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第一座廟是誰建的
在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做夢,夢見了金人。於是,醒來後他派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前往天竺(即古印度)取經。公元67年,這十二人從天竺取到了真經,返回洛陽,他們不僅帶回了大量的佛經、佛像,而且隨他們東來的,還有天竺的兩名得道高僧,名叫攝摩騰和竺法蘭。漢明帝見到這兩位高僧,十分地高興,下令讓兩位高僧暫時住在鴻臚寺,鴻臚寺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是掌管漢朝外交事務的部門。
第二年,漢明帝下令,要求仿照天竺佛教寺院的樣式,在洛陽城東修建一座佛教寺院,用來安頓天竺高僧和貯藏天竺佛經,以求讓天竺高僧感到賓至如歸,讓他們把這座寺院當成是自己的故土。這座寺院,就是白馬寺。那麼,為什麼要選用白馬寺這樣一個名字呢?
根據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著作《水經注》的記載,秦景、王遵等人取經回來時,用的是榆木製成的經函來盛放佛經,這些經函由一匹很健壯的自馬馱著回到洛陽。所以,新的寺院建成後,為了紀念白馬一路馱經的功勞,就以白馬為寺院的名稱。至於這個「寺」字,則是從東漢的外交機構「鴻臚寺」中得來的。天竺的兩位高僧在鴻臚寺住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同時新建的寺院具有接待佛教高僧的性質,故此就採用了帶有外交色彩的「寺」字。從此,寺就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一個佛教名詞,後來我國的僧院一般都稱為某某寺等等。
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後來就一直住在白馬寺,在那裡向漢朝人民傳授佛法,再也沒有離開大漢返回天竺。他們兩人為佛教在中華大地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兩位高僧圓寂後,都葬在了白馬寺內。
今天的白馬寺東偏院內,是攝摩騰的墓,墓碑上刻著「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偏院是竺法蘭的墓,墓碑上刻著「漢開教總持竺法蘭大師墓」。這兩個封號據說是北宋年間的宋徽宗追封的。二僧墓寄託了中國廣大佛門弟子和信教群眾對來自天竺的兩位開山始祖的敬慕和懷念之情。
在歷史上,曾有數以千計的佛教寺院興建在洛陽,但現在他們大都不復存在了,只有白馬寺一直保存了下來。而且歷朝歷代都對它進行過多次的修繕和擴建工作,可見白馬寺在佛門弟子和信教居士心目中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
Ⅱ 中國最早寺院
中國最早寺院是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2)中國第一古寺在哪裡擴展閱讀
白馬寺的建築格局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Ⅲ 天下第一寺是什麼寺還有天下第一古剎
天下第一寺和天下第一古剎都是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後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聖地。因此19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鍾樓並立空海雕像。
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於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 ,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後,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嶽樹塔,「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於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
佛教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後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於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著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
所以,實際上對於諸如越南、朝鮮、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
(3)中國第一古寺在哪裡擴展閱讀:
白馬寺在佛教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說。
1、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
2、中國第一座舍利塔——齊雲塔
3、第一次去「西天取經」的朱士行始於白馬寺
4、最早來華的印度高僧禪居於白馬寺
5、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
6、最早的譯經道場在白馬寺的清涼台
7、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
8、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並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
9、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
10、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
Ⅳ 中國第一個古剎在哪叫什麼
白馬寺
位於洛陽城東13公里處,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因當年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是以白馬馱佛經、佛像來洛傳教的,故得名。
白馬寺是佛教在遼闊中華大地上興起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佛門弟子公認為"祖庭"和"釋源"。在白馬寺山門內東側,有碑亭。高3.50米,寬1.15米。 立於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碑額為篆書,碑文楷書。 文中記述了白馬寺的創建和歷史沿革。撰文者沙門文才,為我國元代著名華嚴大師, 曾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命為白馬寺住持,號"釋源宗主"。碑文字體瀟灑工麗,豐神秀骨,堪稱書法藝術優秀之作。白馬寺因此享有獨特的地位。著名的白馬寺六景是:清涼台、夜半鍾、齊雲塔、藤蘭墓、斷文碑、焚經台。
寺院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丘冢,這里安息著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寺院內現存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等古建築。
寺院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高24米的13層密檐式磚塔,玲瓏挺拔,古雅秀麗,曰"齊雲塔"。此塔初建於後唐,宋代遭毀,金代重修,距今有800年歷史。齊雲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據白馬寺現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載,公元69年,漢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號曰齊雲"。今存之磚塔,實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齊雲塔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遊人至此,迎塔擊掌,回聲婉若蛙鳴,別有一番情趣。
白馬寺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寺鍾聲"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Ⅳ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座寺院它是在什麼時候修建的
你都把圖貼出來了,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2021年足有1953年了
Ⅵ 中國最大的佛教寺廟在哪裡
Ⅶ 中國十大寺廟分別坐落在哪個城市
第一名:白馬寺,洛陽市
第二名:大昭寺,拉薩市
第三名:法門寺,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
第四名:關帝廟,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
第五名:晉祠,山西
第六名:孔廟,曲阜城中心
第七名:拉卜楞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
第八名:少林寺,河南嵩山
第九名:塔爾寺,湟中縣魯沙爾鎮,距西寧40公里
第十名:懸空寺,山西恆山
Ⅷ 中國第一寺在哪裡
白馬寺
位於洛陽東郊12公里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介紹
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之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
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場所,第三重殿叫大雄殿,裡面擺放的是元代的「夾貯乾漆造像」工藝做的塑像包括三世佛,左右二天將,及殿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像,都是1972年,為了歡迎西哈努克親王,周總理批示,從北京慈寧宮調運於此。其中十八羅漢像是中國現在僅存的一套元代「夾貯乾漆造像』十八羅漢,為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白馬寺中還保存著自唐以來的歷代碑碣40餘座,以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最為珍貴。
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齊雲塔,共十三層,高約24米,目前住的都是尼姑。該塔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古建築之一。
歷史
相傳東漢明帝劉庄夢見一位金人在宮殿上空盤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翌年建寺。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勞,故取名白馬寺。建成之後,又經宋、元、明各朝重修,才形成今日的規模和布局。
門票·開放時間
50元
開放時間:7:30-15:30
交通
從西關乘56路公交車可直達。
58路公交車是白馬寺—關林廟的旅遊公交車,票價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