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國時期的公路是怎樣的
那要看什麼地方了 大城市馬路多以青石板/磚 路,農村全部土路。和部分石子路,長途官道也是石子路和土路,當時能做火車的都做火車了 做不了就做船轉火車,再轉馬車 人力車
⑵ 請問,柏油路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啊
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John . MarkDan)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是現在柏油路的雛形。
瀝青混凝土鋪面道路,或又俗稱為柏油路、瀝青路,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道路路面。
雖然有時仍被稱為柏油路,但是因為柏油對健康的危害,現在鋪設柏油道路已經棄用柏油改用瀝青。鋪設柏油道路所需材料有級配粒料、碎石級配、瀝青膠泥、骨材、石粉等。所需工具有平路機、挖土機、震動碾壓機、卡車、刮路機、瀝青灑播機、鋪裝機、壓力潑油車等。
(2)民國時中國哪裡有柏油路擴展閱讀
柏油路其基層構造與水泥路(也叫鋼筋混凝土路)一致,瀝青路的不同在於面層加一層細石混合瀝青。
瀝青路面層比較軟,所以汽車走在上面會覺得很舒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但混凝土硬度大,汽車走在上面會覺得硬邦邦的,一些路面比較細小的缺陷都會給人以比較強烈的震動感覺。
景觀性。瀝青路面一般為黑色,給人為深沉穩重的感覺,開車時人會覺得比較塌實。但混凝土路卻是顏色的灰白色,給人以浮氣不足的感覺,無景觀性可言。所以在進行小區或市政的主幹道、次幹道設計時,想上點檔次的話,就選擇瀝青路面。
⑶ 北京第一條瀝青馬路是什麼時候修築的
民國時期,一些通往市區的馬路和通往外省市的公路在北京城內開通。
1917年修建了京通公路,這條路西起朝陽門外大黃庄,東至通縣新城南門,道路寬6米,長10千米。
後來又陸續新建、改建了北京通往天津的公路,北京通往山海關的公路,北京通往承德、保定、張家口的公路。
這是一些低質量、低標準的公路,不但路面狹窄,凹凸不平,而且遇上下雨,常會翻漿。
從民國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北京的公路總長還不到215千米。
從1913年起,由市政公所主持,逐步拆除了皇城,開辟了多條貫通南北、東西的大道,填築了明壕,改修了暗溝,到1918年已修築道路120餘段,大多是土路,1915年修築了第一條瀝青馬路。
自1949年起,北京的街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街道兩旁堆積多年的垃圾被清理的乾乾凈凈,全城的街道都鋪上瀝青,新鋪的柏油路還擴寬了路面,如東、西長安街就擴至80米寬,從而徹底改變了老北京交通狀況落後的面貌。
⑷ 快來幫幫我!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 並決定在南京鍾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鍾的鍾紐,「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中山路是原來的迎柩大道,是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時走過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有關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華表乃為柱狀標識物,標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在這里,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鬥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
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麓,陵墓的建築,壯麗雄偉。到南京游覽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這位革命家的墓地。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鍾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庄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庄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⑸ 民國時期沈陽的城市路面是是什麼路
土路 或者石路 ,有 電車了 望採納
⑹ 中國最早什麼時候有的柏油路
中國最早的公路--台柳路zhuantie(洋灰路即水泥路)
台柳路建於德佔時期的1903年,由青島台東鎮起,經市區東吳家村及嶗山區的保兒、河西、李村、漢河等村,止於柳樹台村(今屬沙子口鎮),是最早的一條公路。1928年版《膠澳志》有「台柳路由台東鎮經李村至柳樹台」的記載。之後,仍沿用此稱。解放後,在李村養路工班房山牆上仍標有「台柳路」字樣的路牌。
1898年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為了其軍事、政治及經濟掠奪的需要,在青島區(今青島市區)興辦工廠,修建碼頭;在李村區則先後在柳樹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療養院、德國總督別墅及德國大飯店等,供住在青島區的歐州人療養和玩樂。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築便應運而生。有關該路的修築年度及狀況,《膠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記述:「德人來青市道與村道同時並進,……其村道首先修築者為青島滄口一路,次則為青島李村一路,其後漸次興修,計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島經台東鎮東吳家村、保兒、河西以達李村;(二)由李村經東李村、下河、南龍口、九水以達柳樹台……」,「蓋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僅有橋梁、溝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運搬材料照給工資。此外人工則由各村攤派,故創始之二、三年(李村道開築二年,僅修至楊家村,滄口路開築三年,僅修至小村莊 )進行甚為遲鈍,其後多由警察署壓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後,乃獲次第進行……」這段記述,明確指出台東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樹台的村道,即台柳路。台柳路正式開築於1903年,但青島至李村的公路,已於1901年始修,到1903年已修至楊家村(據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楊家村在今青島市區小鮑島與台東鎮之間)。是年開始再從楊家村修往台柳路的起點——台東鎮。
台柳路的修建與柳樹台療養院等的營造同步進行。柳樹台療養院(當時叫麥克倫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貴族名氏命名的)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9月建成後,當時的道路狀況已不能滿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國工程師史克耐爾編制《一條公路的改造和移動的預算》(見青島市檔案館德文檔案《自來水廠存資》),內稱:「其中一部分已經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塊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滿投亂石後加以覆蓋的,有的路段車道很窄狹,已不符合要求,它僅3.3公尺寬,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牆壁上,車輛是無法躲讓的,該段作為走廊也非無危險,只能騎馬安全通過。」陳述多種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進行改造。爾後雖未發現該路之施工區及竣工的有關資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膠澳總督府日令第三條中有麥克倫堡房交通的規定:「自即日起弗•理查德商行於每星期三、六下午一點自中央飯店及於每星期四、六下午五點自麥克倫登車出發」。每星期內有兩次車往返於青島市及麥克倫堡房,其費用屬於政府及所轄單位,乘車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幣)。這說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動已完成,並投入營業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並有非營業性車輛行駛。
台柳路全長為29 847.92米,面積約150 661.4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路線之長在當時居青島及山東省之冠。《膠澳志•建置志》對其規模有如下描繪:「台柳路為由台東鎮經李村至柳樹台赴嶗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橋梁、涵洞計有二百十七座,內洋灰(即水泥,以下同——編者注)拱橋五座,以在保兒、河西之間者為最大,長十九公尺,寬四公尺。石柱欄、鐵筋洋灰平橋七座,王子澗、九水庵間者最大長二十餘公尺,寬四公尺半余,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澗泉溶溶,林木青翠,風景絕佳。九水庵西石造拱橋一座,全長三十公尺,寬四公尺,高七公尺,建築材料俱系六、七十公寸之方石,中間一孔長二十五公尺,砌成彈月形,故以彈月名。橫架兩山之麓,空懸大溪之中,岩石嶙嶙,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絕俗。惜德日之戰役,德人自行炸毀,雖經日人修復,而德建工式掃地無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發,舊橋復圮,當時竭力經營,始得恢復故觀。石造平形河底橋八座,河崖、河東間橫貫張村河者最大,長一百六十餘公尺,寬四公尺,侯家莊南與蘇家下河西者,均長六十八、九公尺,東李村西與北龍口南、南龍口北者一長十七公尺六餘,一長五十公尺,一長四十四公尺余,均寬三公尺余。其餘土管造圓形涵洞十一座,洋灰管造圓形涵洞三座,洋灰管方形涵洞十一座,洋灰造平行涵洞三座,石造平行涵洞一百六十二座,形式雖尚依舊,接收以來各種涵洞之修繕,亦不知幾次矣。」按分類統計橋21座,涵洞180座,共計橋涵201座,比總數217座少16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水庫的增建,致使較小的河流無水逐漸乾涸變為農田,又加全線歷次整修,有些溝水引入較大的橋涵,所以小橋涵洞日益減少。
德人修築台柳路及柳樹台療養院、德國大飯店等建築所佔用的農田、山嵐、河道等均無償徵用,且無償調用台柳路沿線農民,在德國警察的奴役下,「壓迫施行」。當台柳路築成通車後,專供德國侵略者及其僑民遊山玩水、休療憩養、侵略軍調動演習之用,根本不讓華人行走。有時中國人推車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國人的車來了,必須立即將車推到路邊溝里;而德國女人騎自行車在路上行進時,中國人也要趕快躲開,由此可見德國殖民統治之暴虐。
台柳路於1903年建成至1906年經過整修,使路基與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國主義第一次侵佔青島時期,只是維護通車,並未修整。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青島時期,也只於1932年翻修了由保兒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計長3 200米,線路由柳樹台延長至北九水,橋梁也只改建了彈月橋及板房橋等少數幾座。該路的養護,1933年《青島市政府行政紀要》中明確記載:「該路分兩段,由兩個鄉區負責修養,李村區分管西南段,16,314公尺,由東、西吳家村、唐家口(雙山)、保兒、夾嶺溝、河西、河崖、河南、河東、曲哥庄、楊哥庄、毛公地、劉家下河、王家下河、於家下河等二十一個村,共分十段養護。東北段由九水區分管,計13,534公尺。由南、北龍口、漢河、九水、大石、王子澗、柳樹台、觀嶗石屋、雙石屋、河東村等十村分十段養護。」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初由城建局負責養護,1962年青島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與養護有了分工,市區道路由城建局負責,郊區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負責。台柳路也分段由兩單位養護,全線仍沿舊稱台柳路,但公路部門所轄路段則劃歸青(島)王(哥庄)、滄(口)沙(子口)、五(里崗)漢(河)3條路線內,不但改造和加寬了數座橋梁,對於路基也加寬到7.5米至12米,並先後全部鋪成柏油路面,達到晴、雨天皆通車,成為一條為四化服務的重要公路。
(牛津搜集整理)
⑺ 民國時期,我國的長江上有沒有公路橋和鐵路橋軍隊是怎樣集結調度過江的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
民國時期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只能通過輪渡過江
軍隊調度只能依託戰前集結的大量船隻進行運輸 抗戰時期長江北岸是第五戰區 南岸是第九戰區 雙方獨立為戰 即使支援也只能選擇輪渡運輸
⑻ 民國時期的上海到底有多麼繁華
全國市區的上海有一個響當當的稱呼叫做“東方夜巴黎”,在近期的熱播影視劇當中,有一個電視劇叫做《民國奇探》,講的就是民國時期的上海,通過這部電視劇可以看到當時的上海是有多麼的繁華,而且不僅是這部電視劇,在我們的童年的《情深雨蒙蒙》《上海灘龍虎鬥》,都可以看出上海灘的富麗繁華,在上海有許許多多的商機,這也鑄就了上海的繁華。而且上海他一直是一個兼容性特別強的地方,又臨海,這些都很上海繁華有些脫不開的關系。
三、上海的商業在上海無論是在民國時期還是在現代的時候,都處處充滿著商機,因為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它臨海,臨海的城市十分容易拓展海外貿易,開通國際市場。如今我國企業家大多出於南方,就是因為南方很多臨海城市。商業的繁榮才能帶動經濟的進步,經濟的進步才能帶動城市的發展。
⑼ 什麼年代中國開始出現柏油馬路的
中國上海在1920年代開始鋪設瀝青路面。1949年以後隨著中國自產路用瀝青材料工業的發展,瀝青路面已廣泛應用於城市道路和公路干線,成為目前中國鋪築面積最多的一種高級路面。
據考古資料,印加帝國在15世紀已採用天然瀝青修築瀝青碎石路。英國在1832~1838年之間,用煤瀝青在格洛斯特郡修築了第一段煤瀝青碎石路;法國於1858年在巴黎用天然岩瀝青修築了第一條地瀝青碎石路;到20世紀,使用量最大的鋪路材料為石油瀝青。
(9)民國時中國哪裡有柏油路擴展閱讀
瀝青路面通常用於鋪築路面的面層,它直接受車輛荷載作用和大氣因素的影響,同時瀝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學性質受氣候因素與時間因素影響較大,因此為了能使路面給車輛提供穩定、耐久的服務。必須要求瀝青路面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徵:
1、瀝青路面具有高溫穩定性。
2、瀝青路面具有低溫抗裂性。
3、瀝青路面具有水穩定性。
4、瀝青路面要具有耐疲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