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的兩京制度在哪裡

中國的兩京制度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04 21:47:48

1. 中國歷朝都實行「兩京制」,建國後南京卻不改名,南京算陪都嗎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中心,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定首都,有些法定首都還不止一個,比如南非就有3個首都,分別是:茨瓦內、開普敦、布隆方舟,是全球設立首都最多的國家。另外還有如荷蘭、韓國等國,有2個法定首都。

南京總統府舊址

南京之所以不改名,其實有3個原因,一是新中國成立後,今時不同往日,新時代不太講究這種封建傳統了,而當時的南京也已經叫習慣了,改名牽扯因素很大,既然如此,保留這個稱呼也未嘗不可;第二個原因是南京承載了太多的近代史,特別是日軍侵華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這些恥辱都在時刻警示著後人,保留南京的稱呼,也是對民族恥辱歷史的一個銘記;最後當然還有個原因,那就是給對岸一個念想,畢竟人活著總得有目標啊,沒了目標也就沒了動力,也算是一種情感維系吧。

2. 中國有兩個京城,日本沒有首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最近東京熱了,「東京奧運會」、「東京八分鍾」,一度使日本的「東京」成為一個熱門詞彙。不少細心的網友,發現原來日本沒有首都,日本的首都也不是東京。
為什麼說日本沒有首都,日本的首都不在東京呢?這就不得不從中國歷史上的兩京制說起。
兩京制也被稱為復都制,是指一個國家設置兩個以上的首都的制度。一些國家有多個首都,一些國家甚至沒有首都。一般而言,中央政府所在地即是首都,但是有的國家法定首都和行政首都不在一個城市,比如馬來西亞的法定首都是吉隆坡,吉隆坡是馬來西亞國會所在地,也是該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但是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所在地卻在布城,布城是馬來西亞的行政首都。

(馬來西亞行政首都布城)
荷蘭的法定首都在阿姆斯特丹,政府所在地卻在海牙。南非更是有三個首都,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比勒陀利亞,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為開普敦。
大家都知道,韓國的首都在漢城(漢城),可是韓國即將把行政首都遷往世宗市。

(正在建設中的世宗市)
為什麼要實行「兩京制」?主要是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分散首都的城市職能,一個國家的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集中在一個城市,首都會變成超級大都市,由此而產生諸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城市環境問題;第二個原因,當然就是所謂的「狡兔三窟」的道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而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首都。
日本沒有法定的首都,無論是日本憲法還是地方法律都沒有關於日本首都的具體描述,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東京不是日本的首都,日本沒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首都。
1869年,即明治2年,日本天皇和維新政府從京都移駐江戶,並把江戶改名為東京,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叫做「東京奠都」,而不是「東京遷都」,而且當時明治天皇把居所遷移到東京之時,並沒有正式的文件表示日本已經定都東京了,京都還是名義上的首都,東京的皇宮不叫皇宮,沒有宮城的名義,而是叫做皇居,京都的皇宮才是真正的宮城,京都皇宮稱為京都御所。

(東京奠都)
在日本,有一部分人認為天皇和政府機關只是移駐到了東京,東京只是行政首都,而京都仍然是名義上的首都。也有一部分人則認為天皇和政府機關都在東京,東京自然而然就是日本的首都。當然東京人更願意相信日本的首都是東京,而京都人則認為名義上的首都還是京都。
有人說,日本人就是隨便,怎麼連個首都在哪裡,憲法和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其實呢,這主要是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兩京制」。
唐代有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唐代的長安和洛陽都有皇宮,唐代的皇帝經常居住在洛陽,但沒有說過遷都洛陽,而是形成了事實上的「兩京制」。

(隋唐兩代,洛陽是東都)
明代有南京和北京,南京和北京都有皇宮,今天有北京故宮,也有南京明故宮。明成祖遷都北京,其實並沒有宣布北京為正式的都城,而是暫定為行在,直到明英宗時期,才正式定都北京,南京作為留都。明朝在內地的行政區劃,稱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南京和北京在行政區劃上的地位是一樣的,南京所在的南直隸,不同於一般的承宣布政使司,其本身不屬於行政區,范圍內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負責。

(南京明故宮午門內側的內金水橋遺跡)
事實上明朝有兩個首都,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明朝允許兩個京城的存在,「京」的原意是人工堆砌的高丘,後引申為都城、國都的意思。
清朝實際上也有兩個首都,一個是北京,一個盛京(今天的沈陽),在清朝的行政區劃里,只有兩個城市允許叫京城,一個是北京,一個是盛京,北京有皇宮,盛京也有皇宮,清朝一直定盛京為留都。
明朝有留都南京,清朝有留都盛京,有戰略安全方面的考慮,明朝的皇帝想萬一長城被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突破,京師不保,可以回到南京。清朝皇帝想萬一中原不保,可以逃回東北老家,回到盛京。
所以沒有明確哪裡是首都,隨便一點兒,模糊一點兒,是有好處的,「兩京制」有利於安全。
明亡之際,崇禎皇帝如果回到南京,明朝也許不會亡,但是由於君臣之間沒有達成默契,遷都計劃不了了之,事實上,後來南明的弘光政權就是直接在南京建立的,朱由崧也是直接在南京皇宮的武英殿即位的。但是,這畢竟不是崇禎皇帝來到南京,南明的各個政權,以及政權內部,誰也不服誰,不斷的內訌,最終被清朝次第消滅。
(南京明皇宮地圖)
清朝的留都是盛京,在晚清時期,國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盛京為什麼沒有派上用場呢?因為近代的中國出現了新的形勢,東北的北面面臨著沙皇俄國的威脅,南面又瀕臨渤海和黃海,沈陽同樣是不安全的。所以慈禧太後選擇逃到西安,卻沒有選擇逃回盛京。
中國現在所有的城市中,只有兩個城市允許稱為「京」,一個是北京,一個南京,實際上這也是明朝兩京制留下的文化遺產。從某個角度講,中國兩個京城,一個是南京,一個北京。日本也有兩個京城,一個東京,一個是京都。

3. 明清的兩京制分別是值得哪兩京,有什麼區別嗎

也就是說當時鎮守沈陽的實權人物只有一個,明朝的南京則是三個,而且就權力來說,比其大多了。

沈陽五部的人員,則是只設滿員,不設漢員,不同於北京的滿員和漢員並設的情況。

這樣來看,可以說頗為符合清朝因地制宜的統治方法,像清朝在統一中國以後,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統治方式,沈陽五部只設滿員也是這個意思,因為當時東北為清朝龍興之地,所以只設滿員也屬正常。

所以就實權來說,明朝的南京雖然也有實權,但更多是具有安置官場失意者或者退居二線者的作用。

比之清朝的沈陽來說,實權還是有所不如的。沈陽的實權還是很大的。當然因為當時關外開發並不完全,甚至清朝對其採取封禁狀態,所以當時很多官員也不願意去沈陽,跟明朝的京官不願意被調往南京一般。

4. 介紹一下兩京制

永樂都燕是明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兩京制從此出
現.萬明《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1期)
一文提出,在中國古代建都史上,兩京制和多京制是一個突出的特點,而明
朝在建國之初遷都則屬罕見.明代兩京制度自形成至確立,經歷了初創,變
化,確立三個時期,時達半個世紀.其間幾經反復,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情況.
究其根本原因,實在於南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明代兩京制的最終形成
與確立,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發展的根本需要.
綜觀十多年來,明代政治史研究確有成績,發展快,開拓了不少新領域.
不足之處是,整體研究不夠,顯得有些零碎,對一代政治演進概貌以及各個
不同階段的變化情形,還是不甚明確.至今缺乏一部容量較大,而又分析深
入的明代政治史,就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

5. 明朝的兩京制度是怎樣的,在歷史上是不是獨有的

朱元璋建國的時候,定都應天,也就是南京。當然,朱元璋也不滿意南京,他也想遷都,理想的都城是開封,甚至還有遷都自己家鄉的打算,但最終都沒有實現。

靖難之役後,朱棣在南京做了皇帝,可朱棣的勢力在北京,況且蒙古人還很不老實,所以朱棣遷都到了北京。

本來朱元璋分封了九王,可以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可朱棣削藩全都改封內地,所以低於蒙古的活兒只好自己親自來了,也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朱棣遷都北京後,出於種種考慮,仍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施行兩京制度。這也不難理解,朱棣非得遷都北京,北京比較偏北,但更重要的是南京處於經濟中心地帶,北京沒有這個優勢。

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南京幾乎成為了養老院,在南京的官員職權也不大,也沒有什麼事做,甚至還有一些是明朝朝廷示意的人,他們是否真的跟北京一條心,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崇禎皇帝上吊後,南京快速的便建立了以福王朱由崧為首的弘光政權以續朱家皇統,這正是「兩京制」的功勞。

但是正主不在,所以南京一個空殼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6. 明朝有兩京制,南京也有中央機構,兩者不起沖突嗎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朝代實施兩京制,顧名思義就是設立兩個京城,當然兩個京城還是有主次之分的。像隋唐時期,東都洛陽在很長時間內屬於是輔都性質,而長安屬於正都位置,所以兩京制度也叫陪都制度。

說起實施兩京制的朝代,明朝的兩京制度相對其他朝代來說最為特殊,因為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機構,可以說有著兩個朝廷機構,那麼擁有完整中央機構的南京在明朝276年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南北二京沒有起過沖突嗎,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定都於金陵也就是南京。當時朱元璋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可以視為明初的兩京制。不過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撤銷了汴梁的北京封號,所以說明初的兩京制並沒有確立。

到了明成祖朱棣起靖難之役登基為帝以後,他先是將自己的根基之地北平改名為北京,後來遷都於北京,至此明朝確定了兩京制的格局。

但歷經276年的明王朝早已自上而下的腐朽至極,北京淪陷以後,南京龐大的官僚機構並沒有第一時間確立皇帝,而是陷入內亂之中,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東林黨跳過距帝統血緣最近的福王,非要立潞王。

而首席大臣兵部尚書史可法則是猶豫不決,既傾向於東林黨,又認為按照繼承順序要迎立福王。

最後福王是無奈之下尋求江北三鎮的支持,才得以繼承皇位,是為弘光帝。但如此一鬧,明末本來就軍閥化嚴重,弘光帝又由武將擁立,使得當時武將飛揚跋扈,不遵朝廷命令,所以南明弘光朝一開始的矛盾重重,問題多多,最後勉強堅持不到一年,清軍南下便輕輕鬆鬆將其攻破。

所以說到了王朝末世,帝國內部其實已經是從上到下已是腐朽至極。諸如明朝留都南京,擁有完整的中央機構,本可以在帝國覆滅之際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結果因為內部斗爭,一開始就是矛盾重重,因此並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

7. 兩京制度的介紹

萬曆三十九年考核京官,京師由東林黨人主持,浙、齊、楚等首領多被罷黜;南京由浙黨等主持,東林黨人盡遭排斥。一個朝廷怎麼會同時在兩個地方考察官員呢?原來,這是由於明朝有一項獨一無二的兩京制度。兩京分別為南京和京師即北京。要說各國都城的數量,明朝也不為多,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兩個都城各設一套中央機構,且多有相同之處,彼此獨立,各不統署。兩京制度的建立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8. 明朝兩京制度,兩個朝廷不亂嗎

關於明朝一南一北兩個首都,兩個朝廷,兩套官員,很多朋友都會產生疑問,這樣不會亂嗎?以下我對明朝的兩京制度,進行簡單的介紹與分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裨益。

我國兩京制度的起源及實施的王朝

兩京制度又叫陪都制度,顧名思義即兩個都城。這一制度最早源於西周初年,當時周王室的國都在鎬京(今天西安附近),地處關中,周武王滅商建周後不久,曾一度出現王族與殷商殘余勢力勾結的“管蔡之亂”,為了更好的管控中原地區,周公興建雒邑(即後世的洛陽)作為陪都,布置軍隊監控中原,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施行的兩京制度。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如漢、隋、唐、明、清以及分裂小王朝如北魏、北齊、北周等都採用兩京制度,可以說這一制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明朝兩京制度的危害

明朝中後期,黨爭日益嚴重,在北京失意的官員多集中在南京。一時之間,南京頓時成為反對派的大本營。於是便出現了對立的兩黨各據一京,互相貶斥,針鋒相對的情況。我們知道有有一種說法,即明朝亡於黨爭,雖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黨爭的確使大明王朝產生了嚴重的內耗。這其中兩京制度和南北兩京的存在,在客觀上為黨爭提供了方便的大門,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兩京制度可以稱為取禍之道。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南明王朝沒能像南宋一樣占據半壁江山苟延殘喘,一部分原因就是南京官員的存在,這些官員大多為政治上失意的東林黨人。這些人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之時,就起到了攪屎棍的作用。大致原因就是東林黨之前曾反對福王朱由菘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出任萬曆皇帝的太子,現在崇禎皇帝死後三個兒子不知所蹤,堂弟福王朱由菘如果繼位,東林黨怕被清算,於是始終反對朱由菘當皇帝。

福王無奈之下,只能尋求江北三鎮的武將支持,雖然最後順利繼位。但造成了兩個問題:

南明王朝的先天不足導致了他沒能劃江而治,而這其中黨爭便是罪魁禍首,再往深層次追尋的話,明朝後期南北兩京的政治對立,早就埋下了覆亡的禍根。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兩京制度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微信怎麼使用 瀏覽:354
如何用美食擺出中國國旗 瀏覽:958
合肥到越南機票多少錢 瀏覽:103
伊朗有什麼要注意什麼 瀏覽:9
越南簽證一月多少錢 瀏覽:439
印度的洋芋有哪些 瀏覽:82
去英國停車費多少錢 瀏覽:671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讀後感 瀏覽:403
英國霸權主義什麼時候 瀏覽:350
越南每年有多少涉外婚姻 瀏覽:174
印尼燕窩毛料在哪裡采購 瀏覽:598
英國的首相和女王都有什麼用 瀏覽:269
印尼的吉祥物是什麼 瀏覽:15
印尼抗癌葯多少錢 瀏覽:798
去英國郵寄什麼快遞 瀏覽:586
我們中國的疫情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138
越南都有哪些鞋廠 瀏覽:872
印尼金珍珠多少錢一克 瀏覽:519
2020越南qdp總量是多少 瀏覽:853
英國女王哈里王子其兒子什麼星座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