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印戰爭中國收回多少國土
1962年中印戰爭,沒有收回土地。
迫於國際壓力等原因,撤軍到中印爭議地區中國一側,實際上丟了藏南地區(印在此地區設立行政區,稱「阿魯納恰爾邦」),面積12.5萬平方公里。
「阿魯納恰爾邦」印度非法佔領中國藏南地區後在當地建立的一個邦。此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邊界。中國政府宣稱對該邦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擁有主權,稱為藏南地區,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朗縣、米林、墨脫、察隅六縣的管轄范圍之內,也不承認印度擁有該地區的主權。
(1)中印沖突中國撤退多少擴展閱讀
藏南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固有的主權領土。位於東經92度至97度之間。世人盡知的是,這塊完全屬於中國的土地,其大部分仍被印度非法佔領著。
由於地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俯沖的東北擠角,地質地貌多種多樣,藏南因而也被稱為「地質博物館」,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便隱身其中。
藏南處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終年溫暖濕潤,水熱條件優越,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熱帶地區。山地南麓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
它亦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主要河流有雅魯藏布江、卡門河、西巴霞曲(蘇班西里河)、丹巴曲、察隅河等。雅魯藏布江全流域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單位流域面積和單位河長的水能蘊藏量居中國各大河之首。
② 62年中印戰爭中國損失多少
中國損失了五億元的戰略物資
③ 中印戰爭後,中國有沒有從59年實控線向後撤退二十公里
沒有
當時是從實際停火線後撤20公里,回到1959年實際控制線
沒有從59年實際控制線後撤
④ 62年中印之戰中國軍隊實際後撤20公里了嗎
沒有 是直接撤回去了。因為是在高原地區 而且當時公路不發達 不能長時間作戰,只能夠撤回去,而印度那邊是平原 有較好的公路。
⑤ 中印戰爭中國主動沿實控線後撤20公里,現在這20公里距離由誰控制
由印度控制,以地圖可以看出來。當地老邊民也有講述(:以前在對面山幾公里外可以去,現在由印軍佔領,有印軍守點和巡邏的,對面山去不了。
⑥ 62年中印戰爭的結果是:為什麼回撤到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里
中國打這場仗並不是為了要回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
中印邊境爭端主要是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和西段阿克塞欽地區。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前印度就已佔領麥克馬洪線一帶了,而阿克塞欽還掌握在中國手裡。
中國認為有價值的地區是阿克塞欽,新藏公路從這里穿過。而對印度而言麥克馬洪線比較重要,因為從前靠南一些的中印邊界線一馬平川,毫無險地可守,印度認為很危險,所以將邊界向北推至麥克馬洪線。
本來中國曾暗示印度中國可以接受麥克馬洪線,但阿克塞欽必須歸中國。此時雙方軍隊已經有了小規模接觸,於是中國提議雙方軍隊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但印度不予理睬。
不知為什麼印度就是寸步不讓,堅持對阿克塞欽的要求,而且還得寸進尺,在東段某些地方甚至越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的忍耐到了極限,便開始了懲罰行動,一路向南打,攻下了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後一個可以防守的地段,印度幾近崩潰。中國也達到了目的。
於是中國宣布撤軍,從麥克馬洪線向北撤20公里,並把繳獲的大批印度軍備擦乾凈,碼整齊,交還印度。這對印度是個極大的羞辱。
從此邊境平靜了下來,阿克塞欽還是中國的,中國本已放棄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歸印度,恢復了開戰前的形勢
⑦ 哪裡有有關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全面客觀的史實資料
中印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同一時間爆發。沖突起因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侵佔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英國殖民者所佔的領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佔部分中國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中國觀點由於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線。並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麥克馬洪線。因此,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印度觀點1947年印度立國後,認為他們有權利繼承英國殖民者占據的中國領土。因此,他們認為上述藏南地區屬於印度。戰爭過程1962年6月,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死傷中國軍人數十人。10月20日,印軍2萬多人在空軍的配合下從東段和西段向中國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反擊,戰爭開始。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國反擊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暫時收復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11月16日至21日為中國軍隊的第二階段反擊。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此後兩國邊境即以麥克馬洪線為界,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中印停戰麥克馬洪線示意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倚賴西藏的藏民人力、氂牛拉車。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等於將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交給了印度,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戰爭結果中國方面:從麥克馬洪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2006年以後,中印邊界談判透露出來的跡象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可能承認麥克馬洪線為正式邊界,但希望收回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的達旺地區(Tawang)。與此不同的是,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訂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里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觀點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
⑧ 中印戰爭收回多少國土
一分地沒收回來。
成果:迫於國際壓力等原因,撤軍到中印爭議地區中國一側,實際上丟了藏南地區(印在此地區設立行政區,稱「阿魯納恰爾邦」),面積12.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90萬。
⑨ 62年中印沖突中 中國收復多少土地
通過1962年自衛反擊戰,中國收回了西段——阿克塞欽地區(面積3.3萬平方千米,現在的新疆西南部地區,印度對此宣稱擁有主權)。
同時收復了東段——藏南地區(面積9萬平方千米,目前印度實際控制,稱阿魯納恰爾邦),但由於當時補給跟不上,交通運輸困難。所以退兵,退到「麥克馬洪線」以北,與戰前一樣,實際藏南未收復。
⑩ 中印邊境反擊戰中國共收回多少領土
中印邊境反擊戰雖然我軍大敗印軍,但並沒有乘勝進擊。1962 年11 月21 日,我國聲明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自1962年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我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單方面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雙方軍事接觸;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邊界上維持原來未開戰前的狀態,顯示了我們以和平方式解決邊界爭端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