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主要糧食進口是什麼
大豆和小麥。
中國主要糧食品種進口的突出特徵是糧食進口品種和數量非常集中。大豆、小麥、大米和玉米這四種糧食產品的進口量佔到糧食類產品進口總量的90%以上,其中,大豆和小麥是中國主要的進口品種。
(1)進口中國大米有多少品種擴展閱讀:
中國的糧食主要包括:
麥類:小麥、大麥、皮麥、青稞、黑麥、燕麥;
稻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深水稻;
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黍;
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小豆、綠豆、木薯、番薯、馬鈴薯。
2. 中國糧食進口佔百分之多少
5%。
中國每年大約進口1700萬噸糧食,糧食自給率約為95%以上。
1、中國的糧食,即穀物麵粉,進口逐年下降,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糧食1785.1萬噸,同比下降12.8%,進口大豆8851.1萬噸,同比增長0.5%,進口食用植物油953.3萬噸,同比增長51.5%。
2、小麥進口量1978年至1997年為2.0013億噸,占同期糧食進口總量的81.06%,而大米,玉米,大豆等其他糧食進口量不足20%。進口小麥從1995年到1996年占進口糧食的比例分別為55.89%和69.75%。
3、1997年以後進口的最大變化是小麥的進口數量和比例急劇下降,而大豆的進口數量和比例急劇上升。1997年,進口小麥占進口糧食的比例下降到27.38%。
4、2019年,中國生產了6.6億噸糧食,用7%的耕地種植了世界2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2019年糧食自給率95%以上,糧食年產量穩步增長,中國有龐大的糧食儲備體系,中國非常重視關系國計民生的最重要的糧食。
中國一年進口1億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看起來數量很大,但其實,2019年中國大米、小麥兩大主糧進口分別只有348萬噸和254萬噸,只佔消費總量的2%左右。相反,中國還出口了31.3萬噸小麥、274萬噸大米,之所以進口,主要是起到品種調劑作用。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講究了,做饅頭、餃子、面條、麵包的麵粉就不一樣,我們有些小麥品種產量少,就進口點,中國糧食自給率是非常高的,中國人不過米一鍋的日子。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全世界上一市場年度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佔了近1.2億噸。
3.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糧食,品種,各從哪些國家進
糧食問題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古人雲:「安民之本,必資於食,安谷則昌,絕谷則危」。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也是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第一大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至關重要的是能否找到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需求的戰略途徑。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五年獲得豐收,糧食的生產形勢是建國以來最好的一個歷史階段。在當前糧食總量階段性過剩的情況下,糧食企業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壓力,也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我國即將加入WTO,糧食行業正在經歷新舊體制轉變的過程。糧食企業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關鍵是要認清新的形勢,迎接新的挑戰,進行新的探索,開展新的創業。回顧歷史,瞻望未來,對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提出戰略性的思考。
糧食企業改革是糧改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糧食企業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根本保證和條件。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條件和保證,也是糧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出路和決定性因素。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首要條件。國有糧食企業是糧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積極開展糧食收購,掌握必要的糧源,穩定市場供應和市場糧價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的主渠道作用,保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就必須進行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
糧食企業改革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抓好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有利於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糧食企業只有通過改革,徹底實行政企分開,才能分清糧食行政部門代表政府應承擔的經濟責任與企業應承擔的經營盈虧。這將有利於國有糧食企業面向市場,實行獨立核算,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費用,增強市場競爭力。國有糧食企業通過轉換經營機制,建立新的用人、分配、保險制度和監督、約束制度,便於糧食企業進行科學管理。
糧食企業改革是適應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建立以間接調控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微觀經濟活動,而是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調控市場,由市場引導企業,從而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糧食企業改革是加強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的糧食調控主要通過糧食部門,以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的方式實現對糧食的宏觀調控。隨著市場格局的變化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糧食也由過去的「特殊商品」、「戰略物資」逐步向一般商品過渡,糧食行業由壟斷性行業逐步向市場化、社會化轉變。在新的形勢下,糧食宏觀控制手段呈現多樣化趨勢,表現為政策調控、國家專儲調控、進出口平衡、市場自發調控、資本市場調控、農業生產結構調控等多種形式綜合並用。
糧食企業改革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需要。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國家,年度間的糧食產量波動難以避免,對糧食市場的穩定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加強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穩定糧食市場,我國1990年就著手建立了糧食最低保護價格制度和用於調節糧食市場供求與價格的專項糧食儲備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糧食市場風險基金制度。實踐證明,這些制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後要進一步加以完善,保持合理的糧食儲備,充實糧食市場風險基金,增強政府對糧食市場的吞吐能力。同時適時適度地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通過進出口貿易,調節國內的糧食供求關系,穩定國內糧食市場需求。中國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需平衡問題,並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補充,起到品種調換、豐欠調劑和區域平衡的作用。當前出現的糧食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地區性、低消費水平下的過剩。從長遠看,由於人口增加,土地減少,生活質量提高,城鎮化步伐加快,糧食需求呈上升趨勢。
糧食企業改革適應糧食市場價格機制的需要。糧食價格機制正逐步以市場為導向,由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引導農戶和企業。市場價格機制在引導農民種植和糧食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已對部分糧食品種,如紅小麥、早秈稻、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護價收購范圍。今年,國家對浙江、福建、廣東等8個銷區省、市進行糧食價格放開試點;推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將補貼直接給農戶;新開設早秈稻、粳稻、玉米大宗糧食期貨交易品種,發揮期貨市場價格功能作用,這意味著國家對糧食宏觀政策和調控辦法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這些政策的出台,對糧食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帶來一些發展機遇。我們必須清醒地認清糧食形勢,有效地發揮糧食的資源優勢,適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近年來,糧食價格一再走低,一斤糧食需補一角多錢才能順價銷售,糧食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而國家和地方財力有限,企業更是不堪重負,從而挫傷了糧食企業積極性。有效需求決定供給,銷糧難反映了糧食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場失靈」,需要採取「政府幹預」。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體制不完善,調節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靈」。糧食如何進行宏觀調控,價格機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諸多深層次問題,只有通過深化糧食企業改革,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糧食企業改革是適應糧食市場國際化的需要
中國即將加入WTO,糧食市場將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加快了糧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入WTO後,由於全面融入世界糧食市場,在中國國內就形成了糧食生產消費和流通的最大市場。就貿易來講,不是單純的內貿和外貿,而是形成內外貿相結合,有進有出、進出自由的局面,形成了真正意義的大市場、大流通,糧食市場化步伐將大大加快。
糧食企業改革是適應入世的需要。我國加入WTO後,糧食市場面臨極大的挑戰和沖擊將體現在:第一,取消進口數量限制,實行關稅本額制度。世貿組織以推動貿易自由化為宗旨,強調由市場來決定進口,不能有進口數量限制,對主要糧食品種如小麥、玉米、稻穀、油脂實行關稅配額制度。第二,取消任何形式的出口補貼。出口補貼是造成不對稱貿易條件一個重要方面,違背公正、公平、透明的自由貿易原則。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強調取消對所有農業產品的出口補貼,這對我國的糧食外貿出口無疑也是一大挑戰。第三,最惠國待遇的普遍認同原則。根據世貿組織關於最惠國待遇的規定,同任何一個成員國達成的最優惠條件,同時也擴大到所有成員國。就國際糧食貿易而言,經濟發達的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高,糧食貿易位勢差高,競爭滲透力度大,在最惠國待遇中獲利更多。第四,強調私營企業的不可或缺性。在中美農業合作協定中規定,配額應國營進出口公司和私營企業之間合理分配,在大米關稅配額中規定私營企業要佔一半。這就為私營糧食進出口企業,特別是糧食跨國公司搶佔中國糧食市場鋪平了道路,同時也逐漸削弱了我國國有糧食企業壟斷地位。第五,低價糧食對國內糧食市場的沖擊。據統計,我國粳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40%,小麥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60%,玉米高於46%,大豆則更高達84.5%。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低於國內糧價
4. 中國可以從哪些國家進口大米
2018年中國進口了16億美元的大米
中國在2018年從中進口價值最高的大米的14大供應商。括弧中的是自2014年以來每個供應國獲得的價值變化的百分比。
列出的14個國家/地區在2018年的中國大米進口量中占幾乎100%。
在上述國家/地區中,自2014年以來向中國增長最快的大米供應商是:緬甸或緬甸(增長886.4%),台灣(增長563.2%),寮國(增長455.8%),然後是日本(增長353%)。
提供給中國進口商的大米價格下跌的三個國家是:美國(下跌-98.3%),菲律賓(下跌-50%),巴基斯坦(下跌-8.4%)。
5. 中國的大米有幾種啊
中國大米分為三種:秈米、粳米、糯米。
1、秈米
秈米系用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的米稱為秈米。米粒粒形呈細長或長圓形,長者長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後出飯率高,粘性較小,米質較脆,加工時易破碎,橫斷面呈扁圓形,顏色白色透明的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根據稻穀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
早秈米米粒寬厚而較短,呈粉白色,腹白大,粉質多,質地脆弱易碎,粘性小於晚秈米,質量較差。晚秈米米粒細長而稍扁平,組織細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較小,硬質粒多,油性較大,質量較好。
2、粳米
粳米根據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粒少,米質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粒多,品質優。
粳米主要產於中國華北、東北和蘇南以及江蘇泗洪等地。著名的小站米、上海白粳米等都是優良的粳米。粳米產量遠較秈米為低。
3、糯米
糯米又稱江米,呈乳白色,不透明,煮後透明,粘性大,脹性小,一般不做主食,多用製作糕點、粽子、元宵等,以及作釀酒的原料。
(5)進口中國大米有多少品種擴展閱讀:
市場流通大米新舊難分辨:
為爭奪市場,許多經銷商會壓低收購價格,新陳「勾兌米」成為中小加工企業的普遍做法。這些「勾兌米」通過經銷商進入糧油批發市場,最終上了百姓餐桌。
2012年之前,中儲糧和地儲糧收購量沒這么大,加上企業容易拿到貸款,收糧時可以賒欠農民一部分,加工企業收購的新糧遠比如今要多。現在農民都要現錢,中儲糧即使賒賬,農民也較信任,銀行也不給民營加工企業貸款,新糧收購越發困難。
如果以食用日期估算,每年10月至來年5、6月之前,消費者吃到新米的幾率較大;如果從地域來說,水稻主產區要比非主產區更易吃到新米。「另從價格上考量,售價較高的大米品質較好,新米的概率也越大」。
6. 中國糧食進口比例是多少
中國糧食進口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左右。
目前我國對於飼料糧食以及工業用糧需求量是比較大的,特別是2021年隨著生豬存欄量不斷增加,飼料用糧需求有了明顯的恢復,結果導致市場上對玉米、小麥等的需求量增加比較明顯。
中國糧食進口的種類:
中國進口農產品主要有玉米、大豆、花生、大米、奶製品、肉禽、肉類及其加工產品等。大豆目前是我國進口最多的糧食,年進口量約為9553萬噸,佔比高達73.136%。中國主要糧食品種進口的突出特徵是糧食進口品種和數量非常集中,小麥、大豆、大米和玉米這四種。
7. 中國60%大米進口嗎大米進口比例是多少
中國是全球大米需求量最大的國家,由於需求太大,我國的大米不僅來源自產,也來源於進口。最近有網友表示,中國有高達60%的大米來自進口,這件事情是否屬實呢?下面來了解下中國大米進口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