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多少人姓簡
截止2019年4月8日,中國約有一百五十餘萬簡姓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簡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簡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三十二位。簡氏以河北的范陽(後改涿郡)為繁衍中心。
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並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
(1)簡姓在中國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簡姓的起源
1、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在蹇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後來以先祖名字中的「蹇」為姓氏,再後改以同音字「簡」為姓氏,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咸陽簡氏。貴州遵義也有「蹇」改「簡」氏。
2、源於殷商末,仲雍之子,名叫季簡、居簡。在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後遷居河南密縣一帶,是為密州簡氏。
3、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趙簡子,即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史稱其為簡襄功烈。在趙簡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邯鄲簡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簡姓
2. 簡氏的來歷,仔細,仔細,再仔細!
簡姓姓氏淵源簡[簡,讀音作jiǎn(ㄐㄧㄢ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屬於以謚號為氏。
春秋時氣,晉國有個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逝世後謚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謚號為姓,稱簡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三國時期蜀漢國簡雍,屬於以音訛為氏。
該支簡氏為耿氏之後所改。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句章尉檢其明,屬於因避諱改氏。
簡姓郡望堂號:
1.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並兼盧龍。唐朝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涿 郡: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於上谷郡。漢朝時期置涿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涿州一帶地區。
2.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
德感堂:宋朝時有簡士傑任清江司禮參軍。范大成請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縣。他在做縣官的時候,不設科條,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後被升為賀州知州。
溯源堂:資料有待補充。
恩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來堂:資料有待補充。
顯清堂:資料有待補充。
惠宗堂:資料有待補充。
遷徙分布:
簡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台灣省排名三十二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八十一位。
簡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國的簡叔,他的後代就有以他的名字為姓的。
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陽和涿郡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春秋時代的晉國,是傳自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跟當時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國。簡氏的始祖既然出身於晉國的公族,追本究源,他們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黃帝的苗裔了。
據史籍《姓纂》記載:"左傳晉大夫狐鞠居,食采續邑,因號續簡伯,漢有簡卿";《范陽簡氏家譜》指出:"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謚曰簡伯。子孫因以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續簡伯之後,晉與周為姬姓,蓋後稷之子孫,而黃帝之苗裔也。其後或在范陽,或在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並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
另外,依照史籍《姓范》的考證,在這個家族的眾多子孫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過去從檢氏改姓而來的。《姓范》是這樣說的:"有檢氏避諱改為簡氏者。"檢氏,讀音與簡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徑,據清朝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於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姓了檢。至於這個姓的改姓為簡,則是漢朝時候的事。當時東漢時期有位句章尉檢其明,為了避諱而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並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襲下去,使得簡氏家族的聲勢為之壯大不少。
關於兩千多年以來簡氏的播遷情形,《簡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范陽者,三國時有簡雍。
晉朝統一天下後,簡氏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
宋朝時期南渡,避亂於福建寧化,後游南劍州,建寧府。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里洪源村(先為洪源開基祖)。九世德潤,於公元1280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為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潮陽、番禺等縣。"
據《簡氏姓族考》曰:"三國時,簡雍為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後梁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遊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涌系一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後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氏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眾,分居粵東諸邑。"由可知簡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經逐漸向南播遷的。他們有的直接徙入廣東,有的由贛入閩,再分支至廣東,後來就在廣東繁衍成為一個大的家族。
台灣簡氏族人,很多是從福建省南靖遷居的。
簡氏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州)。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姓啟簡伯;
望出范陽:
全聯典指簡氏源流和郡望。
猷贊蜀幕;
德重明廷: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涿郡人簡雍,字憲和,少年時與劉備友好,跟從劉備到荊州,任從事中郎。劉備入川,他曾打前站進成都先見劉璋,官拜昭德將軍。能言善辯,多有諷諫,為劉備所器重。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上高人簡芳,字德馨,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執法嚴明而公正,名重一時。
贊猷蜀幕;
流廢晉廷: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的涿郡人簡雍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期晉國的簡伯事典。
受書裕學;
從事參猷: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簡卿,博學多才,受《尚書》於衛寬。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國的簡雍,事劉備為從事中郎。
2.六言通用聯:
殷商鼻祖源起;
中國狀元第一:
上聯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簡秋,帝嚳之妃。堯時與其妹娣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而墜之。五色甚好,簡狄得而含之。誤吞之。娠而生契,後為殷商之祖。下聯典指南朝後漢的尚書右丞簡文會,南海人。幼穎異,工詩,性耿直。高祖天皇大帝劉龑(五代十國時南漢建立者,公元937~943年在位)初開進士科,文會中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受尚書之峻業;
建定國之鴻謨: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簡卿事典。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國的簡雍,少與先主劉備交善,劉備率兵圍成都時,簡雍入城勸說劉璋歸命,功拜昭德將軍。
3.七言通用聯:
竹報平安多吉兆;
門迎瑞日顯祥和:
此聯為鑲嵌簡氏"簡"字的析字聯。
貫通五經稱孝子;
歷令三縣守清廉: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孝子簡而廉,邵陽人。通五經,舉孝行,以明經任監利訓導,著有《孝經解》。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御史簡正理,字西碧,新喻人。歷永興、桃源、新野令。居官廉介,以儒術飭吏治,時譽翕然。
4.八言以上通用聯:
從倪寬受尚書,淵源克紹;
師南軒講性理,道學相傳: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簡卿事典。"尚書",即指《書經》。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學者簡克己,南海人。少師事張栻,著有《南軒集》,得其傳。退歸杜門,以真知實踐為事功,務啟迪後進,人稱簡先生。
名人
簡 雍:字憲和,三國時蜀國人。他自少年時就與劉備交好,後來劉備圍攻成都,他入城勸劉璋歸順,於是被劉備拜為昭德將軍。
簡 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執法嚴明而公正,名重一時。
簡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術飭吏治,時譽翕然。
簡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經,舉孝行,以明經任臨利訓導,著有《孝經解》。
簡文會:南漢尚書右丞。南漢是五代十國時的政權,君主叫劉龑。簡文會自幼聰穎,勤奮讀書,精通經史,善於作詩。劉龑初開進士科,簡文會參考中了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簡大獅:清朝末年台灣抗日民軍首領,台灣省台北人。他對日軍侵佔台灣十分憤慨,並在台北聚眾起義,多次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後日本政府勾結清朝官吏將他殺害。
簡朝亮:字季紀(1851-1933),號竹居,清末順德人。1875年求學於廣東名儒朱九江。研習經史、性理、詞章之學。後以講學著述為主。有《朱先生講學記》、《尚書集注述疏》、《論語集注補正述疏》。(見《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民國人物小傳》)
3. 誰給我解釋一下 簡 這個姓的由來
姓氏起源 :
關於簡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謚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謚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謚號為姓,稱簡姓。
出自耿姓,為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後。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出自檢姓。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聚集地 :
遷徙分布
簡姓,是台灣的名門著姓之一。在台灣百家姓中,排為第三十五位。台灣的簡氏,是來源於大陸廣東的這系。早在明末永曆年間,就有簡氏祖先由粵渡台,簡氏、歐氏、田氏三姓一起入墾於今台南縣左鎮、木公、芋館口;嘉慶年間,一個叫簡樹的人,入墾於台北縣金山鄉三和材林口;目前,簡氏落籍台灣,就人數說,以台北為最多,次為南投,再次為嘉義。在台南、台中、宜蘭、新竹、花蓮、彰化等縣,也隨處可見。
堂號
"德感堂":宋朝時有簡士傑任清江司禮參軍。范大成請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縣。他在做縣官的時候,不設科條,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後被升為賀州知州。
歷史名人 :
簡文會:南漢尚書右丞。南漢是五代十國時的政權,君主叫劉龑。簡文會自幼聰穎,勤奮讀書,精通經史,善於作詩。劉龑初開進士科,簡文會參考中了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簡雍:三國時蜀國人。他自少年時就與劉備交好,後來劉備圍攻成都,他入城勸劉璋歸順,於是被劉備拜為昭德將軍。
簡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術飭吏治,時譽翕然。
簡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經,舉孝行,以明經任臨利訓導,著有《孝經解》。
漢代有學者簡卿,宋代有學者簡克己,明代有兵部郎中簡芳,清代有學者簡朝亮。
4. 簡氏全國排第幾
簡氏全國排第(224);
簡姓,源自春秋周臣簡師父、魯臣簡叔、晉國續簡伯(狐鞫居,封續邑,號續簡伯),此後即有子孫以簡為姓氏。 簡姓啟籍於范陽(今河北省涿州轄地),屬漢高帝置縣之地。三國時期,魏國黃初中改名范陽郡,自後,簡姓以范陽郡為郡望。范陽簡氏漢代有治尚書者曰簡卿、三國時追隨昭烈者曰簡雍、五代時避北方之亂遠遷南粵者曰簡一山。自蜀徙居江西者有雍公廿二世孫簡慶遠,一山公之後有南漢狀元簡文會。中華簡氏多以慶遠公、文會公後裔自居。
5. 中國姓簡的有多少人
簡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台灣等省為多。目前簡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二十四位。目前並沒有對於簡姓人數統計的具體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