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地下管線管理得好的城市有哪些
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比較好的:長沙和廈門,都是被建設部表揚的。
由省建設廳辦公室組織,襄樊、十堰、荊州、荊門、鄂州、孝感、咸寧、隨州、潛江等城建檔案館負責人及有關地下管線檔案管理技術人員一行20人,赴廈門、長沙兩市調研、考察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工作。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兩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特色
(一)廈門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特點
一是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廈門市管線探測及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其項目在全面規劃並經廈門市發改委立項後,由廈門市建設與管理局負責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由市城建檔案館承辦。項目內容主要是普查探測、數據建庫、系統開發,整個項目分兩期進行, 2002年—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一期工程的范圍是廈門島及鼓浪嶼(湖裡區、思明區),總投資2100萬,探測管線的總長度5600多公里;二期工程從2008年至2010年,探測范圍是島外海滄區、集美區等四個區,總投資1700萬,目前正在實施。項目投資主要由市財政負責解決,各專業管線單位自己投資完成專業管線信息系統的建設。
二是技術先進,起點較高。該市地下管線網路系統採用國內先進的系統。該系統以電子地圖為基礎,通過地下管線信息和城市基礎空間信息的聯合查詢、統計和分析,鉤建以網路為載體、GIS軟體為技術平台的管理模式,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決策提供咨詢服務。項目採用的技術方法、取得的技術成果、管理模式、管理機制和項目實施經驗,為我國城市地下管線普查與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範例,項目的整體技術成果和項目管理經驗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三是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早在2004年7月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就以第112號令頒布了《廈門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建立了管線信息管理機制;制定了一系列與《辦法》相配套的規定製度、技術標准及項目技術文件。政府主要職能部門共享相應管線信息,各管線權屬單位共享本專業管線信息,這樣不但實現綜合管線信息集中管理,提高管線信息化水平,而且實現信息共享。
(二)長沙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特點
一是政府立項,全方位設計。2004年,長沙市建委制定完成了《長沙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初步方案》,並向市人民政府請示進行立項。 2005年底,長沙市發改委批復同意該項目立項,由市財政安排資金3375萬元,分年安排撥付,從2006年開始,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系統的建設。目前,該系統的第一期工程已完成並投入使用。
二是綜合性強,系統容量大。長沙市地下管線檔案信息動態管理系統的資料庫是集城市地下管線、地面構築物和城市建設檔案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資料庫。它包含了給水、排水、燃氣、通訊、電力、熱力、交通設施、廣播電視等城市地下管線和道路、橋梁、房屋建築、公共綠地等地面構築物的空間位置數據和屬性數據,以及與地面構築物相關聯的城建檔案數據,該項目具有先進的運作理念、強大的系統功能、切實可行的數據更新機制和可廣泛擴展的數據共享解決方案,已領先於全國各大中城市已經或正在開發的同類系統。
三是資源整合有序,管理科學。長沙市地下管線檔案信息資源主要由各專業管線單位、長沙市勘測院、城建檔案館共同管理。市城建檔案館對資料庫進行綜合管理,協調部門關系;市勘測院承擔系統應用軟體的開發、數據建庫及後期的運行維護。這樣,比較好地解決了資源整合、綜合管線信息系統建設、管線數據的維護更新等問題,在數據利用中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能夠充分發揮管線檔案信息的價值作用。
二、兩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主要經驗
(一)統一思想認識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兩市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在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由於地下管線不清楚,帶來很大麻煩,有時因挖壞管線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當地黨委、政府切身感到,隨著城市建設的立體推進,地下管線是地上建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在全社會引起高度重視。他們通過政府發文、開會動員、媒體宣傳,在城市的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幹部群眾中逐步統一了思想。兩市黨委、人大、政府及建設主管部門,把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市委、政府領導經常視察、檢查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人大加強了有關提案的督查和執法檢查,使這項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視。
(二)加強法制建設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保證。
兩市都非常注重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法制建設,確定這項工作的法律地位。長沙市從2002年開始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立法工作,2004年1月,由11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的《請求制定<長沙市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條例>的議案》於2004年10月24日長沙市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並於2005年5月1日實施。《長沙市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條例》是目前我國關於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明確規定所有的房屋建築工程、市政工程、地下管線工程必須實行竣工測量,否則不得進行竣工驗收。管線工程竣工驗收後3個月內,竣工測量成果、工程檔案必須移交到市城建檔案館。廈門市人民政府在2004年頒布了《廈門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該辦法對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地下管線建設部門和地下管線檔案管理部門的職責和義務進行明確的界定,對地下管線竣工測量、檔案報送的內容、程序及要求等作出了規定,該《辦法》的頒布實施為廈門市實現地下管線動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重視協調配合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關鍵。
城市地下管線涉及到很多部門、行業和單位,一家不配合,影響全盤,因此必須要搞好協調配合。兩市均成立了由政府牽頭,有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參與組成的城市地下管線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管線各有關部門的工作和業務關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城建檔案館。日常業務工作由市建設主管部門主抓,城建檔案館具體負責。各管線單位確定一名信息聯絡員,與市城建檔案館聯系。這樣保證了協調配合行之有效。
由省建設廳辦公室組織,襄樊、十堰、荊州、荊門、鄂州、孝感、咸寧、隨州、潛江等城建檔案館負責人及有關地下管線檔案管理技術人員一行20人,赴廈門、長沙兩市調研、考察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工作。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兩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特色
(一)廈門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特點
一是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廈門市管線探測及對照廈門、長沙兩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結合我省實際,我們感到,近年來我們在開展地下管線檔案工作方面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與先進省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法規滯後,缺乏保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台一部以政府名義頒布的關於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的規范性文件或政府規章;二是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各地部門行業之間很難協調,就是建設系統內,體制也很不一致,由於缺乏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管線工程竣工檔案的進館情況不盡人意。以武漢市為例,目前市城建檔案館地下管線檔案僅2000多卷。全市供水、排水、供電、燃氣等20多種管網檔案分散保存在各專業管線權屬單位。地下管線檔案信息資源難以進行整合和有效利用,導致城市建設中損害管線的事故經常發生;三是權責不明、管理無序。由於沒有制定相應制度和政策措施,對有關建設主管部門及城建檔案館、管線產權單位、管線建設單位、勘測單位的權利、責任、義務進行明確的界定,以至相關管理部門在地下管線的管理上不能協調一致,各自為政,管理無序。
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其項目在全面規劃並經廈門市發改委立項後,由廈門市建設與管理局負責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由市城建檔案館承辦。項目內容主要是普查探測、數據建庫、系統開發,整個項目分兩期進行, 2002年—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一期工程的范圍是廈門島及鼓浪嶼(湖裡區、思明區),總投資2100萬,探測管線的總長度5600多公里;二期工程從2008年至2010年,探測范圍是島外海滄區、集美區等四個區,總投資1700萬,目前正在實施。項目投資主要由市財政負責解決,各專業管線單位自己投資完成專業管線信息系統的建設。
二是技術先進,起點較高。該市地下管線網路系統採用國內先進的系統。該系統以電子地圖為基礎,通過地下管線信息和城市基礎空間信息的聯合查詢、統計和分析,鉤建以網路為載體、GIS軟體為技術平台的管理模式,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決策提供咨詢服務。項目採用的技術方法、取得的技術成果、管理模式、管理機制和項目實施經驗,為我國城市地下管線普查與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範例,項目的整體技術成果和項目管理經驗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三是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早在2004年7月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就以第112號令頒布了《廈門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建立了管線信息管理機制;制定了一系列與《辦法》相配套的規定製度、技術標准及項目技術文件。政府主要職能部門共享相應管線信息,各管線權屬單位共享本專業管線信息,這樣不但實現綜合管線信息集中管理,提高管線信息化水平,而且實現信息共享。
(二)長沙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特點
一是政府立項,全方位設計。2004年,長沙市建委制定完成了《長沙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初步方案》,並向市人民政府請示進行立項。 2005年底,長沙市發改委批復同意該項目立項,由市財政安排資金3375萬元,分年安排撥付,從2006年開始,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系統的建設。目前,該系統的第一期工程已完成並投入使用。
二是綜合性強,系統容量大。長沙市地下管線檔案信息動態管理系統的資料庫是集城市地下管線、地面構築物和城市建設檔案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資料庫。它包含了給水、排水、燃氣、通訊、電力、熱力、交通設施、廣播電視等城市地下管線和道路、橋梁、房屋建築、公共綠地等地面構築物的空間位置數據和屬性數據,以及與地面構築物相關聯的城建檔案數據,該項目具有先進的運作理念、強大的系統功能、切實可行的數據更新機制和可廣泛擴展的數據共享解決方案,已領先於全國各大中城市已經或正在開發的同類系統。
三是資源整合有序,管理科學。長沙市地下管線檔案信息資源主要由各專業管線單位、長沙市勘測院、城建檔案館共同管理。市城建檔案館對資料庫進行綜合管理,協調部門關系;市勘測院承擔系統應用軟體的開發、數據建庫及後期的運行維護。這樣,比較好地解決了資源整合、綜合管線信息系統建設、管線數據的維護更新等問題,在數據利用中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能夠充分發揮管線檔案信息的價值作用。
二、兩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主要經驗
(一)統一思想認識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兩市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在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由於地下管線不清楚,帶來很大麻煩,有時因挖壞管線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當地黨委、政府切身感到,隨著城市建設的立體推進,地下管線是地上建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在全社會引起高度重視。他們通過政府發文、開會動員、媒體宣傳,在城市的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幹部群眾中逐步統一了思想。兩市黨委、人大、政府及建設主管部門,把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市委、政府領導經常視察、檢查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人大加強了有關提案的督查和執法檢查,使這項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視。
(二)加強法制建設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保證。
兩市都非常注重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法制建設,確定這項工作的法律地位。長沙市從2002年開始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立法工作,2004年1月,由11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的《請求制定<長沙市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條例>的議案》於2004年10月24日長沙市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並於2005年5月1日實施。《長沙市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條例》是目前我國關於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明確規定所有的房屋建築工程、市政工程、地下管線工程必須實行竣工測量,否則不得進行竣工驗收。管線工程竣工驗收後3個月內,竣工測量成果、工程檔案必須移交到市城建檔案館。廈門市人民政府在2004年頒布了《廈門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該辦法對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地下管線建設部門和地下管線檔案管理部門的職責和義務進行明確的界定,對地下管線竣工測量、檔案報送的內容、程序及要求等作出了規定,該《辦法》的頒布實施為廈門市實現地下管線動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重視協調配合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關鍵。
城市地下管線涉及到很多部門、行業和單位,一家不配合,影響全盤,因此必須要搞好協調配合。兩市均成立了由政府牽頭,有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參與組成的城市地下管線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管線各有關部門的工作和業務關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城建檔案館。日常業務工作由市建設主管部門主抓,城建檔案館具體負責。各管線單位確定一名信息聯絡員,與市城建檔案館聯系。這樣保證了協調配合行之有效。
(四)規范管理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
地下管線檔案的管理關繫到它的開發利用和健康發展,兩市都非常重視規范管理工作,他們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辦事程序。如廈門市2005年3月1日由市建設與管理局頒發了《<廈門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實施規定》、《廈門市綜合地下管線工程檔案工作告知制度》、《廈門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預)驗收辦法》及關於地下管線檔案利用、數據入庫與系統管理、保密管理等制度。長沙市制定了與《條例》相配套規章制度及政策措施,包括管線工程規劃審批、施工管理、覆土前竣工測量、竣工驗收備案、檔案資料與數據的移交等。同時,做好信息利用和跟蹤服務工作,深受業主單位的好評。
為使我省城市地下管線檔案工作按照建設部的要求,步入正常、健康發展軌道,我們認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宣傳,形成共識
要廣泛深入開展學習宣傳活動,深刻領會建設部第136號部長令《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出台的重要意義,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說明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增強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的自覺性和使命感。要提高全社會的地下管線工程檔案意識,爭取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引起各級黨委、政府和建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出台法規,提供依據
加快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立法進程,積極配套完善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法規政策,為做好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證。積極爭取省政府出台《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各地也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當地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各項政策性措施,以及具體的實施意見。以使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行。
(三)協調配合,統一管理
各地應以政府名義成立地下管線普查或動態管理工作領導機構,協調相關部門和各管線產權單位,建設單位、勘察測繪等有關單位,做到密切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起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的長效機制。實現資源共享與利益共享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統一的地下管線檔案信息資源管理模式。
(四)抓點帶面,逐步推進
城市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勢在必行,不能搞等、靠、要,各地城建檔案部門要想方設法,創新工作思路。當前,要按照不欠新帳,逐步還請老帳的要求,創造條件,做好工作。要積極扶持對城市地下管線管理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抓好試點,培育典型,總結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省地下管線檔案管理工作全面開展。
『貳』 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
一、內容概述
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是由荷蘭政府和中國政府聯合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方承擔單位為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參加單位為北京、山東和新疆3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荷方承擔單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學院(UNESCO-IHE),參加單位為荷蘭地調局(TNO)和瓦赫寧根(Wageningen)大學。項目自2003年啟動,2008年完成,總經費2700萬元。
項目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通過人員培訓,提供先進的資料庫、GIS和決策支持信息技術等,使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的整體能力得以提高;在3個示範區分別安裝30套地下水自動監測儀,為地下水管理開發輔助決策支持系統DSS,建立區域地下水模型,確定各示範區地下水管理最優化方案;在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和3個示範研究區配備REGIS系統,通過對REGIS進行必要的改進、界面調整等,使之更適合中國的地理、水文地質條件,形成REGIS China,滿足中國用戶的需求,從而增強地下水信息的管理和發布能力;對大量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以滿足地下水管理對地下水監測和信息管理、地下水模擬以及地下水信息系統應用等多方面的需要;提高公眾和決策者在地下水管理和地下水資源保護中的共同參與意識。
項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提出了影響地下水動態的多因素綜合分區評價方法,形成了一套區域地下水水位監測網優化設計的新方法,並應用於三個示範區,設計了區域地下水水位監測網,經實施,效果良好。
(2)採用COP和PI的方法,結合濟南岩溶泉域的實際條件,建立了岩溶區地下水易污性評價體系及相應評價方法,設計了泉域地下水水質與污染監測網。在北京平原區和烏魯木齊河流域創新性地提出地下水易污性和污染風險評價相結合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網優化的方法,設計了區域地下水水質與污染監測網。
(3)聯合開發了基於CDMA和基於GSM的兩種數據自動傳輸儀及其統一的管理系統,成功地將荷蘭產的自動監測儀與自主研發的自動傳輸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地下水實時監測與數據傳輸,該方案技術可行,經濟合理。
(4)在荷蘭DINO資料庫建設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地下水數據管理的實際需求,創新性地建立了示範區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DINO-China),運行效果良好,便於推廣。
(5)借鑒荷蘭REGIS系統開發經驗,研發了基於ArcGIS 9.2的區域水文地質信息系統(REGIS-China),該系統具有GIS分析功能,以插件技術開發了多個模塊,兼容性和實用性強。
(6)建立了區域地下水監測數據與信息一體化管理服務系統,重點研發了具有地下水動態數據實時演示、地下水數據管理與服務及專業信息發布等功能的管理服務系統,在三個示範區實施,實現了及時向公眾和管理決策者提供監測數據和信息服務的目標。
(7)在對區域含水層系統進行三維立體結構概化的基礎上,建立了區域地下水流模擬模型,為地下水資源評價與優化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8)對北京平原區的地下水情進行了監測點動態預警,實現了從單點地下水監測預警到區域分層動態監測預警。預警原理明確、方法簡便、符合實際,便於推廣應用。
(9)通過對項目成果的總結,編寫了監測孔建設、監測網設計和監測建設經費預算、信息系統建設等技術標准,對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項目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項目使用的荷蘭產地下水水位、水質自動監測儀(Diver),因運行穩定、精度高、電池耐用等特點,已被河北、天津、黑龍江、遼寧等十幾個省份引進使用。
項目研發的地下水監測數據無線傳輸裝置及其遠程管理系統,也被其他省份引用。
新的DINO-China資料庫和REGIS-China系統已經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和3個示範區成功運用,DINO-China資料庫中已入庫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質、降雨量、蒸發量等數據150萬條。在3個示範區建立的地下水數值模型,正在被其他項目使用。
項目組編寫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井建設標准》、《區域地下水水位監測網優化設計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水質監測網優化設計技術要求》等一系列技術要求,將作為國家級地下水監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規范。
項目成果於2009年6月26日通過中國地調局組織的評審,獲「優秀」等級,被由多位院士和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鑒定為:「該項目成果在監測網優化、信息系統建設、動態預警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三、推廣轉化方式
為了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示範區的地下水監測技術和經驗,依託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項目實施過程中建立了一個中、英文網站(http://www.gw.cigem.gov.cn),及時向社會發布地下水監測示範區的工作進展和成果,起到了宣傳和交流的良好效果。同時,項目採用技術培訓和公開出版圖書和論文的形式對成果進行推廣應用。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褚洪斌殷秀蘭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961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叄』 中國所有城市的資料庫在哪裡可以找到
在這里看一下,有沒有你需要的。
中國城市資料庫
http://www.cudb.net/
中國城市資料資料庫
Beta
版
http://www.fayland.org/journal/CityInfo_Beta.html
『肆』 中國最大的資料庫在哪
中國最大的資料庫在北京昌平中國石油科技交流中心。
北京昌平夢想雲平台統一數據湖已管理48萬口井、600個油氣藏、7000個地震工區、4萬座站庫,共計1.7PB、橫跨60多年的數據資產,涵蓋6大領域、15個專業,實現上游業務核心數據全面入湖共享,形成了國內最大的勘探開發數據湖。
『伍』 華北大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設計方案探討
周小希 陳安蜀 張良軍 鄧凡 王心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及社會對服務需求及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通過建設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資源的集群化管理,服務系統集成及數據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從而提升管理及服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了華北大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設計方案,闡述了數據中心框架設計及採用的關鍵技術。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數據中心 虛擬化
1 建設背景及定位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資源,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其作為社會信息的組成部分,已日益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全面推進,社會各界對生存環境、地質災害、基本資源情況等地質知識與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2006年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提出了「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概念。《決定》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共享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向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在信息化建設面臨「挑戰越來越嚴峻、需求越來越迫切」的新形勢下,構建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信息資源的集群化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社會化應用服務,已成為當今國內外地質信息服務的主流。
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作為華北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機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信息共享服務體系中定位為區域性服務結點,主要負責集成整合區域內地質信息提供區域性地質信息的共享服務,建設並維護本區域地質信息服務平台,發布區域性地質調查成果服務產品。中心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華北地區地質資料數據資源及地質資料資料庫,並開發建設了地質資料全文服務系統、空間數據服務系統及地質調查資料服務平台等服務系統。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及社會對服務需求及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通過構建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資源的集群化管理及數據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從而提升管理及服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 數據中心框架設計
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指導思想應以匯集、建立華北地質資料數據共享資源,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從地質資料數據應用效益及現實情況出發,確定重點建設內容,注重數據共享應用。堅持採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先進成熟技術,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擴充性、易維護性及開放性。
數據中心系統設計參考原則:①先進性、標准性。採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和技術規范,保證系統穩定高效運行,選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和產品,以保證系統的一致性。②經濟型、實用性。選擇適合的性價比高的設備,既能滿足業務系統的應用需求,又能適應應用需求的擴展。③開放性。採用符合OSI(開放系統互聯)標準的技術和通信協議,採用國際和國家標準的網路規范,並充分考慮與軟硬體兼容性,使符合標準的不同廠商的商品可以無縫添加到數據中心中。④可擴展性。採用標准化的實現技術和產品,系統結構應易於擴展,使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持續性及可擴展性。⑤結構的合理性。採用合理高效的系統結構,系統應能合理安排冗餘和負載,實現有效流量控制和負載均衡,確保系統的正常、暢通運行,並能適應數據中心業務發展的需求。⑥高可靠性。關鍵節點設計中應選用高可靠性設備及產品,並有合理的冗餘和可靠的系統備份策略,確保系統可靠運行。⑦高性能性。保障伺服器、網路及設備的高吞吐能力,保證數據的高質量傳輸。⑧安全性。數據中心系統應具有足夠的安全性,能夠防止來自系統內部及外部的惡意攻擊,能有效地防止因人為誤操作帶來的影響。應採用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和安全手段,保證系統的完整性和機密性。應能提供有效的容災、容錯等保障機制,對雷擊、火災、盜竊等意外問題有良好的預防和恢復措施。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及設計原則,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總體框架設計採用4層結構: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另外還需要信息技術標准、安全防護、運維管理所組成的支撐體系予以支撐,保證數據中心運行及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規范持續開展。數據中心框架設計圖見圖1。
圖1 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框架圖
2.1 基礎設施層
主要指數據中心運行的軟硬體基礎環境,包括機房設施、網路架構、伺服器配置、系統軟體配置等。機房環境具有防塵、防靜電、防雷、防震、防火、恆溫等特點,並可實現對視頻設備、門禁、配電、溫濕度、消防等進行管理和監控,機房供電採用雙路電源冗餘供電方式,同時採用市電、UPS電雙電源並機供電形式,以滿足機房設備雙電源供電要求。從數據集成管理,滿足多層次服務需求及信息安全形度考慮,數據中心網路劃分為中心內網、涉密網、局廣域網(地調局專網)及外網(互聯網服務區),網路內部按邏輯功能劃分為主功能區、核心存儲備份區、涉密區、數據交換區、服務發布區5個功能邏輯分區。從信息數據安全形度出發,涉密區以物理隔離方式獨立部署,其中主功能區、核心存儲備份區及數據交換區部署在中心內網,服務發布區部署在互聯網服務區,局廣域網區域進行局屬單位之間的數據交換,網路架構示意圖見圖2。數據中心在統一網路管理基礎上,採用伺服器虛擬化技術、負載均衡技術、統一交換技術(FCoE)及存儲備份技術等建立起應用伺服器與存儲體系及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圖2 網路架構示意圖
2.2 信息資源層
信息資源層主要包括數據中心的各類數據、資料庫,負責整個數據中心的數據存儲和交換,為數據中心提供統一的數據交換平台。中心地質資料數據已達到TB級別,從表現形式劃分,包括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從地質專業劃分,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從數據形式劃分,包括紙質檔案、圖文數字化資料、資料庫、軟體等;從共享方式劃分,包括涉密數據、保護數據和公開數據。中心現存館藏資料庫包括華北地區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1:20萬自然重砂資料庫、1:20萬重力資料庫、航磁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專題圖件空間資料庫、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等。
在信息資源層實現對中心各種地質數據及資料庫進行集成管理,在數據中心內網核心存儲備份區建立核心資料庫。另外在局廣域網及外網建立交換資料庫,根據業務及服務需求,通過建立數據更新機制及數據更新同步工具在數據交換區完成從內網到局廣域網、外網的數據交換。
2.3 應用支撐層
應用支撐層構建應用層所需要的各種服務組件及數據交換平台,包括地質資料數據管理、數據交換、元數據管理、數據分析、GIS資源服務發布、GIS空間分析、全文檢索等其他業務支撐服務組件。
2.4 應用層
應用層為數據中心定製開發的應用系統,按照地質資料數據管理及服務需求,在數據中心內網建設中心地質資料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對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在內網建設華北地質資料閱覽室系統及借閱系統,實現地質資料內部瀏覽及借閱業務處理,在外網部署華北地質資料服務平台作為華北地質資料對外服務一站式窗口,在互聯網上面向社會提供地質資料目錄查詢、地質資料全文服務、空間地質數據服務。
3 採用的關鍵技術
3.1 雲計算技術
雲計算就是IT整體資源的「按需分配」與服務交付。由於數據中心的集中化、整合特性,傳統的煙囪式系統建設方式會導致資源難以共享、利用率低、標准程度差,建設和擴容成本難以控制。雲計算技術的出現,可以雲化數據中心需要承載的IT系統。雲計算系統具有低成本、大規模特點,以低成本運算單元取代傳統大型IT系統設備,降低IT系統的建設和擴容成本,同時通過軟體技術實現大量低成本IT硬體單元協同工作,保證高可靠性。雲計算系統具有平滑擴展能力,具備高度的擴展性和彈性,可以方便、快速地增加或減少資源。雲計算系統具有資源共享能力,可提供多種形式的計算、存儲、網路能力資源池,可為多種上層應用提供服務,同時實現資源的自動分配與管理。利用雲計算技術和模式,數據中心將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形成私有雲、公有雲或混合雲。雲計算的IaaS、PaaS和SaaS服務模式成為數據中心業務模式創新的源泉。基於IaaS,數據中心可以升級傳統的資源類出租業務,提供彈性資源出租,實現按需服務;基於PaaS,數據中心可以在傳統增值服務基礎上,提供有特色的能力服務;基於SaaS,數據中心可以深化服務內容,進一步提高收益水平,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
3.2 伺服器虛擬化技術
新一代的數據中心的發展方向是私有雲,而私有雲以虛擬化技術為核心。所謂伺服器虛擬化,指的是通過一台伺服器的設置,使其能夠同時運行多種操作系統,並且實現其相互之間的獨立性。引入伺服器虛擬化軟體,能夠把在物理上唯一的伺服器進行邏輯上的劃分,使之能夠以多個虛擬機的模式運行。伺服器虛擬化的信息系統部署模式能夠有效提升伺服器的利用率,降低信息化成本。計劃選擇VMware vSphere作為數據中心伺服器虛擬化軟體,其是業界領先且可靠的虛擬化平台,vSphere 是VMware公司推出一套伺服器虛擬化解決方案,目前的最新版本為5.5。vSphere5主要包含ESX Server、vCenter Server和vSphere Client三部分,其中ESX Server直接部署於物理伺服器上,作為基礎架構全面虛擬化伺服器、存儲,虛擬機運行在ESX Server上,vCenter Server能夠快速部署虛擬機,監控物理伺服器和虛擬機的性能。vSpher Client用於管理配置ESX Server,對VMware虛擬化環境進行集中管理。
3.3 數據交換平台
數據交換平台是數據中心數據與其他應用系統溝通的橋梁,是進行數據交換的基礎。數據交換平台負責從各個業務系統或資料庫中採集數據,對數據進行整合,按照數據標准規范,形成核心資料庫,並提供其他應用系統使用。數據交換平台功能由支撐功能與應用功能組成,支撐功能是數據交換平台的基礎,主要由數據採集、元數據管理、數據交換服務匯流排、平台監控機安全管理子功能組成;應用功能主要為具體業務系統服務,應用系統通過數據交換服務匯流排,以數據交換服務的形式為各個應用系統提供數據共享服務。
4 結語
本文提出了華北大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設計方案,主要闡述了數據中心的框架設計,介紹了框架中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的建設內容,以及各層之間的協作關系,並對建設採用的關鍵技術進行了介紹。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將有效提高華北大區地質數據資源的積累速度,並大幅度提升地質資料的利用率,改善地質資料服務環境,全面推進地質資料的現代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工作。另外隨著IT技術發展,如綠色數據中心技術及大數據技術等的快速發展,還可以從數據中心能耗降低、數據整理挖掘等方面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參考文獻
[1]林小村.數據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謝思銘.城市空間數據中心的應用研究[J].北京測繪,2013(5):23~26.
[3]黃河清,嚴正偉.國土資源數據中心伺服器網路存儲虛擬化解決方案[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3(3):47~52.
『陸』 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一、內容概述
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是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數字化研究成果,在形式上表現為一張DVD數字光碟,由地下水資源綜合資料庫和數據信息管理軟體兩部分組成。地下水資源綜合資料庫包括圖形資料庫、屬性資料庫、技術文檔等內容,包涵了該項目各種形式的專業調查與研究成果;數據信息管理軟體是針對上述數據成果專門設計開發的,它實現了各類數據的瀏覽、查詢和多格式的數據輸出等功能。
地下水資源綜合資料庫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組織各省承擔單位共同完成,地圖數據引自《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按出版要求對地理數據進行了修訂,圖形資料庫和屬性資料庫由各省提供並進行了統一匯總,各類技術文檔資料來源於2004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項目系列綜合成果報告。資料庫中相關數據資料截止到1999年,部分地理數據採用1999年以後的新資料。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系統是在研究提出全國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圖層劃分方案、圖元代碼體系、圖元屬性結構以及空間資料庫綜合存儲方案基礎上,開發研製出空間資料庫瀏覽軟體,實現了空間信息、屬性信息、電子圖集信息,以及文本、圖片、錄像等多媒體信息的綜合瀏覽功能。製作完成的光碟數據,包括了全國、區域、分省地下水資源、地下水環境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以及電子版圖集的全部內容,為數字地下水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從而實現了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信息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社會服務。
三、推廣轉化方式
該成果已正式出版,包括: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卷)(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12月)、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6月)。
正式出版的《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卷)》是「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信息化工作的技術總結,闡述了數字光碟的組織形式、主要內容和使用方法,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數字光碟)則大大促進了全國地下水與環境綜合評價成果的共享服務,在國土、水利、環保、農業部門及科研院所廣泛使用。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聯系人:申建梅張永波張禮中
通訊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268號
郵政編碼:050061
聯系電話:0311-6759865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柒』 全國地下水監測成果信息
一、內容概述
「全國地下水監測成果信息」工作周期2004~2012年,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組織承擔,全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參加。
主要成果
(1)地下水監測數據的綜合研究,適時發布動態監測信息,加強了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匯交、入庫、發布、管理的標准化工作,為履行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與污染的政府職能提供支撐依據。
(2)以現有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網和資料庫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標准與功能,開發地下水監測數據網路發布系統。以地下水監測點核查、地下水監測井洗井修復、自動監測與發射儀安裝為手段,完善了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網路,提高地下水監測水平。
(3)以國家級監測點日常水質監測、重點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水質檢測、主要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檢測為重點,開展水質分析評價工作,及時掌握地下水水質變化情況。以當年監測數據為基礎,以長序列監測資料為依託,分析區域性地下水環境動態變化狀況,提出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議,為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履行地下水監管職能提供技術支撐。
(4)制定了全國地下水監測資料庫的數據標准,開發與完善了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與管理信息系統並編寫了《全國地下水監測資料庫與信息系統培訓教材》,開發了地下水監測數據網路發布系統,建立了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網站,編制了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通訊,整編入庫全國80年代以來地下水監測數據共422萬余條,整編《2004~2011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位年鑒》和《2008~2011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質年鑒》,編寫了《2004~2011年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情通報》、《2006~2008年重點城市地下水水源地監測報告》、《2008~2011年全國主要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監測通報》,匯總編寫了《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核查報告》《國家級地下水監測孔洗孔修復報告》《華北平原國家級監測孔自動監測儀安裝調試報告》《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網點優化方案》。
(5)已正式出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位年鑒》(2005~2011年)。
二、應用范圍及前景
本項目形成的成果面向不同的服務對象,如開發完善的地下水監測資料庫與信息系統成果主要面向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及其分站的監測人員使用,成果中地下水監測數據網路發布系統、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網站、《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位年鑒》、《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情通報》《國土資源公報》中地下水部分的內容面向全社會公眾發布全國地下水監測信息。同時,地下水監測成果也為編制有關政府的決策報告提供基礎數據。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目的成果推廣方式主要採用宣傳報道、人員培訓、網路發布、公開出版及分發、文章發表、向上級主管部分遞送等方式。
經過2004~2005年的工作,建成中國地下水信息網(http://www.cigem.gov.cn/dxs/),於2005年8月掛入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同時掛入中國地質調查局門戶網站,作為中國地質調查與地下水調查監測信息的窗口,向社會發布地下水信息。截至目前,已經動態發布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0多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的基本情況與1995~2010年水位動態曲線資料,同時發布了中國地下水資源、地下水環境、2003~2010年全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情通報等內容。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褚洪斌高存榮王俊桃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961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捌』 什麼是四大國家基礎資料庫
1、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
該庫是四大基礎資料庫中建設難度最低的,因為其中的信息收集相對容易,不涉及過多的部門利益分配等敏感問題。目前該庫已基本建成,但真正投入使用的省市並不多。
2、人口基礎資料庫
人口基礎信息庫的主體包括公民身份號碼、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地等基本信息,還包括各部門業務系統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其他部門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3、法人單位基礎資料庫
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項甘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通過專家、共建單位和地方法人庫籌建單位反應的情況;就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分析;形成「系統工程建設標准先行」理念,提出建立「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標准體系」的構想。
目前已經開始了「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共享標准體系」建立的課題研究。
4、宏觀經濟基礎資料庫
通過該半台實現對宏觀指標包括全區主要經濟指標、地方財政收入、稅收完成情況、金融機構信貸情況、各鎮辦主要經濟指標等信息的展示。同時,實現統計部門的宏觀經濟數據與各局委提供的統計數據進行比對,從而最大程度的保證了統計數據的正確性。
(8)中國哪裡有地下資料庫擴展閱讀
第五大國家基礎資料庫:
伴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相關法令、措施的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的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保護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國內已經初步建立了第五大國家基礎資料庫-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的建設據。
盡管全國各地都在嘗試建設非物質文化資源資料庫,但到甘前為止,能夠做到高效運行的資料庫還非常少見,具備資源管理基礎和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設計基礎的團隊,提供的研究成果較少。
比較突出的只有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中國記憶」資源資料庫,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國家名錄,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設的,「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