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各個省的簡稱 分別是什麼
北京(京)
天津(津)
黑龍江(黑)
吉林(吉)
遼寧(遼)
河北(冀)
河南(豫)
山東(魯)
山西(晉)
陝西(陝)
內蒙古(內蒙古)
寧夏(寧)
甘肅(隴、甘)
新疆(新)
青海(青)
西藏(藏)
湖北(鄂)
安徽(皖)
江蘇(蘇)
上海(滬)
浙江(浙)
福建(閔)
湖南(湘)
江西(贛)
四川(川、蜀)
重慶(渝)
貴州(黔、貴)
雲南(滇、雲)
廣東(粵)
廣西(桂)
海南(瓊)
香港(港)
澳門(澳)
台灣(台)
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地方最高行政區域名。源於古代省制。在古代,省指天子所居之所,宮禁。唐有三省六部,「尚書省」為其一。
最初是金國在重要的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省」,又於各路(各行政區)設「行中書省」(中書省派出的機關),簡稱「行省」,最後簡為「省」。「省」由此發展而來。
(1)中國歷史簡稱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元朝實行的行省制是現代省級行政區的開端,行省屬於中央行政機構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全稱「行中書省」。
腹里地區(今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東、內蒙古部分)則由中書省直轄。時全國共10個行省、1個中書省轄地、1個宣政院轄地。
明朝初沿元制,後以行省權力太大,將行省一分為三。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皆為省級行政區最高機關,分別掌握行政、司法、軍事權力。
時全國共14個布政使司、2個直隸地區以及其他邊疆行政區。
清朝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轄區直接通稱為「行省」,並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製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
時全國共18個布政使司(省)等25個省級行政區。
中華民國初年,行政區劃沿襲清朝。後歷經變動,又由於戰亂或時局原因,區劃不常固定;1945年收回台灣省,1946年外蒙古獨立。至1949年全國依法共有35個省等50個省級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一級地方行政單位曾一度是大行政區,後歷經多次變動,1965年基本穩定下來;
1967年設立天津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市,同年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門。目前全國共設有34個省級行政區 。
⑵ 青、藏、川、滇、 鄂、 湘、贛、皖、蘇、滬分別是哪個省和市的簡稱
青——青海省;藏——西藏;川——四川省;滇——雲南省;鄂——湖北省;
贛——江西省;皖——安徽省;蘇——江蘇省;滬——上海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為止,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一級行政區,之後數量一直穩定不變。
(2)中國歷史簡稱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中國各省的簡稱是中華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冀和豫。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不光如此,「豫」字,還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地理氣候大變遷。
在金文中,「豫」的字形,好像是一個人看著大象。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經常發現商朝貴族田獵捕象的信息。這說明,在商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原是存在大量野象的。
野象、犀牛等種群的存在,證明中原地區曾經長期處於「全新世大暖期」,這一氣候期大致在9000年前到5000年前,基本吻合我國的新石器時代到商朝這段時間。進入周初,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野象棲息的地域也整體南移到淮河流域。
金文中,粵字是由「雩」演化而來,它的字形像是海洋上的氣流受阻,巫師祈求降雨。《詩經》里,粵常和「越」通用,含義也是一樣。
在先秦文獻中,中原文化對長江以南沿海部族,統稱為「百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駱越、於越等。從簡稱上看,粵(通「越」)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和越文化有關的省份。
廣東的「粵」起源於南越國,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中原文化融合的政權,它的建立者是秦朝南海郡尉趙佗,祖籍就在今天河北的正定縣。
在南越國建立之前,秦朝就已經完成了大范圍的民族融合。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逃亡被捕者、入贅者和賈人進入百越。這批人口共有50萬,其中大部分是商人。由此可見,嶺南人的經商血統是一脈相承的。
⑶ 全國各省簡稱的來歷
中國各省的簡稱及由來
1.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天津: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里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里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上海:北宋初期,這里已形成居民點,從這里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後來邕改為滬,所以上海簡稱滬。
4.黑龍江省:由黑龍江而得名。因為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著象條游龍。簡稱黑。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是『沿』的意思,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後來建省時,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簡稱吉。
6.遼寧省:由於它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簡稱遼。
7.河北省:相對於黃河為北。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1928年稱河北省。因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8.河南省: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簡稱豫。
9.山西省:相對於太行山為西。明朝設置山西省,春秋時是晉國領土,所以簡稱晉。
10.山東省:相對於太行山為東。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11.湖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南。由於湘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湘。
12.湖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北。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13.浙江省:境內的浙江盤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簡稱浙。
14.江西省:唐朝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清朝時改為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贛。
15陝西省: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陝縣西南陝陌以西的地區稱陝西。簡稱陝。古代時是秦國領土,又簡稱秦。
16.安徽省:以清朝時的安慶府(今安慶)和徽州府(今歙縣)的頭一字組成。因境內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簡稱皖。
17.江蘇省:是以清朝時的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蘇。
18.甘肅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長掖),肅州(今酒泉)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境內的六盤山又叫隴山,故又簡稱隴。
19.貴州省:明朝設置貴州省。簡稱貴。因古代屬黔中郡,所以簡稱黔。
20.四川省: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里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宋代分設益州,榨州、利州、?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元朝設四川省,簡稱川。三國時是蜀國領土,所以簡稱蜀。
21.雲南省:因為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22.廣東省: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代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23.福建省: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24.台灣省: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後來又改為「台灣」,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25.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26.寧夏回族自治區: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27.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朝初年建廣西省,1958年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
28.西藏自治區: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新疆省,解放後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0.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⑷ 中國各省的簡稱、省會
1、北京 ——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
⑸ 全國各省的簡稱
省份及對應簡稱: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上海市(滬)
重慶市(渝)
河北省(冀)
河南省(豫)
雲南省(雲)
遼寧省(遼)
黑龍江省(黑)
湖南省(湘)
安徽省(皖)
山東省(魯)
新疆維吾爾(新)
江蘇省(蘇)
浙江省(浙)
江西省(贛)
湖北省(鄂)
廣西壯族(桂)
甘肅省(甘)
山西省(晉)
內蒙古(蒙)
陝西省(陝)
吉林省(吉)
福建省(閩)
貴州省(貴)
廣東省(粵)
青海省(青)
西藏(藏)
四川省(川)
寧夏回族(寧)
海南省(瓊)
(5)中國歷史簡稱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由來
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冀和豫。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不光如此,這古九州的「豫」字,還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地理氣候大變遷。
在金文中,「豫」的字形,好像是一個人看著大象。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經常發現商朝貴族田獵捕象的信息。在商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原是存在大量野象的。野象、犀牛等種群的存在,證明中原地區曾經長期處於「全新世大暖期」,進入周初,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野象棲息的地域也整體難移到淮河流域。
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境內有江叫閩江,以閩江為母親河,所以簡稱「閩」。
江蘇簡稱「蘇」字的篆文,包含草、魚和稻禾的元素。年長一點的南方地區居民很熟悉,如果用樹枝或稻草穿腮提魚,可以給魚保鮮,甚至落水復活。這就是蘇的本義。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由此得來江蘇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