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侯姓有多少人口
《當代百家姓》里排名第77位。人口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約佔中國漢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當代侯姓的人口已達300餘萬,為全國第七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大約占侯姓總人口的31%,其次分布於遼寧、安徽、湖南、廣東、四川、山東、黑龍江,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河南居住了侯姓總人口的12%,為侯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北部豫冀晉、南部湘粵、東北地區三塊高比率侯姓區域。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在豫晉陝、冀京津、遼吉、寧蒙黑大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渝黔東部、山東大部、安徽北部、鄂湘大部、粵桂北部、雲南南端,侯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有的達到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5%,居住了大約67.6%的侯姓人群。在蒙黑北端、山東東南、皖蘇中部、湖北東南、湖南東部、江西西部、閩粵交界地、廣東南部、廣西中部、雲南中部、渝黔西部、四川、甘寧南部,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2%~o.3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23.7%的侯姓人群。
B. 侯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出自姬姓。以爵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中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
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庄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2)中國哪個省侯姓最多擴展閱讀:
歷史上,侯氏的表現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121人。其中比較被人們所熟悉的有西漢侯芭,唐朝的侯弘實,唐朝詩人侯道華,明朝詩人侯方域等。
1、侯弘實:唐代人,少年時曾夢見自己變為彩虹,飲水於河。有一僧人給他相面說:此霓龍也。成人後,官至節度使。
2、侯芭:西漢巨鹿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的弟子,學習《太玄》、《法言》。這兩書是揚雄仿造《易經》和《論語》而作。
3、侯道華:唐代芮城人,好讀子書與經史,手不釋卷。曾在道院中靜養。相傳一天,從市中喝醉歸來,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說:「不要妨礙我飛到高處去」。七天後,松樹上有雲鶴出現,並傳出笙歌,侯道華飛坐在松頂,揮手成仙而去。
4、侯方域(公元1618-1654年):字朝宗,明末清初河南郡商邱人,擅長古文與寫詩,效法韓愈、歐陽修。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為四公子。
侯方域曾與名妓李香君相愛,權貴田仰迷戀香君的色和藝,欲強娶香君,香君至死不從,血濺扇面。時人楊文驄借血跡繪成桃花。孔尚任根據此故事寫成傳奇《桃花扇》。
另外侯氏名人里還有清代有女文學家侯芝。近現代有化學家侯德榜,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侯寶璋,藝術家侯俊山,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侯寶林等人。
C. 姓侯的祖籍在哪
侯姓的最早發源地為山西境內,其早期的活動地點主要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秦、漢之際,侯姓以河北中部、西部一帶繁衍最盛,主要分布於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寧夏等北方省份。漢末,有北地(今寧夏吳忠西南)太守侯恕舉家遷於北地三水(今陝西旬邑),並發展為當地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侯姓北遷內蒙、遼寧等省,南遷貴州、四川、廣東等省。由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改姓後裔在河南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治郡為河南郡。河南密縣人侯霸後裔於南朝陳時徙丹徒(今屬江蘇),後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治郡為丹徒郡。唐朝時,侯姓始入福建。據載,唐太和年間有閩縣(今屬福建)人侯固,以進士登第、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宋明時期,侯姓又搬遷至湖北、湖南、江蘇、江西、上海、廣西、浙江、北京等地,可以說是遍布全國了。清代有福建、廣東一帶侯姓入居台灣,進而徙居海外者。今日侯姓五湖四海皆有其足跡,尤以湖南、安徽、河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D. 中國有多少姓侯的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根據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 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侯姓排名77。 侯姓,中國百家姓之一。一部分源於姬姓,一部分源於少數民族的改姓。最初主要聚集在河南山東,後分布全國各地。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如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犯,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如西漢侯芭為巨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人,東漢侯瑾為敦煌(今屬甘肅)人。漢末,侯宣多的後裔徙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裔孫侯恕為北地郡(治今寧夏吳忠縣西南)太守,在 奉緡侯北地三水(今寧夏同心縣東)安家。侯恕4世孫侯植,隨北魏孝武帝西遷,被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吐(吐一作屯)氏,其後復舊,仕北周,任驃騎大將軍,封肥城節公。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省者,如西晉侯馥為牂柯(今貴州凱里縣西北)人,南朝梁侯弘遠為西充(今屬四川)人,南朝陳侯安都為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南朝梁景為內蒙人,北魏侯深為尖山(在今遼寧省境)人。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治今山西新絳)、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侯氏還分布於今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時期,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侯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E. 姓候是哪個侯
侯。
侯姓,主要來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時鄭國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賜姓侯;以及由改姓而來或其他。
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在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排名第77位。人口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約佔中國漢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侯姓活躍於河南、山東、陝晉南部一帶。秦漢時期,由於中原戰爭頻繁,侯氏北遷河北、山西,西奔甘肅、寧夏。兩晉南北朝時,中原擴增了鮮卑族的侯姓,內蒙古、遼寧地區侯姓隨之增加。
同時,西北地區的侯姓,越過秦嶺進入四川、貴州、湖南、廣東,中原和山東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蘇地區。到唐宋時期,侯姓已經出現在江西、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明朝永樂年間侯姓進入了台灣。
F. 姓侯的祖籍在哪
1、祖籍位置
上谷郡,戰國燕時開始置郡,秦朝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丹徒郡,秦朝時置丹徒縣,治所在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後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為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後裔形成。
2、簡介
侯姓,主要來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時鄭國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賜姓侯;以及由改姓而來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在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排名第77位。人口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約佔中國漢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3、得姓始祖
侯姓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文王。第一支侯姓,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緡侯的後代逃亡去別的國家,就以侯為氏。當時,鄭國有侯宜多、侯多羽,魯國有侯叔下、侯妃,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上的記載,晉緡侯被晉武公所殺,他的子孫後代逃往國外,以爵位「侯」為姓。據考證,這一支侯氏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後裔,屬正宗源流。故氏後人奉緡侯為侯姓的得姓始祖。
G. 侯姓人有多少全國排名
最新(2007)的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侯姓排在第80位,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25%,即平均每400人中有一人姓侯。
總體上看,侯姓在北方各省區排名略靠前,大約在三十多至五十多位;在南方的一些省則排在百位以後。
山西省:侯姓排在第27位(1990年版),是目前查到的侯姓排位最高的省,共有225647人,約佔全省人口的0.7%。其中晉中市榆次區2000年侯姓排第10位,共七千餘人(已專門發帖);左權縣排在第20位,1516人,約佔全縣人口的1%
北京市:侯姓排在第38位。
內蒙古:侯姓排在第51位。
新疆區:侯姓在該區漢族人口中排第46位。
有趣的是,除侯姓外,候姓竟然也排在新疆漢族姓氏和內蒙古姓氏的前100位之內。候應屬罕見姓,竟能排在這兩區的百位之內,我懷疑部分戶籍中姓候的人是姓侯之誤。我已經單開一貼供大家討論這一現象。
在華北區中,缺河北和天津的姓氏排名,估計在這兩省市侯姓的排名與北京差不多。可能河北的張家口、保定地區侯姓人口略多些。
山東省:侯姓排在第41位(2007年),410072人。注意到山東2007年侯姓人口總數多於山西1990年侯姓人口總數。為什麼山東侯姓總人數多,但排名不如山西呢?我估計有如下原因:(1)統計的年份不同,1990年全國總人口可能比2007年少。(2)山西總人口少於山東,山東是人口大省。(3)姓氏排位的高低不表示人口的總數和密度的高低。某姓氏人口密度除排位外,還受排在前面的大姓人口密度的影響。不過我還是認為侯姓人口在山西的密度高於山東(暫缺具體數據證明)。
河南省:侯姓排在第46位。缺具體人數。在河南林縣,侯姓排在第20位,共16214人。
寧夏區:侯姓排在漢族姓氏的第84位,但各民族的姓氏統一排名時,侯姓排在100位之後。主要回族幾乎沒有姓侯的人。
上海市:網上有三個版本的排名(其中一個版本顯然是錯誤的,是全國排名的翻版)。一個版本侯姓在第85位;另一個版本的排名沒有侯姓,即排在百位之後。這兩個版本可能是不同年份的排名,暫不知哪個是早期的,哪個是近期的。
H. 侯姓氏歷史、家譜是什麼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漢字的創始者倉頡(ji的後代,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鮮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遷都洛陽後,將他改 為侯姓。根據考證,侯氏發源於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後裔所傳的晉國。歷來有關的古籍都紀載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晉候緡之後適他國,以侯為氏,鄭有侯宜多,侯多羽,魯有侯叔下,侯妃,齊有侯朝,魏有侯嬴」;《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對侯氏的來龍去脈,獲得兩點認識。第一,他們是甫一出現便遍布於北方各地的,而且這個家族的人材輩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聲譽卓著;第二,他們是直接傳自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後裔,因為3000年前始建的晉國,是傳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於晉國的公族,當然也是名正言順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了。
正統黃帝子孫
不過,過去的眾多姓氏學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歷史,推溯得更為久遠。像《姓氏考略》一書就指出:「一雲,出自姒姓,夏後氏之裔封於侯,子孫以為氏。」
姒姓,是古時候的幾個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龐大家族。根據史載,夏禹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孫,顓頊又是黃帝的孫子,則侯氏不管是出於夏代,或始見於周代,其為正統的黃帝子孫,卻是毫無疑問的。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後為侯氏的說法。那侯姓的來源真是非常久遠了。
發源於山西的侯氏,雖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漢天下一統之後,卻在現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帶,繁衍得最為旺盛,也表現得最為優異。因此,長久以來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襲著「上谷」的堂號,因為現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漢朝時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漢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的。楚、漢相爭時的侯公,漢成帝時的侯芮,王莽篡漢時的侯剛,以及東漢初年的侯霸,可以說無一不是歷史上響當當的名字。
魏、晉以迄於南北朝這段時期,對於侯氏家族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他們有許多新的生力軍加入,使整個家族自此龐大不少;另一方面,他們出了好幾位在當時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氣越來越是響亮。
侯氏家族的龐大,詳見於《路史》所記載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並改為侯氏」。換言之,當時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軍,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庫斛真水的部落,於隨魏南遷之後改姓了三個字的復姓「侯莫陳氏」。這三個字的復姓,現在根本已經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學者判斷,這是由於他們的後裔日漸被漢族同化之後,把自己的姓氏省略為單姓的侯氏的緣故。
由此看來,南北朝時加入侯氏家族陣容的外來血統,又不僅僅只有《路史》上所列舉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說是一個集英聚銳的龐大家族。
侯姓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現在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 頻仍,侯姓部分人外遷到現在的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侯姓還分布在現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 時期,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點。從清初開始,福建、 廣東侯姓陸續有人遷到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分布較廣,據最新統計顯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佔全國總人口的0.29,近四百萬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48。瑤、彝、苗、畲、滿、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