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2600年中國有多少人

2600年中國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8-05 07:32:57

⑴ 2000年中國人口總數佔世界人口多少以上

我國於2000年11月1 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
一、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下同)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
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2000年世界人口 608557.2萬

2000年中國人口總數佔世界人口的21.29%

⑵ 2200年以後中國人口有多少千萬能

根據現在中國人口數量和發展狀況分析,2200年即187年以後中國人口總數基本穩定在13億左右。

⑶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⑷ 2022年中國人口總數是多少人

14.24億人。

2.人多促進科技發展。比如因為人口數量大,才出現了糧食不足的問題,袁隆平才會去研究水稻,最終才有高產雜交水稻問世。人多促進經濟發展。人口少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即便有交換行為也是原始的物物交換。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活動也日趨發達,才有了現在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

⑸ 中國兩百年前人口有多少

嘉慶十七年(1812年)361,695,492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人

⑹ 100年前,中國人口多少

1900年,國內人口大約47500萬左右。

⑺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7)2600年中國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⑻ 中國每個朝代各有多少人

秦朝:約2000萬國時期,秦、齊、楚三國大約1500萬人口,趙、魏兩國大約有700—800萬人上下,燕、韓兩國也有400—500萬人口,再加上其餘小國,秦初統一六國之際最起碼也應該有2000萬人口,但應該不會超過3000萬。西漢末:約6000萬《史記》中記載,經歷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後,西漢建國之初,其戶口相比於秦僅余「十之二三」,算下來頂多也就是600萬人上下。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到公元2年,西漢人口達到6000萬,創下歷史之最。王莽篡漢時,人口一度降至3500萬左右,東漢建國後經濟發展,人口再度恢復到5500萬。三國:800萬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於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西晉初:4000萬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後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南北朝:1500萬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迅速銳減,至北魏時期亦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使得東晉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長,但受困於經濟發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數在劉宋年間也不過是500萬上下,梁朝侯景之亂後又銳減至200萬。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恐怕很難超過1500萬。隋朝:5000萬隋朝一統天下後,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進行了一次十分細致的人口調查及統計。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600萬上 下。至隋末大亂前,隋朝人口超過5000萬應該問題不大經100餘年發展,大唐進入盛世,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萬,這才剛剛超過隋大業年間的數據。但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又銳減至1700萬。北宋末:4000萬。盛唐:5000萬隋末戰亂導致人口再度銳減,降幅甚至超過50%。至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人口為1200萬上下。北宋時期揠武修文,天下無事,商業推動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至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北宋人口為4600萬上下。同期,遼國 為900萬,西夏為300萬。南宋:8000萬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經濟突飛猛進,人口也迅速增長至8000萬上下。同期的金國人口為5000萬,西夏人口為300萬,再加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4億。元朝:8500萬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銳減,北方人口一度損失高達80%。元朝統一時,中國實際人口大約為7000萬,至14世紀的元中後期增長至8500萬。明中後期:2億由於戰亂,明初人口同樣銳減,但至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官方數據給出的人口數約為6000萬,但由於普遍存在的瞞報人口的情況,粗略估計明中後期人口已經接近2億。清中後期:4億 清初官方人口數據僅為1000萬,但隨著國家承平,土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和食用,以及大規模的邊疆墾荒,至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經達到2億,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

但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至同治二年(1863年)人口又銳減至2億,直到民國初年人口仍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⑼ 中國人有多少

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

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

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

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⑽ 從古至今一共有多少人存在

看了百家講壇一期節目,武漢大學的趙林說有800億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台灣、港澳地區以外的准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台灣、港澳)。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並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賦稅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勞役的影響,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這些都影響人口的增長。
5、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於「後」只指男性後裔,因而對人口增長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習俗、宗族觀念和社會習慣勢力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產方面。

閱讀全文

與2600年中國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伊朗和伊拉克地震多 瀏覽:277
越南還有多少個省沒出現新冠肺炎 瀏覽:637
英國的微信怎麼使用 瀏覽:354
如何用美食擺出中國國旗 瀏覽:958
合肥到越南機票多少錢 瀏覽:103
伊朗有什麼要注意什麼 瀏覽:9
越南簽證一月多少錢 瀏覽:439
印度的洋芋有哪些 瀏覽:82
去英國停車費多少錢 瀏覽:671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讀後感 瀏覽:403
英國霸權主義什麼時候 瀏覽:350
越南每年有多少涉外婚姻 瀏覽:174
印尼燕窩毛料在哪裡采購 瀏覽:598
英國的首相和女王都有什麼用 瀏覽:269
印尼的吉祥物是什麼 瀏覽:15
印尼抗癌葯多少錢 瀏覽:798
去英國郵寄什麼快遞 瀏覽:586
我們中國的疫情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138
越南都有哪些鞋廠 瀏覽:872
印尼金珍珠多少錢一克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