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州是哪個省哪個市
高州屬於廣東省高州市。2. 高州的歷史沿革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一說高涼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的高涼嶺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高州為南朝梁代正式命名。
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高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高州境屬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高州境屬桂林郡。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高州境屬南越國。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高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治思平縣,吳又立高興郡治廣化縣,俱屬廣州,今高州境屬廣州高興郡地(高興郡領廣化、莫陽、海安、西平、化平五縣;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右下見圖冊),廣化在今陽西境,莫陽在今陽春境,海安在今恩平或台山境,西平、化平均未知所在;今高州不知具體屬高興郡何縣)。
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並入高涼郡。
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宋,今高州境大部屬高涼郡(當時高涼郡領思平、安寧、莫陽、羅州、西鞏、平定、禽鄉七縣;思平在今恩平境,安寧在今陽江境,莫陽在今陽春境,羅州在今化州境,西鞏疑在今陽春境,平定、禽鄉未知所在;今高州尚未知具體屬何縣,疑西部、西南部屬羅州縣);東北部屬海昌郡。
齊,除西南隅屬越州高興或永寧郡外,其餘同宋制。
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同時在今化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及海昌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
陳永定二年(558),置務德縣(隋改稱良德),縣治今高州東岸鎮良德墟旁,轄今高州北部,隸瀧州梁德郡。至此,今高州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西南部、西部屬羅州石龍郡,北部及東北部屬瀧州梁德郡務德縣及高州海昌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二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開皇十年(590),廢高興郡置石龍、吳川、茂名三縣(一說開皇十八年增設茂名縣),三縣均隸羅州。今高州市中部、東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良德縣。隋大業三年(607)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廢瀧州為永熙郡。當時電白縣(今高州中部、東部屬之)、南巴縣(今高州南部屬之)、茂名縣(今高州西部屬之)屬高涼郡,良德縣(今高州北部屬之)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
後梁開平元年(907)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龍德三年(923)復茂名縣,屬南漢。
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
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 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時稱石城)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於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於戰略要沖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茂名縣為粵西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註:高州府不等同於今高州市。)
民國時期,撤府(高州府)留縣(茂名縣),茂名縣即現今高州市的主體。茂名縣先後隸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第七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
新中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隸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政區、湛江專區。
1958年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劃入茂名市;將原小良鄉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同年11月,茂名縣與信宜縣合並為茂信縣,12月茂信縣定名稱高州縣。
1961年4月,高州縣分高州、信宜兩縣,高州縣隸屬湛江專區。
1983年,實行市帶縣制,高州縣隸屬茂名市。
1993年6月,撤縣設市,高州縣改為高州市,由茂名市代管。同年12月正式舉行撤縣建市掛牌儀式。
3. 高州屬於哪裡
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茂名市為廣東省省轄市,原茂名縣改為高州縣,屬湛江專區。1983年7月,茂名市直隸廣東省,轄高州、信宜、電白、化州四縣。1993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高州縣,設立高州市。 郵編:525200
4. 廣東茂名高州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高州歷史
距今6500萬年前,在高州西部的平原地帶,原是一個望無邊際的內陸湖泊,這個湖泊從鎮江鎮的東北部起,經過石鼓、至泗水、分界的西部,一直延伸到茂名市的金塘和電白縣的羊角等地。湖呈帶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湖面上,鱗光閃閃,碧波盪漾。湖中生活著龜鱉類、魚類、螺蚌類等水生動物。湖岸上,樹木蔥郁,枝繁葉茂,一派生機盎然的南國風光。
2600萬年前,由於地殼的變動,地表逐步上升,湖水變淺。再經幾度滄桑後,原來那望無邊際的湖泊,逐漸沉積為河網縱橫的平原盆地。那些生長在湖中的魚鱉類動物,由於缺水全部死亡,其屍體逐漸被淤泥覆蓋。在缺氧條件下,經過漫長的化學變化過程,逐步變為化石。在石鼓至泗水一帶,發現大量湖中的生物化石。那些被泥土覆蓋在地層下面的植物群體,則演變為煤炭。
高州中部及北部的丘陵山地一帶,由於地殼比較穩定,地形變化較小。在這寬廣的丘陵地帶里,濃蔭連綿,古樹參天。在濃蔭下,生活著許多巨型的哺乳動物。在這些動物中,比較突出的有長鼻類的東方劍齒象、納獁象;有食肉類的鬣狗、黑熊;有偶蹄類的野豬、鹿、羊;還有靈長類的古猴、猩猩、獼猴等等。這里,處處猴啼鳥鳴,燕語鶯歌,熱鬧非凡。
距今200萬年前,地球出現第四紀冰川期,使各地的天氣十分反常。這時期部分動物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自然界的食物減少,這類動物便被大自然淘汰。過去在建設高州水庫時,在工地上曾出土了數件納獁象牙化石,形成時間約在100萬年前。
1萬年前,高州就有了人類活動。在南部的祥山鎮出土有兩件穿孔石球,是當時舊石器時代晚期製作和使用的捕獵工具。這是高州發現最早的石器工具。新石器時代,高州出現了多處人類聚居點。目前,高州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處,新石器文物出土點11處。出土有石斧、石錛、石環、石珠等磨製石器,還出土有陶紡輪、陶網墜等原始陶製品,距今約4000年至6000年。高州先民在原始社會里,開始步入人類文明社會,並以部落形式維系著原始社會組織。先秦時期,高州歸屬於西甌、駱越部族。
秦統一嶺南後,設南海、桂林和象郡,高州市當時處於桂林和象郡之間,即中北部屬桂林郡,南部屬象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置交趾部合浦郡,郡治今合浦市,郡內置高涼縣,縣治在今陽江市北30公里,今高州南部時屬合浦郡高涼縣,北部屬蒼梧郡端溪縣。東漢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孫權析合浦郡高涼縣分置高涼郡(治所今恩平北)和高興郡(治所今陽江西)。高州市南部時屬高興郡,北部屬蒼梧郡端溪縣。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高興郡並入高涼郡,郡治在安寧(今陽江西30里白沙)。東晉永和七年(351),蒼梧郡增設晉康等郡,高州市當時北部屬晉康郡端溪縣,南部屬高涼郡高涼縣。晉康郡、高涼郡同隸廣州。
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同時在今化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電白郡,南部屬南巴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二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廢高興、石龍二郡置石龍、吳川縣。開皇十八年(598)增設茂名縣,三縣均隸羅州。今高州市中部、西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良德縣。隋大業三年(607)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今高州市屬高涼郡。
至唐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電白、連江等縣隸廣州,武德六年復置高州,州治仍在陽江,延至唐貞觀二十三年(646),高州治遷良德縣(今高州東北)。開元元年(713)高州治所又遷連江縣(今電白馬踏),唐天寶元年(742)改高州為高涼郡,郡所保安城(連江改名,今電白馬踏),仍轄良德、電白、連江三縣。乾元元年(758)高涼郡被廢,復稱高州郡。至大歷十一年(776)遷州治至電白縣城(今高州長坡舊城),領電白、良德、保寧三縣,一直延續到北宋初年
其中良德縣的歷史如下:南朝梁在信宜東北置瀧州梁德郡,今高州市東北屬此郡。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在今高州東北境內析置務德郡,縣治今高州市東岸鎮東,隋開皇九年(589)廢務德郡置良德縣,時隸瀧州(大業三年607年廢瀧州置永熙郡),唐武德六年(623)劃歸高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南宕州,治所在今廣西博白,貞觀初移玉林;唐貞觀八年(公元635年),南宕州改稱潘州,州治遷至茂名縣城(今高州城區),潘州轄茂名、潘水、南巴三縣。貞觀十七年(643)潘州被廢,茂名縣歸高州。永徽元年(650)復置潘州,州治仍茂名縣城,潘州轄茂名、潘水、毛山、南巴等縣,後省潘水縣,開元元年(713)改毛山縣為潘水。
而茂名縣歷史如下:隋開皇十年(570)置,當時歸羅州管轄,唐武德五年(622)茂名縣劃歸高州,永徽元年(650)歸潘州。潘水縣歷史如下:唐武德五年(622)析南巴縣增置,治所在今高州分界一帶,貞觀二十三年析潘水縣置毛山縣,治所今吳川博鋪。
天寶元年(742)潘州改為南潘郡,治所仍在茂名縣城。乾元元年(758)廢郡復州,潘州又復置,潘州領茂名、潘水、南巴三縣,一直延續至宋開寶五年(972)廢棄。
今高州的中部、西部當時屬茂名縣,南部屬潘水縣(後曾並為毛山縣),北部屬良德縣,中部、東部屬電白縣。
後梁開平元年(907)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龍德三年(923)復茂名縣,屬南漢。
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廢潘州,潘州並入高州。南巴、潘水二縣並入茂名縣,省良德、保寧二縣並入電白縣,均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廢高州,其屬縣歸竇州,治於茂名縣。三年復高州,茂名、電白縣還屬,復治信宜縣。熙寧四年(1071),並竇州入高州,領茂名、電白、信宜縣,屬廣南西路。此時的高州境內便成為一州兩縣所在地即高州及茂名、電白縣。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高州為高州路安撫司;領縣不變,同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治於大德八年(1304)由電白縣遷茂名縣(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縣。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高州路為高州府,洪武七年降為州,茂名縣撤銷並入高州。九年高州復府。洪武十四年,復茂名縣。至此高州府領茂名縣、電白縣、信宜縣、化州及其轄縣吳川、廉江。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電白縣遷神電衛(今電白電城鎮),高州府治從電白縣遷茂名縣,隸廣東行省。原高州及電白治所附近一帶地域,拔為茂名縣管轄,這便成了今天高州的基本地域。
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於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於戰略要沖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高州府,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駐茂名縣高州城,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六縣。民國三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治所在茂名縣,轄原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11縣。九年(1920),撤道,派出高雷善後處,治所與高雷道同。民國十四年(1925),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駐茂名縣。十五年,又改為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茂名縣,轄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陽江、陽春和梅籙管理局。民國二十七年派出南路行署駐茂名縣,管理第七、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原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治所和轄區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底,茂名縣屬南路專區。1950年屬高雷專區。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屬湛江專區。1958年5月12日,在茂名縣南部新建石油城,成立茂名市政籌備處,23日改為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備處,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茂名市為廣東省省轄市,原茂名縣改為高州縣,屬湛江專區。1983年7月,茂名市直隸廣東省,轄高州、信宜、電白、化州四縣。1993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高州縣,設立高州市。
5. 廣東茂名市高州縣的歷史資料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高涼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管理區的高涼嶺而得名。「高涼」兩字來由,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高州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 高州府禹貢楊州南境,秦為南海郡地。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三國晉宋為高涼、高興郡地。梁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電白郡,隋平陳郡廢為高涼,永熙二郡地,時茂名電白屬高涼郡,良德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涼郡,屬廣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廢屬竇州,三年(1006年)復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撫司。十九年(1280年)改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曰高州府屬布政司使。 本朝(清)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一(化州)縣五(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茂名縣(即今高州市)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隋置茂名縣(開皇18年公元578年)屬高涼郡。唐初屬高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南宕州。八年(634年)於縣置潘州。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改曰越裳,後唐同光初(923年)復故。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明為高州府治本朝因之。 史載明代廣東下轄十府一直屬州。領上六府廣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慶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和羅定一州。統稱廣東十府一州。(南雄,清初沿明制為府,嘉慶十一年,降為直隸州,十六年,復升為府,十七年,又降為直隸州。嘉應,舊程鄉縣,隸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升為嘉應州,嘉慶十二年,升為嘉應府,十七年,仍改為直隸州。)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於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於戰略要沖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 「高州」的由來 高州地處粵西山區,秦以前為百越民族中西甌和駱越兩部族雜居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高涼縣,屬合浦郡。三國吳從合浦郡分出高涼郡,依舊設高涼縣。南朝宋國將高涼郡廢去高涼縣。梁武帝時置高州。隋朝設茂名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高州為高涼郡,轄茂名。唐設潘州,治茂名縣。宋朝並潘州入高州,治電白。元朝改高州為路,仍治電白。明、清年間茂名縣為廣東省高州府台。民國時期,縣名仍舊,初隸高雷道,後隸第七行政區,道尹和專員公署均設於高州城。新中國建立後於1958年在茂名境內分置茂名市,同時改茂名縣為高州縣。1993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高州縣,設立高州市(縣級市)。 又內蒙古赤峰市太平地鄉哈拉木吐村古城。高州原為唐代信州,武後中以契丹早期室活部所建之城,所以《遼史》地理志又將遂州(本高州)置於頭下城。州境有土河,三韓縣,附郭,今當地居民仍有稱高州城為高麗城者。
6. 高州在哪
高州屬於廣東省高州市。7. 古時有幾個高州
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郡、南巴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隋大業三年(607)廢高州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徙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
高州府,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高州路置,府治茂名縣(今廣東高州城),故今高州有府城之稱。高州府轄境六屬相當今廣東省茂名、高州、電白、信宜、化州、以及湛江的廉江市、吳川市等地。明、清屬廣東省。
8. 高州府的介紹
高州府,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高州路置,府治茂名縣(今廣東高州城),故今高州有府城之稱。高州府轄境六屬相當今廣東省茂名、高州、電白、信宜、化州、以及湛江的廉江市、吳川市等地。明、清屬廣東省。明清時期,今高州城為高雷陽道、高州府、茂名縣的官署機構駐地,故為粵西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1912年民國廢高州府,設立高雷專區。
9. 高州是哪個省
高州市原來是廣東省茂名市管轄下的一個高州縣,後來高州撤縣設市,升格為地級市,改名為高州市,但行政上仍屬茂名市管轄。