容易影響人類意識和思想進步。只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碗「誕生之後,人類的飲食文化才得到了啟蒙,並且逐漸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碗的材質、種類、樣式、紋飾,以及所表現的藝術價值,其實都能夠體現出飲食文化的發展精髓。
尤其是後世人在古代飲食文化以及餐具的啟發之下,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餐具,其實都是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
『叄』 筷子是什麼時候才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最早記載於哪本書中呢
筷子是如今每個中國人每天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也是世界上使用最為頻繁的餐具,因而也就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乃至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徵,也是連接古代東亞世界的關鍵器物。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中國人用勺子的歷史有大約八千年,用叉子的歷史大約四千年,相比之下用筷子的歷史就要短很多。
古代筷子和勺子往往合稱為「匕箸」。戰國時期的書籍《韓非子》曾經提到商紂王曾經用象牙做箸,這是歷史文獻中有關「箸」也就是筷子的最早記載。雖然韓非子距離商朝末年已經有數百年,但殷墟出土了大量象牙和象牙製品,紂王確實是有可能使用象牙做筷子的。
考古學家發現,隋唐時期以來的墓葬中,各種金屬筷子的數量大規模增加。比如浙江某地曾出土唐代銀箸三十支,江蘇某地曾出土唐代銀箸三十六支,四川閬中曾出土宋代銅箸二百四十支。珍貴的金屬筷尚且如此,常見的竹木筷也就可想而知了。不過筷子這個稱呼,要在明朝才出現。
『肆』 中國最早出現湯勺是什麼時候
中國古代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農耕出現的新石器時代。
這一時期的餐勺大都以獸骨為主要製作材料,形狀常見匕形和勺形兩種。匕形勺為扁平長條形,末端磨有薄利的刃口;勺形的窄柄有平勺,製作較為講究。兩種勺表面磨製都很光滑,用於取食的一端往往還磨出刃口。很多餐勺在柄端都穿有一系繩的小孔,便於攜帶。
在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有骨勺出土,如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半坡遺址、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等。除了骨勺之外,浙江省良渚文化瑤山遺址和安徽省含山凌家灘遺址都出土了玉勺,形制與現代的餐勺相似。
(4)中國勺子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餐勺的出現,與古人的進食方式息息相關。中國新石器時代農作物品種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別適宜於濕潤的南方和乾旱的北方種植。這兩種穀物的烹飪比較簡單,人們可以直接粒食,用炊具加上水,煮成粥飯即可食用。
面對熱氣騰騰的粥飯,尤其是半流質的米粥,人們不方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藉助器具食用。剛開始,人們可能隨手撿來獸骨骨片或蚌殼,不經修整就用它進食粥飯了。
後來,人們不再滿意骨片參差不齊的自然狀態,於是開始對其進行加工,真正意義上的餐勺就被製作出來了,餐勺從此成為了人們不可或缺的進食器,陪伴了人們數千年。史前廣泛的粒食傳統,特別是粥食方式的確立,使餐勺的出現成為必然的事情。
新石器時代製作餐勺的主要材料是獸骨,進入青銅時代後,逐漸以青銅作為製作材料。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製作工藝水平的逐漸提高,餐勺的材質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使用獸骨,轉而使用青銅、金銀、漆木、陶瓷等製作材料。
此外,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器物的實用和美觀,餐勺也變得更實用、更精緻了。餐勺的出現,不僅為人們進食穀物提供了一種手段,更促進了人們對飲食器具的不斷改進、追求,進而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文化。
『伍』 勺子是哪國人發明的
勺子是中國人先發明的。
考古發現的遠古中國人最早使用勺子進食的證據,屬於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代中國人發明勺子進食,與農耕文化的出現有直接的關聯。中國新石器時代農作物品種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別適宜於濕潤的南方和乾旱的北方種植,這兩種穀物的烹飪比較簡單,可以直接粒食,加上水煮成粥飯即可食用。熱騰騰的粥飯,特別是半流質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中介器具,於是最簡單的勺子便被發明出來了。因為有了迫切的需要,於是人們隨手撿來獸骨骨片或蚌殼,起初也許並沒進行修整就用它取食了。後來人們不再滿意骨片長長短短的自然狀態,於是真正意義的勺子就製作出來了。
進入青銅時代以後,中原地區仍然承續著新石器時代使用勺子進餐的傳統,不僅繼續使用骨質勺子,而且出現了銅質勺子。自冶銅技術出現以後,作為進餐用的勺子也開始用銅打造。中原在青銅時代骨質勺子仍然是一種受到普遍重視的進食器具,到了西周時期,骨質勺子的使用已不如過去那樣普遍了。
最先出現的銅質勺子,形制多仿照長條形骨質勺子。中原地區從西周時代開始,開始流行使用一種青銅勺形餐勺。這種勺子呈尖葉狀,柄部扁平而且比較寬大。在陝西扶風一座窖藏中出土了兩件勺形青銅勺子,它們的年代在同類勺子中是比較早的。這兩件餐勺柄部有幾何形紋飾,在勺體上還鐫有所有者的名字,有銘文自名為「匕"。
到戰國時出現一種長柄舌形勺的勺子,在陝西寶雞市福臨堡屬於春秋早期的一座秦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這樣的勺子,它的柄部較細,勺體已改為橢圓狀的舌形。窄柄舌形餐勺,大約在春秋時代晚期就已經定型生產出來,雲南祥雲縣大波那銅棺墓中發現5件這樣的勺子,都是用銅片打制而成,規格大小不等。從戰國時代開始,窄柄舌形勺子成為了中國古代餐勺的主流形態,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戰國勺子還採用了漆木工藝,出現了秀美的漆木餐勺。漆木餐勺同青銅勺子一樣,造型亦取窄柄舌形勺的樣式,整體髹漆,通常還描繪有精美的幾何紋飾。
在遼宋金元各代,除了大量製作銅質勺子以外,也有不少白銀打造的勺子。在這一大段時期,勺子的造型基本上承繼了唐代細柄舌形勺餐勺的傳統,區別僅在柄尾略為加寬而已。以後隨著時代和餐飲的多樣化發展,工藝水平逐漸提高,勺子也就變得更加實用、更加精緻,形狀也越來越多樣化。
時至今日,大部分的勺子主要是不銹鋼的了。
『陸』 「勺子」的來歷
勺子的使用,應該說是最早的。從現在發現的證據來講,已經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頭有很典型的骨勺子,用骨頭做的。在山東的沿海地區一些大汶口龍山文化居民里頭,他們是用棒做的勺子,用棒,有一個勺子的形狀,然後加一個柄就可以了。但大量地都是用骨頭做的餐勺,有很多勺子在史前的時候,他們在勺把上都鑽了一個孔。然後,勺子他是隨身帶的,可能就掛在腰裡邊,到吃飯的時候就拿出來用就行了。勺子,應該是說歷史最為悠久的用餐工具了。所以很難說具體是哪一個人發明了勺子,而只能說東西方都在原始社會就最早使用了勺子。
『柒』 勺子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餐勺叫「匕」,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餐勺大多是骨制的,有的前端較為扁平,類似於小刀,有的前端有所凹陷,可以兼作小刀和勺子之用。
餐勺的出現與食用主食有關,因為古時候長江、黃河流域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和粟,使用有一定弧度的工具更容易食用以此為原料製成的米粥類食物,這就是餐勺最早的雛形。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青銅冶煉技術得到發展,銅制餐勺開始出現,並逐步取代骨制餐勺成為了主流。而隨著漆器工藝技術的出現,使得餐勺的作用不僅僅限於吃飯斟酒,還產生了一定的觀賞價值。
唐宋以後,餐勺的形制基本上確定下來,唐代的細柄舌形勺餐勺成為了範式。此時也出現了以金銀等貴金屬製作的餐勺和筷子,成為了尊貴和身份的象徵。
餐勺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的地位最早是超過筷子的,因為古代的食材限於烹飪技術,大多數成形食物都是以湯湯水水出現的,而筷子最開始僅僅只是為了從其中撈出菜葉等固體食材,真正讓人填飽肚子的是依然是那鍋湯,而餐勺就是喝湯必備。
在遼宋金元各代,除了大量製作銅質勺子以外,也有不少白銀打造的勺子。在這一大段時期,勺子的造型基本上承繼了唐代細柄舌形勺餐勺的傳統,區別僅在柄尾略為加寬而已。以後隨著時代和餐飲的多樣化發展,工藝水平逐漸提高,勺子也就變得更加實用、更加精緻,形狀也越來越多樣化。
(7)中國勺子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種類:
1、勺子:一種有柄的可以舀取東西的器具,常指用來喝湯盛飯,例如:飯勺:裝飯、盛飯用的;
2、湯勺、湯勺子:喝湯時盛湯用的(即湯匙);
3、炒勺:炒菜用的有柄鐵鍋;
4、掌勺兒:炒菜用的勺子;
5、水勺:裝水、盛水用的;
6、麵粉勺:裝麵粉、盛麵粉用的勺子;
7、谷勺:裝谷、盛谷用的勺子;
8、量勺:測量容積大小用的勺子;
9、磁勺:帶有磁性的勺子;
『捌』 筷子,調羹(勺子)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勺子的使用,應該說是最早的。從現在發現的證據來講,已經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頭有很典型的骨勺子,用骨頭做的。在山東的沿海地區一些大汶口龍山文化居民里頭,他們是用棒做的勺子,用棒,有一個勺子的形狀,然後加一個柄就可以了。但大量地都是用骨頭做的餐勺,有很多勺子在史前的時候,他們在勺把上都鑽了一個孔。然後,勺子他是隨身帶的,可能就掛在腰裡邊,到吃飯的時候就拿出來用就行了。勺子,應該是說歷史最為悠久的用餐工具了。所以很難說具體是哪一個人發明了勺子,而只能說東西方都在原始社會就最早使用了勺子。
勺子有兩層含義1它是用來喝湯盛飯用的工具2它只的是一個人很傻,就是俗稱的「憨勺」。勺子由憨勺演變而來
現在世界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3類:歐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飯三器並用;中國、日本、越南、韓國和朝鮮等用筷;非洲、中東、印尼及印度次大陸以手指抓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名譽教授懷特調查後說:」「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飯的3類人,都以強硬態度維護自己的餐具。」特別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例如美國洛杉磯有一家菲律賓餐館,大做廣告以抓食為榮,公開警告那些不願以手抓飯的顧客,謝絕他們光臨。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
【筷子的起源】
1.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2.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3.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中國人使筷子的十二種忌諱】
中國人使用筷子用餐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古時又稱其為「箸」,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講究得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但這要絕對禁忌以下十二種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長兩短:
這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以後,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這種做法也是極為不能被人接受的,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裡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總在不停的指別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指責的意思。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是不能夠允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時同別人交談並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聲:
這種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的 發出噝噝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下賤的做法。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生厭。所以一般出現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同樣不能夠允許。
4、擊盞敲盅:
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裡的哀告,使行人注意並給與施捨。這種做法被視為極其下賤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齒。
5、執箸巡城:
這種做法是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巡找,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墳:
這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這種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7、淚箸遺珠:
實際上這是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裡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8、顛倒乾坤:
這就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9、定海神針:
在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也是不行的,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 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於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也是不行的。
10、當眾上香:
則往往是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被會人視為大不敬,因為北京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無異是被視同於給死人上香一樣,所以說,把筷子插在碗里是決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為北京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學生寫錯作業,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這也就無疑是在否定自己,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驚神:
所謂「落地驚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北京人認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但這有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出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意思是我不是東西,不該驚動祖先,然後再將起筷子,嘴裡同時說自己該死。
【筷子的材料】
許多家庭買來一把筷子,直到筷子越來越少,變得破舊不堪,才會想起再到超市去買一把新的回家。而超市貨櫃上的筷子又是五花八門,有純竹的、彩漆的、象牙的、銀質的;有一對的、一把的……該挑哪種好呢?
首先,塗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為塗料中的重金屬鉛以及有機溶劑苯等物質具有致癌性,而且,隨著使用中的磨損,筷子上的塗料一旦脫落,隨食物進入人體,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有些家庭喜歡給孩子使用顏色亮麗的彩漆筷子,孩子對鉛、苯等的承受力很低,一定要避免使用;其次,塑料筷子質感較脆,受熱後容易變形、熔化,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骨筷質感好,但容易變色,而且價格也比較昂貴;銀質、不銹鋼等金屬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導熱性強,進食過熱的食物時,容易燙傷嘴。
建議大家選用天然材質的筷子,竹筷是首選,它無毒無害,而且非常環保,還可以選擇本色的木筷。但是,由於材質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應注意經常消毒,保持清潔。
除了筷子材質的選擇,在日常生活中,筷子的正確使用和保養也非常重要:
首先,一家人盡量不要混用筷子。因為混用的話,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傳染。研究表明,將近一半人的體內存在有導致胃病的幽門螺旋桿菌,而這些細菌大多是通過家庭傳播的,筷子就是重要的傳播介質之一。因此,家裡的筷子最好做到專人專用。
其次,清洗筷子要徹底。許多中國家庭洗筷子都很「豪爽」,整把的筷子放在水龍頭下搓,之後往筷子筒里一插就算洗好了。殊不知,這樣筷子上很容易滋生細菌,並隨食物進入人體,危害人的健康。正確的洗法應該是:用洗潔精仔細搓洗筷子,瀝干水後,再放進筷子筒。而且,筷子筒應該選擇鏤空、底部不積水的,並做到經常清洗、消毒。
最後,筷子要勤更換。在不少家庭中,一雙筷子使用兩三年是常有的事。但筷子一旦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而且經常搓洗也容易使筷子變粗糙,出現許多細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殘留細菌。因此,筷子最好每半年就更換一次。
【說筷子 談易理】
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用筷子夾菜不是兩根同時動,而是一根主動,一根從動;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兩根筷子的組合成為一個太極,主動的一根為陽,從動的那根為陰;在上的那根為陽,在下的那根為陰,這就是兩儀之象。陰陽互動,可得用矣;陰陽分離,此太極不存。這就是對立統一,陰陽互根。兩根筷子可以互換,主動的不是永遠主動,在下的不是永遠在下,此為陰陽可變。
看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方的象徵著地,圓的象徵著天。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現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徵著天,象徵著第一,常言民以食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頭夾菜,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當然吉祥;手拿筷頭,用筷柄夾菜,乾在上而坤在下,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閉塞不通,如此用法豈不可笑?
用筷子時筷子很自然的把我們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這樣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於中矣。
無名指、小指在下象徵著地道。無名指、小指較弱,其位又在下,須相互依倚,象徵著廣大民眾,無職無權,須互敬互愛,彼此扶持,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象徵著為人處世,孤木難支,人無輔助難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徵著天道。五指之中食指為要,曲伸開合屬它最巧,把握方向屬它最妙。其象徵著官、長,發號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為,終招大禍,須拇指管之方可成事。拇指象徵著什麼?象徵著監管、象徵著法律、象徵著民心、象徵著自然規律……這是從不同層面講的,不可執之一理。食指靈巧,拇指粗笨,靈巧為用,粗笨制約。故天道尚變,但不可亂變。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長,其在人位,象徵著人為主體,為萬物之靈長。然居於兩筷之間其位尷尬,象徵著中層領導,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徵著人在中年,上有高堂應盡孝,下有弱子要奶吃……總歸一句話:做人難!但只有做人才最長。中年雖不易,中年最輝煌。
筷子很簡單,就是兩根棍,隨處可見,這就是簡易。筷子亦多樣,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銀,筷子的種類多樣就是變易。盡管筷子多變化,但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的情況始終未變,這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不易。簡易、變易、不易這就是《易經》的三易之理。比如一個人,只用一個名字來代表,簡易嘛;但他的容顏、命運、情緒……是始終變化的,這就是變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慾,都有生老病死,這就是不易。推而廣之靡不如此。
易道含弘無所不包,太極陰陽無限可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易理又是人性的,就在我們身邊,只「百姓日用而不知」。以筷子小談或有所益。詞不達意,貽笑大方.
易卦解民以食為天:兩根筷子,二數先天卦為兌。兌,為口,為吃。筷形直長,為巽卦。巽,為木、為入。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東西。入口的是什麼?是筷頭。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這樣吃的豈不是「天」?因此認為「民以食為天」是由這兒來的。
文成於2007年3月12日 正道弘名
『玖』 我們每天都用的筷子,是怎麼承載5000年中國文化的
筷子是中國傳統餐具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常見餐具之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種類之一,主要材料為竹、木、骨、瓷、金屬等等。
中華民族使用餐具的歷史十分悠久,迄今為止根據考古發掘以及估計文獻資料顯示,勺子的歷史約有八千年之久,叉子的歷史約有四千年左右,而筷子的歷史則一直未有定論,但是至少不會少於三千年。
因為關於餐叉的資料主要可以見於戰國以前,而在戰國之後則鮮有記載,因此有人認為戰國時期結束後筷子便取代了餐叉的地位,也令餐叉從中華民族主要餐具的地位上滑落。
筷子
不過筷子的說法並沒有得到貴族的認可,《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將其稱之為「箸」和「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