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叫胡玉婷的

中國有多少叫胡玉婷的

發布時間:2022-07-31 08:30:17

A. 黃梅戲在中國戲曲中的優勢、弱點、機會、威脅是什麼

優勢是好學好唱好懂,劣勢是流派太少,劇目太少,曲牌太單一。現在的名角也不多了。

B. 胡玉亭背景

摘要 胡玉亭,男,漢族,1964年7月生,山西五台人,1986年8月參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工程碩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C. 關於黃梅戲的資料

黃梅戲:原名「採茶戲」、「花鼓戲」,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美妙動聽的曲調,生動活潑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藝術語言,濃郁清新的生活氣息,深受全國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喜愛,成為全國新興的著名劇種。

黃梅戲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的採茶調,後與民間歌舞相結合。清道光年間,傳人安慶、懷寧、宿松、望江一帶,汲取了民間音樂、岳西高腔、青陽腔及徽調的演唱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故又稱「懷腔」,成為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黃梅戲唱腔以抒情見長,韻味豐醇,優美動聽。唱腔分平詞和花腔兩大類:平詞是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於大段抒情與敘事;花腔大多是民間歌謠與小調。在表演藝術上,注重從生活中提煉程式,既能表現動作的內容,朴實平易,一看就懂,又能抒發人物細致的思想感情。伴奏主要樂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後又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肪等。他們演出的《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等劇目,臉炙人口,在民間廣為流傳。

黃梅戲傳統劇目習稱36大戲,72小戲,實際上約有200多個。劇目《天仙配》、《朱門玉碎》、《慈母淚》等曾拍成電影,《遙指杏花村》、《柯老二人黨》則被拍成電視連續劇。

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劇團、黃梅戲劇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江蘇、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也成立了專業黃梅劇團。

D. 初中音樂知識

初中音樂音頻資料復習匯總

https://pan..com/s/1WtMms0SLxwozg1QYFCsOBA

?pwd=24mc 提取碼: 24mc

初中音樂知識


E. 晉能控股集團領導班子名單最新

截止2021年1月29日,晉能控股集團領導班子為:

晉能控股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郭金剛

晉能控股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國彪

晉能控股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李鴻雙

晉能控股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王宇魁

晉能控股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崔建軍

晉能控股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專職副書記:劉敬

晉能控股集團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吳躍平

晉能控股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常委:劉文彥

晉能控股集團黨委常委、工會主席:蔣煜

晉能控股集團副總經理:王存權

晉能控股集團副總經理:唐軍華

晉能控股集團副總經理:趙學斌

晉能控股集團副總經理:宣宏斌

晉能控股集團副總經理:趙晨德

(5)中國有多少叫胡玉婷的擴展閱讀:

2020年10月30日晉能控股集團正式掛牌,標志著山西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重組實現重大突破。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樓陽生出席揭牌儀式並講話,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主持儀式。張吉福、胡玉亭、王一新等領導出席儀式。

新成立的晉能控股集團注冊地山西省大同市,下設晉能控股煤業集團、電力集團、裝備製造集團,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研究院公司、財務公司六大子公司。

注冊資本500億元,資產總額1.1萬億元,職工47.3萬人,煤炭產能近4億噸,電力裝機3800萬千瓦。集團將「劍指」煤炭、電力、裝備製造三大領域,重點做優煤炭產業、做強電力產業、做大高端化智能化裝備製造業,真正實現優勢真優、優勢更優、優勢常優。

對省屬煤炭企業進行深度改革重組,組建晉能控股集團,是山西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從根上破解「一煤獨大」困局,全面深化轉型綜改的重大舉措。

重組成立晉能控股集團將有效破解山西煤企各自為戰、大而不強、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困局,有效破解煤電價格矛盾、利益互為掣肘的「老大難」問題,有效破解裝備製造產業布局分散,市場內部化、同質化嚴重、無序競爭的格局。

F. 胡玉亭的介紹

胡玉亭,國籍中國,職業公務員。

G. 安徽自然災害的發生為什麼會讓黃梅戲被民間熟知

概述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雲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採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1]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朴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朴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目前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編輯本段]簡介清道光前後,產生和流傳於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戲曲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又在吸收「羅漢樁」、青陽腔、徽調的演出內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在從小戲過渡到本戲的過程中,曾出現過一種被老藝人稱之為「串戲」的表演形式。所謂「串戲」是指那些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的一組小戲。這些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劇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黃梅戲原名「黃梅採茶調」,淵源於唐初,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張輝、黃新德、吳瓊、馬蘭、韓再芬是著名的黃梅戲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 [編輯本段]黃梅戲的定名與源頭(引自著名的黃梅戲理論家吳功敏先生的研究文章):
黃梅戲有兩大聲腔體系———花腔體系、平詞體系。花腔體系脫胎於民歌小調,屬曲牌體;平詞體系淵源於高腔、彈詞、羅漢樁、道情、吹腔、徽調、京劇等聲腔,屬板腔體。這兩大聲腔體系,都植根於安慶地區的聲腔土壤。黃梅戲表演形式,在學習借鑒崑曲、京劇、徽劇等大劇種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早期黃梅戲從業人員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記載的黃梅戲老藝人,都是安慶地區的人。例如蔡仲賢(已知最早黃梅戲演員,生於1821年,望江縣人),胡普伢(最早黃梅戲女演員,生於1821 年,太湖縣人)、洪海波(潛山縣人)、葉炳池(東至縣人)、咎雙印(懷寧縣人)、胡玉亭(望江縣人)、龍昆玉(望江縣人)、程積善(貴池縣人)、查文艷(懷寧縣人)、丁永泉(懷寧縣人)、潘澤海(安慶市人)、嚴鳳英(桐城羅嶺人)等,他們之間都有師承關系。
建國前,黃梅戲沒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餘本大小傳統劇目,絕大部分都是移植於青陽腔、岳西高腔、京劇和徽劇。 通過以上對黃梅戲聲腔形成的探討,劇目積淀的溯源,演員師承關系的覓蹤以及黃梅戲歷史沿革發展的總體把握,我們對黃梅戲劇種的發展概貌,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黃梅戲的源頭就在安慶地區,黃梅戲誕生於安慶地區,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聲腔系統是一個劇種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劇種和隸屬於這個劇種的聲腔系統的形成,都有一個不斷吸納、借鑒、融會、揚棄、改造、流傳、不斷適應觀眾審美需求、艱難復雜的積累創造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與本劇種在文化背景、人文環境、審美趨向、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著淵源關系的某一種或某幾種音樂素材,是本劇種的重要養分,從而加速了這個劇種的形成。 [編輯本段]發源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從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階段全面實踐了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出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於黃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第一次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編輯本段]發展1.安慶黃梅戲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咸豐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安慶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H. 山西省發改委主任是胡玉亭嗎

根據山西省發改委網站的披露,現任發改委主任兼黨組書記是李寶卿。但根據網站上刊登的他在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好象已經由王賦接替他的黨組書記的職務。根據中國的人事任命慣例,接下來應該會由王賦擔任發改委主任。

I. 山西十九屆全國大代表候選人名單有哪些人

山西省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名單


師帥,男,漢族,1964年11月生,山西河津人,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大學學歷,教育碩士學位。現任山西大學黨委書記。

任紅梅,女,漢族,1970年5月生,山西盂縣人,1988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省委黨校大專學歷。現任陽泉市礦區段南溝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任建華,男,漢族,1957年7月生,河南輝縣人,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法學學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察委員會主任。

向二牛,男,土家族,1961年5月生,湖南永順人,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工學學士學位。現任山西省煤炭工業廳廳長、黨組書記。

江濤,男,漢族,1961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1976年11月參加工作,197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太原鐵路局黨委書記。

李乃珠,男,漢族,1961年10月生,山西陽泉人,199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中專學歷。現任陽泉市郊區平坦鎮桃林溝村黨委書記。

李正印,男,漢族,1962年8月生,山西武鄉人,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呂梁市委書記。

李麗珠,女,漢族,1961年9月生,河北威縣人,1981年10月參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學學歷。現任太原市精神病醫院遺傳研究室、老年精神病科主任。

李建芳,女,漢族,1965年4月生,山西原平人,1985年7月參加工作,200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專學歷。現任太原市迎澤區老軍營街道桃園南路第二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李俊明,男,漢族,1960年4月生,山西定襄人,1977年3月參加工作,198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忻州市委書記。

吳漢聖,男,漢族,1963年4月生,山東臨朐人,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工學學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省委黨校校長(兼)。

吳秀玲,女,漢族,1971年1月生,山西文水人,1993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右玉縣委書記。

何雲霞,女,漢族,1968年12月生,山西侯馬人,1992年11月參加工作,199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醫學學士學位。現任靈丘縣人民法院東河南法庭庭長、正科級審判員。

沙萬里,男,漢族,1954年6月生,山西繁峙人,1974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專學歷。現任繁峙縣第三建築安裝工程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

張九萍,女,漢族,1963年4月生,山西祁縣人,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哲學碩士學位。現任晉城市委書記。

張玉柱,男,漢族,1964年2月生,山西晉中人,1982年10月參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學歷。現任晉中市瑞達公交有限公司公交駕駛員。

張吉福,男,漢族,1964年9月生,天津人,1989年9月參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

陳永奇,男,漢族,1967年11月生,山西懷仁人,1992年7月參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陽泉市委書記。

羅清宇,男,漢族,1963年10月生,山西原平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工學碩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兼),太原市委書記。

岳普煜,男,漢族,1959年10月生,山西太原人,1982年5月參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臨汾市委書記。

周建民,男,漢族,1963年2月生,山東即墨人,1982年9月參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專學歷。現任淮海工業集團十四分廠量具鉗工。

鄭仙榮,女,哈薩克族,1979年11月生,山西襄汾人,2004年8月參加工作,201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學學歷。現任國家電網臨汾供電公司客服中心智能用電班班長。

趙月芳,男,漢族,1973年2月生,山西壺關人,1991年12月參加工作,200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專學歷。現任壺關縣郵政公司鄉鎮郵遞員。

胡玉亭,男,漢族,1964年7月生,山西五台人,1986年8月參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工程碩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任晉中市委書記。

胡富國,男,漢族,1937年10月生,山西長子人,1964年9月參加工作,195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現任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

侯占平,男,漢族,1964年5月生,山西平陸人,1989年5月參加工作,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現任運城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工會主席。

賀星龍,男,漢族,1980年10月生,山西大寧人,200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專學歷。現任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黨支部委員、村衛生所醫生。

駱惠寧,男,漢族,1954年10月生,浙江義烏人,1970年9月參加工作,198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十八屆中央委員,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袁子捷,男,漢族,1980年8月生,河北安平人,2001年5月參加工作,200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柳林縣公安局網路安全保衛大隊大隊長。

原貴生,男,漢族,1953年10月生,山西河津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黨委書記、龍門集團董事長。

高建民,男,漢族,1960年11月生,山西盂縣人,1977年12月參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山西行政學院院長(兼)。

席小軍,男,漢族,1962年3月生,山西蒲縣人,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長治市委書記。

黃曉薇,女,漢族,1961年5月生,遼寧海城人,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工學學士學位。現任十八屆中央紀委委員,山西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續燁,女,漢族,1968年12月生,山西侯馬人,1988年9月參加工作,200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學學歷。現任大同市第五中學校教研室副主任。

韓利萍,女,漢族,1971年12月生,山西長治人,1998年7月參加工作,200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學學歷。現任長治清華機械廠數控銑工。

謝濤,女,漢族,1967年6月生,山西左雲人,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省委黨校大專學歷。現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省劇協主席,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

樓陽生,男,漢族,1959年10月生,浙江浦江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8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

廉毅敏,男,漢族,1964年3月生,山西平遙人,1989年8月參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翟紅,男,漢族,1962年6月生,山西靈石人,1982年1月參加工作,198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現任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薛晨陽,男,漢族,1971年11月生,山西忻州人,1997年9月參加工作,199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北大學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儀器科學與動態測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叫胡玉婷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版非布司他片哪裡賣 瀏覽:784
越南快遞多少錢越南專線 瀏覽:722
伊朗擁有多少核武 瀏覽:990
歐洲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美國制裁伊朗 瀏覽:381
中國和伊朗什麼時間開始足球比賽 瀏覽:201
中國寄東西到美國多少錢 瀏覽:801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