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稱的由來
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同時徵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見。最後命名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制。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
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繼續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便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面對重重困難,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10月8號,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待命出征。
(1)中國人民志願軍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遂行空中斗爭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任務的軍種。
1950年10月,志願軍首批部隊入朝,決定組織志願軍空軍參戰。
其基本任務是:在友軍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的協同下,奪取並保持重要地區的局部制空權,以掩護交通運輸線,保衛軍事和工業目標,支援地面部隊作戰。1951年3月成立志願軍空軍領導機關,劉震任司令員(後由聶鳳智代司令員)。
志願軍空軍的殲擊機和強擊機的作戰半徑很短,為支援地面前線部隊作戰,需要有前進機場,為此,在朝鮮北部搶修了一些簡易機場,但因遭到美國空軍連續轟炸而不能使用。志願軍空軍只能使用國內基地,因而難以對「三八線」南北地區的地面部隊進行空中火力支援。
❷ 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稱的由來(少點)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的名稱。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部隊稱為「志願軍」是為了避免擴大戰爭范圍縮小戰爭規模。
❸ 中國人民志願軍名字的由來
1990年代中期,有說法稱:中共中央派遣軍隊入朝作戰決策形成後,最初定的名稱是「支援軍」,徵求黨外民主人士意見,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制,以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新近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中,確實將軍委作戰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國人民支援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聽取了黃炎培的建議。早在1950年7月7日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會議報告整理稿上,周恩來將「支援軍」均改為「邊防軍」,將後勤工作準備的服裝改裝一項中「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朝鮮軍裝,待由朝鮮取回樣式後,由後勤部布置」一句,改為「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式樣待取到後,由總後勤部布置」。另1950年8月13日,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受中央軍委委託在邊防軍軍事會議上報告,講到邊防軍將來可能到朝鮮作戰時說:「到朝鮮去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東北邊防軍組成時,中央軍委決定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但粟裕有病,中央軍委批准其在青島休養一個時期。毛澤東也確曾考慮邊防軍出動時由林彪任統帥。但1950年9月3日毛澤東在復高崗8月30日關於邊防軍准備工作有關問題請示的來信中指出:「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兩蕭指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的肖勁光、政委蕭華。在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鮮決策後,林彪就去蘇聯養病,並與周恩來一起參加了關於中國出兵援朝問題與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的會談。
戰爭初期,志願軍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❹ 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稱是怎麼來的
不是把我國退役士兵這一概念存在演變的歷史。以《兵役法》實施為標志,之前稱之為復員士兵,之後稱之為退役士兵。復員士兵是指1954年10月31日開始試行義務兵役制以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東北抗日聯軍、我黨領導的脫產游擊隊、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志願軍等,持有復員退伍軍人證件或經組織批准復員的士兵。退役士兵是指1954年11月1日開始試行義務兵役制以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持有退伍或復員軍人證件的士兵。從1958年起,每年都有一批服役期滿的義務兵退伍。建國以來,退役士兵安置始終圍繞兩條主線:一是城鄉二元安置,二是城鎮戶籍士兵指令性崗位安置。隨著時代的變遷,該模式的制度能量已經釋放完畢,制度執行已經陷入重重困境。必須實現雙重轉型,以實現妥善安置的目標。而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 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應朝鮮勞動黨與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保衛中國安全的需要,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並派出部隊開赴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中國派出的部隊,為什麼稱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而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中國人民志願軍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採用「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赴朝參戰,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根據國內外形勢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性質而提出來的,它既是一種戰略上的決策,也是一種策略上的考慮。它經歷了一個由醞釀、提出到最後定名的過程。 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兩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根據兩次國防會議討論的結果,中央軍委於7月13日決定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組成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東北邊防,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那麼,必要時以什麼名義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呢?對此問題,7月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國防會議即提出,東北邊防軍一旦參戰,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8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朝鮮戰爭的形勢時,進一步明確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准備。次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東北軍區負責人,要求於8月中旬召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會議,明確作戰的目的意義和大略方向;令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准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並准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8月13日,東北軍區負責人在沈陽主持召開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大會,進一步明確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就是准備出動到朝鮮,援助朝人民抗擊美國侵略。他在報告中指出:「到朝鮮去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打朝鮮人民軍的旗幟,主要幹部改用朝鮮名字,這樣的處置,可以使朝鮮人民喜歡,又很策略。」 這么說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就曾考慮和提出,東北邊防軍一旦赴朝參戰,即採用志願軍的名義。據有的資料講,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最初曾想以「支援軍」名義,出兵援助朝人民軍作戰。在徵求民主黨派意見時,黃炎培向毛澤東、周恩來提出: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周恩來說:我們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嘛。黃炎培說:支援軍那是派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毛澤東聽後說道:有道理!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這是民間的事,人民志願幫助朝鮮人民的。毛澤東說著,拿起筆來將「支援」兩字改寫成「志願」。周恩來說:對,世界上有許多志願軍的先例,馬德里保衛戰就有各國的志願兵。黃炎培頻頻點頭,笑道: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隨後,1950年9月15日,美軍從朝鮮中部的西海岸仁川港登陸。全線進抵「三八線」金日成向中國提出出兵援助的請求。斯大林也發來了建議中國派部隊援助朝鮮的電報。斯大林在電報中說:「根據眼下的形勢,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麼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志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指揮員統率。」毛澤東致電斯大林:「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到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10月4日和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1950年10月8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策,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命令指出:「為了援助朝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至此,東北邊防軍不僅正式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而且,以後陸續出國赴朝參戰的部隊,都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赴朝參戰,而不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家的軍隊,是官方的,如果以此名義出國參戰,表明是國家派出去的,等於中國向美國宣戰。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出國參戰,是民間的,是人民群眾志願組織的。這樣做,不給美國對中國宣戰以口實,比較策略,對中國有利。正如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於1950年10月14日在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們目前並不怕打,但我們並不希望大打,也不等於向美國宣戰,只是以人民志願軍名義支援朝鮮革命戰爭。」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曾把中國人民志願軍稱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 美國軍隊遭到我志願軍沉重打擊後,他們知道遇到的是「中共正規軍」,而不是什麼「志願軍」。但是後來他們也承認了志願軍這個名字,因為他們害怕把戰爭擴大,以此表明自己不是和新中國開戰,中、美兩國還未進入戰爭狀態,以安撫其國內人民及其盟國。關於中國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美國出版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說:「中共政府給這些部隊起了一個好名--『志願軍』。中國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兩全其美。」 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從名義上,而且從實際上看也是志願軍。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指戰員滿懷著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為正義、和平而戰的堅強決心,紛紛報名自願赴朝參戰。國內幾百萬名社會各界青年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他們決心「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從這個意義上講,赴朝參戰部隊,又是名符其實的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即中國人民志願軍。
❺ 中國人民志願軍得名的由來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全文如下:
「(一)為了援助朝鮮(專題,圖庫)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稱的由來
--------------------------------------------------------------------------------
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應朝鮮勞動黨與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保衛中國安全的需要,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並派出部隊開赴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中國派出的部隊,為什麼稱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而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中國人民志願軍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採用「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赴朝參戰,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根據國內外形勢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性質而提出來的,它既是一種戰略上的決策,也是一種策略上的考慮。它經歷了一個由醞釀、提出到最後定名的過程。
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兩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根據兩次國防會議討論的結果,中央軍委於7月13日決定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組成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東北邊防,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那麼,必要時以什麼名義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呢?對此問題,7月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國防會議即提出,東北邊防軍一旦參戰,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8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朝鮮戰爭的形勢時,進一步明確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准備。次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東北軍區負責人,要求於8月中旬召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會議,明確作戰的目的意義和大略方向;令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准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並准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8月13日,東北軍區負責人在沈陽主持召開了東北邊防軍師以上幹部大會,進一步明確東北邊防軍的任務就是准備出動到朝鮮,援助朝人民抗擊美國侵略。他在報告中指出:「到朝鮮去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打朝鮮人民軍的旗幟,主要幹部改用朝鮮名字,這樣的處置,可以使朝鮮人民喜歡,又很策略。」
這么說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就曾考慮和提出,東北邊防軍一旦赴朝參戰,即採用志願軍的名義。據有的資料講,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最初曾想以「支援軍」名義,出兵援助朝人民軍作戰。在徵求民主黨派意見時,黃炎培向毛澤東、周恩來提出: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周恩來說:我們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嘛。黃炎培說:支援軍那是派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毛澤東聽後說道:有道理!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這是民間的事,人民志願幫助朝鮮人民的。毛澤東說著,拿起筆來將「支援」兩字改寫成「志願」。周恩來說:對,世界上有許多志願軍的先例,馬德里保衛戰就有各國的志願兵。黃炎培頻頻點頭,笑道: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隨後,1950年9月15日,美軍從朝鮮中部的西海岸仁川港登陸。全線進抵「三八線」金日成向中國提出出兵援助的請求。斯大林也發來了建議中國派部隊援助朝鮮的電報。斯大林在電報中說:「根據眼下的形勢,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麼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志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指揮員統率。」毛澤東致電斯大林:「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到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10月4日和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1950年10月8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策,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命令指出:「為了援助朝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至此,東北邊防軍不僅正式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而且,以後陸續出國赴朝參戰的部隊,都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赴朝參戰,而不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家的軍隊,是官方的,如果以此名義出國參戰,表明是國家派出去的,等於中國向美國宣戰。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出國參戰,是民間的,是人民群眾志願組織的。這樣做,不給美國對中國宣戰以口實,比較策略,對中國有利。正如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於1950年10月14日在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們目前並不怕打,但我們並不希望大打,也不等於向美國宣戰,只是以人民志願軍名義支援朝鮮革命戰爭。」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曾把中國人民志願軍稱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
美國軍隊遭到我志願軍沉重打擊後,他們知道遇到的是「中共正規軍」,而不是什麼「志願軍」。但是後來他們也承認了志願軍這個名字,因為他們害怕把戰爭擴大,以此表明自己不是和新中國開戰,中、美兩國還未進入戰爭狀態,以安撫其國內人民及其盟國。關於中國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美國出版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說:「中共政府給這些部隊起了一個好名--『志願軍』。中國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兩全其美。」
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從名義上,而且從實際上看也是志願軍。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指戰員滿懷著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為正義、和平而戰的堅強決心,紛紛報名自願赴朝參戰。國內幾百萬名社會各界青年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他們決心「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從這個意義上講,赴朝參戰部隊,又是名符其實的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即中國人民志願軍。
❻ 「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稱是怎麼來的
50年代初,當黨中央關於抗美援朝的決策形成以後,即著手研究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開始時,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研究,想用「支援軍」的名義出兵。他們決定徵求一下民主人士的意見。
徵求意見下達後,中國民主建國會領導人黃炎培即登門造訪,毛澤東和周恩來一同聽取了他的意見。
「有個問題要考慮呀,自古道師出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黃炎培誠懇地說道。
「我們叫支援軍」,周恩來說:「支援朝鮮人民嘛。」
「支援軍,那是派遣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
「哦,有道理!」毛澤東伸手從筆筒里抓起一支鉛筆,將「支援,兩字劃去,改成兩個字「志願」。接著說道:「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嘛。這是民間的事兒,人民志願去朝鮮幫助朝鮮人民,而不是國與國的對立。」
黃炎培點頭稱是。
❼ 「志願軍」是怎麼來的
1950年6月,美國糾集了15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在仁川登陸,入侵朝鮮,而且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火引向邊境,嚴重威脅著中國的安全。保家衛國,抗美援朝,迫在眉睫。黨中央制定了援朝的決策,後又著手研究以什麼名義出兵,開始建「支援軍」。徵求民主人士意見時,黃炎培先生提出:「支援,那是派遣出去的,我們是不是要向美國宣戰?」
毛澤東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提筆將「支援」改成「志願」,並加以解說:「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嘛,這是民間的事情,人民志願去朝鮮幫助朝鮮人民,而不是國與國對立。」
黃炎培先生點了點頭,滿意地說:「這樣就師出有名了!」於是就有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這個名稱。
「支援」是支持援助;「志願」是志向與願望,志願軍有實現志願而自願參軍的意思。改「支援」(軍)為「志願」(軍),變國際爭端為民間交往,這是明智的改動。
❽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怎麼樣形成的
7月7日,毛澤東下令部署河南的3個野戰軍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和黑龍江的四十二軍向中朝邊境集結。同年10月1日,在國宴上,毛澤東提到出兵朝鮮的問題。周恩來說:我們打算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毛澤東提筆將「支援」改為「志願」。「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此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