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年的黃土易百主出自哪裡
這句話是人們經歷歷史土地變遷後所感嘆的。千年黃土易百主的意思是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想要多置地買房,但千年以來,這些地和房子都在不斷地更換買主。
黃土泛指的是土地,這個土地指的是中國人想要置辦家業的那種土地。中國絕大部分的地方都是黃土覆蓋的,由此可以用黃土泛指土地。
而中國人對家庭總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懷,這種情懷致使每個中國人都想要一個家庭,並且想要一份能夠支撐得起家庭的家業,給以後自己的子孫留下依靠。
千年黃土易百主的意思是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想要多置地買房,但千年以來,這些地和房子都在不斷地更換買主。購買地置家業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的傳統,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守住。
2. 黑土,黃土,紅土的特點和在我國的分布
我國黑土地處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為其氣候特徵。土壤母質粘重,並有季節凍土層。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層滯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機殘體進入土壤。漫長的冬季,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並轉化成大量腐殖質累積於土體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質層。土體內鹽基遭到淋溶,碳酸鹽也移出土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節性上層滯水引起土壤中鐵錳還原,並在旱季氧化,形成鐵錳結核,特別是亞表層表現更明顯。所以,黑土是由強烈的腐殖質累積和滯水瀦積過程形成,是一種特殊的草甸化過程。自然狀態下,黑土腐殖質層可厚達1米,養分含量豐富,肥力水平高。黑土開墾後,腐殖質含量下降,因母質粘重,土壤侵蝕明顯,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問題。黑土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區是重要的糧食基地。適種性廣,尤適大豆、玉米、穀子、小麥等生長。
黃土在長城以南,秦嶺以北,西迄青海東部,東至海邊的整個黃河流域都有黃土分布。在長城以北,黃土就逐漸消失。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北麓、昆侖山麓、祁連山麓也有黃土分布。一般認為中國黃土的分布南止秦嶺,但事實上在寶雞以南,秦嶺中的鳳縣、雙石鋪一帶,再南至柴關嶺也都有黃土分布。即使在漢中盆地或向東到大別山北坡、江蘇北部,甚至南京附近以及長江流域的某些地區也有零星的黃土分布。
紅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紅土呈酸性——強酸反應。丘陵紅土一般氮、磷、鉀的供應不足,有效態鈣、鎂的含量也少,硼、鉬也很貧乏。並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鋅而產生柑桔「花葉」現象。
3. 哪些地方用黃土
中國的黃土和黃土狀土主要分布在昆侖山、秦嶺、泰山、魯山連線以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原生黃土以黃河中游發育最好,主要是山西、陝西、甘肅東南部和河南西部。此外,在北京、河北西部、青海東部、新疆地區、松遼平原、四川、三峽、皖北淮河流域和南京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黃土在世界上分布相當廣泛,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成東西向帶狀斷續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緯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在歐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與更新世大陸冰川的南界相連,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中歐和東歐各國、蘇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地;在亞洲和南美則與沙漠和戈壁相鄰,主要分布在中國、伊朗、蘇聯的中亞地區、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紐西蘭、澳大利亞,黃土呈零星分布。中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國家,其范圍北起陰山山麓,東北至松遼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侖山山麓,南達長江中、下游流域,面積約63萬平方公里。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集中,佔中國黃土面積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肅蘭州九洲台黃土堆積厚度達到336米),發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黃土地貌。我國西北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土高原,華北的黃土平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土平原。
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東到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的太行山,西至甘肅省烏鞘嶺和青海省的日月山,南到渭河谷地關中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北至長城,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20。黃土高原海拔約為1000~1500米,高原上的黃土主要是一種未固結、無層理的粉沙。厚厚的黃土完全掩平了這里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層厚度達30~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過了200米。黃土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變薄,顆粒由粗變細。這種黃土地貌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如歐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布著黃土,但面積和厚度卻無法與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相提並論了。
4. 中國有哪五色土地分別位於哪些地區
中國的土地有紅壤、棕壤、黃土、黑土、紫色土。
1、紅壤(東南丘陵)
在亞熱帶氣候和常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起長江,南至南嶺山地和台灣北部,西部包括雲貴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緣。由於該地區降水豐沛,土壤淋溶作用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鐵、鋁的氧化物較豐富,故土壤顏色呈紅色,一般酸性較強,土性較粘。由於紅壤分布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光熱充足,生長季節長,適於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兩熟至三熟。土地的生產潛力很大。在我國,紅壤地區是稻米、茶、絲、甘蔗的主要產區,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壤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土壤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壤肥力。
2、棕壤(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地帶性土壤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歷史悠久,各類自然土壤已熟化為農業土壤。從山麓至濱海,土壤有明顯變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東山地邊緣的山前洪 華北平原
積-沖積扇或山前傾斜平原,發育有黃土(褐土)或潮黃壚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為黃潮土(淺色草甸土),沖積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黃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風沙土;河間窪地、扇前窪地及湖淀周圍有鹽鹼土或沼澤土;黃河沖積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黃泛沉積物覆蓋的地面,大面積出現黃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蘇北、山東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帶尚有水稻土。黃潮土為華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礦物養分豐富,在利用、改造上潛力很大。平原東部沿海一帶為濱海鹽土分布區,經開墾排鹽,形成鹽潮土。
3、黑土(東北平原)
東北黑土屬於「寒地黑土」。寒地,是指氣候;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經過長期腐蝕形成腐殖質後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氣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質疏鬆,最適農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烏克蘭大平原和中國東北具有寒地黑土。
另外,土壤一般不會經過上千萬或上億年的持續營養及組分積累,因為地球表面是動態的。某個穩定的狀態只會在一個時間段內維持。經過一系列地質變化之後,原來的土壤就會變為石化了的「古土壤」或岩石,埋覆於地下,從而失去了土壤的特徵。
4、紫色土(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圍的紫色砂岩和頁岩風化物在盆地堆積形成。紫色土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因此紫色土是一種肥沃的土壤,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國之稱可能與肥沃的紫色土也有關系
5、黃土(黃土高原)
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 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
5.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6. 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從哪裡來的
黃土高原地形破碎,到處都是一條條深深的溝谷和荒涼的土山。黃土高原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的普遍注意。他們思索著:這么大面積的黃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到了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黃土風成說逐漸佔了上風。簡單地說,就是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是由大風吹送,經過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漫長的時間,逐漸堆積形成的。
最早提出風成說的是一位俄國學者,他到過中亞的許多地方。在調查中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遼闊的中亞地區的中央部分,分布著大片礫石遍地的戈壁灘。在戈壁灘的外圍,分布著幾片有名的沙漠,即哈薩克的卜拉庫姆沙漠,中國境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再向外,就是廣布於我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戈壁,到沙漠,再到黃土,3種不同粗細的物質,由粗到細,由細到更細,大約呈同心圓的方式分布著。這個現象說明了中國的黃土高原上的黃土肯定是由大風,把中亞、中國的戈壁和沙漠地區中的細土吹走,堆積形成於黃土高原上的。
起初,支持這個學說的人並不多。中國科學家的工作給了黃土風成說以強有力的支持。他們找出了雜夾在黃土地層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過對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斷形成黃土時的氣候環境。中國科學家們指出,形成黃土的當時氣候是一種比較乾旱的多風的環境,有利於黃土的搬運和堆積。同時,通過對不同地區的黃土顆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黃土的顆粒越往東南方向越細;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區的黃土顆粒就比較粗一些。這些事實無疑是黃土風成說的有力的論證。
可是,風成說並非已成定論。近年來,水成說又有抬頭之勢。最近,一種進一步揭示黃土成因的新學說被提了出來。一些學者從青藏高原的研究中得到啟發。最新資料表明,青藏高原形成的年代很新,不像以往認為的那樣,也就是說,青藏高原的形成只是在最近幾百萬年以前,其中隆起最快的時間只有幾十萬年,與黃土形成的時間大體相當。因此,有的科學家把黃土高原的形成與中國青藏高原的隆起聯系起來進行統一考慮,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曾引起歐亞大氣環流的急劇變化。
這種學說從地球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受到國內外不少科學家的重視。最後,不能不多說幾句:黃土高原是中國最獨特的自然景觀。它面積遼闊,歷史久遠,不光對於黃土的成因人們意見不一,而且黃土本身蘊藏著的許多科學的奧秘,也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發掘它,解決它。
7. 黃土在哪裡
(7)中國哪裡換黃土擴展閱讀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沙塵暴的傑作:黃土高原實施「囤糧寓田」 淤地壩—黃土高原綠色的夢 塬梁峁 1938年,中國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諾先生,隻身一人,從陝西省的西安向北進入陝北革命根據地。從西安到陝北途中,正好穿過中國黃土高原最為典型的地區。面對眼前遍地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奇特地形景觀,斯諾先生感到困惑不解。後來,他在《西行漫記》中寫道:這是一片多麼可怕的地方,簡直就是「瘋神」捏就的土地! 黃土高原地形破碎,到處都是一條條深深的溝谷和荒涼的土山。不只是許多外國人覺得難以理解,就是剛來到黃土高原的中國人也無法想像。可以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塊區域這樣大的、完全由黃褐色的土質覆蓋的土地。北到長城一線,南到秦嶺,東到河北與山西分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肅省境內的烏鞘嶺,包括山西、陝西的大部分,甘肅、河南、河北、內蒙古的一小部分,在總面積大約四五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完全就是一個黃土的世界。 黃土高原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的普遍注意。他們思索著:這么大面積的黃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種學說認為,黃土是當地岩石風化造成的。他們推測,由於地質年代十分久遠,風化時間十分漫長,天長日久,完全可能使當地岩石逐漸風化成粉末,在當地堆積成厚厚的黃土。 這種學說受到不少科學家的反對。他們認為,如果上述觀點成立的話,黃土高原應該到處都是黃土。可是,事實上黃土高原超過兩三千米以上的山地並沒有多少黃土分布。這些山地是由另一種土質覆蓋著,上面分布著茂密的林木,它們像一個個綠色的小島,屹立在茫茫的黃土海洋中。 另一種意見是,黃土是由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形成的。他們發現,在一些黃土的地層剖面上,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種分層現象無疑是流水形成的最好證據。 可是,反對者提出不同意見。他們研究發現,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分層現象並不明顯。相反,在幾十米厚的黃土層里,上下幾乎都是一種非常細致的黃土層。 話還要說回來。以上我們所說的黃土,並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黃色的土」。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是一種細膩、均勻、顆粒的大小隻有一毫米的幾十分之一的土質。 到了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黃土風成說逐漸佔了上風。簡單地說,就是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是由大風吹送,經過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漫長的時間,逐漸堆積形成的。 最早提出風成說的是一位俄國學者。他到過中亞的許多地方。在調查中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遼闊的中亞地區的中央部分,分布著大片礫石遍地的戈壁灘,在戈壁灘的外圍,分布著幾片有名的沙漠,即哈薩克的卜拉庫姆沙漠、中國境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再向外,就是廣布於我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戈壁,到沙漠,再到黃土,三種不同粗細的物質,由粗到細,由細到更細,大約呈同心圓的方式分布著。這個現象說明了中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肯定是由大風,把中亞、中國的戈壁和沙漠地區中的細土吹到黃土高原上的。 起初,支持這個學說的人並不多。因為,在一些人眼裡,黃土高原上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厚的黃土層怎麼能是大風吹來的呢? 中國科學家的工作給了黃土風成說的強有力的支持。他們找出了夾雜在黃土地層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過對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斷形成黃土時的氣侯環境。中國科學家指出,形成黃土的當時氣侯是一種比較乾旱的多風的環境,有利於黃土的搬運和堆積。同時,通過對不同地區的黃土顆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黃土的顆粒越往東南方向越細,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區就粗一些。這些事實無疑是黃土風成說的有力論證。 最近,一種進一步揭示黃土成因的新學說被提了出來。這種學說認為,青藏高原隆起最快的時間距今只有幾十萬年,與黃土形成時間大體相當。因此,有的科學家把黃土高原的形成與中國青藏高原的隆起聯系起來進行統一考慮,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曾引起歐亞大氣環流的急劇變化。 也許有人要問,青藏高原的隆起怎麼能和氣候變化聯系起來呢?原來,青藏高原是一片非常遼闊、非常高大的土地,它像一個屹立在大氣海洋中的巨大島嶼,必然會對地球上的大氣流動產生影響。科學家們認為,正是由於青藏高原的作用,才出現了中國的季風與中國西部的乾旱區。中國黃土高原正好處在中國東部季風區與西部乾旱區之間,這種大環境,為黃土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 這種學說,從地球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受到國內外不少科學家的重視。當然,黃土的形成與青藏高原的隆起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內在聯系,以及黃土高原的黃土的堆積過程等,還需要人們進一步探討。 最後,不能不再多說幾句:風成說並非已成定論。近年來,水成說又有抬頭之勢。黃土與黃土高原是中國最獨特的自然景觀。它面積遼闊,歷史久遠。不光對於黃土的成因,人們意見不一,而且黃土本身蘊藏著的許多科學的奧秘,也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發掘它、研究它。
8. 中國有黃土分布的主要省市是
華中 華南 華東各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