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黃池在中國哪裡

黃池在中國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03 07:24:04

① 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區總面積是多少

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這些遺產根據地理分布情況,分別位於31個遺產區內,涉及8個省、直轄市,沿線27個城市。遺產區面積為20819公頃,緩沖區面積為 54263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的總面積為75082公頃。
中國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
【歷史起源】
中國大運河是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的總稱。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里運河),又開通濟渠,連結洛、黃、汴、泗諸水達於淮河。大業六年(610)拓寬浚深江南運河以達杭州。同時由洛陽附近鑿永濟渠通衛河,經臨清轉今天津,全線溝通,長約2,700公里。元朝定都北京(當時稱大都),自公元1283年起以10年時間先後挖通濟州河、會通河,並建設閘壩,渠化河道,航程縮短為1,794公里。就是今大運河的前身。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位於紹興市(越國都城)境內的山陰古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胥溪、胥浦也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傳是以吳國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國末代君主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運河就是為水上運輸而生的。吳王此後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銳大會諸侯,與晉爭霸,結果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揚州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以南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1)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2)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3)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4)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生產很發達。

② 請問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有多少個獨立的小國家,分別位於現在中國的哪些地方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相同。(參見詞條「春秋」) 春秋列國形勢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並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斗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並與斗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盪、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並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編輯本段]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首霸--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盪盪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並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作為霸主,一本國經濟要發達,二實力(指軍事)強大。而且對於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無才無能,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對於秦穆公來說,他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外邦少數民族的首領,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畢竟地處西方邊陲之地.......... [編輯本段]戰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參見詞條「戰國」。 [編輯本段]戰國七雄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 戰國七雄形勢圖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秦國:都城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燕國:都城薊(今北京西南)韓國:都城鄭(今河南新鄭)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③ 封丘縣的名勝特產

特產

●李金梅毛筆:封丘縣李金梅筆庄,創建於清代咸豐年間,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與安徽毛筆製作技藝屬於同宗同源。該毛筆精選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過冬鼠須等動物毛料,經過選毛、脫脂、去絨、理毛、齊筆、清雜、匯筆、梳筆、捏筆、護筆、蹲筆、捆筆、栽筆、膠筆等八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以製作「純紫尖」筆工藝最具代表性,精選雲南純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樹莓:樹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樹莓飲料具有防癌、抗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感冒、美容養顏、抗衰老、護發護齒、解渴、增加食慾等功效。樹莓又稱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葯,是中葯中一種重要的葯材 。
主詞條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縣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豫菜系。由大肉、雞蛋、芡粉以及各種調料製作。曾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傳統宴席上最常見的葷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據《封丘縣志》記載,西漢武帝時,陳橋鎮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記載。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貢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鋼石榴、鐵石榴、紅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種。
主詞條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歷史悠久,當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稱,號「貢芹」,又簡稱「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後賜名)」。 據《封丘縣志》記載:「芹菜四時均有。而春種、夏移、冬成者,嫩而無渣,為封特產。 大將石守信獲恩賜貢芹,故有「封隱勛臣天下貢,丘野一方雪底芹」藏頭藏尾聯相傳。 民族英雄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岳珂在其詩《宮詞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詔紙夜封芹,首錄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燒:《後漢書》記載:公元23年,光武帝東游曾駐此地,賜名「劉光」,後演變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嘗到內軟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燒,大加贊賞。
名勝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
●古黃池:在古代封丘的歷史上,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謂就是來源於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戰國息氏貞烈之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就是創作於此。
●翟母井:據歷史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為報答翟母的恩情,下旨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為「封丘」,還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賜名為「翟母井」。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使君祠:據《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

●城隍廟: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無記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間重建胡村石佛寺時才刻碑記之。
●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天爺廟:天爺廟位於封丘縣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統元年(1909年)、民國15年(1926年)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兩程夫子祠: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
●東仲宮節孝坊: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何家鋪牌坊: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清順治本《封丘縣志》:「八角井,在縣東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圓,旁有九井雲。」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銘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黃河下游濕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境內部分黃河灘塗、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里,平均寬度3.5公里,總面積22780公頃。保護區內共發現有鳥類達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0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29種。
●黃河曹崗險工: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方言俚語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豐富的子尾變韻。從語音形式上看,這些子尾變韻更傾向於合音,是一種特殊的合音音變;從詞語構成角度來說,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詞後面,也可以附加在動詞、形容詞、或者短語後面,從而構成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是名詞化標記。
封丘方言中韻母共有33個,動詞在變韻的韻母共有25個,只有韻母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時動詞不變韻。動詞的主要韻母主要是向著[εο]兩個及它們的變韻形式變化,即向著楊母音的方向演變。動詞韻母的韻尾出現了弱化甚至脫落。當韻母為開口呼和齊齒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變作[←→E],當韻母為合口呼和撮口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作[□],而當主要母音為[e]時,變韻為[Φ]。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即它們的介音沒有弱化或者脫落,而是韻腹變化,韻尾脫落。
韻母為[□□]時,韻母變作[←→];韻母為[ε ai an ei en](韻母為[e]時大部分是不變韻的)時變作[E];韻母為[i]或有[i]介音(即為[i in ian] )時,韻母變作[iE];韻母前有介音[u](即為[uai uei uan uen])時,韻母變作[uE];韻母為[y]時,韻母變作[yE]。韻母為[au ou aN eN]時,韻母變作[□];韻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時韻母變作[i□];韻母為[u]或有[u]介音的後鼻音(即[u uN uaN])時,主要韻母變作[u□];韻母是[yN]時變作[y□]。動詞重疊表完成時,兩個都變韻,若不表示完成義,則不便韻。

文化現象
封丘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清河集村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開封市祥符區也是祥符調發源地)。
地方風俗 ●生子習俗●蛋俗:《封丘縣續志》載:「婦將生子,母家必預制衣帽以被不時,及臨蓐,招穩婆收生,書柬報母家,母付以雞子。」 ●嫁娶習俗封丘縣流傳:去(娶)的早,趕雞叫,婚禮儀式舉行越早越好,趕早不趕晚,最好是在雞叫之前,這樣兩人才能白頭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習俗: 下禮:其實也是婚禮的一部分。婚禮一早,男方將准備好的兩架盒子,一架禮盒,一架穿著盒,抬送女方。禮盒上還要有三樣東西,一把掃帚、一塊磚樣大的曲、和一隻公雞。 送賀:特指給男子送賀禮,是慶賀男子娶妻的一種禮俗。 壓床:又稱壓喜床,壓新床等,中國漢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後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 添箱:又稱添房。婚姻禮儀。是接到男家請期後,女家將嫁女的吉日寫成喜貼,送往各親友家,凡接到喜貼的親友,一般均以錢物為禮送至女家賀喜。 ●嫁娶步驟:壓箱;迎禮;上轎;下轎;看新人;婚燈;叫九。
●婚後習俗: 鬧房:也叫鬧洞房,就是新婚花燭夜親朋畢集飲酒,歡呼戲謔或惡作劇至深宵達旦,謂之:「鬧房」。 瞧親:婚後後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裡瞧看,稱為「瞧親」。同時給新娘送餃子、果子等吃食。古時為第三天「瞧親」,現在改為第二天,第三天回門。 開拜:是指新婚後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從櫃子里拿出轉為公婆准備的兩封果子,到公婆屋裡拜見。新郎新娘磕頭後承上禮品再向老人問安。 回門:回門又稱歸寧,是指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探親。新婚夫婦新婚的第三天後回岳父母家,對於新娘來說,則是初為人婦後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門興鬧,咋鬧都不能惱。 聽房:鬧新房舊俗。新婚夜暗中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合巹(jǐn):結婚禮儀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宴客,宴請賓客,力求排場。 ●結婚其他習俗:
塗抹新娘:新娘剛到新浪家門口,就會被迎親隊伍中的一夥人抹上一臉鞋油,而這時新娘是不會做出反抗舉動的。
帶彩回家:封丘縣婚禮上在舉行婚禮當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臨走時,搶親的功臣們會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臉上抹一些鞋油。帶彩回家說明了封丘縣婚禮習俗中保留著原始搶婚的習俗。 喪葬習俗●喪葬步驟:小殮、守靈、哭喪、大 殮、出殯、路祭、祭奠日等。 傳統節令習俗●傳統節令習俗:(漢族)春節 、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冬至節、祭灶節、除夕。(回族)開齋日、宰牲節、聖忌。 土建習俗建造新屋上樑之日,貼對聯、紅方。中午時分,鳴放鞭炮,工匠師傅抱斗登上樑頭,將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饅頭)「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圍觀的人,邊撒邊誦詞,眾人食糖搶饃十分熱鬧。 文學典故
●翟母進飯: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付諸東流:出處:《封丘作》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
●爭長黃池:《史記·趙世家》:「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封丘縣古名),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
●黃澤之地:古時期黃帝在「鼎湖(黃池)」鑄造「東(天)」、「西(地)」、「南(人)」三個寶鼎後,乘黃龍升仙的荊山(荊隆宮)之地。
●玉門豐沮:雷氏被黃帝封在封丘荊龍宮鄉「玉門豐沮(封鉅)」,「玉門」為昆侖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國」。
●陳橋柳園:黃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園(現隸屬於開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陳橋(現隸屬於封丘縣),隔河相望。村中住著放羊小伙陳橋和養蠶姑娘柳園,從小青梅竹馬,一天黃河決口將兩人分開,因為兩人愛情感動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橋使之團聚。後來陳橋和柳園化為河神,保護一方百姓。
●系馬槐:古越人金夢麟《題系馬槐》詩碑,詩中贊道:「千古興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東征賦》:「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
王策《黃池芳草》詩曰:「春色滿黃池,細草和煙碧,放犢牧兒聞,緩騎王孫惜,一自霸圖空,千載成塵跡」。《封邑舊志》記載黃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詩之一。
唐朝劉長卿《登吳古城歌》:「黃池高會事未終,滄海橫流人盪覆」。 時間作品作者清初《滿江紅·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陳維崧縣名歷史
封丘為「古封父之國」,丘,墳墓也,封丘即封父墳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聯盟酋長炎帝的後裔。一說為漢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漢置封丘縣。後幾經廢置,隋復置封丘縣。
姓氏發源
●封氏: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說:「封氏出自夏諸侯封父之後,其地汴州封丘縣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
重大事件
中國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一說公元前17世 紀),商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軍,滅亡夏朝的一次戰爭,即鳴條之戰。
春秋時期,五霸中的齊、晉、吳諸國,曾先後在封丘縣結盟稱雄。
戰國時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即:蟲牢之會(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縣城東25公里平街村)之會(公元前529年)、黃池之會(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扎陳橋驛,發起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300年基業,使中國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一。
1958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紅旗》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向全國70多萬個合作社推薦封丘縣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很有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民族文化
●吹奏樂:吹奏樂以吹為主,輔之以伴奏,以達到音韻和諧,悅耳動聽。如嗩吶輔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見的節目是「百鳥朝鳳」、戲劇「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弔孝」、「三上轎」、「穆桂英掛帥」、「寇準背靴」等。
●管弦樂:管弦樂是以銅鼓、長號、曲號、套管號、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點是:吹奏起來氣宇軒昂,「文化革命」時期中斷。
●打擊樂:打擊樂以大撓、大釵、大鼓、小鼓、大鑼、小鑼、二釵、梆子、邊鼓、手板、碰鈴等配合起來,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聲勢,烘托氣氛,用於舞台和民間文藝活動。
●民歌:封丘縣舊社會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剝削階級、歌頌英雄人物、喜慶豐收的內容。
新中國建立以後,為歌頌翻身後的好日子,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毛澤東思想,歌頌四化建設,人民群眾而自編了很多熱情洋溢的民間歌曲。
●民間文藝:封丘縣民間文藝活動已久,新中國建立後,民間文藝活動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發展起來。活動於縣城和農村的有獅子舞、高蹺、旱船、秧歌、抬老四、龍燈、二鬼摔跤、大頭和尚、放煙火、騎小驢、推小車等。
●封丘縣大盛班:封丘縣大盛班成立於清代中葉。是封丘縣衙壯丁班管理的豫劇戲班。民國時期曾由孟廣仁領班。當時流傳俗諺雲:「願看大盛班的赤脊樑(戲箱簡陋),不看義成班的花衣裳(戲箱好)。」
●封丘縣民樂班:封丘縣留光鄉榆林村在清末時,每於年節玩大頭和尚。1938年日本侵佔該地後,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數人會唱,經戲迷郭中倡導,便組織了一個豫劇科班,初名龍虎班,後改民樂班。

④ 中國古今地名大全

建議你查《古今地名大辭典》,下面我給你發下古今地名對照表.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直接按照首字筆畫數查找:
【二畫】【三畫】【四畫】【五畫】【六畫】【七畫】【八畫】【九畫】【十畫】
【十一畫】【十二畫】【十三畫】【十四畫】【十五畫】【十六畫】【十七畫】【十八畫及以上】

【十一畫】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改雜谷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後於1945年改為理縣。
琅邪一一春秋齊有琅邪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邪縣,並以之為琅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琅邪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從魏晉琅邪國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屬琅邪郡(國)。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東北置舂陵。後廢。孫吳復置於今寧遠西。隋並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梧州——今廣西梧州古為蒼梧,唐置梧州,以蒼梧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蘇無錫東南。傳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諸樊遷吳前,此為吳都。又江蘇常熟東北亦有梅李,傳為五代吳越梅、李二將戍地,漸成市集,即以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梓潼——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屬四川)。隋廢。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為綿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陝西乾縣一帶,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後期廢,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國以本州為乾縣。②清康熙時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國曾改乾縣,旋為乾城鎮,屬吉首縣。
乾陵——唐高宗與則天後合葬墓,在陝西乾縣梁山。已發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衛邑鄄,漢置縣名鄄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明並入濮州。
營丘——周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後改臨淄。見該條。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唐末地入契丹,改置營州於廣寧(今河北昌黎),五代後唐時又為契丹所取。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此系關中與塞北間的交通要沖。北宋又在寧夏同心南築蕭關以御西夏。地在原蕭關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有薩爾滸山,為努爾哈亦破明軍處。努爾哈赤戰勝後在山下築城,名薩爾滸城。
黃——春秋時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浦——上海市內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後經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幹流。
黃天盪—一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盪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於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盪,「黃」一作「皇」。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金台——燕昭王招賢所築,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台,乃後人依託。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最為黃河險工所在。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歇浦——上海市內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後人誤傳。
焉耆——西域古焉耆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羈縻督府,為安西四鎮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國廢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為山丹河與石羊河的分水嶺。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後為宋所滅。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幹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水。漢武帝時,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瓠子河灌進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於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陽為盛京,關外東北地區由盛京管轄,故又為大行政區名稱。
盛樂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即西漢定襄郡治。其後又在故城東南兩次築新城,均稱盛樂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蘇六合北,先屬楚,稱棠邑;後入吳,為堂邑。西晉堂邑郡即以堂邑縣為治所。東晉安帝時改名秦郡。堂邑縣在隋初並入六合縣。②隋於今山東聊城西北設堂邑縣。其地今分屬聊城、冠縣。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戰國屬韓,以造鐵兵器著名當時。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恆)。秦恆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恆州恆山郡。唐有恆(鎮)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後又用恆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縣。
常德——宋孝宗時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後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陽——晉改廣魏郡為略陽郡,治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東北),北魏改治隴城(今泰安東北)。隋廢。
野王——今河南沁陽,古名野王。戰國韓地,漢置野王縣,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為治所。隋改野王縣為河內縣。
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鍾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並入武昌。
鄂渚——傳古時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崖州——史籍所載崖州,均在海南島,具體位置多變。南朝梁所置,治今儋縣西北,在海南島北面偏西處。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東北部的舍城(今瓊山縣東南)。宋崖州則以唐振州改置,治寧遠(今崖縣崖城鎮),在島的南部。以後明崖州也在此處。民國改崖縣。今縣治在舊崖縣東。參見「朱崖」、「瓊州」。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懸瓠——在今河南汝南。東晉南北朝時兵爭要地。南朝宋移上蔡縣治此。隋唐為蔡州治所。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銅堤——春秋晉有銅堤,在今山西沁縣南,後置縣。歷代多有,宋移治今沁縣。明與沁州合並。
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西北黃河東岸,1855年黃河大決處,地已坍入河中。
銀州——北周置。唐銀州治儒林(今陝西榆林東南),有今榆林、米脂、佳縣之地。以後為黨項拓跋氏所有。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後期移至今宿縣。元初並入宿州。
笠澤——太湖古名,一說非太湖,系今江蘇吳江縣一小湖。後作吳江縣與吳淞江的別稱。
斜穀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陝西眉縣西南,詳見「褒斜道」。
猗氏——春秋魯猗頓經營鹽業致富,地在今山西臨猗南。
象林——漢日南郡屬縣,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東漢末區連起兵建林邑國。後西晉復置,北移寄治盧容(今越南順化附近)。東晉後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縣境,兩地一帶即商於。
商山——漢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陝西商縣東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縣。歷代多有,轄境伸縮不定。民國為商縣。
章武——西漢黃河人海處,在今河北黃驊西南。北齊廢此縣。
竟陵——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鍾祥)。東晉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今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在舊縣的東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改天門。
望海蝸——明初築堡防倭寇地,在今遼寧金縣東北。
麻沙鎮——在福建建陽西。南宋至明以刻印書籍著名,稱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國,即滿刺加,見該條。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體即今昌都地區。舊西康省簡稱康。
康居——西域古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康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鹿耳門——在台灣省台南安平港北,昔為船舶出入之口,後因淤淺而廢。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蓋州——唐貞觀時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清口——①即泗口,見該條。②古汶水入濟水之口亦稱清口,在今山東梁山東南,從此以下的濟水亦稱清水.
清州——宋大觀間置清州,即今河北青縣。明改青縣。
清河一一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後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清江市、淮陰縣。
清源軍——五代南唐所置軍號,治泉州(今屬福建),領閩南地區,即留從
效、陳洪進統治地區。陳洪進歸宋後廢。
鴻溝——戰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開封以北(當時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間約在(或約始於)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歷時分幽州置。民國改涿縣。
涿郡——漢涿郡治涿縣,即今縣。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則為范陽郡。
淮西——①唐方鎮,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淮西的吳元濟。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台),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州。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後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後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於此置淮陽國,後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後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淮陰縣原名。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漁陽——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淤口關——見「三關」。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並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後廢。隋於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台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設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於滬尾東南的艋舯,設淡水縣,為台北府治所。日佔時改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屬河北)。唐先天時治陸澤(今深縣西)。宋治靜安(今深縣南)。明移治今縣,省靜安不設。
淄青——唐寶應元年(762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南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唐授為淄青節度使。其後淄青常有淄、青、登、萊、齊、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諸城。明廢。
梁門——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後周置梁門口寨。宋為靜戎軍(澶淵之盟以前名)、安肅軍(盟後改)治所,仍有梁門之稱。
梁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轄地除陝南外,並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後世多僅有陝南。魏治沔陽(今陝西勉縣東)。晉治南鄭(今漢中)。唐後期升為興元府。
梁郡——漢建梁國,治睢陽(今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梁溪——江蘇無錫有梁溪,發源惠山,流入太湖,傳東漢梁鴻曾居其旁。今以梁溪為無錫的別稱。
隋一一周時的姬姓國,在今湖北隋縣。春秋後期為楚附庸。
隆興——宋孝宗升洪州為隆興府,治今南昌。參見「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西。東漢末諸葛亮隱此。或傳隆中在今河南南陽。南陽漢時為宛,漢末在曹操手中,諸葛亮若在南陽,決非劉備所能羅致。
維州——唐維州在今四川理番縣。州治薛城在今縣東北。入吐蕃為無憂城。宋為威州。
維揚——《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之語,「惟」通「維」,遂以維揚為揚州別稱。明初曾稱揚州府為維揚府,後改。
綿山——傳晉介之推隱綿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東南,亦稱介休山、介山。
綿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綿陽東)。元廢巴西縣入本州。清綿州轄有綿竹、德陽、梓潼等縣。民國廢,以州為綿陽縣。
綠林山——新莽末綠林軍起義處,在今湖北當陽東北。近人又有為大洪山之說。

⑤ 越王勾踐黃池會盟中的「黃池」是哪裡

封丘黃池
在縣城南11.3公里處、壩台村東頭,周穆王曾游於此地。據《封丘縣志》載:「天子東游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叫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⑥ 大運河修建的歷史信息

中國大運河是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的總稱。

2014年6月22號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里運河),又開通濟渠,連結洛、黃、汴、泗諸水達於淮河。大業六年(610)拓寬浚深江南運河以達杭州。同時由洛陽附近鑿永濟渠通衛河,經臨清轉今天津,全線溝通,長約2,700公里。元朝定都北京(當時稱大都),自公元1283年起以10年時間先後挖通濟州河、會通河,並建設閘壩,渠化河道,航程縮短為1,794公里。就是今大運河的前身。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位於紹興市(越國都城)境內的山陰古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胥溪、胥浦也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傳是以吳國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國末代君主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運河就是為水上運輸而生的。吳王此後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銳大會諸侯,與晉爭霸,結果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揚州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以南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1)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2)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3)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4)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生產很發達。
隋朝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餘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八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大運河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丹陽段
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途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部分河段依舊具有通航功能。
浙東大運河
浙東大運河,得名自唐宋的浙江東道,是中國浙江省境內的一條運河,以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為中心點,西起蕭山西興,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甬江,全長239公里。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位於紹興市(越國都城)境內的山陰古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西晉時,會稽(紹興)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此後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西起西小江,東到東小江的完整運河。南宋建都紹興,皇陵亦在紹興,浙東大運河紹興段成為當時的皇家御河,也是重要的通商航道。元代至清代,浙東大運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暢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沖擊下,運河作用被取代。2002年,浙東運河全線進行改造,2007年底部分通航,浙東大運河紹興段(紹興古運河)被列為世界遺產的點段共有4個,即大運河紹興段河道本體、八字橋、八字橋歷史街區、古纖道,它們是大運河紹興段最珍貴的閃光點和最具文化價值的地方。
浙東大運河最早興建於春秋越國都城時期,至今仍是紹興重要的水運通道。大運河紹興段申遺的河段由西興運河、紹興環城河、紹興城內運河、山陰古水道和虞余運河等組成。充分彰顯了紹興是一座「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繁榮」的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越中藹藹繁華地,浙東大運河沿線,有國務院首批歷史名城、越國都城、歷史大都會紹興,有鎮海港口舟山群島,有江南最大的皇陵宋六陵,有寫滿魏晉風流的王謝蘭亭東山,有李白夢中飛度的鏡湖天姥山(一夜飛度鏡湖月),有著名的浙東唐詩之路(李白、元稹、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德裕、武元衡等等,唐代名流雲集越州),還有國保單位舜王廟、大禹陵等。

⑦ 刀客家族的女人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刀客家族的女人》故事發生在河南西部,講的主要是豫西一帶的刀客家族的事情。

《刀客家族的女人》是根據董陸明《拉鋸地帶》小說改編,由楊文軍執導,張曉亞編劇,佟麗婭、楊爍、許還幻、何賽飛、高露、毛曉彤、郭鵬、曾虹暢等主演的傳奇大劇。

該劇講述了民國時期一個傳統刀客大家族眾多女人之間情感的糾葛。

(7)黃池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刀客家族的女人》劇情簡介:

生性倔強的葛大妮不顧父親的反對,拒絕了當地農戶許根刀客家族的女人子的提親,帶著女兒蛇娃被石泉寨的當家余化龍搶走,嫁給他頑劣不堪的弟弟余老八。余老八賭博輸掉媳婦的事情在當地盡人皆知,而葛大妮之所以願意嫁入余家,是因為她與余化龍之間多年的一段情感糾葛。

過了門的葛大妮向余家種種封建家規挑戰,攪得余家雞犬不寧,被視為異類。而被余老八輸掉、失去貞節成為席家女人的石彩鳳更是處處與葛大妮作對。

然而,內憂外患並沒有擊垮葛大妮,她最終用自己的行動和魅力征服了整個石泉寨。抗日戰爭爆發,誓死不當漢奸的石泉寨成為日本人首要的打擊目標。

已長大成人並成為國民黨軍官的余定邦在一次圍捕共產黨人的行動時與石泉寨決裂並被部隊開除,他繼而轉投日本人,為石泉寨引來一次巨大災難。葛大妮和石彩鳳聯手追殺余定邦,她們要為石泉女人、刀客家族和中國報仇。

⑧ 安徽特產除了黃池產品還有什麼誰知道

義門苔干

產地:中國安徽渦陽。
特點:苔干是用渦陽縣義門集一帶的秋苔菜莖去皮晾曬而成,具有清香嫩脆的特點。調制:先取出適量苔干,放入溫水內浸泡兩小時,爾後切成二指長的片,拌入蝦米、姜絲、辣椒和 食鹽為咸拌;加入白糖為甜拌。尤其是在數九寒天,餐桌上出現一道碧綠香脆的冷盤——苔 干,頓時會使人感到春意盎然。工藝:苔干收獲後應立即切曬,切曬是苔干生產的關鍵,要經過除葉、削皮、切片、晾曬等工序。 切時要求:刀刀筆直,苔片厚薄、長短一致,根部一端仍相連,便於搭曬。苔片大部分水分 蒸發,萎蔫後就可以扎把上市出售。

蕪湖芝麻香菜

產地:中國安徽蕪湖。
特點:芝麻香菜又名「五香菜」,它是以梗長、葉短、棵壯而白嫩的高桿白菜為主料,配以適量的 細鹽、五香粉、碎蒜瓣、大椒粉、炒熟的黑芝麻、熟菜油和少許防腐劑,採用傳統工藝,經 過晾曬、清洗、切削、脫水、鹽腌、調味、密封等七道工序製成,鮮香嫩脆,爽口開胃,風 味別具。工藝:蕪湖芝麻香菜的醬制方法既講究又簡單,基本沿用了清代中葉所形成的工藝。據清人李化楠 著的《醒園錄》中曾記載,當時此菜的腌制方法是:每十斤菜配研細凈鹽六兩四錢。先將菜 逐葉披開,桿頭厚處撕碎或先切作寸許,分曬至六七分干,下鹽。揉至發萎極軟,加花椒、 小茴、陳皮絲拌勻,裝入壇內,用草塞口極緊,勿令泄氣為妙。復藏勻仰,一月可吃。

濉溪醬包瓜(菜中菜)

產地:中國安徽濉溪。
特點:清香可口的醬包瓜瓜芯充填有多種味道鮮美的細菜,甜、咸、酸、辣、香諸味俱全。吃起來醬香濃郁,脆嫩爽口,風味獨特。工藝:濉溪醬包瓜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風味別具一格。元昌齋醬品廠選用當地產的優質包瓜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澤青黃,清潤豐滿,而且要求每顆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堅持隨采 摘隨加工,不能過夜,以保證鮮嫩。製作時,首先在包瓜的梗處以圓蓋狀切開,挖去瓜瓤,再經過初腌、日曬、醬制等工序,使瓜殼呈琥珀色;然後,篩選取優質杏仁、花生仁、黃瓜、線瓜、豆角、苔子、苤藍、生薑、鹿角菜、陳皮等作為配料,並經過醬制之後切碎作餡,充填於醬好的包瓜殼內。最後將先前切下來的圓瓜皮蓋再蓋上,捆紮為原鮮包瓜的形狀即為成品。生產企業:中國安徽元昌齋醬品廠。

蕪湖腐乳

產地:中國安徽蕪湖。
特點:蕪湖腐乳塊形整齊,色澤艷麗,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回味悠長。
功效:桂花腐乳芳香馥郁,具有化痰散瘀、暖胃止痛的功效;芝麻腐乳香濃味鮮,能補中健身,抗 病延壽;多味腐乳由於加入多種香料,具有咸、甜、酸、辣、麻、香等多種味感,頗為消費 者喜歡。工藝:先將豆腐切成小方塊,壓去一些水分,置於室內竹籠中,撒上經過人工培植提純的毛黴菌種, 加蓋保溫,讓其發酵。當豆腐塊發霉,腐面上的白絨毛長至二、三厘米厚時,裝入壇中,配 以輔料,倒入配製好的鹽水(每一百毫升水加食鹽二十克)浸漬,鹽水以淹沒最上層豆腐塊 一、 二厘米為適度。再用濕泥密封壇口,讓其融去菌毛,繼續發酵,促使大豆蛋白進一步分 解為氨基酸,使輔料的鮮香味汁滲透進腐乳坯塊中。數月之後,即成熟為腐乳。發酵期越長, 質量越好,味道越美。裝壇時,加入不同輔料,又製成了多種風味的腐乳。

胡玉美蠶豆辣醬

產地:中國安徽安慶。

敬亭綠雪

產於敬亭山,歷史悠久,品質獨特,為茗中珍品, 明清時代列為貢茶.

琴魚

涇縣琴溪盛產琴魚,"龍鰭果腹,長不盈寸"別具鮮味,古為"貢品". 至今本地人於盛產季節仍按傳統技法精製上市.是佐茶珍品.



葛根可制澱粉,亦可供葯用,有發汗,解熱等功效.

芮(玉)棗

雙仁棗,果大,肉厚,皮薄,核小,雙仁,味甜鮮嫩,有一定的葯用價值

山核桃

產於"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寧國市,殼堅肉脆, 味 香濃,營養豐富, 極具滋補作用.

⑨ 民國黃池縣在中國的哪裡

民國黃池縣,在安徽省。

北宋時的黃池縣,屬應天府(現河南省)

⑩ 有人能告訴我中國古代著名的地名城市嗎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

二畫
七星關——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後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後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

三畫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於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後,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並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並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後蔡國先遷新蔡,後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並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後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改雜谷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後於1945年改為理縣。
琅邪一一春秋齊有琅邪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邪縣,並以之為琅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琅邪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從魏晉琅邪國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屬琅邪郡(國)。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東北置舂陵。後廢。孫吳復置於今寧遠西。隋並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梧州——今廣西梧州古為蒼梧,唐置梧州,以蒼梧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蘇無錫東南。傳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諸樊遷吳前,此為吳都。又江蘇常熟東北亦有梅李,傳為五代吳越梅、李二將戍地,漸成市集,即以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梓潼——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屬四川)。隋廢。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為綿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陝西乾縣一帶,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後期廢,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國以本州為乾縣。②清康熙時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國曾改乾縣,旋為乾城鎮,屬吉首縣。
乾陵——唐高宗與則天後合葬墓,在陝西乾縣梁山。已發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衛邑鄄,漢置縣名鄄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明並入濮州。
營丘——周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後改臨淄。見該條。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唐末地入契丹,改置營州於廣寧(今河北昌黎),五代後唐時又為契丹所取。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此系關中與塞北間的交通要沖。北宋又在寧夏同心南築蕭關以御西夏。地在原蕭關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有薩爾滸山,為努爾哈亦破明軍處。努爾哈赤戰勝後在山下築城,名薩爾滸城。
黃——春秋時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浦——上海市內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後經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幹流。
黃天盪—一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盪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於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盪,「黃」一作「皇」。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金台——燕昭王招賢所築,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台,乃後人依託。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最為黃河險工所在。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歇浦——上海市內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後人誤傳。
焉耆——西域古焉耆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羈縻督府,為安西四鎮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國廢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為山丹河與石羊河的分水嶺。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後為宋所滅。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幹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水。漢武帝時,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瓠子河灌進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於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陽為盛京,關外東北地區由盛京管轄,故又為大行政區名稱。
盛樂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即西漢定襄郡治。其後又在故城東南兩次築新城,均稱盛樂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蘇六合北,先屬楚,稱棠邑;後入吳,為堂邑。西晉堂邑郡即以堂邑縣為治所。東晉安帝時改名秦郡。堂邑縣在隋初並入六合縣。②隋於今山東聊城西北設堂邑縣。其地今分屬聊城、冠縣。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戰國屬韓,以造鐵兵器著名當時。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恆)。秦恆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恆州恆山郡。唐有恆(鎮)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後又用恆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縣。
常德——宋孝宗時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後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陽——晉改廣魏郡為略陽郡,治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東北),北魏改治隴城(今泰安東北)。隋廢。
野王——今河南沁陽,古名野王。戰國韓地,漢置野王縣,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為治所。隋改野王縣為河內縣。
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鍾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並入武昌。
鄂渚——傳古時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崖州——史籍所載崖州,均在海南島,具體位置多變。南朝梁所置,治今儋縣西北,在海南島北面偏西處。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東北部的舍城(今瓊山縣東南)。宋崖州則以唐振州改置,治寧遠(今崖縣崖城鎮),在島的南部。以後明崖州也在此處。民國改崖縣。今縣治在舊崖縣東。參見「朱崖」、「瓊州」。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懸瓠——在今河南汝南。東晉南北朝時兵爭要地。南朝宋移上蔡縣治此。隋唐為蔡州治所。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銅堤——春秋晉有銅堤,在今山西沁縣南,後置縣。歷代多有,宋移治今沁縣。明與沁州合並。
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西北黃河東岸,1855年黃河大決處,地已坍入河中。
銀州——北周置。唐銀州治儒林(今陝西榆林東南),有今榆林、米脂、佳縣之地。以後為黨項拓跋氏所有。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後期移至今宿縣。元初並入宿州。
笠澤——太湖古名,一說非太湖,系今江蘇吳江縣一小湖。後作吳江縣與吳淞江的別稱。
斜穀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陝西眉縣西南,詳見「褒斜道」。
猗氏——春秋魯猗頓經營鹽業致富,地在今山西臨猗南。
象林——漢日南郡屬縣,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東漢末區連起兵建林邑國。後西晉復置,北移寄治盧容(今越南順化附近)。東晉後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縣境,兩地一帶即商於。
商山——漢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陝西商縣東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縣。歷代多有,轄境伸縮不定。民國為商縣。
章武——西漢黃河人海處,在今河北黃驊西南。北齊廢此縣。
竟陵——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鍾祥)。東晉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今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在舊縣的東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改天門。
望海蝸——明初築堡防倭寇地,在今遼寧金縣東北。
麻沙鎮——在福建建陽西。南宋至明以刻印書籍著名,稱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國,即滿刺加,見該條。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體即今昌都地區。舊西康省簡稱康。
康居——西域古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康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鹿耳門——在台灣省台南安平港北,昔為船舶出入之口,後因淤淺而廢。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蓋州——唐貞觀時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清口——①即泗口,見該條。②古汶水入濟水之口亦稱清口,在今山東梁山東南,從此以下的濟水亦稱清水.
清州——宋大觀間置清州,即今河北青縣。明改青縣。
清河一一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後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清江市、淮陰縣。
清源軍——五代南唐所置軍號,治泉州(今屬福建),領閩南地區,即留從
效、陳洪進統治地區。陳洪進歸宋後廢。
鴻溝——戰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開封以北(當時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間約在(或約始於)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歷時分幽州置。民國改涿縣。
涿郡——漢涿郡治涿縣,即今縣。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則為范陽郡。
淮西——①唐方鎮,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淮西的吳元濟。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台),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州。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後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後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於此置淮陽國,後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後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淮陰縣原名。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漁陽——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淤口關——見「三關」。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並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後廢。隋於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台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設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於滬尾東南的艋舯,設淡水縣,為台北府治所。日佔時改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屬河北)。唐先天時治陸澤(今深縣西)。宋治靜安(今深縣南)。明移治今縣,省靜安不設。
淄青——唐寶應元年(762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南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唐授為淄青節度使。其後淄青常有淄、青、登、萊、齊、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諸城。明廢。
梁門——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後周置梁門口寨。宋為靜戎軍(澶淵之盟以前名)、安肅軍(盟後改)治所,仍有梁門之稱。
梁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轄地除陝南外,並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後世多僅有陝南。魏治沔陽(今陝西勉縣東)。晉治南鄭(今漢中)。唐後期升為興元府。
梁郡——漢建梁國,治睢陽(今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梁溪——江蘇無錫有梁溪,發源惠山,流入太湖,傳東漢梁鴻曾居其旁。今以梁溪為無錫的別稱。
隋一一周時的姬姓國,在今湖北隋縣。春秋後期為楚附庸。
隆興——宋孝宗升洪州為隆興府,治今南昌。參見「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西。東漢末諸葛亮隱此。或傳隆中在今河南南陽。南陽漢時為宛,漢末在曹操手中,諸葛亮若在南陽,決非劉備所能羅致。
維州——唐維州在今四川理番縣。州治薛城在今縣東北。入吐蕃為無憂城。宋為威州。
維揚——《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之語,「惟」通「維」,遂以維揚為揚州別稱。明初曾稱揚州府為維揚府,後改。
綿山——傳晉介之推隱綿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東南,亦稱介休山、介山。
綿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綿陽東)。元廢巴西縣入本州。清綿州轄有綿竹、德陽、梓潼等縣。民國廢,以州為綿陽縣。
綠林山——新莽末綠林軍起義處,在今湖北當陽東北。近人又有為大洪山之說。

閱讀全文

與黃池在中國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多少 瀏覽:293
伊朗怎麼上油輪 瀏覽:821
印度什麼時候朝聖 瀏覽:18
賽爾維亞到中國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936
舊中國足球協會成立於多少年 瀏覽:859
阿聯酋與伊朗之間是什麼 瀏覽:252
義大利國家有哪些國家的 瀏覽:52
中國共有鄰國多少個 瀏覽:893
印尼有多少華人華僑華裔 瀏覽:325
美國制裁伊朗給伊朗帶來了什麼 瀏覽:821
結合所見所想如何理解中國精神 瀏覽:704
中國最大的宅院是哪個 瀏覽:359
一千萬越南盾什麼生活水平 瀏覽:576
印尼gdp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357
英國進入中國的關稅是多少 瀏覽:863
中國哪裡可以賽車 瀏覽:50
錯把工廠報價發給英國客戶怎麼辦 瀏覽:706
印尼人用微信怎麼實名制 瀏覽:635
義大利南部丘陵地區種植什麼 瀏覽:306
德國為什麼打英國空軍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